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中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中,产量,灌区,小麦,氮素,条锈病,玉米。
关中灌区论文文献综述
师晓曦[1](2019)在《86份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系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条锈病和白粉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流行性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进行小麦新品系抗病性鉴定和评价,是抗病育种、指导抗病基因合理布局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陕西省杨凌小麦试验示范站,分别对来自国内4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86份小麦新品系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鉴定,并对其抗病基因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鉴定的86份小麦新品系中,82.6%的品系在2018年抗条锈病鉴定试验中表现良好,其成株期28份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18份表现为高抗,25份表现为中抗,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32.6%、20.9%和29.1%,鉴定品系总体抗性表现良好。2、在鉴定的86份小麦新品系中,仅11.7%的品系在2018年抗白粉病鉴定试验中表现良好,整体中无田间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材料,4份表现为高抗,2份表现为中抗,4份表现为中感,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4.7%、2.3%和4.7%,鉴定品系总体抗性表现不好。3、对抗病性表现良好的小麦新品系,采用系谱分析并结合亲本抗病表现,进行了抗病基因来源的分析,推测出部分条锈病抗病新品系的抗病基因来源可能是周麦16、郑麦366、矮抗58、周麦22、陕麦159、西农3517、新麦26和西农889。推测出部分白粉病抗病新品系的基因来源可能是矮抗58、济麦22、豫麦34、郑麦366、良星66、周麦16、周麦18、豫麦47和小偃926A。4、共筛选出对两种病害均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麦新品系9份,分别是:陕道198、宝景麦166、宝景麦718、凌科686、西农837、西农627、西纯519、隆麦838和西农943。鉴定结果为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布局和推广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呼延艺洁[2](2019)在《优化施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节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以及改善环境质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关中灌区作为陕西省粮食的重要产区,现今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已成为限制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优化施肥处理通过充分发挥各种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不同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粮食产区。为探索适合关中灌区冬小麦生产的施肥措施,减少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陕西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陕西省斗口试验站以冬小麦小偃22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肥CK(N:270kg·hm~(-2));单施尿素N1(N:210 kg·hm~(-2));尿素+缓释肥N2A(N:210 kg·hm~(-2));尿素+菌肥N2B(N:210 kg·hm~(-2),菌肥3600 kg·hm~(-2));尿素+生物炭N2C(N:210 kg·hm~(-2),生物炭22.5 t·hm~(-2)),分析了优化施肥对关中灌区土壤肥力,以及冬小麦群体结构、产量、品质与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关中灌区农业生产合理施肥处理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同施肥处理下,N2C处理在0-60 cm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40-6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均为最高,且在冬小麦成熟期80-100 cm土层中,N2C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为最低,较CK分别降低了67.18%、27.12%;N2A处理增加了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中N2A处理提高了0-6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含量,N2B、N2C处理提高了0-6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20-6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的含量,说明尿素与缓释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全氮的含量,尿素分别与菌肥、生物炭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在不同施肥处理下,N2B、N2C处理的产量均显着高于CK、N1、N2A处理,这两个处理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穗数以及穗粒数,其中N2C处理产量最高,较CK、N1、N2A、N2B处理产量增幅为8.31%-30.69%,对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效果最好。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籽粒产量,其中N2A、N2B、N2C叁个处理籽粒产量较N1处理分别提高了8.81%、17.04%、22.03%。3、不同施肥处理下,N1、N2B、N2C叁个处理可以提高籽粒的磨粉品质,N2A处理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4、不同施肥处理下,N2C处理的地上部氮积累量、地上部磷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对于冬小麦的养分利用表现最优;N2A、N2B两个处理的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及养分偏生产力均高于CK、N1处理。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的养分积累量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综上所述,减氮处理下,尿素分别与缓释肥、菌肥、生物炭配施均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地上部养分积累以及养分利用效率,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中尿素+生物炭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全氮含量,降低成熟期氮素损失,增加冬小麦养分利用以及籽粒产量,是关中灌区农业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施肥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永强[3](2019)在《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关中灌区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小麦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因此小麦的产量亟需提高。