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雷达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射率,激光,偏振,霸州,伊犁,气溶胶,毫米波。
雷达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段蓓蕾[1](2019)在《基于激光雷达扫描观测的散布点污染源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散布点污染源监测工作,首先需要通过相关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污染源的分布位置,以及确定各个污染源的类型,然后采取最为有效的清除方法。为此,文章将对污染源的散布点进行监测,在该项工作中所使用的为激光雷达扫描观测方法,下面将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3期)
蔡冰,徐轻尘,胡雄[2](2019)在《廊坊中频雷达流星观测及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频雷达用来开展夜间100km高度以上的流星观测,获得流星随时间、高度、方位的分布情况及流星体速度、流星辐射点、流星余迹径向速度等参数,其探测数据可用于流星天文学、中层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利用2017年11月16日12:00UT—22:00UT期间廊坊观测站(39.4°N,116.7°E)的中频雷达数据,首次开展了中国中纬度地区夜间流星观测实验,共检测到94个流星回波信号,集中分布在97~115 km高度范围内,平均高度为106.5 km,计算得到了流星回波的双极扩散系数、方位分布等相关参数,并与国外中频雷达流星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3](2019)在《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广州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粤港澳闪电定位网数据,分析了2017年7月27日发生在广东深圳的一次雷暴个例中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反射率Z_H、差分反射率Z_(DR)和差分相移率K_(DP)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雷暴发展变化的特征。零滞后相关系数ρ_(HV)主要用于雷达回波降水类型以及非降水(非气象回波)的判断,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不高。(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张晋茹,杨莲梅[4](2019)在《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伊犁河谷两次强降雪过程云特征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地面气象综合观测资料对伊犁河谷2019年2月1日00时—2日03时BT(简称"2·1"过程)和2月6日10—20时BT(简称"2·6"过程)两次强降雪过程云宏观特征和微物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1"过程云阶段性变化明显",2·6"过程云的阶段性变化不明显,1 km以下雪粒子下降速度"2·1"过程整体上小于"2·6"过程,1 km以下"2·1"过程雪粒子下降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2·6"过程程雪粒子下降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从大到小的趋势,这可能是"2·1"过程云阶段性变化明显而"2·6"过程中云阶段性变化不明显的原因;(2)1 km以下反射率因子较大和雪粒子下落速度较大同时满足时,两次过程地面小时降雪量较大。降雪消散阶段"2·6"过程对流运动比"2·1"过程剧烈,强烈的对流运动使得"2·6"过程降雪快速消散,地面降雪量迅速减小;(3)"2·1"过程旺盛阶段3 km以下反射率因子集中在20~30 d BZ,雪粒子含水量集中在0.1~0.18 g/m~3,"2·6"过程旺盛阶段2 km以下反射率因子集中在20~35 d BZ,雪粒子含水量集中在0.1~0.26 g/m~3。(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孙敏,王海江,何姣阳,李静,徐自励[5](2019)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联合观测与数据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各部天气雷达把共同覆盖区域的探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到终端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再对联合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比分析了常用的插值算法和改进的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得到单部雷达的CAPPI资料。在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的基础上,研究数据分布特点并设定平滑参数。采用多种常用的反射率拼接方法对多部雷达的CAPPI资料拼接后,发现采用指数权重函数法具有优良的效果。实验表明,具有各向异性的滤波的自适应Barnes插值算法能够得到效果更好的CAPPI数据。(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6](2019)在《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开展了较多冬季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但随着国内雷达网逐渐升级到双线偏振雷达,如何将偏振参量应用于冬季业务预报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杭州临安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2015年12月5日一次降雪过程资料及地面和探空资料,通过提出的基于零度层亮带识别的降雪相态识别方法和降雪累计时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雷达参量、零度层亮带的时空演变及统计的降雪累计时间分布特征,并与地面和探空资料对比,探索了双线偏振雷达在冬季降雪预报中的优势。结果表明:(1)冬季降水相比夏季连续性降水回波强度偏弱;雨、雪的差分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差别不大。(2)零度层亮带在某些方位并不是水平的,大多数情况下为偏离雷达站的不规则环状或者线状,且某些时刻还有垂直零度层亮带存在。(3)降雪累计时间分布与实际降雪厚度分布基本一致,统计方法为地区降雪厚度的估测提供了可能。(4)零度层亮带的演变与地面和探空温度的空间、时间变化一致,相比单极化雷达使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零度层亮带更加可靠。(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师宇,胡非,丁伟宸,张哲[7](2019)在《气溶胶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观测边界层高度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北京地区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连续3个月的激光雷达资料和无线电探空数据,按照清洁天、污染天和多云天3种天气条件,对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激光雷达消光系数的梯度法、标准差法和小波法都能够较好地提取边界层高度。清洁天标准差法计算的边界层高度高于梯度法和小波法,08:00(当地时间,下同)和20:00由无线电探空得到的清洁天边界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176 m和1224 m。