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
(河南禹州市人民医院河南禹州46167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的比较分析。方法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之间进行相关性对照研究。结果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64例,萎缩性胃炎(CAG)32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5.31%,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8.75%。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1.25%)显著提高。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262-02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CG)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消炎药、遗传因素等[1]。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诊断,并与病理进行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5.8岁。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反酸等症状来院门诊就诊而行胃镜检查的病人。
1.2由消化内科专业内镜医师采用OlympusGIF-H260进行操作。胃镜检查前10min常规予达克罗宁胶浆做局部麻醉及消泡剂,按照内镜操作程序和内镜诊断标准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内镜诊断标准以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中共识的新悉尼系统分类法。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为内镜下表现:①粘膜颜色改变;②粘膜下血管显露;③粘膜皱襞细少或消失;④可能伴有增生或上皮化生等改变。为了判定肉眼所见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用三处活检法,即选择在胃窦小弯侧、胃体中部小弯侧及胃体大弯侧各取一块胃粘膜组织。对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均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
1.3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8.0对内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内镜下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NAG)64例,萎缩性胃炎(CAG)32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5.31%,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68.75%。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对病理诊断的相关性(81.25%)显著提高。
表1慢性胃炎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比较
3讨论
慢性胃炎引起腹泻并不常见,主要见于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是引起慢性腹泻的原因。发病早期,病变受累范围小,可不伴发慢性腹泻。晚期患者,胃体及底部假幽门腺及小肠腺化生加重,泌酸腺体几乎全部消失而皆为化生,甚至胃体黏膜出现微绒毛状改变,胃酸分泌绝对减少。发生腹泻时,大便带泡沫或有恶臭。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可得到确诊并了解胃炎的性质和程度。腹泻时大便常规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2]。
根据病变程度及范围.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型。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于黏膜的上1/3。即在腺窝层而不影响腺管部分,萎缩性胃炎的炎症范围较大,可波及黏膜全层,其主要的病变是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黏膜全层可变薄。除上述两型外,临床上许多患者的胃黏膜病损既有浅表又有萎缩.称之为浅表-萎缩性胃炎。此外,还有巨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和残胃炎等特殊类型的胃炎[3]。本组资料显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缺乏足够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多项内镜表现同时存在时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目前内镜下的诊断尚不能替代黏膜组织学检查。
参考文献
[1]李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5:4-6.
[2]李峰.内镜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4:546-547.
[3]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