导读:本文包含了家族相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似性,家族,禅宗,后现代,科隆,脂肪,负反馈。
家族相似论文文献综述
曲立伟[1](2019)在《从“象”的家族相似经验谈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赋予"现象"概念以独特的含义——意识体验。如果不将它的"显像"经验局限于胡塞尔,那么在西方哲学史背景下作为"现象"的现象经验就极其丰富。鉴于"现象"的多元经验关联到"视觉"感知和类比,在跨文化语境下借助汉字"象"所呈现出的古老经验——"相似""征候"和"视觉"之间的共属关联,就有可能将现象学的"现象经验"引向我们的切身处,进而对现象学的界限经验进行批判性考察,并期待一种崭新而又古老的"现象"经验。(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静,严加平[2](2019)在《“家族相似性”视角下的中式课例研究及其变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课例研究已成为概括性的术语,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变化的形式和本土化的回应,中国大陆的课例研究就出现了丰富多元的实践变式。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的视角下,本研究先通过扎根理论的方式梳理中式课例研究的基本属性,再对不同属性进行组合来构建中式课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从而明晰其不同实践变式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05期)
周爱民[3](2019)在《论批判理论的“家族相似性”——从内在批判的视角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批判理论传统的"家族相似性",有助于把握它的独特"身份"。在批判方法方面,批判理论传统存在家族相似性,内在批判被各代批判理论家视为批判理论的基本方法。他们的内部分歧主要聚焦于对"内在"的不同理解。虽然阿多诺没有明确区分内在批判与内部批判的差异,但从他对规范标准的认识与对批判目的的界定来看,他所说的内在批判明显有别于内部批判。尽管哈贝马斯和霍耐特都没有明确声称自己的批判方法是内在批判,但是他们试图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寻找内在超越潜能的做法,就是内在批判。哈贝马斯找寻到的是生活世界中的交往理性,而霍耐特找寻到的则是社会中的承认关系。两人对内在的理解都值得进一步反思,该反思有助于推动批判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9年05期)
张赛男,徐桂华,高笑宇,孙德俊[4](2019)在《家族序列相似性13A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主要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相关,支气管舒张实验FEV1/FVC<70%是其主要的诊断标准。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在慢性病死亡率中所占构成比亦不断上升。近年的研究显示,家族序列相似性13A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功能密切相关,其参与GTP磷酸酶活性调节、脂肪酸β-氧化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军[5](2019)在《当西方走向东方,当后现代遭遇禅宗——评邱紫华近着《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一文中研究指出邱紫华教授的着作《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把后现代和禅宗思想视为人类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现象,以中西印叁方哲学美学思想交流沟通,多有发明识见。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反思,对悖论思维的解读,对后现代艺术的分析,对中国当代学术思维方式的批评,都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和创见。本文认为,后现代和禅宗基于文化传统和理论品格,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对后现代和禅宗的研究,应深入到其对现代人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层面。(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孙亚文[6](2019)在《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家族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小城杜塞尔多夫坐落在莱茵河岸,虽然这个德国重要的广告、服装和通信业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盟军的日夜轰炸夷为平地,但在莱茵河两岸,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在夜晚闪烁着耀眼的霓虹灯,古堡旧建筑撑起的老城区从骨子里透着些散漫与厚重,古典与现代和谐地共处于杜塞(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报》期刊2019-02-15)
凌建辉[7](2018)在《对早期分析美学“家族相似性”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中叶,以魏茨为代表的早期分析美学家们在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采取了反本质主义路线,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推翻了西方传统哲学提出了一个个关于艺术本质的命题,并借助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以辨别艺术取代定义艺术的传统。就这一主张的结果来说,它引发了美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一次大的变革,也导致了未来西方美学界的诸多论争。然而随后不久,早期分析美学的体系便出现了诸多无法修补的裂痕,以至于美学家们又重新开始了对艺术本质的探求。是什么原因造成早期分析美学理论的阙漏?这还得从它所倚赖的"家族相似性"说起。(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汤佳珍[8](2018)在《家族序列相似性基因13A(FAM13A)在脂肪组织形成和肥胖中的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是世界上主要的、发展最迅速的流行性疾病之一。最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证实了家族序列相似性基因13A(FAM13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经体重指数(BMI)校正的腰臀比(WHR)(WHRadjBMI)高度相关。然而,此基因在脂肪组织发育和肥胖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明确。本实验拟通过Fam13a~(-/-)小鼠、过表达Fam13a的脂肪前体细胞等模型研究Fam13a在体外和体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探讨Fam13a在脂肪形成和肥胖中的潜在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临床脂肪标本、实验动物和细胞叁个方面展开。比较了人的皮下脂肪、基质血管细胞(SVCs)、基质血管成分(SVF)及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中FAM13A基因mRNA的表达;比较了正常、遗传性肥胖和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动物模型以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FAM13A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在正常饮食(NCD)和高脂饮食(HFD)喂养条件下,观察了Fam13a~(-/-)小鼠的脂肪组织发育和代谢稳态;观察了过表达FAM13A的3T3-L1细胞和FAM13A缺失的SVCs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FAM13A的表达受营养调控,并在遗传性肥胖和饮食介导的肥胖模型小鼠腹股沟脂肪(eWAT)和皮下脂肪(sWAT)中其表达显着减少。FAM13A在成熟的脂肪细胞中表达丰富,其有可能在小鼠和人类脂肪发生过程中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r)机制而显着升高。然而,Fam13a~(-/-)小鼠仅表现出较高的肥胖倾向,仍然维持着正常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有趣的是,虽然Fam13a~(-/-)SVCs维持正常脂肪形成,但FAM13A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中的过表达降低了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使前脂肪细胞更容易凋亡。而且FAM13A在3T3-L1细胞中的过表达显着阻止了通过标准激素诱导分化的脂肪形成,但是脂肪形成可以在早期分化阶段通过添加PPARr激动剂吡格列酮得到部分改善。结论:我们认为FAM13A可能是脂肪前体细胞存活和脂肪细胞分化的一个新型负调节因子,此为肥胖研究中FAM13A与脂肪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12-01)
