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粉,钼酸,稀土,性能,离子,基质,光谱。
荧光粉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琳,吴天娇,张冬洋[1](2019)在《溶剂热法制备SrWO_4:Dy~(3+)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溶剂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Dy~(3+)离子掺杂的SrWO_4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试了样品的晶体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合成物质的微观形貌,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均为纯相物质.溶剂为纯水时制备的SrWO_4:0.05Dy~(3+)样品发光强度最高.制备的荧光粉能够表现出Dy~(3+)离子的特征激发和发射峰.最强的激发峰位于351 nm,属于Dy~(3+)离子的~6H_(15/2)→~6P_(7/2)跃迁.最强的发射波长位于573 nm,属于Dy~(3+)离子的~4F_(9/2)→~6H_(13/2)跃迁.(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鞠小霞,王海波,向枫,陈华脉,周明[2](2019)在《钼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离子激活的钼酸盐荧光粉因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好、色纯度高、发射光谱带窄、合成温度较低等优点,在LED照明和显示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LED用钼酸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及发光性能提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具体阐述了钼酸盐的结构特点、激活剂的种类及发光特性、钼酸盐荧光粉基质的种类以及晶体结构,对比了各类钼酸盐荧光粉的优缺点,归纳总结了提升荧光粉发光性能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当前钼酸盐荧光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9年06期)
王琮凯,姜锋,朱德生,张贵钊,叶鹏程[3](2019)在《CaLaAl_3O_7:Tm~(3+)蓝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尿素为燃料,乙二醇为络合剂,用低温燃烧法合成了CaLaAl_3O_7∶Tm~(3+)蓝色荧光粉。通过XRD分析样品的物相,扫描和透射电镜分析荧光粉形貌,确定合成最佳温度和最优尿素用量,并探究Tm~(3+)掺杂量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的最佳用量为基质CaLaAl_3O_7物质的量的2倍,最佳合成温度为800℃。荧光粉为纳米颗粒,哑铃型,底部直径约50nm,长约130nm,中间较细部分约35nm。荧光粉的激发谱线由位于250nm~300nm的电荷迁移带(O~(2-)→Al~(3+)、O~(2-)→Tm~(3+))和位于357nm的Tm~(3+)激发峰(~3H_6→~1D_2)组成,最强激发峰位于357nm,跃迁强度最大。发射光谱位于455nm,来自于Tm~(3+)的~1D_2→~3F_4跃迁,荧光粉发蓝光。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14,在近紫外357nm激发下,发光色坐标为(0.197,0.138),是一种潜在的单掺杂蓝色荧光粉。(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9年06期)
武超,李峰,范伟,张静,孙杰[4](2019)在《Mg~(2+)或Zn~(2+)掺杂的Ca(WO_4)_(1-x)(MoO_4)_x∶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氧化钨(WO_3)、叁氧化钼(MoO_3)、碳酸钙(CaCO_3)和叁氧化二铕(Eu2O_3)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3+激活的钨钼酸钙Ca(WO4)1-x(MoO4)x∶Eu3+红色荧光粉,探究固溶成分变化对材料发光特性的影响。在Eu3+和Li+摩尔分数均为10%条件下,钨酸根离子(WO24-)被不同摩尔分数的钼酸根离子(MoO24-)替换,Ca2+被不同摩尔分数的Mg2+和Zn2+替换。通过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所制样品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800℃,(MoO4)2-摩尔分数为25%,Li+和Eu3+摩尔分数均为10%,Mg2+摩尔分数为1%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好,其激发峰位于~352nm处,发射峰在~612nm处; Zn2+摩尔分数为3%时,荧光粉发光强度最好,其激发峰位于~294nm处,发射峰在~612nm处。(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翟永清,王恒刚,李天姿,姜龙太,汪威澳[5](2019)在《ZnWO_4∶Eu~(3+),Dy~(3+)白色荧光粉的微波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水热法快速合成了Zn_(0.9975-x)WO_4∶0.0025Eu~(3+),x Dy~(3+)(x=0,0.0025,0.005,0.01,0.02)一系列单一基质白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光谱分析仪等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180℃下仅用2 h即可合成单斜晶系黑钨矿结构的Zn WO_4∶Eu~(3+),Dy~(3+)纯相,且有较高的结晶度;样品颗粒为类球形,尺寸在50 nm左右。在30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可以同时产生WO_4~(2-)、Dy~(3+)和Eu~(3+)的特征发射,主峰分别位于472 nm、583 nm和617 nm。当样品组成为Zn WO_4∶0.0025Eu~(3+),0.005Dy~(3+)时,其色坐标为:x=0.3359,y=0.3064,接近理想白光,色温:5290 K。(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郭建,肖林久,李文泽,李巧云[6](2019)在《La,Eu共掺杂TiO_2荧光粉的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Eu~(3+)与TiO_2:Eu~(3+),La~(3+)荧光粉,探究掺杂La~(3+)离子对TiO_2:Eu~(3+)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的样品均为锐钛矿晶型;TiO_2:Eu~(3+)荧光粉在395 nm激发下,发射光谱中可以观察到595 nm、615 nm、654 nm发射峰,与~5D_0→~7F_1、~5D_0→~7F_2、~5D_0→~7F_3能级跃迁相对应;当TiO_2:Eu~(3+)荧光粉中共掺入La~(3+)离子后,Eu~(3+)离子的发光性能得到提高,说明在TiO_2基质中La~(3+)对Eu~(3+)的发光具有敏化作用,增强Eu~(3+)离子的发光。所制备的荧光粉可用于硅太阳能电池。(本文来源于《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余意,刘嫚玲,刘根长,张明,董昱[7](2019)在《一种新型钼酸盐红色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LED具有高能效、低能耗、长寿、环保等许多优点,成为下一代绿色固态光源.实现LED白光发射主要方法之一是发蓝光或近紫外光的芯片上按一定比例涂上荧光粉,利用芯片发射的蓝光或紫外光来激发荧光粉而实现.然而,尽管目前发红色荧光的粉体材料种类较多,但整体性能仍不足.因此探索性能优异的适合蓝光、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发红光稀土材料是当前该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具有白钨矿结构的双钼酸盐NaLu(MoO_4)_2物化性能优良,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基质材料,其结构特殊,可以为掺杂的稀土激活离子提供丰富的晶场,改善激活离子的发光性能.