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劳务派遣业(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勇[1](2018)在《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之反思》文中指出法律在促进企业经济活力与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之间,如果偏重于后者,按照传统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从严规制劳务派遣活动,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现行立法以贯彻"三性"原则为目标限缩劳务派遣的用工范围,以落实"同工同酬"待遇保护被派遣劳工的工资权益,以"共同雇主"理念下的连带责任承担来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均有失妥当。法律规制手段的选择,应将对劳务派遣机构的市场准入作为重点,完善对劳务派遣活动的有效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应正确看待用工单位对派遣用工的弹性化需求与派遣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传统劳动法对工厂制下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体系无差别地移植适用于被派遣劳动者,不能擅自扩大"共同雇主"的范围以加重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承担。
尹文清[2](2015)在《日本劳务派遣制度改革探析与借鉴》文中指出劳务派遣用工以其灵活、高效、低成本等特征成为企业用工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劳务派遣业的快速发展,同工不同酬、工作稳定性差等矛盾凸显。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的劳务派遣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1986年《劳动者派遣法》的实施,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劳务派遣制度。笔者尝试分析总结日本劳务派遣制度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及社会需求,探寻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对策,以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
宋晓波[3](2013)在《日本《劳务派遣法》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借鉴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劳务派遣业伴随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转变和历经多次市场巨变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劳务派遣规制法律体系和有效的管理体制,它对我国规范劳务派遣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卢修敏,陈英[4](2013)在《我国劳务派遣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非正规的用工方式在我国的迅速蔓延和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一味放任或一味禁止均不可取。将劳务派遣进行分类并采取扶持常雇型劳务派遣和限制登录型劳务派遣的立法措施可能是解决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混乱局面的最佳方案。
宋晓波[5](2013)在《我国劳务派遣之法律规制——以日本劳务派遣法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迅速,劳务派遣用工人数逐年递增,因派遣引起的各类劳动纠纷呈井喷之势,我国劳务派遣市场亟须治理。日本劳务派遣业经历日本经济由高到低的转变,经受多次市场巨变后,已形成一套完善且稳定的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学习日本劳务派遣相关制度,为规制我国劳务派遣行业传经送宝。
刘璐,宋晓波[6](2013)在《日本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文中指出日本劳务派遣业伴随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转变,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劳务派遣运行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立法。日本劳务派遣规范完备的法律、严格精细的管理监督机制、适度的发展规模、明确的权利义务配置,值得我国吸收借鉴。
陈艳[7](2013)在《四川省劳务派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劳务派遣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于美国,随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并颇具规模。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我国劳动力供给不平衡,劳务派遣凭借自身灵活性高、降低用工、就业成本等优势,不仅满足了派遣过程中三方主体的利益需求,还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使得这种由国外传入我国的新型用工模式短时间内有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劳务派遣不仅仅是一种用工方式,更是一种就业途径和配置劳动力的方式。我国劳务派遣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其发展初期能够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我国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就业等问题。与国外劳务派遣是非主流用工方式相比,其在我国却有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用工方式,而且由于我国相关立法存在空缺,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原因,其发展初期也一直处于不规范的状态,直至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才正式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明确下来。但是至今我国仍未成立有专门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且劳务派遣在具体的用工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派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工不同酬问题突出,劳动争议日益增多。如何规范和发展劳务派遣行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曾一度成为两会期间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周玉清就曾建议制定《劳务派遣用工实施办法》。2012年12月,国家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进行了集中修改,这一修正案的公布无疑将会进一步规范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要省份之一的四川省不仅仅是人口大省,也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如何合理有效的配置其劳动力资源,完善相关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劳务派遣的积极作用,遵循“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原则,对积极维护派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四川省劳务派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国外相关发展历史、情况及意义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四川省劳务派遣市场的发展现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取得四川省劳务派遣的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系统分析及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把握劳务派遣的相关理论,包括其含义、内容、特点和性质等,了解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日益发展,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而言,人力资源市场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政府管理者倾注更多精力予以调控和引导,确保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形态,对于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其在降低用工成本,推动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劳务派遣理论概述。