播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有直接调控作用,且二者对小麦产量形成具有互作效应。关中灌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小麦的高产区,然而当地过量施用氮肥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小麦种植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能否通过设置适宜的氮肥和密度组合,塑造合理的小麦群体,提高小麦植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对于关中地区小麦可持续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两个氮肥梯度和两个施氮时期,共计四个氮肥处理(N1:240kg/hm~2;N2:总施氮量240kg/hm~2,50%基肥+50%拔节肥;N3:150kg/hm~2;N4:总施氮量150kg/hm~2,50%基肥+50%拔节肥)、叁个密度处理(D1:600万/hm~2;D2:450万/hm~2;D3:300万/hm~2),以不施氮肥(N5)为对照,共计15个处理,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氮肥和密度的互作关系,设置适宜的氮肥和密度组合来塑造合理的冬小麦群体,协同提高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冬小麦的群体分蘖数目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播种密度为600万/hm~2的群体茎蘖数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着高于播种密度为450万/hm~2、300万/hm~2的群体;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中,群体分蘖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处理高于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处理。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中,分蘖成穗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后降。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中,分蘖成穗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处理大于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处理。密度为450万/hm~2、总氮量为150kg/hm~2,且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N4D2处理成穗率达到最高值35.56%,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大种植密度、配合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冬小麦群体。(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冬小麦叶面积系数先增后降,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中,冬小麦叶面积系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所有施氮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施氮量为150kg/hm~2、播种密度为600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在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N2、N4处理中,各生育期高密度(600万/hm~2)处理和中密度(450万/hm~2)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均显着高于低密度(300万/hm~2)处理,在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N1、N3处理中,叶面积系数在各密度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中,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中,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所有施氮处理均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N2、N4处理分别大于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N1、N3处理,这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叶绿素含量。(3)冬小麦产量随着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大而增大。有拔节期追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处理;产量在N4D2(施氮量150kg/hm~2,50%基肥:50%拔节肥;密度为450万/hm~2)处理中达到最大值6795.59kg/hm~2,表明在减少施氮量的同时,适当增大播种密度和拔节期追施氮肥,不但不会使小麦减产,反而可以提高产量。(4)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改善冬小麦品质,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中,当种植密度为450万/hm~2时籽粒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中,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N2、N4处理蛋白含量和面筋含量比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N1、N3处理分别提高了1.4%、4%和1.1%、2.6%,这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改善冬小麦品质。(5)氮密互作对冬小麦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率、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着影响,氮肥和密度对氮素利用效率有显着影响,但对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没有显着影响,叁者均在N4D2(施氮量150kg/hm~2,50%基肥:50%拔节追肥;密度为450万/hm~2)处理中达到最大值。在高密处理中,有拔节期追施氮肥的N4处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率、氮素利用效率比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N3处理分别提高了4.8%、7.6%、4.6%,在中密度处理中,分别提高了7.4%、5.8%、8.2%,在低密度处理中,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济铭,赵晓苗[4](2019)在《陕西关中灌区夏玉米不同播种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陕西关中灌区麦茬地夏玉米良好的播种技术,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提供播种环节依据,稳步提高夏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对目前推广应用的玉米硬茬免耕精量播种和旋耕灭茬精量播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旋耕灭茬精量播种在出苗率、植株生长发育整齐度、穗长、行粒数、产量、效益等方面均比硬茬免耕播种要好,每667 m~2增产56.5 kg,增值81.7元,平均增效14.8%。