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活动效应论文_王观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活动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磁效应,青藏高原,坝址,效应,地磁,活动性。

构造活动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观宏[1](2016)在《南堡凹陷东营组堆积期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东北部,是渤海湾盆地中“小而肥”的富油气凹陷。在详细分析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期构造地层特征、边界断裂活动性、基底沉降特征、凹陷伸展特征,并与沙河街组沉积期进行纵向对比,与周邻地区东营组沉积期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期构造活动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凹陷),甚至多数处于断拗转换期坳陷(凹陷)的特殊性:一方面边界断裂活动强烈,尤其以近EW向延伸的西南庄断裂中段和高柳断裂的强烈活动为特征。另一方面沉降中心并不沿边界断裂展布,而是位于凹陷中部的林雀次凹和曹妃甸次凹处,表明拗陷作用也强烈。构造-地层格架剖面上,Ed构造层在紧邻边界断裂下降盘处和远离边界断裂的中央凹陷带均发育厚层地层,显示边界断裂活动和拗陷作用对沉积均有明显控制。本次研究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期边界断裂活动强烈、拗陷作用也强烈的特征称为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控制下,凹陷基底沉降强烈,Ed3s沉积时期基底沉降速率甚至超过古近纪早期(强烈断陷期)。东营组沉积期,渤海湾盆地普遍进入断拗转换期。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凹陷)发育河流相、滨浅湖相或辫状河叁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控制下,南堡凹陷呈现出不同的沉积面貌:①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广泛发育,且远离边界断裂向凹陷中部迁移,凹陷处于欠补偿-补偿状态;②强烈的基底沉降为碎屑物堆积提供了充足的可容纳空间,加之物源碎屑供给充足,较短的时间内堆积了巨厚的东营组地层;拗陷作用控制下,地层厚度中心展布在凹陷中部的林雀次凹和曹妃甸次凹处,同时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得紧邻断裂下降盘处发育局部厚度高值带;⑧边界断裂下降盘处较陡的构造坡降,以及凹陷中部强烈的基底沉降,为扇叁角洲沉积体系、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和滑塌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合适的坡降条件和可容纳空间。北部断控陡坡带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十分发育,数个朵体呈裙带状向凹陷中心进积,不仅展布范围非常广,而且扇体堆积厚度大,南部缓坡带则发育了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控制下,南堡凹陷东营组中深湖相沉积环境堆积了厚层暗色泥岩。Ed3泥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在后期较高埋深及较高地温梯度下,已进入中等成熟演化阶段,成为南堡凹陷内优质烃源岩,提供了10%的资源量。Ed2发育一套分布广、单层厚度大且稳定的半深湖相泥岩,虽然成熟度较低,不能成为优质烃源岩,但在南堡凹陷断裂异常发育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封堵油气,构成了区域性盖层。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相类型丰富,以扇/辫状叁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扇/辫状叁角洲平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滑塌浊积岩为主的中-高孔、中-高渗的砂岩层是较好-好储层,使得东营组优质储层非常发育,范围广且类型齐全。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控制下,优质烃源岩、类型丰富的优质储层以及区域盖层的发育,使得南堡凹陷东营组具有极大的勘探潜力。最后,对构造活动的“7双强效应”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东营组沉积期,渤海湾盆地普遍进入断拗转换期,由热沉降引起的拗陷作用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向周围大致呈递减的趋势,紧邻渤中坳陷的南堡凹陷拗陷作用强烈。此外,Esl沉积晚期南堡凹陷大规模岩浆喷发后,由于热量的迅速衰减,岩浆房附近浅表层地壳的均衡沉降,也可能是东营组(尤其是东营组早期)拗陷作用强烈的原因。Es1-Ed沉积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向西俯冲突然加速,导致渤海湾盆地东部边界-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以及穿过黄骅坳陷的兰聊断裂北段活化并走滑,郯庐断裂和兰聊断裂的走滑活动在黄骅坳陷东北部派生出近SN向伸展迭加区,导致NNE向延伸的黄骅坳陷边界断裂-沧东断裂的正向伸展作用大幅度减弱,走滑分量急剧增强,沉降中心和断裂活动中心逐渐偏离边界断裂向坳陷内部迁移,Ed沉积时期迁移到南堡凹陷,导致以近EW走向为代表的边界断裂活动的显着增强。因此,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是深部动力过程与浅部构造应力场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欧春生,耿全如,朱同兴,彭智敏,李奋其[2](2009)在《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叁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漠化、沙尘暴、山洪、泥石流、冰川崩塌和雪崩、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9年03期)

蔚远江,胡素云,董大忠,杨涛,李峰[3](2004)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及油气成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北东、北西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发育北东、北西向两大叁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北东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二迭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侏罗系古河道及储集砂体展布,故J_1s、J_2x 主砂体沿北东向主断裂构造线及凸起带的展布是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阶梯型、反“Y”字型或楼梯型、“X”或“+”型3种耦合方式控制成藏,且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不同;腹(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9-01)

