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逸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逸词,花间集,李珣,渔父形象
隐逸词论文文献综述
徐拥军[1](2018)在《花间之别调——论李的隐逸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词为艳科"的花间集里,隐逸词可谓是集中之别调,其中尤其以李珣的隐逸词为代表,不仅数量多,而且突破了张志和写渔父形象的传统。他的笔下,隐逸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渔父,而是文人、渔父、求道者的叁重迭合,在意境营造上是画境与仙境的迭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8期)
吴宇轩[2](2017)在《苏轼隐逸词的情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仕与隐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普遍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按其发展顺序大致可分为道隐、心隐、朝隐、林泉之隐、中隐、酒隐、壶天之隐七个阶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1])苏轼作为士大夫人格的典范,一生仕途坎坷,叁次被贬,宦游十余年,对仕隐关系有独到的思考与理解,这种探索与思考于其词中随处可见,而且大多流露出隐逸情怀,可以称之为"隐逸词"。本文拟以苏轼的隐逸词为研究对(本文来源于《中国苏轼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任奇霖[3](2017)在《论向子諲晚年的归隐及其隐逸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子諲在五十四岁时挂冠归去,终身归隐芗林,淡忘世事,悠游卒岁。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伦理的熏陶的士大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本就是应尽之务,但词人从早年的积极用世到勇于抗金,再到绍兴八年(1138)主动请辞致仕,这期间行为的巨大反差,都可以在其《酒边集》中找到答案,而且与大多着名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向子諲归隐之后,非常自得于悠游生活,畅游山水,谈佛说禅,绝少关心时事,怀念昔日功业,更没有再度出山的意愿。通过对其归隐原因的探寻以及对晚年隐逸词的分析,来剖析看似矛盾的背后,词人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Z1期)
刘晓萌[4](2017)在《略论向子諲的隐逸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代名臣向子諲,经历了两宋之交的历史转折,挂冠归隐,进行了大量的隐逸词创作。他的隐逸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包括悠然自得的隐逸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无法忘情于世事的悲叹,塑造了一位率真豁达的隐者形象,这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形成了闲适旷达的词风。在随处可见的比喻和拟人之中,寄予了词人自身的品格和追求,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对比之中,突出了对自己挂冠行为的认同以及醉心于林泉生活的义无反顾。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赋予作品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杨基瑜[5](2017)在《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不同视角观察南渡时期隐逸词,深入揭示那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治与隐逸词创作的密切关联,了解南渡志士的精神风貌,对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四名臣的政治经历入手,细细分析四名臣各自的隐逸词创作,在总结隐逸词个性的同时,关注四名臣作为一个整体的内部共性,以及他们的隐逸词整体风貌在南渡隐逸词坛上的夺目个性。文章最后落脚于四名臣隐逸词特殊的政治烙印。(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7年03期)
李术文[6](2016)在《宋代隐逸词生命意识的美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隐逸词是宋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其生命意识作为古今共有的民族心理情绪一脉相承,通过阅读其中的优秀词篇,可以与古人进行精神沟通和心灵对话。文章借以对隐逸词文本的诠释和解读,来挖掘其生命意识里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美育意义,进而培育现代人的审美精神、陶冶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杨晋芳[7](2016)在《浅析蔡松年隐逸词》一文中研究指出蔡松年是金代着名词人,其词开一代之风气。在他仕金期间平步青云,一路升至宰府,但蔡松年自幼性情疏懒,不耐世俗,加之后来家国之变和人生际遇,让他在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由独立。他把自己的追求附在词作之中,不管是追忆往昔盛游,还是吟咏山水美景,或是追慕陶公魏晋名士等的描写都是为了表达求田问舍、隐逸山林的愿望。(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8期)
