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张昆鹏

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张昆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民社会,社会组织,人类解放

当代市民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昆鹏[1](2019)在《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视域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由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彻底颠覆,通过更加关注现实,其市民社会理论达至哲学升华,具有空前革命性,其中关于市民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及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等论述都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内蕴,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者等对我们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30期)

张思琪[2](2019)在《浅析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用此概念来指代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西塞罗将其扩充为政治共同体的某些生活状况。后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马克思将其定为在经济基础领域。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前几者,是从上层建筑领域出发的,其中的内容意蕴丰富,引人深思,本文将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出发,浅析其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7期)

徐艳如,郑召利[3](2019)在《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当代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帝国主义到"帝国",政治权力之"自主性"的假象逐渐丧失。其中的变化奠基于社会权力之积累的内在必然性,而社会权力则来源于人的活动本身的分裂与异化,这是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亦是人之为人对抽象统治的真实需要。如何扬弃我们生活世界的种种"权力",如何使这种需要成为"属人的需要"是我们需要不断追问并使之付诸实现的。这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分配给我们的任务,而是生活世界本身向我们提出的任务。(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明[4](2019)在《试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及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葛兰西是西方颇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关注也愈来愈热,同时"市民社会"又是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所在。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既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有所不同,又与马克思经济领域的市民社会有所区别,主要有两层重要的内涵,即"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和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范畴葛兰西独到地提出了市民社会对于国家意识形态起到的"堡垒"作用、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以及知识分子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依靠力量。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韩立新[5](2019)在《“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以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它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解释出发,强调"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并以市民社会概念为中心重构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尽管由于日本"市民社会理论"的转型,使它在日本失去了发展的生命力,但是望月清司的"历史理论"对于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饶旭鹏,何芳芳[6](2018)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研究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术语。本文从古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到国家治理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对其历史演进做了简单梳理。分别从市民社会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法的关系维度,审视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科学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肯定民众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江亚文,王红[7](2018)在《新时代视域下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之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民社会在当下也有了新的诠释。依托于商品经济体制的市民社会,在发展变化的同时陷入了贫富差异带来的利益冲突与道德失落的固有困境,但其仍然具有时代活力与巨大价值。我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使新时代市民社会打破传统的国家范围局限,焕发出全局性的新内涵。(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4期)

胡晓敏[8](201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构建起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二重规定、马克思对未来市民社会的设想及其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叁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1期)

张强明,倪应德[9](2018)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内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梳理中国古代市民社会和西方市民社会的历史流变,理清马克思市民社会在不同阶段下的历史演变,指出马克思市民社会和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均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着力将马克思市民社会和中国市民社会的时代内涵和异同作以辨析,二者的共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都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都坚持了市民社会中的物质生活关系总和,都肯定在经济领域的重大意义;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历史文化和培育市民文化土壤、侧重的领域具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需要找到二者的共性,注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白雪萍[10](2018)在《略论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20世纪末改革开放开始,学术界逐渐关注市民社会理论。将来自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市民社会"的概念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用此概念来指代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西塞罗将其扩充为政治共同体的某些生活状况。后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马克思将其定为在经济基础领域。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前几者,是从上层建筑领域出发的,其中的内容意蕴丰富,引人深思,本文将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出发,浅析其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昆鹏.简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唯物史观对当代启发——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视域出发[J].青年与社会.2019

[2].张思琪.浅析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蕴[J].长江丛刊.2019

[3].徐艳如,郑召利.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当代性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9

[4].张明.试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及当代价值[J].萍乡学院学报.2019

[5].韩立新.“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以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为中心[J].日本学刊.2019

[6].饶旭鹏,何芳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江亚文,王红.新时代视域下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之当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8

[8].胡晓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交际.2018

[9].张强明,倪应德.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内涵辨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白雪萍.略论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

标签:;  ;  ;  

当代市民社会论文-张昆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