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幽灵论文-王若舟

夜之幽灵论文-王若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夜之幽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威尔,夜之幽灵,钢琴音乐,织体特色

夜之幽灵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舟[1](2019)在《拉威尔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织体与和声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是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杰出的管弦乐大师、钢琴家与指挥家。他一生的创作涉及众多领域,虽然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其钢琴创作在和声、织体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钢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所有的钢琴作品中,这部钢琴组曲《夜之幽灵》是他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能反映他音乐创作风格的杰作。这部钢琴组曲在拉威尔创作的所有作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保留了传统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形式又表现了印象主义音乐与二十世纪音乐的特点,并在这些基础上增添了“拉氏”非常个性的创作特色。这部作品在体现他创作前期音乐风格的同时又暗示他创作后期的创作思想及方向,因此该作品汇集了艰深精湛的技术与独特深奥的音乐性。1908年,拉威尔创作了钢琴组曲《夜之幽灵》,这部作品的灵感和乐思来源于法国诗人贝尔特朗(Louis Jacques Napoleon Bertrand)的散文诗集《夜之幽灵》。这部作品采用将传统音乐与二十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拉威尔希望用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来谱写贝尔特朗原诗里多种多样的意象,体现出诗意化的意境。拉威尔对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也非常地了解,所以他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方式虽然存在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并没有打破这些律令。并且西班牙斯巴达民族的精神也一直存在于拉威尔的身体与血液里,西班牙热情的舞曲特色就在《幻影》中被完美地展现出来。拉威尔在创作该作品时,勇于大胆探索、不断尝试,并坚定地攀登技术的高峰与注入更深奥的音乐内涵,推动了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发展。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夜之幽灵》中的织体与和声等创作特色融入了很多的创新点,比如拉威尔将“色彩性”、“古典性”与“炫技性”等特点融入到这部作品的织体与和声创作中,使《夜之幽灵》的创作风格既具有先锋性又包含宝贵的艺术价值。笔者翻阅了一些国内外文献资料,在学习前人对该作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结合谱例,分析该部作品中每一首钢琴音诗的织体与和声特色,探究拉威尔在创作风格中的创新点,试图更精准地把握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独特风格与艺术价值,从而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拉威尔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6-03)

刘雨矽[2](2018)在《色相之绵延——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色叙事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色相之绵延——从感性聆听拉威尔《夜之幽灵》中音响色彩的时间体验谈起,对《女水仙》《绞刑架》及《幻影》这叁部作品进行音响色彩的不同诠释。解析过程中,以"原色""间色""复色"作为关键词,从色彩表征的角度探究音色叙事的手法是如何在结构中建构并铺陈渲染;其间,交织了对表述时间感的"游离""持离""抽离"词源的关联性认识,二者相互结合,意指作品中的音响色彩在时间行进中逐层覆盖、渐次消融的叁种状态。(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8年03期)

卞春燕[3](2018)在《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创作手法与演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夜之幽灵》是体现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近代钢琴文献史上首屈一指的经典作品。乐曲既承袭了传统的音乐形式,也探索了 20世纪崭新的音乐语言。拉威尔根据法国诗人阿·贝郎特的同名诗集绘制意象,实现了“乐”与“诗”的高度配合,并在巴拉基列夫和李斯特“炫技风格”的影响下革新了技法的难度,推动了 20世纪钢琴音乐与演奏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将着重从《夜之幽灵》的创作特征、写作手法、演奏技法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拉威尔的音乐创作以及《夜之幽灵》的相关背景资料,对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及其所处的人文艺术环境加以梳理,为作品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这一部分还加入了对拉威尔音乐美学以及《夜之幽灵》的风格探讨,为音乐表演者充分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提供线索和依据。第二部分本文从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以及内容与形式的诸多关系入手,并结合原文诗歌的意境与形象,采取对比分析、归纳分析等方法深入探析该作品的音响、形式结构以及叁首音诗“流动”、“静置”、“变幻”的形态特点。《夜之幽灵》交融混合的音乐风格以及印象主义对意象和色彩的极致追求等都对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曲中艰深复杂的技巧性段落以及丰富变化的情感表达也成为影响作品完整演奏的实际障碍。因此,第叁部分笔者将结合自身演奏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克服技术难点的实际体会对《夜之幽灵》中的特定演奏技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探究拉威尔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的艺术表达方式。以期读者在了解作曲家创作思路、体会作品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演奏训练的要领,同时也为演奏拉威尔其他钢琴作品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小卜[4](2018)在《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材料与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钢琴组曲作品《镜子》、《夜之幽灵》、《库普兰之墓》中,拉威尔通过对材料的形式化塑造,强化巩固了其独特的音乐形态与结构,展现了拉威尔标新立异的创造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音响。论文立足材料与形态研究视角,梳理叁首钢琴组曲作品中“材料与形态”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其表层现象的考察和内在结构的分析,追踪材料与织体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逻辑形式,进而探求材料与织体形态于结构的关联性。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五个章节。正文从绪论部分开始,包含拉威尔的创作历史背景、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概述音乐材料,包含材料的不同表述与其角色化呈现;第二章从音乐材料的织体形态角度出发,进行论述;第叁章为音乐材料的节奏节拍之多方探讨;第四章集中探讨音乐材料的音高与主题;第五章则结合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将其内部的结构分子之各异形态:节奏、音高、音色、力度等音乐结构元素的同步与分离,构成了音乐音响丰富复杂的形态,阐述音乐作品中结构与曲体之关系;最后,本论文之结论,是对前五章论点的总结与笔者个人见解的综合表述。(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8-05-01)

