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护

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护

一、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持(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柱,张强,傅丹膺,赵志明,张永强,张永贺,陆文高,姚远,李瀛搏[1](2021)在《超低轨道卫星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介绍了国外超低轨道卫星的发展历程,重点对近年来在超低轨道成功飞行的重力场与稳态洋流探测器(GOCE)和超低轨测试卫星(SLATS),从卫星轨道飞行剖面、任务效能、轨道维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超低轨道卫星面临的低阻力构型设计、电推进、轨道维持、原子氧防护等关键技术,以及超低轨道卫星的技术特点,展望了超低轨道卫星在遥感、物理场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给出了超低轨道卫星的发展建议。

王世航[2](2021)在《超低轨航天器轨道维持与星下点轨迹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于太空环境的不断认知以及技术的发展,超低轨航天器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超低轨航天器的运行高度在120km~300km之间,通过对超低轨航天器搭载多种有效载荷,例如电子侦察设施、光学成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可在多种应急作战任务中应用,如快速对地侦察、及时获取地面信息、区域应急预警响应等,因此超低轨航天器越来越受到航天大国的关注。研究超低轨的相关技术也成为了重难点问题。本文针对超低轨航天器在轨运行的环境特点以及典型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超低轨航天器的轨道维持问题,超低轨航天器在轨运行时受到的摄动力主要为地球非球形引力和大气阻力。本文分析了在J2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下的航天器轨道变化情况,分别采用脉冲方式和连续小推力方式给出了超低轨航天器的轨道维持策略。脉冲方式主要依据轨道根数的偏差获得脉冲大小和施加脉冲的位置;连续小推力方式采用模糊自适应控制逼近大气阻力对航天器能量的改变实现轨道维持。2.研究了超低轨航天器在大气阻力下的星下点轨迹偏移问题,研究了脉冲方式与连续小推力方式的星下点轨迹偏移控制。脉冲方式首先建立常值轨道衰减率下的星下点轨迹偏移建模,考虑半长轴偏差和初始倾角偏差对星下点轨迹偏移的影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平均衰减率进行估计并求解轨道的捕获时刻;连续推力的方式采用相对平均轨道根数来描述星下点轨迹偏移程度,建立了相对平均轨道根数与星下点轨迹偏移的关系,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沿航天器轨道坐标系的三轴控制推力加速度,实现星下点轨迹偏移的稳定控制。3.研究了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设计和调整的问题,为了实现对地面两个目标点的重复观测,设计超低轨回归轨道,通过两个目标地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坐标系下的矢量关系,建立回归轨道的轨道倾角方程以及升交点赤经的形式,然后设计超低轨航天器的半长轴完成回归轨道的设计;当超低轨航天器需要对某一目标进行临时观测时,需进行星下点轨迹的调整,根据目标点的经纬度约束获得变轨后的轨道半长轴,采用共面双脉冲的霍曼转移方法,节省机动所需的燃料,实现对目标地区的观测。

何艳超,徐明[3](2021)在《长周期高精度回归轨道与脉冲轨道控制策略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长周期回归轨道设计和维持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高阶Poincaré映射的高精度引力场中回归轨道优化设计和控制的通用性半解析方法,其中摄动包含大气阻力、太阳辐射压力和日月三体引力等因素。通过对Poincaré映射进行高阶展开并表示为多项式形式,可精确近似对一个或者多个回归周期内的轨道递推,从而在赤道升交点处施加脉冲推力,实现高精度的回归轨道设计和控制。提出了分别解决严格和宽松2种回归约束下问题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在轨TerraSAR-X、Landsat-8、IRS-P6、SPOT-7和UoSAT-12任务的回归模式。所提方法具有计算效率和精度高的优点,可用于星上自主轨道递推和轨道控制。

李赞,李海涛,张哲,樊敏,徐得珍,辛晓生[4](2021)在《月球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测控系统作为工程五大系统之一,通过探月工程建成了全球布站的深空测控网和18 m测控网,并圆满完成了历次任务对探测器的测控,在任务分析与设计、测定轨和链路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本文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发射任务为例,系统梳理了我国深空测控网和18 m测控网现状;根据任务需求,从测控覆盖、链路性能、测定轨精度和日凌影响等方面对测控任务实施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多目标测控、轨道测量和日凌期间的测控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对任务期间获取的实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了测控实施情况,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月球和深空探测测控通信任务设计提供借鉴。