旋耕灭茬精量播种可以成为陕西关中灌区夏玉米较为理想的一种播种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5](2019)在《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一文中研究指出郑白渠为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是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泾惠渠灌区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10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注入洛水,全长300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时既可补充作物需水,又可补充养分,改良了灌区内的盐碱地,农作物产量得(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周济铭[6](2019)在《陕西关中灌区麦田节节麦发生现状与防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阐述了陕西关中地区麦田节节麦发生现状及危害特点,分析了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节节麦防除实践,针对目前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防治策略和防除技术。(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海燕,孙陪智,郑爱芳,朱小辉,许烨[7](2018)在《关中灌区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关中灌区夏玉米实现高产提供技术支持,富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6—2017年结合夏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用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方法,集成了关中灌区夏玉米植密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从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合理增大种植密度,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提升植株抗早衰能力,推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平衡施肥、保持和培肥地力,适时晚收等方面介绍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8年05期)
康明,田海霞,王伟,李华勇,刘朝阳[8](2019)在《关中灌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玉米种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合玉米生长的施肥处理,为玉米农田生产力提升和氮肥过量的污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共设置A、B、C、D、E、F、G、H 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施用100%化肥(N 0.20 g/kg,P_2O_5 0.10 g/kg,K_2O 0.10 g/kg)、施用80%化肥、施用50%化肥、施用50%化肥+50%猪粪、施用50%化肥+50%蚯蚓粪、施用扩蓄增容肥(N 0.20 g/kg,P_2O_5 0.13 g/kg,K_2O 0.10 g/kg)、施用玉米专用肥(N 0.20 g/kg,P_2O_5 0.04 g/kg,K_2O 0.03 g/kg),其中B、C、D处理为减氮处理,B、E、F、G、H处理为等氮(施氮量均为0.20 g/kg)处理,采用盆栽试验,于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采集玉米地上部、根部样品及土样,测定并分析玉米生长性状及土壤无机氮含量,探究减氮及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盆栽条件下,施氮量为0.20 g/kg时,减氮50%~80%不会显着影响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玉米的生长。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等氮条件下猪粪、蚯蚓粪与化肥配合施用处理的玉米株高、叶片SPAD值、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活力、根系长度均较高;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结论】盆栽条件下,各减氮处理均未显着影响玉米大部分生长性状及土壤无机氮含量,揭示减氮对玉米生产是可行的,且以猪粪、蚯蚓粪与化肥配施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刚,李占斌,徐国策,杨媛媛,成玉婷[9](2018)在《关中平原灌区地下水电导率时间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加重,已成为该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研究地下水电导率的时间变化对指导灌区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洛惠渠灌区51个观测井地下水电导率的长期监测结果,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相对差分法分析了地下水电导率的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洛惠渠灌区地下水主要是微含盐水和中含盐水,其电导率随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电导率值越大,其值随时间的变化也相对越大。51个井点的地下水平均电导率在整个监测期间没有呈现增大的趋势,但地下水电导率呈中等变异,变异系数的范围为61%~72%。地下水电导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为0.81到0.98(p<0.01),这表明监测井点地下水电导率时空格局的稳定性较强。2#井点是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的代表性位置点,基于2#井点的电导率预测值与研究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的实际值差异不大。因此,基于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电导率在时间上的稳定性,通过确定地下水电导率代表性位置及该点平均电导率可以快速有效地监测该区地下水平均电导率变化,从而为确定灌溉时间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姚广平,汪娟梅,张睿,杨梅,田永平[10](2018)在《关中中部灌区播期密度对农大399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关中中部灌区的叁原县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农大399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农大399小麦群体数量、个体质量、产量及其结构和籽粒品质均有显着的影响.同一播期,群体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龄、单株分蘖和次生根分别降低5. 4%~16. 9%、10. 7%~19. 2%和9. 