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一、内蒙古自治区学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1](2020)在《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在这一背景下,社科类社团如何找准定位,在科学分析评价自身生存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社科类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社科类社团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提升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首先,分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重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评价带来的借鉴作用。研究我国社科类社团及其公共服务实践,分析社科类社团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深入阐述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机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其次,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五维双层”分析框架,即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引导、政策协调以及学术评估五个维度解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每个维度上提出公共服务能力的亚结构,其中:科学研究能力包含凝聚人才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创新理论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涵盖文化传承能力、社科普及能力、扩大交流能力,价值引导能力细分为价值创造能力、价值传递能力、价值践行能力,政策协同能力包括政策吸纳能力和政策传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基于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属性识别,从资源管理、公众导向、胜任水平、服务效能四个维度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建立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全面揭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效果,还研究了影响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前因变量,并建立了测度前因变量影响效果的SUR模型。然后,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卷并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引用SUR模型检验了前因变量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路径设计、治理建议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引导,明确社团自身定位;不断促进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始终坚持社团使命目标,从提升社会效益意识入手,明确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二是不断完善社团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监督,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以及增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专业化。三是从政府层面致力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度,以实现社科类社团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索,希望能够丰富社团治理经验,提高社科类社团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并建立科学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丰富和发展社科类社会组织能力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梁塔娜[2](2020)在《新时代蒙古族聚居乡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黄花塔拉苏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建工作对于保证和加强、巩固党的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作用,即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领域以“十九大精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创新局面,但当前基层党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党建阵地,优化服务水平,切实履职尽责,层层压实,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本文以黄花塔拉苏木经济发展、党组织建设及其工作部署情况为研究背景,以提升党组织建设成效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了解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新内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试图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有效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新时代蒙古族聚居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阐述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及其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通过调查研究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探索加强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第五部分是总结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同时重申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对新时代蒙古族聚居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展望,为丰富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韩荣芳[3](2020)在《新时代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必须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确保“刀把子”牢牢地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内联八省,外接俄蒙,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是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重要的聚集地,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突出的民族特点。“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也是对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做好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制度创新理论为研究框架,选取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公安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公安分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公安局、锡林郭勒盟边境管理支队乌拉盖管理区边境管理大队,以及呼伦贝尔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边境管理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探讨内蒙古基层公安党建工作在制度创新中的具体实践,对照新时代对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运用制度分析框架,找出目前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机制、科学的方法对加强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的党建工作,从而维护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

关心[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社团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下,治理理论的提出赋予了科技社团更多时代使命,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包括科技社团在内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协调政府和企业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社团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科技社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科技社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技力量薄弱、人才智力资源欠缺的客观条件下,科技社团如何结合地区实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科技社团面临的诸多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志愿失灵理论、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分析找出问题成因。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实际情况,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措施,并将其归纳为“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宋铁勇[5](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张晨霞[6](2020)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延续,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方面入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深入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可以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针对我国精神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其要旨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弥补基层公共服务的不足,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自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央宣传部先后分两批在全国选取500个试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在2018年10月作出了建设自治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决定,并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在全区12个盟市选取了23个试点开始探索。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内蒙古的试点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壮大志愿者队伍、构建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突破,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摸索建设中,既存在理论研究不足导致的理论指导不够的问题,又存在探索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支撑的问题,还面临着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志愿力量、大众参与、基础保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突破。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论述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阐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特征,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部分是从国家层面论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背景、推进过程及其重大意义;第四部分是阐述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状况,梳理了内蒙古试点探索取得的成效及初步经验;第五部分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深入推进的对策路径。