宋亮献[8](2016)在《北宋隐逸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逸词是唐代词文体出现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学类型,最早的文人隐逸词可追溯到中唐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与民间《敦煌曲子词》中的五首隐逸词共同确立了隐逸词的源头。北宋是隐逸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文章首先将界定隐逸词的概念与范围,从而追溯隐逸词的起源,并以北宋隐逸词文本为基础,统计北宋隐逸词的创作情况,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北宋隐逸词的继承性和新特点。北宋隐逸词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诗经》和《庄子》的影响,《诗经》是中国隐逸文学的开端,在隐逸主体、题材内容和隐逸意象上都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庄子》最先系统地阐述了隐逸思想,而它追求的逍遥、无为境界与北宋隐逸文人淡泊自适的心理十分契合,北宋隐逸词在内容、形式和隐逸心境上都体现出对这两部作品的继承性。根据词作的内容大致可将北宋隐逸词分为表现闲适之乐,抒发失意之悲和直陈隐志之坚叁类。闲适之乐既有通过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来表现的,也有通过隐括前人诗文来表现的;失意之悲既包括词人在羁旅过程中由于政治理想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心理和思乡、思归之情,也包括由于时光飞逝、离合匆匆带来的失落、虚无感;直陈隐志之坚的词作主要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这种坚定的隐志主要来自领会名利虚无、时光飞逝后的彻悟与通达。在北宋隐逸词中还有少量以劝诫和游仙为主题的词作,词人在词中将现实世界升华为隐逸世界,想象着脱离世俗困扰的自在生活,目的是劝人归隐。北宋隐逸词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被北宋特殊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赋予了新内涵的“桃源”、“武陵”意象;其次是在北宋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和思想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佛禅玄道式的语言;此外北宋隐逸词还有着放旷超逸的整体风格和含蓄空漠的情感表达。北宋隐逸词是隐逸词从发端到成熟历程中的转折点,不仅开隐逸词(?)括之风,且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有全面进步,为隐逸词在南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隐逸词基本继承了北宋隐逸词的创作模式,在具体的词人词作和整体的文学风格上也受到了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24)
罗贤淑[9](2015)在《唐五代隐逸词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五代隐逸词除了在内容上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志、际遇与隐居环境等因素影响,有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刻画隐逸环境、描写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种主题以外;在写作手法上,则有以调为题、精选意象、运用白描叁项特征。综观唐五代隐逸词,实有别于当时为配合歌唱、大量填制的爱情篇章,而其展现之思想深度与清新风格,则对词境有扩展及提升之功。(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5年04期)
李术文[10](2014)在《宋代隐逸词生命意识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表现,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情感交流现象,其作为人所共有的特殊心理情绪,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具体到宋代隐逸词,其生命意识由自由之心、闲适之情、空灵之境构成。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考察文化,对宋代隐逸词叁个层面的生命意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审美观照,从词作的深层意蕴中,探究宋代词人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感悟。(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隐逸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仕与隐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普遍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按其发展顺序大致可分为道隐、心隐、朝隐、林泉之隐、中隐、酒隐、壶天之隐七个阶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1])苏轼作为士大夫人格的典范,一生仕途坎坷,叁次被贬,宦游十余年,对仕隐关系有独到的思考与理解,这种探索与思考于其词中随处可见,而且大多流露出隐逸情怀,可以称之为"隐逸词"。本文拟以苏轼的隐逸词为研究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逸词论文参考文献
[1].徐拥军.花间之别调——论李的隐逸词[J].名作欣赏.2018
[2].吴宇轩.苏轼隐逸词的情理结构[J].中国苏轼研究.2017
[3].任奇霖.论向子諲晚年的归隐及其隐逸词[J].文教资料.2017
[4].刘晓萌.略论向子諲的隐逸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杨基瑜.南宋四名臣隐逸词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7
[6].李术文.宋代隐逸词生命意识的美育意义[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杨晋芳.浅析蔡松年隐逸词[J].语文学刊.2016
[8].宋亮献.北宋隐逸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罗贤淑.唐五代隐逸词探论[J].文学与文化.2015
[10].李术文.宋代隐逸词生命意识探微[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