赵丹云[5](2017)在《在梦幻世界中探索——拉威尔《夜之幽灵——叁首钢琴音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威尔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夜之幽灵》是他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它有如梦似幻的意境、耳目一新的效果,是国际重大比赛参赛曲目中的宠儿,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都说,这部作品是拉威尔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乐谱文本,从音乐语言、乐队化色彩和演奏技术叁个方面进行研究,试论证《夜之幽灵》在探索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16期)

马霄汉[6](2017)在《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拉威尔钢琴音诗《夜之幽灵》为研究课题,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叁个章节。绪论:介绍本文用“拉威尔的钢琴音诗《夜之幽灵》”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及写作思路。正文:第一章简述作曲家拉威尔的生平及创作特征第一节:简述拉威尔的生平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二十世纪法国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钢琴家,配器大师,1889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要跟随贝里奥学习钢琴,后来又跟随傅雷学习作曲。他一生创作成就包括有钢琴、管弦乐、艺术歌曲等多个领域,并以“管弦乐色彩大师“的美誉享誉全世界,他的创作推动了二十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发展,其中钢琴代表作品《夜之幽灵》就被称为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里程碑。第二节: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风格特征拉威尔的早期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特征主要是偏印象主义,因为当时受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所以在创作气质上他与德彪西的音乐有很多相近之处,但拉威尔与德彪西并不完全相同,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而拉威尔只是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表现出了印象主义风格特征倾向,比如1901年创作的《水之嬉戏》、190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镜子》、1908年创作的钢琴音诗《夜之幽灵》等,在一战之后,因为受到夏布里埃、萨蒂的强烈影响和对法国古钢琴音乐的启发,拉威尔的作品中开始倾向于新古典主义的风格,比如1911年创作的《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1917年创作的《库伯兰之墓》、1931年创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等。第二章《夜之幽灵》的创作背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第一节:关于贝尔特朗的诗歌---《夜之幽灵》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 1807—1841),出生于意大利,很小时候移居于法国,他的作品表现了在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新颓废派的复兴现象。贝尔特朗一生短暂,在他的生前,创作的很多作品并没有在当时产生什么影响。《夜之幽灵》这部他的主要文学作品也是他死后即1842年才出版,不过因为贝尔特朗的作品突破了当时的传统风格约束,所以他的作品对后来法国文学影响很深厚,并且对现代散文诗也具有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夜之幽灵》这部诗集里充满了各种想象空间、虚幻场景与怪诞的梦境世界,色彩怪异,可以让人天马行空,游思遐想。第二节:关于拉威尔的钢琴音乐---《夜之幽灵》1908年,拉威尔选择了诗人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的诗集《夜之加斯帕尔》(1)中的其中叁首诗歌做为创作灵感,谱写出了拉威尔作品中“最优秀的也是难度最高的一部钢琴作品”(1),这部作品副标题为《叁首钢琴音诗》,由《水妖》(Ondine)、《绞刑架》(Le Gibet)、《幻影》(Scarbo)叁部分组成,刻画了水妖哀怨的歌声和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绞刑架单调阴森的钟声及凄凉、叹息的旋律和幻影神秘古怪离奇的舞蹈和夜间忽隐忽现的幻像。关于拉威尔创作此部作品时的动机,拉威尔曾公开宣称“要写一首比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东方幻想曲》技巧更为艰深的作品”。第叁章《夜之幽灵》音乐的曲式分析及演奏要点拉威尔创作的钢琴音诗《夜之幽灵》是由叁首带标题的作品构成,此章将分叁节通过笔者自身的演奏学习经验分析《夜之幽灵》的曲式结构,并结合《夜之幽灵》的原文诗歌对其音乐形象描绘、音色设计、演奏技巧训练、踏板处理、力度对比、声部层次安排、节奏处理等演奏要点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解析。(本文来源于《四川音乐学院》期刊2017-04-01)