杨福全,王成飞,胡竟,张宏,吴辰宸,张兴民,耿海,傅丹膺[5](2021)在《超低轨道卫星应用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文中指出低地球轨道大气环境对诸如科学探测和对地观测卫星的阻尼作用十分明显,而且阻尼随太阳和地磁活动以及昼夜、季节交替变化范围宽。为了保证卫星轨道精度或飞行状态满足任务要求,需要利用推进系统对卫星受到的阻尼进行实时或间歇式补偿以实现轨道或飞行状态的保持。针对轨道高度220~268 km的无拖曳飞行和轨道维持应用,基于卫星轨道阻尼变化和有效载荷指标要求分析,研究确定了离子电推进技术指标、推力调节方案、系统组成、推力控制方案和在轨应用策略,并对推力调节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无拖曳飞行卫星任务匹配的离子电推进指标为推力调节范围1~20 mN,推力分辨率优于12μN,与对地观测卫星轨道维持任务匹配的指标为推力调节范围1~25 mN,推力分辨率100μN。研究提出的针对超低轨道卫星应用需求的高精度推力连续调节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具有工程任务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卢万杰[6](2020)在《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强国对空间角逐的态势日趋复杂,太空(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制高点。为了维护空间安全,保障空间利益,支持空间活动,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空间目标当前的运行状态,并掌控未来的变化趋势,即空间目标态势。空间目标态势的认知与服务技术能够从海量的空间目标探测数据和信息中提取知识并为空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其研究对维护国家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该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在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与融合、服务功能的集成与共享、动态时空背景下复杂要素的高效分析和统一认知等研究方向上仍存在许多难题亟待解决。本文围绕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模型SOSDO,实现了领域内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全局描述和有效共享。通过明确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主要研究对象、作用和目的,分析了领域本体的组成,并基于混合本体模式设计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以资源三号02星为例构建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的本体实例和推理规则,并对资源三号02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推理。2.基于本体技术实现了空间目标态势领域内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集成和检索。基于混合SQL/No SQL设计了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结构数据的高效管理;建立了底层数据、局部本体和全局本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基于本体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设计了数据检索和语义检索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空间目标态势信息的动态需求,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3.构建了面向离线和实时计算的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实现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效分析与处理。基于Lambda架构构建了面向海量数据的分析框架和面向时空特性的处理模型。以改进的遥感卫星区域覆盖分析和优化的空间目标接近分析为案例,对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能够满足空间目标态势领域对高效计算能力的需求。4.针对空间目标态势知识的获取,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认知方法。利用时空本体对领域内的复杂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进行建模;设计了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认知模型,利用轨道状态语义表示实现了对轨道状态变化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描述,并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实现了对轨道状态的动态推理;基于基本形式本体,设计了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认知模型,实现了统一时空框架下对空间目标的行为和事件的动态描述、分析和推理;利用多层次语义关系解析模型和多元素知识构建模型,实现了领域内“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并基于知识图谱实现了认知结果的结构化与形式化表达。仿真校验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取领域知识,并辅助应用于空间目标态势的认知。5.提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方法,实现了领域内多源异构的算法、服务与组件的管理、集成和应用。提出了基于OWL-S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与组件本体,实现了对服务与组件及其关系的语义描述,并利用服务的发现、共享和动态组合实现了复杂空间目标态势分析功能的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对多源异构的算法、组件和服务的部署、管理与集成,并利用分布式计算环境和统一访问接口实现高效服务;基于可视化组件设计了空间目标态势认知结果的表达方式。6.综合集成已有研究成果,自主设计并开发了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原型系统SOSKS。本文从多源异构数据管理、信息可视化展示、态势认知与推理、多源异构功能管理等方面对原型系统的应用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简要介绍了原型系统的应用案例。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原型系统可为空间目标态势领域的认知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保障以及辅助决策的平台支撑。

陈莉丹,谢剑锋,刘勇,陈明[7](2019)在《中国深空探测任务轨道控制技术综述》文中指出深空探测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长久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深空探测轨道控制技术作为决定深空探测任务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并得到应用,成为各国深空探测技术研究和发展的热点。以我国探月工程各次任务为脉络,简述了历次任务轨道控制的目标和实施效果,总结了主要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未来深空探测轨道控制的发展趋势。