8%~30. 4%,成穗数提高3. 9%~7. 0%,穗粒数降低0. 5%~0. 6%,千粒重提高3. 8%~6. 1%;增产1. 9%~8. 3%,籽粒蛋白质、湿面筋、稳定时间和沉降值分别提高3. 9%~9. 9%、6. 5%~11. 2%、14. 5%~16. 8%和2. 4%~12. 9%,其他品质指标变化不大.同一密度情况下,群体随着播期的推迟降低3. 6%~8. 8%,越冬期叶龄、单株分蘖和次生根均显着降低,个体质量显着变差;成穗数和穗粒数分别降低1. 1%~8. 9%和1. 1%~4. 5%,千粒重增加1. 9%-3. 8%,减产3. 7%-13. 6%;籽粒蛋白质、湿面筋、稳定时间和沉降值较早播依次降低2. 9%~7. 0%、3. 3%~5. 1%、12. 4%~18. 1%和1. 4%~6. 1%,但对籽粒面粉和拉伸品质指标影响不显着.当目标产量在8 250 kg/hm~2~9 750 kg/hm~2时,农大399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10月15日,适宜播种密度为2. 30×106株/hm~2~2. 89×106株/hm~2.(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关中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节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以及改善环境质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关中灌区作为陕西省粮食的重要产区,现今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已成为限制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优化施肥处理通过充分发挥各种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不同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粮食产区。为探索适合关中灌区冬小麦生产的施肥措施,减少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陕西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陕西省斗口试验站以冬小麦小偃22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肥CK(N:270kg·hm~(-2));单施尿素N1(N:210 kg·hm~(-2));尿素+缓释肥N2A(N:210 kg·hm~(-2));尿素+菌肥N2B(N:210 kg·hm~(-2),菌肥3600 kg·hm~(-2));尿素+生物炭N2C(N:210 kg·hm~(-2),生物炭22.5 t·hm~(-2)),分析了优化施肥对关中灌区土壤肥力,以及冬小麦群体结构、产量、品质与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关中灌区农业生产合理施肥处理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践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同施肥处理下,N2C处理在0-60 cm各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40-6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均为最高,且在冬小麦成熟期80-100 cm土层中,N2C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为最低,较CK分别降低了67.18%、27.12%;N2A处理增加了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其中N2A处理提高了0-6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含量,N2B、N2C处理提高了0-6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20-6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的含量,说明尿素与缓释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全氮的含量,尿素分别与菌肥、生物炭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在不同施肥处理下,N2B、N2C处理的产量均显着高于CK、N1、N2A处理,这两个处理显着提高了冬小麦穗数以及穗粒数,其中N2C处理产量最高,较CK、N1、N2A、N2B处理产量增幅为8.31%-30.69%,对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效果最好。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籽粒产量,其中N2A、N2B、N2C叁个处理籽粒产量较N1处理分别提高了8.81%、17.04%、22.03%。3、不同施肥处理下,N1、N2B、N2C叁个处理可以提高籽粒的磨粉品质,N2A处理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4、不同施肥处理下,N2C处理的地上部氮积累量、地上部磷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对于冬小麦的养分利用表现最优;N2A、N2B两个处理的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及养分偏生产力均高于CK、N1处理。与N1处理相比,N2A、N2B、N2C叁个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的养分积累量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综上所述,减氮处理下,尿素分别与缓释肥、菌肥、生物炭配施均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地上部养分积累以及养分利用效率,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中尿素+生物炭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全氮含量,降低成熟期氮素损失,增加冬小麦养分利用以及籽粒产量,是关中灌区农业生产中较为适宜的施肥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中灌区论文参考文献
[1].师晓曦.86份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新品系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呼延艺洁.优化施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张永强.氮肥和密度互作对关中灌区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周济铭,赵晓苗.陕西关中灌区夏玉米不同播种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9
[5]..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J].河北水利.2019
[6].周济铭.陕西关中灌区麦田节节麦发生现状与防除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9
[7].王海燕,孙陪智,郑爱芳,朱小辉,许烨.关中灌区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农技服务.2018
[8].康明,田海霞,王伟,李华勇,刘朝阳.关中灌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玉米种植效果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刚,李占斌,徐国策,杨媛媛,成玉婷.关中平原灌区地下水电导率时间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8
[10].姚广平,汪娟梅,张睿,杨梅,田永平.关中中部灌区播期密度对农大399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