苏杰[7](2020)在《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口援藏、对口援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类型。如果以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正式确立改革开放时期全国性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为开端,迄今为止该政策已经走过4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以1994年正式启动的对口援藏、1996年正式启动的对口援疆工作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纵观整个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它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与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是我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社会上的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从学理层面对该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支撑、基本内涵、实施绩效等问题进行研究并给予必要的辨析与澄清。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界和实际民族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理论工具,在对有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研究视角,同时借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理论——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下,首先从区域协调发展、政府间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两个共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理论的源头去认识和考察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支撑,进而结合对口援藏、对口援疆等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其基本内涵以及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论述,并提出如何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思考和建议。总体上力图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二是从政策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基本内涵、制定背景与原因、典型特征及其与民族法规建设、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三是从实践层面回答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发展过程、经验与挑战以及如何推进政策的完善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主要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选题缘由与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等进行分析。第二章为理论阐释,主要包括对口支援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基本属性、理论支撑等。第三章为政策内涵分析,主要包括政策文本内容、政策工具使用、价值取向、制定背景与原因、典型特征等。第四章主要围绕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建设、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论述。第五、六章为实践检视,从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角度分析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沿革、实践经验与挑战,提出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思考和建议。第七章为结语,提出本文的初步研究结论,阐述关于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中国特色”的认识,指出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出发,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是基于国家责任和情感道义的兄弟民族之间互帮互助与互惠互利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守望相助、命运相依是大家庭的“家规”,在经济生活方面给予特别扶持、在文化生活方面给予特别尊重,在社会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是大家庭的“家教”。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集中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传统观念下中华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在我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宏观民族政策。同时该政策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广泛运用于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其它经济战略或政策措施中,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共同构成一个政策主体相同、政策目标相近、政策效果相辅相成的特色政策群,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制度特色、道路特色与实践特色。坚持、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必须讲两分法、两点论,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物质与精神、供给与需求、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交钥匙”与“交支票”、“见物”与“见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等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问题。

哈克木·阿里甫汗[8](2019)在《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主要的战略防御屏障。在新疆和平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依据新疆区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规律,总结了治理新疆的经验,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这一思想在当前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依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新疆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实践,重点分析毛泽东在治理新疆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方略。通过梳理毛泽东关于新疆的党政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改革、稳疆固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料,研究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理论渊源和背景分析,归纳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及特点和实践成效,并提出现实启示。本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共党史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等学科在新疆治理方面的内容,为新疆治理研究开辟新的视阈。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查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梳理。一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论着;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研究新疆局势的文献;三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梳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的分析,总结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研究苏联解决多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挖掘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经验基础。第三,分析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和研究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理新疆的智慧,分析和批判国民党政府治理新疆政策,分析毛泽东如何从历史镜鉴中得出治理新疆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新疆解放前夕的局势,梳理了毛泽东规划新疆和平解放的每个步骤,新疆解放前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梳理了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形成过程。得出新疆在解放和建设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阐述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四个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屯垦戍边战略、慎重稳进的社会改革方式、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方略。四个特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毛泽东解决新疆解放和建设问题的方法,研究毛泽东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路。梳理毛泽东在新疆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发布的电文和文献资料,整理毛泽东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疆工作的文件,对这些资料内容和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按照史料研究理论,在理论中解读历史,用真实资料归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每个内容,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新疆区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新疆工作、探索治理新疆的思想。