段建锋[8](2019)在《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嫦娥四号”中继星进入地月L2点晕轨道之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两次地月L2点探测任务,一次是美国的ARTEMIS任务,另外一次是中国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任务”的拓展任务。实际任务样本少,积累的经验有限。本文以“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为背景,对绕地月L2点探测器的精密定轨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绕地月L2点探测器的精密定轨理论进行了研究,对时空坐标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对地月L2点旋转坐标系及其与地月惯性坐标系的转换进行了讨论,除此之外,完成了地月L2点探测器的观测模型建立及力模型的分析。对中继星在地月L2点Halo轨道上对定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太阳光压是除太阳、地球、月球三大质点引力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中继星独特的箱体加抛物面天线的构型导致其在球太阳光压模型下的太阳光压等效面积难以估计,会显着的影响定轨精度。为提升中继星的定轨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继星实时姿态数据的多特征面太阳光压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及实测数据的验证,对比球模型,可以有效的提升定轨预报精度,重叠弧段策略下使用实测数据定轨,位置精度可以提升约1km,速度精度可提升约6mm/s。针对中继星在Halo轨道上频繁发生卸载与轨道维持等机动情况,本文开展了机动后轨道快速重建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2天的数据,可以完成轨道快速重建,在有VLBI测控支持的情况下,1天的数据可得到精度较高的轨道,完成轨道重建;分析发现,在中继星+Z轴指向为对日或非对日时,定轨精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明显优于后者,这对中继星长期管理期间指向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乔思元[9](2019)在《面向超低轨道保持的微小卫星微推系统方案设计及微力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超低轨微小卫星由于轨道高度低,在军事侦察、科学探测等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轨道高度低,与传统的低轨卫星相比,超低轨微小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要高出几十个数量级,导致超低轨微小卫星的寿命较短。因此需要对超低轨微小卫星实施轨道维持控制,而以电推为主的微推具有高比冲、无燃料消耗、价廉等特点,更适用于微小卫星的维持控制。本文基于超低轨微小卫星的轨道维持问题,提出采用新型的真空电弧推力器对超低轨微小卫星提供持续的微小控制力,并对微力进行标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在超低轨环境中不同摄动因素下的轨道漂移情况。基于卫星轨道的高斯摄动运动方程,用数值解分析了在超低轨大气阻力摄动和J2摄动因素作用下的轨道变化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超低轨条件下大气阻力会使轨道高度衰减迅速,给出了衰减速率,为基于微推的超低轨轨道维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输入条件。其次,提出了基于真空电弧微推的超低轨道维持策略。在考虑J2摄动和大气阻力条件下,提出采用真空电弧微推的连续微推力来补偿摄动力;由于单个微推开关寿命有限且推力太小,本文设计了微推力簇的构型布局,在增大推力的同时提高了推力系统的可靠性。仿真分析表明通过一定的布局设计,真空电弧微推能稳定可靠地应用于超低轨微小卫星的精确轨道维持控制。接着,设计并搭建了可测量10μN的微力测量装置。基于微推的精密轨道维持关键在于单个推力的精确标定,为了验证真空电弧微推力簇对超低轨道维持动力需求的可靠性,设计并搭建了基于重力复摆的微推力测量系统。首先根据微力测量的精度和环境需求,完成以复摆为测量原理的微推力测量装置的总体方案软、硬件的设计与搭建,并对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完成了微推力测量装置的指标实测与分析。该测试系统原理简单,难度在于测量数据的处理上。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对测试系统进行了完整的频率测试、恢复系数标定实验以及标准质量验证等实验,梳理了测量流程和步骤,验证了微力测量精度可达到10μN量级,完全满足微推力的测试需求,推进了测量装置的实用化。

谢挺,刘刚,高旭东[10](2018)在《带有控制增益自校正的甚低轨道卫星自主轨道维持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甚低轨道的长期稳定运行,分析了甚低轨道的摄动特性,设计了一种带有轨控增益校正的自主轨道维持方法。该方法可通过前一次轨控的结果对轨控增益进行校正,提高轨控算法对卫星质量、推力大小等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逐渐提高轨道控制的精度。对轨道控制的频率、每次轨控的时间长度及对偏心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自主轨道维持方法能实现甚低轨道高度维持控制,在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与传统算法相比可大幅提高轨道控制的精度,确保平均偏心率矢量收敛,满足甚低轨道卫星的长寿命要求。所设计的算法结构简单,运算量小,可由目前的星载计算机实现。

二、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持(论文提纲范文)