易俊如,刘便荣,邢强[9](2018)在《不同反馈方式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别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反馈对其有重要作用。之前研究通过操控不同的反馈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以光栅图为主,忽略了对家族相似性材料的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家族相似性材料与自然材料更为接近,因此,本研究采用家族相似性材料继续探究不同反馈特征对类别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分别探究延迟反馈、反馈概率和反馈偏移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究延迟反馈对类别学习的影响,设置延迟反馈时间1000ms和即时反馈时间0ms,要求被试完成学习阶段和叁个测试阶段任务,分别为分类测试、单特征测试和推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类测试中,延迟反馈(1000ms)条件下的分类成绩显着优于即时反馈条件下的分类成绩,但是在单特征测试和推理测试中,两组成绩差异不显着;实验二在即时反馈条件下探究反馈概率对类别学习的影响,设置完全反馈和部分反馈,部分反馈即只有80%的trials有反馈,结果表明反馈概率对类别学习的影响不显着,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反馈概率不影响被试学习策略的习得;实验叁探究反馈偏移对类别学习的影响,反馈偏移即指在反馈界面上刺激是否与反馈同时出现,研究结果发现反馈偏移在叁种测试阶段的成绩不显着,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反馈偏移不影响被试学习策略的习得。从上述叁个实验研究得出:相对于即时反馈条件,被试在延迟反馈条件下学习速度更快,分类正确率更高,但是在单特征测试、推理测试中并未发现延迟反馈的影响,表明延迟反馈促进个体对家族相似性的分类学习。但实验2和3结果表明在不同反馈概率、不同反馈偏移条件下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成绩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车敬上,李爱梅,邢强[10](2018)在《反馈性质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行为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对正确行为的反馈是正反馈,对错误行为的反馈是负反馈。已有研究表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正反馈是对正确反应进行正强化,而负反馈则是给出反应错误的信号,告知犯错的人需要关注的信息以及提示使用的策略要发生变化。COVIS模型(Competition between Verbal and Implicit Systems model)认为,人的学习系统包括外显的言语系统和内隐的程序学习系统,反馈性质在两个系统上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反馈的性质进行研究,探讨正负反馈的神经机制。本研究使用ERPs检验了被试在进行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时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脑电活动情况。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范式是学习-测试范式,以家族相似性类别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是反馈性质,两个水平分别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所招募的20位右利手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条件下,排除未达标准被试,有效被试13人。因变量包括达到学习标准的组数,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正确率。在学习阶段,如果被试连续3个单元正确率达到90%,则认为被试学会了类别,如果达不到学习标准则学习不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层面,负反馈(13.83±7.99)比正反馈(19.43±8.79)更快达到标准,但是差异不显着。在推理测试的正确率上,负反馈(0.90±0.31)显着高于正反馈(0.74±0.44)。在电生理层面上,正反馈和负反馈诱发的波形有P200,P300,FRN。相比于无反馈的条件,P300对负反馈更加敏感,负反馈条件下诱发的振幅更大,而P300对正反馈不敏感。无论是对于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反馈呈现200-300ms后,对错误的反应都诱发了FRN成分,FRN在负反馈条件下引起了更大程度的激活。综上所述,在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时,负反馈的效果优于正反馈。对错误进行反馈能够让被试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因此在进行负反馈时增加反馈信息有利于被试改进学习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家族相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课例研究已成为概括性的术语,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变化的形式和本土化的回应,中国大陆的课例研究就出现了丰富多元的实践变式。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的视角下,本研究先通过扎根理论的方式梳理中式课例研究的基本属性,再对不同属性进行组合来构建中式课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从而明晰其不同实践变式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族相似论文参考文献
[1].曲立伟.从“象”的家族相似经验谈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边界[J].现代哲学.2019
[2].张静,严加平.“家族相似性”视角下的中式课例研究及其变式探讨[J].教育参考.2019
[3].周爱民.论批判理论的“家族相似性”——从内在批判的视角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4].张赛男,徐桂华,高笑宇,孙德俊.家族序列相似性13A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5].张军.当西方走向东方,当后现代遭遇禅宗——评邱紫华近着《禅宗精神与后现代精神的“家族相似”》[J].外国文学研究.2019
[6].孙亚文.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家族相似性[N].中国摄影报.2019
[7].凌建辉.对早期分析美学“家族相似性”的反思[J].文教资料.2018
[8].汤佳珍.家族序列相似性基因13A(FAM13A)在脂肪组织形成和肥胖中的作用探讨[D].南昌大学.2018
[9].易俊如,刘便荣,邢强.不同反馈方式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车敬上,李爱梅,邢强.反馈性质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