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整个内容是围绕“为新疆人民做好事”的民本思想这一宗旨展开的论断。这一思想内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新疆实际问题的效果。第五,总结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本文搜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新疆各领域的新变化和成效,得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科学的,治理新疆方略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易于操作的,实践效果也是可观的。最终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新疆具体区情,而形成的关于做好新疆工作、造福各族人民、稳疆固边为主题的思想。第六,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对当今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启示。结合当今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可看出,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为新疆党委和人民政府继续探索治理新疆提供重要依据。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玮乐思[10](2017)在《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社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和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作用,尤其在国家科技建设方面,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驱动力及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体制长期僵化,科技社团的发展面临诸多不足。甚至可以说大量科技社团不能正常运行,处于消亡的边缘。党的十八大后,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科技社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提出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科技社团资料,走访座谈部分科技社团等方式,系统梳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将其归纳为欠缺稳定的运行经费、开展学术活动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化的科技社团人才资源、科技社团治理能力欠缺、政府职能部门转移职能缺乏积极性等方面。运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治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找出其制约因素。本研究通过借鉴科技社团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经验,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经验,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措施,并将其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改善政府与科技社团关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扶持科技社团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提升社团营收能力、提高会员服务能力、加强社团治理能力、发挥党建工作职能、拓宽社团专职人员发展路径、创新学术活动方式。

二、内蒙古自治区学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学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治理理论
    2.3 市场/政府失灵理论
    2.4 理论述评与运用
3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与价值分析
    3.1 社科类社团规模与构成
    3.2 社科类社团发展历程
    3.3 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
    3.4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效能分析
    3.5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
    4.1 科学研究能力
    4.2 文化传播能力
    4.3 价值引导能力
    4.4 政策协同能力
    4.5 学术评定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
    5.1 评价的属性识别
    5.2 评价维度
    5.3 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的前因变量
    5.5 评价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
    6.4 基于SUR模型的前因变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7.1 完善社科类社团发展路径规划
    7.2 加强社科类社团内部治理能力
    7.3 构建社科类社团外部保障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

(2)新时代蒙古族聚居乡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黄花塔拉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相关理论基础及其重要性
    (一) 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
    (二)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二、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一) 黄花塔拉苏木基本概况
    (二) 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加强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建的对策探析
    (一)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二) 培养基层党组织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意识
    (三)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黄花塔拉苏木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3)新时代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1.2.2 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新时代
        1.3.2 党建工作
        1.3.3 基层公安机关
    1.4 研究的基本构思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点
        1.4.3 创新之处
        1.4.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理论研究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2.2 制度创新理论
        2.2.1 制度创新理论的涵义
        2.2.2 制度创新的主体
        2.2.3 制度创新的动因及条件
    2.3 运用制度创新理论分析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的适用性
3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3.1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主体
    3.2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
        3.2.1 强制性动力因素
        3.2.2 诱制性动力因素
        3.2.3 其他动力因素
    3.3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路径
        3.3.1 探索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新理念
        3.3.2 完善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新制度
        3.3.3 创建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新机制
        3.3.4 创新基层公安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3.4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意义
        3.4.1 有力地加强了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3.4.2 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公安机关队伍建设
        3.4.3 有力地维护了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
        3.4.4 有力地维护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4 新时代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4.1 新时代对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4.2 新时代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4.2.1 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2.2 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2.3 在机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4.2.4 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5 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
    5.1 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的建设
        5.1.1 强化“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
        5.1.2 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5.1.3 做好党建工作与公安业务工作的融合
    5.2 用科学的制度保障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的建设
        5.2.1 增强党员民警的制度意识
        5.2.2 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
        5.2.3 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5.3 用科学的机制促进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的建设
        5.3.1 加强选人用人机制建设
        5.3.2 加强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建设
    5.4 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的建设
        5.4.1 推动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
        5.4.2 推动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信息化
        5.4.3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科技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1.4.1 科技社团组织的概述
        1.4.2 相关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研究法
        1.5.2 调查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及成果
    2.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2.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成果