(1)超低轨道卫星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超低轨卫星发展
    1.1 欧洲航天局GOCE
    1.2 日本超低轨道技术试验卫星
        (1)原子氧流量探测器:
        (2)材料退化监视器:
        (3)小型光学相机:
    1.3 美国超低轨道卫星方案
2 超低轨卫星关键技术分析
    2.1 气动低阻构型设计
    2.2 阻力计算及维轨能力分析
    2.3 电推进技术
    2.4 轨道控制策略
        1)无拖曳控制
        2)高精度维轨控制
    2.5 原子氧防护技术
3 超低轨卫星应用前景分析及发展建议
4 结束语

(2)超低轨航天器轨道维持与星下点轨迹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超低轨道航天器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超低轨航天器发展概况
        1.2.2 轨道维持研究现状
        1.2.3 星下点轨迹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低轨道基础知识及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时空系统
        2.2.1 时间系统
        2.2.2 空间系统
    2.3 超低轨动力学模型及摄动分析
        2.3.1 状态向量与轨道六根数
        2.3.2 超低轨轨道动力学方程
        2.3.3 超低轨道摄动特性分析
    2.4 星下点经纬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低轨道航天器轨道维持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切向脉冲方式的超低轨道维持方法
        3.2.1 基于平均轨道根数的高斯摄动方程
        3.2.2 采用切向脉冲方式的超低轨道维持方法
        3.2.3 仿真分析
    3.3 基于切向小推力方式的超低轨道维持方法
        3.3.1 超低轨航天器机械能变化方程
        3.3.2 采用切向小推力方式的超低轨道维持方法
        3.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偏移分析与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切向脉冲方式的星下点轨迹偏移控制
        4.2.1 定值衰减率下的星下点轨迹偏移建模
        4.2.2 采用切向脉冲方式的星下点轨迹控制策略
        4.2.3 仿真分析
    4.3 基于小推力方式的星下点轨迹偏移控制
        4.3.1 超低轨回归轨道设计理论
        4.3.2 星下点轨迹偏移数学模型
        4.3.3 采用连续小推力方式的星下点轨迹偏移控制
        4.3.4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设计与调整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设计方法
        5.2.1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设计问题描述
        5.2.2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设计方法
        5.2.3 仿真分析
    5.3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调整方法
        5.3.1 超低轨航天器星下点轨迹调整问题描述
        5.3.2 超低轨航天器轨道调整方法研究
        5.3.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周期高精度回归轨道与脉冲轨道控制策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描述与建模
    1.1 坐标系定义
    1.2 回归轨道条件
    1.3 严格和宽松回归条件
2 基于微分代数的高阶Poincaré映射
    2.1 微分代数方法
    2.2 高阶Poincaré映射
3 回归轨道设计
4 脉冲轨道控制策略
    4.1 控制策略设计
    4.2 严格精度情形
    4.3 宽松精度情形
5 结 论

(4)月球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深空测控设备现状
    1.1 深空测控网
    1.2 18 m测控网
    1.3 VLBI观测网
2 任务概况
3 任务分析与设计
    3.1 覆盖性分析
    3.2 链路性能
    3.3 测定轨精度
    3.4 日凌
4 任务分析与设计
    4.1 多目标测控
    4.2 多目标测控
    4.3 日凌
5 任务实施
    5.1 中继星任务
    5.2 探测器任务
    5.3 微卫星任务
6 结束语

(5)超低轨道卫星应用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
    1.1 大气阻尼变化分析
    1.2 不同任务类型分析
        1.2.1 无拖曳飞行任务
        1.2.2 轨道维持任务
2 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
    2.1 系统组成
    2.2 系统技术指标
    2.3 推力调节方案
    2.4 推力控制方案
    2.5 与国外离子电推进方案对比
3 离子电推进在轨应用策略
4 结束语

