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震危险性评价中,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属于基础性地质工作,对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影响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就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定义与主要内容,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我国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的现状与建议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地震预测水平的提升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地质
引言
由古老地块组成的中国大陆处于岩石圈结构相对破碎的状态,太平洋板块及印度大陆的双重持续碰撞与俯冲作用使得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异常活跃,构造岩浆、陆内造山等激烈的地质事件频发。新构造(Neotectonics)、活动构造(Activetectonics)和地震地质(Earthquakegeology)属于基础性地质工作,直接影响地震危险性评价,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定义、联系与区别、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研究的建议进行具体分析。
1,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1.1新构造
1948年,苏联奥勃鲁契夫首次提出新构造这一地质学名词术语,并将其解释为“新近纪末期到第四纪早期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运动”。新构造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的山脉隆升、河流演化、盆地裂陷、断裂与褶皱及其演化、活动构造格局与应力场、地块运动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火山与地热、地震活动等地质构造过程。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均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关系密切。
1.2活动构造
活动构造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貌、地质年代学、历史与考古地震、古地震、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多个学科领域。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幅度与速率及动力学、地壳现今变形方式、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火山与地热活动等。
1.3地震地质地震地质即是指以地质为角度实施地质与地震相关性研究的学科或工作,主要研究地震发生位置预测、地震分布的控制因素、地震形成现象、地质现象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记录综合评价与地震危险评估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具体化的地震地质工作重点转向以地质角度判断区域发震断层、主要控震构造、强震或大震位置定位、最大震级、地震未来发生时间等中长期的地震危险性预测上。
2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新构造近年来,基于空对地观测技术、定量地貌学方法、数字高程数据、地质年代学技术尤其是裂变径迹与U—Th/He、宇宙核素暴露年龄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基于数字高程数据、地貌标志进行大空间尺度提取、反演新构造运动的特征、方式、约束机制、活动强度得以实现,为大陆裂谷边缘演化、活动造山带、地壳变形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途径,对构造地貌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夷平面与构造变形存在直接关系,在构造变形中起着时间层和重要标志层作用,属于活动造山带的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2活动构造关于活动构造的研究,国内外研究均集中于活动断裂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活动构造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与发展包括:第四纪地质定年方法中的宇宙成因核素、C、OSL、U系等在古地震的定量、断裂活动速率等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为大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活动断裂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全球定位系统(GPS)、雷达干涉图像(InSAR)等多种大地测量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同震地表破裂定量、断裂活动速率等研究中,人们对现今地壳变形动力学机制及方式得以更新;空对地观测技术基于遥感卫星的支持能够在活动断裂研究的准确性与精度取得新的突破,厘米级高精度遥感数据的应用使得活动断裂运动量、精确位置的快速定量化判断成为可能。
2.3地震地质关于地震地质的工作与研究,国内外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活动断裂、古地震研究两方面。断裂活动性定量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十万年至千年的时间尺度内的断裂活动速率定量研究精度、时空演化特征的研究基于InSAR(干涉雷达)测量技术、高精度的AMS14C与U系测年等大地观测技术和高精度遥感技术的支撑而不断深入。古地震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人们对活动断裂带中的大地震原地复发规律与特征认识的深度;关于大地震沿断裂带时空迁移过程、大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习性的关系的认识得以深入;精度年代学方法尤其是高精度AMS14C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古地震事件年龄研究的精度,等等。
3我国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在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主要问题包括:(1)活动断裂普查工作不够全面、详细。(2)基于构造体系角度进行的活动断裂、控震作用研究不够系统、全面。(3)理论方法创新及技术创新不足等。联系实践提出建议如下:(1)强化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东缘、滇西北与滇中盆地群、四川盆地、环鄂尔多斯活动裂谷带等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地质加强基础性研究,全面了解并掌握我国主要控震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空间分布及地震危险性等,为抗震提供可靠依据。(2)全面落实我国大陆活动断裂中普查,精确量化活动断裂、活动构造分布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大陆活动构造网络数据库并提供给公众相关地质信息的共享权、知情权等。(3)提升国家层面对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的部署、规划科学性,加强资金支持,大力引进地质科研人才,重组相关科研部门等;加强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技术与方法创新等。
4结语
我国要积极应对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提升国家层面对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的部署、规划科学性等,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彦琪,李西,谢英情,等.以鲁甸地震和彝良地震为例分析云南昭通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特点[J].地震研究,2016,39(02).
[2]李浩民,吴中海,王浩男,等.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地质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16,22(03.
[3]李建军,张军龙,郭玉涛.晚更新世以来若尔盖盆地的地层划分及构造-气候意义[J].地震地质,2016,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