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川
(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校广安638500)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被看作当代最受欢迎的教学理论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而产生的教学弊端,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合作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学生要合作,首先要有一个合作的团体。也就是要灵活分组。我们通常4——6个人为一组。组内成员要按学生素养划分。形成优生带差生的模式。每组成员可设定主持人、监督员、汇报员等,每隔一段时间也可角色互换。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例如“飞翔组”、“梦想组”等等,这能更好地彰显团队精神。
二、创设情境,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师生互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教师应明确规定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首先是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地学习思考,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再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讨论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老师应及时引导。同时还要评价各小组的意见,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挑战的能力,敢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合作中去学会合作,这样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小组学习积极高效。
四、适时评价,激励合作兴趣
评价是一种激励,而这种激励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的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受成长,拥有自信。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每次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精神等,对小组成员也要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评价,比如谁在合作学习中最积极,谁能用正确的方式向其他同学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等等,让学生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享受学习的快乐。我们还可以为小组之间合作得好的奖励一颗星星,每周评比一次。这样更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上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知识,多让学生相互间动手、动脑、动口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同学间的想互理解、沟通的意识得到提高,只有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与学才会变得轻松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