黄迪[7](2017)在《初探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创作特色及演奏要领》一文中研究指出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 1875-1937),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且在配器、和声方面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在钢琴音乐方面,《夜之幽灵》是拉威尔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钢琴套曲之一,独特的音乐品味和判断力促使他创造出艰深而精湛的技巧、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和节奏形态。"古怪而精致"是拉威尔较为标志性的音乐特点。《夜之幽灵》超凡的技术难度吸引了许多青年钢琴家的尝试,借以来显示自己卓越的演奏技巧,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上更是受选手们的青睐。由于过于重视炫耀技巧,很多演奏者弹得太快太响,失去了音乐本有的韵味,以至于许多灵动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被过快的速度扰乱,无法表达出拉威尔的音乐中特有的品质。本人浏览了一些国内对于拉威尔钢琴音乐的研究报告和少数国外的文献资料,发现大多数文章仅限于论述拉威尔的音乐的"多变色彩""演奏技巧"等几个方面,并未有对于整首曲子的细节研究和论述。因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为了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演奏中"过于重视技巧"的问题,也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与演奏《夜之幽灵》,本文试图浅析曲中的"音乐形象变化""素材运用" "节奏发展"和自身练习的经验及如何克服难点,从认识音乐到演奏音乐。希望阅读者和演奏者能从本文中找到灵感,找到弹奏时最相宜的"度",找到更加贴切的拉威尔。(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7-03-29)

毛奕丹[8](2016)在《论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夜之幽灵》是拉威尔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他音乐风格的经典之作,成为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中难以超越的杰作。乐曲在结合印象主义的音乐手法中,不但保留了传统的音乐形式,而且大胆运用了20世纪新的创作特征,是一部兼有奇妙诗意和超人技艺的结合产物,被誉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演奏中遇到的困难,翻阅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音像资料,运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夜之幽灵》音乐形态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不同音响资料及CD版本的反复聆听比较,精选出叁位极具代表性的演奏家,重点对该乐曲的演奏版本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对比,以及结合自身演奏中的体会列举出该作品在演奏时出现的要点与难点,并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与解决.试图能更精准地把握拉威尔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从而为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演奏他的作品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6-05-25)

李苏豫[9](2015)在《《夜之幽灵》的演奏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夜之幽灵》创作者将古典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进行了结合,并且把不同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采取托卡塔式两手交替、同音反复以及多声部音色控制的技巧,促使钢琴曲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5年24期)

银思超[10](2014)在《论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组曲《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是以贝朗特诗歌为原型改编而成的叁首钢琴音诗。本文对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的音乐色彩、风格创作的多变性特点进行细致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组曲演奏中大量运用的托卡塔式两手交替、同音反复、多声部音色控制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加深钢琴学习者对钢琴组曲演奏风格、演奏技巧及艺术价值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4年09期)

夜之幽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相之绵延——从感性聆听拉威尔《夜之幽灵》中音响色彩的时间体验谈起,对《女水仙》《绞刑架》及《幻影》这叁部作品进行音响色彩的不同诠释。解析过程中,以"原色""间色""复色"作为关键词,从色彩表征的角度探究音色叙事的手法是如何在结构中建构并铺陈渲染;其间,交织了对表述时间感的"游离""持离""抽离"词源的关联性认识,二者相互结合,意指作品中的音响色彩在时间行进中逐层覆盖、渐次消融的叁种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夜之幽灵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若舟.拉威尔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织体与和声特色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刘雨矽.色相之绵延——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色叙事理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

[3].卞春燕.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创作手法与演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周小卜.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材料与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

[5].赵丹云.在梦幻世界中探索——拉威尔《夜之幽灵——叁首钢琴音诗》[J].黄河之声.2017

[6].马霄汉.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D].四川音乐学院.2017

[7].黄迪.初探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创作特色及演奏要领[D].上海音乐学院.2017

[8].毛奕丹.论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D].天津音乐学院.2016

[9].李苏豫.《夜之幽灵》的演奏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2015

[10].银思超.论钢琴组曲《夜之幽灵》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

标签:;  ;  ;  ;  

夜之幽灵论文-王若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