        2.2.1 学术交流方面
        2.2.2 科学普及方面
        2.2.3 科技评价方面
        2.2.4 咨询服务方面
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
        3.1.1 部分科技社团逐渐偏离原始办会理念
        3.1.2 部分科技社团官僚化思想严重
        3.1.3 学术活动能力不足
        3.1.4 学术水平不高
        3.1.5 服务会员能力不强
        3.1.6 社会显示度不高
        3.1.7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力较弱
    3.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认知不足
        3.2.2 地方政府治理理念转变缓慢
        3.2.3 政府管理模式比较保守
        3.2.4 政府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够
        3.2.5 科技社团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4 国外科技社团先进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4.1 与社会公众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
    4.2 健全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增强科技社团的自治能力
    4.3 完善的监督体系,有利于促进科技社团良性健康发展
    4.4 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有利于强化科技社团社会服务属性
5 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的政社关系
        5.1.1 加快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5.1.2 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5.1.3 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
        5.1.4 推进科技社团与挂靠单位脱钩工作
    5.2 加大社会舆论引导,提升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5.2.1 培育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
        5.2.2 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5.2.3 增加媒体曝光度
    5.3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5.3.1 加强同科协组织的联系
        5.3.2 加强同发达省区市科技社团的交流合作
        5.3.3 拓展服务范围,从服务会员向服务会员单位延伸
        5.3.4 加强同上级和国境外科技社团联系
        5.3.5 积极服务下级科技社团发展
        5.3.6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5.3.7 提升会员满意度
        5.3.8 加大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力度
        5.3.9 打造学术品牌活动
        5.3.10 做好宣传工作
        5.3.11 强化公益属性,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5.4 加强科技社团的外部监督
        5.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5.4.2 健全政府监督机制
        5.4.3 不断加强内部自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谈话提纲

(5)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资料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
        2.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关论述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涵
        1.“新时代”
        2.“文明”
        3.“实践”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征
        1.志愿性
        2.精准性
        3.统筹性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相关概念辨析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背景、推进过程及意义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提出背景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推进过程
        1.顶层设计,部署工作
        2.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体力量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4.有利于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新期待
四、内蒙古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状
    (一)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
        1.明确目标方向
        2.强化研究部署
        3.构建组织架构
        4.搭建服务平台
        5.推进志愿服务
        6.打造品牌项目
        7.建立工作机制
    (二)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
        1.党的思想和理论得到广泛传播
        2.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群众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4.乌兰牧骑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三)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初步经验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坚持以领导重视和示范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
        3.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根本出发点
        4.坚持以民族地区实际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
        5.坚持以建立融通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基本方法
五、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
    (一)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领导重视不够,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2.工作融合不足,资源整合不够
        3.志愿者力量薄弱,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4.工作创新不足,实效有待提升
        5.基础保障不足,难以保证常态化发展
        6.供需不匹配,群众广泛参与实践不够
        7.网络平台研发不足,线上线下阵地融合不够
    (二)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未来的发展路径
        1.加强理论研究,打牢思想基础
        2.推进实体建设,强化持续供给
        3.推动工作融合,凝聚强大合力
        4.创新方式方法,引导群众参与
        5.壮大志愿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6.加强运用网络,促进阵地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对口支援的理论阐释
    2.1 对口支援的概念
        2.1.1 对口支援概念的界定
        2.1.2 对口支援的类型划分
    2.2 对口支援的属性
        2.2.1 公共政策属性
        2.2.2 制度与体制机制属性
    2.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理论支撑
        2.3.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3.2 政府间关系理论
        2.3.3 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原则相关理论
        2.3.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第3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内涵分析
    3.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文本分析
        3.1.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文本的概况
        3.1.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政策工具
        3.1.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价值取向
    3.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背景原因
        3.2.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背景
        3.2.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制定的原因
    3.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典型特征
        3.3.1 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相统一
        3.3.2 互帮互助与互惠互利相统一
        3.3.3 民族政策与政策工具相统一
第4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及民族关系的互动
    4.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法规建设的互动
        4.1.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的成效
        4.1.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存在的问题
        4.1.3 在依法治国中推进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法律化
    4.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互动
        4.2.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实践中的民族关系意蕴
        4.2.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辩证关系
        4.2.3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践中的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第5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实践过程与基本经验
    5.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实践过程
        5.1.1 初步萌芽时期(1949—1978年)
        5.1.2 初步探索时期(1979—1982年)
        5.1.3 快速发展时期(1983—1991年)
        5.1.4 优化提升时期(1992—2009年)
        5.1.5 纵深推进时期(2010年至今)
    5.2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5.2.1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5.2.2 资金和项目是重要基础
        5.2.3 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是关键
