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李慧玲王清凤王星孙明月林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龙南医院妇产科163453)
【关键词】晚期引产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324-02
晚期引产术指对孕期超过13周以上的孕妇,为了终止妊娠期而进行的手术。由于该手术共有三种应用方式分别是:药物引产、刮宫取胎术、器械引产。只有严格的掌握引产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不断的提高引产技术和初产技术,一定能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先将我院收治的28例进行晚期引产术的妇女的引产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的28例进行晚期引产术的妇女,年龄在24岁~39岁之间;孕期在15周~24周之间;其中初产妇女有18例,2次产妇有10例。对我院收治的28例妊娠晚期引产的患者,针对其接受的护理模式以及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估。
2操作配合与护理
进行引产前,患者常规进行外阴备皮,并进行阴道检查,确诊骨盆测量在正常范围、胎位及先露高低、宫颈成熟度后再决定采用何种方法引产。
2.1操作配合
2.2缩官素引产法
患者准备好后,嘱其躺于待产室内,静脉滴注2.5U缩宫素(2.5U缩宫素加入5%葡萄糖液500m1),配合者调整缩宫素滴数,并接胎心监护仪,一手触摸子宫,检查宫缩强度、持续时间及频率,以宫缩持续30~40秒,间隔5~6分钟为有效宫缩,若发现胎心减慢或过强宫缩,应减慢滴速。一次引产用液量应不超过1000ml葡萄糖液为宜,不成功时第2日可重复或改用其他引产方法。
2.3人工破膜引产法
头先露,头盆相称,胎头衔接,宫颈成熟是人工破膜引产的条件。患者取截石位,常规外阴消毒、铺巾,以穿刺针进入宫颈口刺破胎膜,一定要在宫缩间歇期。配合者在破膜前听胎心并记录,破膜后立即再听胎心,若有胎心音明显异常且不能恢复,可能为脐带先露或脱垂,检查无脱垂时,嘱孕妇抬高臀部,如仍未能恢复尽快剖宫产结束分娩。破膜后胎心音正常,观察宫缩情况,或联合应用缩宫素引产法。
国内此类药物有卡孕栓、普比迪凝胶等,置于阴道后穹窿,在放药时一定要注意带消毒手套,冲洗外阴。放药后要密切观察孕妇的宫缩发动、频率、强度及胎心。注意孕妇的胃肠反应。还有一种引产法为应用蓖麻油口服,对于宫颈成熟者效果较佳。
2.4护理措施
(1)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有关缩宫素引产的基本知识。
(2)正确合理地掌握缩宫素引产的指征,正确配制和使用小剂量缩宫素。先用5%葡萄糖做静脉滴注,通畅无阻后,再加入2.5U缩宫素,摇匀,并依宫缩情况调整滴速,一般从8~10滴开始,观察到有效宫缩。
(3)助产护士应在引产过程中按照三产程的护理要求对产妇进行密切观察和产程进展情况。
(4)对产妇使用缩宫素药剂进行引产需由医生或助产师专人负责。
(5)在引产过程中产妇若出现子宫强直收缩、血压突然升高、胎心异常等临床状况时。须立即停止缩宫素的使用。护理医师应提前做好剖宫产的术前准备。
(6)人工破膜术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羊水过多者最好选用高位破膜,使羊水缓慢流出,以免引起脐带脱垂和胎盘早期剥离等并发症。在破膜前后必须听胎心。
2.5术后护理
(1)术后护士应严密观察孕妇产后的临床反应及宫缩情况。
(2)开始宫缩的时间大约在产妇被放入水囊后的十小时。最开始产妇的子宫进行不规则收缩,宫缩的程度偏弱,待几小时后宫缩逐渐步入规律、增强的阶段。子宫在进行数小时有规律的宫缩后,宫口开始呈现开大、扩张的状态,水囊成自然状态排出。如若水囊位置防止合适,一般24小时内就可引起产妇子宫进行收缩。如在手术进行后24小时内产妇未流产,则给予产妇外阴消毒后取出阴道内纱布和水囊;若遇到谁让去除困难临时问题,可将水囊内的饿水放出在进行摘取[1]。
(3)在产妇取出水囊后,子宫仍无进行规律宫缩的现象,即可给予产妇静脉点滴药剂催产素,并根据产妇子宫收缩的情况来调整合适的催产素滴速与浓度,护士必须专门观察、护理。
(4)胎儿排出时按正常分娩接生,注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必要时立即或一周后清理宫腔。同时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损伤及时处理。
(5)如若护士发现异常情况出现,及时采用应急措施和及时向主任医师汇报患者情况[3]。采用严格的为患者负责到底的态度工作和服务。
3体会
综上所述,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讲解中期引产术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病人的思想、心理顾虑,才能达到有效的心理护理[2]。我们护理人员在给她们实施医疗护理的同时从爱护、帮助的角度出发,安抚产妇进场、焦虑的情绪。达到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着实让产妇感到安全和舒服。最后通过对28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认为只有在引产术、操作步骤上进行严格要求才能不断的提高引产术的的应用和推广,更好的完成护士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