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一系列NaLu_((1-x))Eu_x(MoO_4)_2(x=0.02, 0.05, 0.10, 0.15, 0.20, 0.25,)荧光粉体材料,并利用XRD,EMS、粒径分析、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等手段对不同掺杂量的荧光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u~(3+)离子的杂浓度在20%左右时材料的成型最好,粒径均匀,发光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曹逊,曹翠翠,孙光耀,金平实[8](2019)在《单基质白光LED荧光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LEDs(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LEDs)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照明光源,相对于已有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等)具有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等优势,在照明和显示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获取WLEDs最常用的方法是蓝光LED芯片激发YAG:Ce~(3+)黄光荧光粉以及紫外-近紫外芯片激发叁基色荧光粉(RGB混合荧光粉),相比于以上两种方式,单基质WLEDs荧光粉由于能克服传统RGB荧光粉颜色再吸收及配比调控的问题,获得较高的流明效率及较高色彩还原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关于单基质白光荧光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涉及多种材料体系,按照发光原理的不同,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单离子激发体系、多离子激发体系以及不依赖于稀土离子发光的其他体系等。本文综述了单基质WLEDs荧光粉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9](2019)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荧光粉由于其显色性好以及荧光寿命长等优点,一直作为重要的荧光转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s)系统中。然而相比于其他稀土荧光粉,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由于固有本征发光效率低,能量失配以及荧光寿命过长等问题,严重危害了整个发光二极管系统,尤其是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的色彩质量和能源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途径增强其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1-3]。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等离激元共振效应(SPR)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的普适性解决方案。作为一种等离子信号放大器,银核壳层隔绝纳米粒子(Ag-SHINs)被有效负载在稀土荧光颗粒周围,通过精确调控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的内核尺寸、壳层厚度,从共振峰位置、距离效应以及负载浓度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Ag-SHINs对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壳层隔绝模式中,惰性壳层可以有效阻止荧光淬灭,而Ag内核提供的强光电场可以对荧光信号的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同步进行增强。通过调控SPR效应可以有效地加速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的内量子能量转移过程,对荧光强度、荧光寿命性能进行同步优化。这对于LED技术体系尤其是白光照明WLED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史永胜,周翠翠,曹舒尧,吴丹,王赞[10](2019)在《A位Sr调控NaSr_2Nb_5O_(15):0.0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盐法制备出了具有棒状颗粒形貌的NaSr_2Nb_5O_(15):0.03Eu~(3+)红色荧光粉.通过调控Sr元素的含量来产生不同浓度的Sr~(2+)空位,以及基体晶格的畸变程度,从而控制稀土离子所处格点环境的对称性,最终实现发光性能的调控.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ED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以及荧光光谱分析(PL)等,对熔盐法制备出的不同Sr元素含量且有铕离子掺杂的铌酸锶钠粉体样品的微结构及光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控Sr元素含量成功地实现了对样品发射光色度及色温的调制,体现出了铌酸锶钠在材料领域方面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荧光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稀土离子激活的钼酸盐荧光粉因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好、色纯度高、发射光谱带窄、合成温度较低等优点,在LED照明和显示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LED用钼酸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及发光性能提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具体阐述了钼酸盐的结构特点、激活剂的种类及发光特性、钼酸盐荧光粉基质的种类以及晶体结构,对比了各类钼酸盐荧光粉的优缺点,归纳总结了提升荧光粉发光性能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当前钼酸盐荧光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粉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琳,吴天娇,张冬洋.溶剂热法制备SrWO_4:Dy~(3+)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质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鞠小霞,王海波,向枫,陈华脉,周明.钼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J].稀土.2019
[3].王琮凯,姜锋,朱德生,张贵钊,叶鹏程.CaLaAl_3O_7:Tm~(3+)蓝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J].稀土.2019
[4].武超,李峰,范伟,张静,孙杰.Mg~(2+)或Zn~(2+)掺杂的Ca(WO_4)_(1-x)(MoO_4)_x∶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翟永清,王恒刚,李天姿,姜龙太,汪威澳.ZnWO_4∶Eu~(3+),Dy~(3+)白色荧光粉的微波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能[J].人工晶体学报.2019
[6].郭建,肖林久,李文泽,李巧云.La,Eu共掺杂TiO_2荧光粉的发光性质[C].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2019
[7].余意,刘嫚玲,刘根长,张明,董昱.一种新型钼酸盐红色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8].曹逊,曹翠翠,孙光耀,金平实.单基质白光LED荧光粉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9
[9].游超瑜,林隆辉,李剑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红光发射稀土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10].史永胜,周翠翠,曹舒尧,吴丹,王赞.A位Sr调控NaSr_2Nb_5O_(15):0.0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结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