        5.2.4 科学规划是重要前提
        5.2.5 改善民生和产业带动是着力点
        5.2.6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
第6章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1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面临的挑战
        6.1.1 兼顾发挥发达地区优势与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
        6.1.2 兼顾满足民族地区共性需求与特殊需求
        6.1.3 兼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提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
        6.1.4 兼顾加强政策执行与强化政策绩效评估
    6.2 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的对策建议
        6.2.1 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6.2.2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6.2.3 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6.2.4 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6.2.5 正确处理好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关系
        6.2.6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6.2.7 正确处理好“交钥匙”与“交支票”的关系
        6.2.8 正确处理好“见物”与“见人”的关系
        6.2.9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6.2.10 正确处理好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的关系
第7章 结语
    7.1 初步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研究的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1.论文框架
        2.创新点
第一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
        1.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3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1.2 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2.1 孙中山关于治国治民的思考
        1.2.2 毛泽东扬弃孙中山国家治理思想
    1.3 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1.3.1 列宁和斯大林最初正确处理了苏联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1.3.2 苏联的问题与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上的失误有关联
        1.3.3 毛泽东借鉴苏联处理多民族国家关系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历史镜鉴及形成过程
    2.1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2.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2.1.2 新疆人民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2.1.3 左宗棠治理新疆策略
    2.2 民国政府治理新疆的得与失
        2.2.1 杨增新统治新疆的策略
        2.2.2 金树仁和盛世才时期新疆的局势
        2.2.3 张治中对新疆和平解放的贡献
    2.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及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2.3.1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新疆的战略决策
        2.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创立的实践基础
        2.3.3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1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内容
        3.1.1 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2 驻疆部队实行屯垦戍边
        3.1.3 新疆的社会改革慎重稳进
        3.1.4 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2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特点
        3.2.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工作的坚强领导
        3.2.2 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
        3.2.3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
        3.2.4 坚持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实践成效
    4.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1 爱党爱国意识增强
        4.1.2 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
    4.2 经济发展规模壮大
        4.2.1 治理好新疆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保障
        4.2.2 以中苏贸易助推新疆经济发展
        4.2.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4.3 文化教育成效显着
        4.3.1 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3.2 科技成就在新疆得到应用和发展
    4.4 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4.4.1 新疆大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4.4.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创举
        4.4.3 新疆边防进一步巩固
    4.5 培养干部任贤用能
        4.5.1 重用政治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4.5.2 培养少数民族各级党政干部的举措
        4.5.3 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逐渐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搞好新疆工作的关键
    5.2 深化“中华一体”的认同
    5.3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放在首位
    5.4 巩固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5.5 推动新疆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
    5.6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词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文献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基本框架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
    2.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
    2.3 治理理论
三、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的现状
    3.1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的基本状况
    3.2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的作用及成效
        3.2.1 学术交流方面
        3.2.2 科普宣传方面
        3.2.3 决策咨询方面
        3.2.4 人才培养方面
        3.2.5 承接政府职能方面
四、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经费资源方面
        4.1.2 服务会员能力方面
        4.1.3 科技社团人才方面
        4.1.4 管理模式方面
        4.1.5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
    4.2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欠缺稳定的运行经费
        4.2.2 开展学术活动能力有限
        4.2.3 缺乏专业化的科技社团人才资源
        4.2.4 科技社团治理能力欠缺
        4.2.5 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转移职能缺乏积极性
五、国内外发展科技社团的做法及启示
    5.1 国内外科技社团发展情况
        5.1.1 德国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5.1.2 日本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5.1.3 香港地区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5.1.4 上海市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5.2 经验启示及借鉴
        5.2.1 进一步完善相匹配的法规制度
        5.2.2 进一步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会员服务理念
        5.2.3 进一步通过民主管理实行规范化
        5.2.4 进一步搭建网络化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六、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改进外部环境因素措施
        6.1.1 处理好政府与科技社团的关系
        6.1.2 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6.1.3 制定倾向扶植科技社团发展的经济政策
        6.1.4 逐步建立外部监督指导机制
        6.1.5 加大政府职能转移的力度
    6.2 改进内部环境因素措施
        6.2.1 提升社团经营水平
        6.2.2 提高会员服务能力建设
        6.2.3 加强社团治理水平
        6.2.4 发挥党建工作职能
        6.2.5 拓宽专职社团工作人员发展路径
        6.2.6 创新学术活动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蒙古自治区学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蒙古族聚居乡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黄花塔拉苏木为例[D]. 梁塔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内蒙古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韩荣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社团发展问题研究[D]. 关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张晨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研究[D]. 苏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8]毛泽东治理新疆思想研究[D]. 哈克木·阿里甫汗. 西北大学, 2019(04)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内蒙古自治区区级科技社团发展研究[D]. 玮乐思. 内蒙古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