马润勇[4](2003)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使得高原周缘区所形成的天然地理环境为水资源的储蓄与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由于高原强烈而持续的隆升,使得这些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变得极其复杂,区域稳定性条件极差。本文以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为例,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所导致的构造活动效应及其工程危害效应。 本文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递进式挤压隆升的动力学模式,同时详细研究了由于高原隆升所引起的活动构造效应、高原区活动断裂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地震活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的构造活动效应、中卫-同心断裂的现代活动性,以及由于F_(201)断层的现代活动对坝基可能产生的错断效应。 文章同时基于断裂力学、岩石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理论,将岩石破裂扩展概括为四种主要模式,并首次提出了断层的逆冲破裂扩展模式。对断层错断研究中,断层面两侧的相对错动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估算断层错动量的叁种途径,据此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大柳树坝基断层错动效应问题以及松动岩体的稳定性问题。最后对大柳树坝址区存在的工程错断问题进行了初步预测。(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3-12-01)

俞遵典,欧作畿,陆正亚[5](2002)在《云南高原大地构造与地震机制——云南地震活动之端部效应、地震能囊和机构能流的启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地震问题 ,不外乎历史继承、控震构造、发震动力源叁方面。本文以云南高原为例 ,对此作一综述 ,特别从直观范畴引入端部效应、地震能囊、地球纬向振动机械能流叁概念 ,试图对与工程地质相关的地震问题 ,从另一视角作一解释。文中特别介绍了机构能流对板块运动的效应 ,此为作者之一 40多年的物理教学、研究成果 ,虽为国外广泛接受 ,但国内地学界尚显陌生。云南既是世界上最活动的板块碰撞带之一 ,在过去 1 0 0 0多年又有过70 0多次中型上以上毁坏性地震 ,和近 40次毁灭性大震 ,今后中国西部大开发大建设中 ,是不能不加以认真对待的。本文从云南历史地震和大地构造入手 ,以众多的历史文献和传统的构造特征为基础 ,导入叁个新观念 ,目的在于希望业内研究同仁注意 ,多方面了解震能力源 ,以便在防范措施上更切合实际 ,把地震的危害性降到最小限度根据工程实例研究 ,所谓端部效应 (TerminalEffectsofStructure) ,就是后续地震常常发生在前期地震之后的构造收敛地带 ,而不是张裂扩散区。后续地震在水平方向上总是向着发震之主、副构造线两端游变移动 ,而决不会再在原先的震中区反复发震 (至少是以 1 0 0年计的短期内 )。当活动断裂的走向与主压应力的方向一致时 ,应力在活动断裂的端部高度集中 ,造成岩体破(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2年01期)

刘志远,詹志佳,赵从利,高金田,张洪利[6](1999)在《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紫荆关活动断裂的构造磁效应,在怀来的土木—石河地区布设了由9 条测线,528个测点与6 个临时台组成的观测网, 开展了精密地磁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区中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东西两侧地磁日变幅的差异是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明显反映(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1999年05期)

王洪涛,范光禄,林爱明[7](1983)在《闽粤板内断块构造活动及其热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温泉、地震、构造、岩浆岩分布及其热破裂实验结果,论述了闽粤地区热场特点,讨论断块活动与热震关系。研究表明,燕山运动以来,断块分异作用强烈,与地壳深部二次重要热幕活动(距今90—120百万年及157—165百万年)密切相关。现代热场主要是中生代热幕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分析发现,闽粤构造活动在新生代,其岩浆活动的前峰明显减退。但却存在自北东往西南冷热交替的块断热震耗散结构特征。断块活动性越强,热震效应越显着,同时呈现从内陆向台湾渐次增强特点。剖折闽南—粤北断块的热震能量耗散比率,表明每一断块具有特定的耗散结构。这是地壳下部与上地幔进行能量传递、转换过程的渠道。它主要取决于上地幔热流及向横不均匀性。热震能流约占地表大地热流2%±。本文根据等效原理,探讨构造力和热应力对板内地震孕育及破裂机制联合作用问题。提出“菱形”断块的周边的深断层端点、拐点是易于热破裂有利场所,并可能存在曼森—科芬效应导致深部岩石热疲劳和弹性破裂——发生地震。说明研究热震效应是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新课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1983年04期)

构造活动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叁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漠化、沙尘暴、山洪、泥石流、冰川崩塌和雪崩、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活动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观宏.南堡凹陷东营组堆积期构造活动的“双强效应”及其对沉积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2].欧春生,耿全如,朱同兴,彭智敏,李奋其.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

[3].蔚远江,胡素云,董大忠,杨涛,李峰.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及油气成藏效应[C].第叁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4].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

[5].俞遵典,欧作畿,陆正亚.云南高原大地构造与地震机制——云南地震活动之端部效应、地震能囊和机构能流的启示(英文)[J].云南地质.2002

[6].刘志远,詹志佳,赵从利,高金田,张洪利.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

[7].王洪涛,范光禄,林爱明.闽粤板内断块构造活动及其热震效应[J].西北地震学报.1983

论文知识图

电测深装置图第一主应力等值云图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挤压-走滑活动构造区阿尔泰山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中国主要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分布示意...神农架地区的河流纵剖面特征

标签:;  ;  ;  ;  ;  ;  ;  

构造活动效应论文_王观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