(6)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目标态势发展
        1.2.2 空间目标态势认知
        1.2.3 空间目标态势服务
        1.2.4 空间目标态势面临的挑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组织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组织
第二章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模型
    2.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研究内容
        2.1.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研究对象
        2.1.2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作用和功能
    2.2 基于混合本体模式的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构建
        2.2.1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组成
        2.2.2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的构建
        2.2.3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基本关系
        2.2.4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属性声明
    2.3 空间目标态势领域本体实例
        2.3.1 资源三号02星本体实例
        2.3.2 资源三号02星知识推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本体模式的多源异构数据管理方法
    3.1 基于混合SQL/NoSQL模式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法
        3.1.1 数据存储架构
        3.1.2 数据关联关系
        3.1.3 数据存储与检索测试
    3.2 基于本体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
        3.2.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集成模型
        3.2.2 底层数据与局部本体的映射
        3.2.3 局部本体与全局本体的映射
    3.3 面向数据和语义的空间目标态势信息检索
        3.3.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检索
        3.3.2 空间目标态势语义检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离线与实时计算的分析与处理模型
    4.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型
        4.1.1 数据分析框架
        4.1.2 数据处理模型
    4.2 基于多判断模式的区域覆盖实时分析
        4.2.1 基于多判断模式的参数快速计算方法
        4.2.2 实验与分析
    4.3 基于稳健筛选流程的空间目标接近分析
        4.3.1 空间目标稳健筛选流程
        4.3.2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知识获取的空间目标态势认知方法
    5.1 空间目标态势时空认知模型
        5.1.1 时空本体建模
        5.1.2 空间关系建模
        5.1.3 时间关系建模
    5.2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认知模型
        5.2.1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语义表示
        5.2.2 空间目标轨道状态推理方法
        5.2.3 实验与分析
    5.3 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认知模型
        5.3.1 空间目标行为与事件本体建模
        5.3.2 空间目标碰撞威胁本体构建
        5.3.3 仿真校验与分析
    5.4 基于知识图谱的空间目标态势知识表达
        5.4.1 空间目标态势知识图谱认知框架
        5.4.2 多层次语义关系解析模型
        5.4.3 多元素知识构建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
    6.1 微服务架构
    6.2 基于本体的空间目标态势服务管理模型
        6.2.1 基于OWL-S的服务与组件本体
        6.2.2 空间目标态势服务匹配与组合
        6.2.3 服务匹配与组合示例
    6.3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源异构功能集成
        6.3.1 算法组件集成
        6.3.2 在线服务集成
    6.4 空间目标态势可视化服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原型系统功能与定位
        7.1.1 原型系统功能
        7.1.2 原型系统定位
    7.2 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7.2.1 架构与部署
        7.2.2 数据服务层
        7.2.3 功能服务层
    7.3 原型系统应用成果
        7.3.1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管理
        7.3.2 空间目标态势数据查询与展示
        7.3.3 空间目标态势运行场景
        7.3.4 空间目标态势认知实现
        7.3.5 空间目标态势异构功能管理
        7.3.6 应用案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中国深空探测任务轨道控制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探月一期任务轨道控制
    1.1“嫦娥1号”任务
        1.1.1 轨道控制过程
        1.1.2 轨道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
        1.1.3“嫦娥1号”月食期间调相控制
    1.2“嫦娥2号”任务
        1.2.1“嫦娥2号”轨道控制的特点
        1.2.2“嫦娥2号”的拓展任务轨道控制
2 探月二期任务轨道控制
    2.1“嫦娥3号”任务
        2.1.1“嫦娥3号”轨道控制的特点
    2.2“嫦娥4号”任务
        2.2.1“嫦娥4号”轨道控制的特点
        2.2.2“嫦娥4号”中继卫星轨道控制
3 探月三期任务轨道控制
    3.1“嫦娥5号”再入返回实验
4 我国深空探测轨道控制技术发展需求
    4.1 我国深空探测发展目标
    4.2 我国深空探测任务轨道控制技术需求
5 结束语