污染天标准差法的计算结果要低于梯度法和小波法,污染天无线电探空得到的边界层高度平均值约为956 m,和清洁天相比降低了两百多米,重污染时最低降低至562 m,逆温层高度和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有云时,梯度法和小波法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和云高非常接近,标准差法计算的结果略低。总体而言,气溶胶激光雷达计算的边界层高度随着污染等级的提高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相反在重度污染情况下反而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污染物的不断堆积导致的。梯度法确定的边界层高度易受到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略高于逆温层高度。另外,激光雷达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受到残留层影响时,也会高于逆温层。(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界,刘文清,张天舒,万学平,高洁[8](2019)在《基于双视场激光雷达的气溶胶水平分布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主研制的便携式双视场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DFOV激光雷达)基础上,探索双视场激光雷达信号拼接思路,利用"斜率-Fernald"方法反演了气溶胶水平消光系数,进而获取了DFOV激光雷达对气溶胶水平消光系数的扫描分布。首先,对雷达回波信号分段运用斜率法,求解最优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以及相对应的参考距离,然后将该参考点处的后向散射系数代入"Fernald方法"的前后向积分解中,进而得到整条廓线的消光系数。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斜率法"中大气均匀的前提假设和消光系数负值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Fernald方法"对参考点的限制和要求。在获取水平消光系数后,通过拟合近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过顶时刻DFOV激光雷达测量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PM_(10)质量浓度ρ(PM_(10))之间的关系,相关性达到0.91。将此定量关系传递至激光雷达扫描的消光系数结果中,可得到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水平分布,定量反演大气中颗粒物的分布,用于研究近地面大气污染成因、机理和污染来源分析,为DFOV激光雷达进一步应用于城市区域大气污染定量评价和区域空气质量叁维模式同化分析研究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9期)
张鑫,周鹏,杨少波,黄浩杰,赵玮[9](2019)在《激光雷达霸州地区气溶胶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用位于霸州气象观测站的激光探测雷达观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校正和反演得到霸州地区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选用整层大气数据对光学厚度夏季日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统计绘图法,根据波形变化对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判断其为较大范围的雾霾,并利用能见度数据进行验证,找出污染发生的具体时间和高度,同时在分析随时间变化过程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本文来源于《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期刊2019年03期)
张文娟,李敏,吕波,吕晨,付华轩[10](2019)在《济南地区一次沙尘过程的激光雷达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结合常规污染物监测以及PM_(2.5)化学组分监测数据,对2017年5月影响济南地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月4日12:00沙尘天气开始影响济南市,PM_(10)小时浓度大幅升高,至5月5日13:00,PM_(10)小时浓度达到峰值(质量浓度953μg/m~3)。沙尘过境期间近地面1 500 m以下形成消光系数和退偏比极大区,其中5月5日11:00—13:00,300 m处退偏比平均高达0. 19,非球形特性显着。沙尘天气过程中Mg~(2+)组分、Ca~(2+)组分增幅最为明显。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显示,此次沙尘起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沿高空西北方向传输至济南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5期)
雷达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频雷达用来开展夜间100km高度以上的流星观测,获得流星随时间、高度、方位的分布情况及流星体速度、流星辐射点、流星余迹径向速度等参数,其探测数据可用于流星天文学、中层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利用2017年11月16日12:00UT—22:00UT期间廊坊观测站(39.4°N,116.7°E)的中频雷达数据,首次开展了中国中纬度地区夜间流星观测实验,共检测到94个流星回波信号,集中分布在97~115 km高度范围内,平均高度为106.5 km,计算得到了流星回波的双极扩散系数、方位分布等相关参数,并与国外中频雷达流星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雷达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段蓓蕾.基于激光雷达扫描观测的散布点污染源监测[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蔡冰,徐轻尘,胡雄.廊坊中频雷达流星观测及初步结果[J].空间科学学报.2019
[3].吴少峰,赵琴,郝笑,傅佩玲.一次雷暴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量与闪电频次的关系分析[J].广东气象.2019
[4].张晋茹,杨莲梅.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伊犁河谷两次强降雪过程云特征观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5].孙敏,王海江,何姣阳,李静,徐自励.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联合观测与数据融合[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9
[6].魏玮,刘黎平,吴翀,王红艳,周淼.杭州“12·05”降雪天气过程的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2019
[7].师宇,胡非,丁伟宸,张哲.气溶胶激光雷达和无线电探空观测边界层高度的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8].王界,刘文清,张天舒,万学平,高洁.基于双视场激光雷达的气溶胶水平分布观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9].张鑫,周鹏,杨少波,黄浩杰,赵玮.激光雷达霸州地区气溶胶观测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9
[10].张文娟,李敏,吕波,吕晨,付华轩.济南地区一次沙尘过程的激光雷达观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