(8)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深空测控网发展趋势
        1.2.2 月球探测活动现状
        1.2.3 月球探测器精密定轨技术研究现状
        1.2.4 太阳光压摄动模型研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绕地月L2点探测器定轨方法与模型
    2.1 精密轨道确定技术基本原理
        2.1.1 动力学方程
        2.1.2 状态方程
        2.1.3 观测方程
        2.1.4 状态估值方法
    2.2 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2.2.1 时间系统
        2.2.2 坐标系统
    2.3 地月L2点探测器力模型
        2.3.1 非球形引力摄动
        2.3.2 N体摄动
        2.3.3 太阳光压摄动
        2.3.4 经验力建模
    2.4 观测模型
        2.4.1 双程测距和多普勒测速测量模型
        2.4.2 VLBI测量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绕地月L2点探测器太阳光压模型修正
    3.1 本章引论
    3.2 任务概况
        3.2.1 飞行过程概况
        3.2.2 中继星概况
    3.3 地月L2点探测器定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仿真策略制定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中继星太阳光压模型修正
        3.4.1 中继星构型及其运行姿态
        3.4.2 中继星光压等效面积的建模
        3.4.3 中继星光压等效面积的数值解析
    3.5 模型修正效果的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光压模型修正的实测数据验证
    4.1 本章引论
    4.2 使命轨道段飞行概况
    4.3 数据预处理
        4.3.1 测量数据描述
        4.3.2 实时姿态数据处理
    4.4 定轨计算
        4.4.1 定轨计算软件
        4.4.2 精度评估方法
        4.4.3 定轨计算策略
        4.4.4 精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嫦娥四号”中继星使命轨道段的定轨精度分析
    5.1 本章引论
    5.2 使命轨道机动后快速轨道重建
        5.2.1 快速轨道重建分析策略
        5.2.2 快速轨道重建精度评估
    5.3 对日定向巡航模式下的定轨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面向超低轨道保持的微小卫星微推系统方案设计及微力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低轨轨道维持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的超低轨微小卫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微推力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微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低轨微小卫星轨道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超低轨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
        2.2.1 经典轨道六根数
        2.2.2 改进春分点轨道动力学模型
    2.3 超低轨卫星轨道摄动分析
        2.3.1 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
        2.3.2 大气阻力摄动
    2.4 超低轨卫星轨道漂移分析
        2.4.1 二体模型下超低轨道漂移变化分析
        2.4.2 J2项摄动下的超低轨道漂移分析
        2.4.3 大气阻力摄动的超低轨道漂移分析
        2.4.4 J2项及大气阻力摄动下的超低轨道漂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真空电弧微推的超低轨轨道维持
    3.1 引言
    3.2 真空电弧推力器原理及性能分析
        3.2.1 真空电弧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3.2.2 真空电弧推力器性能指标
        3.2.3 LVAT-5 的主要参数
    3.3 真空电弧微推超低轨道维持仿真分析
    3.4 真空电弧推力器的布局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小推力测量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微力测量系统原理和组成
        4.2.1 微力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4.2.2 微力测量系统的组成
    4.3 微力测量系统详细设计
        4.3.1 机械系统设计
        4.3.2 测量系统设计
    4.4 信号采集与人机界面设计
        4.4.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4.4.2 人机界面显示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力测量系统实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微力测量系统的搭建
        5.2.1 微力测量系统的组装
        5.2.2 测量环境的构建
    5.3 微力测量的系统误差分析
        5.3.1 复摆空载的系统误差分析
        5.3.2 探头位置误差导致的系统误差分析
    5.4 微力测量系统实测数据分析
        5.4.1 微距数据频谱分析
        5.4.2 恢复系数标定及检验
    5.5 工作流程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带有控制增益自校正的甚低轨道卫星自主轨道维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轨道摄动特性分析
2 自主轨道维持方法
    2.1 自主轨道维持算法设计
    2.2 轨控增益自校正算法设计
        1) 单脉冲校正法。
        2) 多脉冲校正法。
    2.3 轨道维持频次分析
    2.4 轨道维持控制时长分析
3 仿真结果
4 结论

四、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持(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轨道卫星技术发展与展望[J]. 袁春柱,张强,傅丹膺,赵志明,张永强,张永贺,陆文高,姚远,李瀛搏. 航天器工程, 2021(06)
  • [2]超低轨航天器轨道维持与星下点轨迹控制研究[D]. 王世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长周期高精度回归轨道与脉冲轨道控制策略设计[J]. 何艳超,徐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11)
  • [4]月球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J]. 李赞,李海涛,张哲,樊敏,徐得珍,辛晓生. 上海航天(中英文), 2021(02)
  • [5]超低轨道卫星应用离子电推进技术方案[J]. 杨福全,王成飞,胡竟,张宏,吴辰宸,张兴民,耿海,傅丹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03)
  • [6]空间目标态势认知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卢万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中国深空探测任务轨道控制技术综述[J]. 陈莉丹,谢剑锋,刘勇,陈明. 深空探测学报, 2019(03)
  • [8]基于光压修正模型的地月L2点绕飞探测器轨道改进研究[D]. 段建锋. 清华大学, 2019(02)
  • [9]面向超低轨道保持的微小卫星微推系统方案设计及微力测量技术研究[D]. 乔思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带有控制增益自校正的甚低轨道卫星自主轨道维持方法[J]. 谢挺,刘刚,高旭东. 上海航天, 2018(05)

标签:;  ;  ;  ;  ;  

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