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其通常可以被分为“登录型”和“雇佣型”两大类,各国对“登录型”一般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我国也明确禁规定只能采取“雇佣型”,其最显着的特征是雇用和使用相分离,法律关系较复杂,其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只能是在一些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但对这些岗位的具体范围缺乏规定,虽然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其又有了进一步更加明确的规定,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地方仍缺乏清晰的界定。通过对比国内外劳务派遣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派遣背景、劳动力市场构成、劳务派遣地位和形式以及对其规制方面,我国与国外很多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状况。第三部分四川省劳务派遣的现状、特征。从派遣机构、派遣员工、用工单位三方面出发,在四川省范围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四川省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只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公司较少,大多数公司存在着兼业现象,从业人员专业性参差不齐,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大学学历为主,高学历人员较少,派遣员工主要分布在垄断行业,如通信、银行等行业派遣员工所占比例较高。派遣者多以年轻人、低学历、低端岗位为主,派遣员工使用原因也日趋多元化,除了其能够提灵活的用工,规避风险,降低用工成本等原因外,还由于派遣机构拥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另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由于内部编制紧张,通过使用派遣工来解决其人员短缺等问题。第四部分劳务派遣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相对于派遣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整个法律体系显得相对不健全,没有专门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四川省也缺乏符合地方实际的规章制度,在准入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严格的限制,管理方式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由于法律政策和人员机构配置不足,监督内容受限和监督手段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难发挥,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缺乏必要保障,存在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水平低,员工发展受限、缺乏归属感,其民主权利实现状况差等问题。第五部分解决派遣用工问题的对策措施研究,通过介绍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菲律宾的派遣模式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做法,总结其在市场准入行业范围、派遣期限、派遣单位的规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其对四川省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机制的启示。从完善立法约束机制、构建系统化监督体系、完善自身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增加员工归属感等方面出发,根据四川省劳务派遣现状,提出能够规范其劳动派遣用工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体系。第六部分结语。劳务派遣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全面认识其对社会和经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可以把其比喻成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发挥其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丰富当前用工方式,降低用工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使用不当,则可能损害派遣者的合法权益,导致不规范用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四川省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发展经验,规范其发展,现状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规范行业发展的方案,可以预见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必将打造出用人单位、派遣员工、派遣单位及社会各方共赢的新局面。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从实践方面进行分析。现有研究从立法规制方面的研究较多,然后通过分析来找出相关立法现状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获得四川省劳务派遣现状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所得资料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四川省劳务派遣的现状并分析其特点。(2)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受到了我国广大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其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待规范,而且国内对劳务派遣的研究也大部分是从现状、问题和对策这三方面选取其中一两点来分析,较少有结合这三方面综合来论述的。本文选取四川省作为立足点,在全面分析了四川省的劳务派遣现状的基础上,从劳务派遣三方主体以及政府方面系统的介绍、分析了四川省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奠定基础。
章璐[8](2012)在《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中期,劳务派遣制度在临时就业代理制度中萌芽,并随之发展壮大,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纷纷进行劳务派遣立法。改革开放初期,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出现,而发展壮大的时期是2007年6月《劳动合同法》通过之后,企业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中的各项规定,纷纷寻找应对所谓的策略,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成为了“合法”的救命稻草,劳务派遣可以说猛然发展壮大,甚至可称之为“非正常繁荣”。实际上,劳务派遣的这种发展并不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从江西省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劳务派遣案件受案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劳务派遣案件的数量占所有案件的15%,同期相比增长5倍。以笔者接触到的案例为例,王某2002年在某国企食堂工作,未签订劳动合同,属于“临时工”类别,2007年6月解除劳动关系,该国企与某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王某于被解聘当月直接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立即被派遣至同样岗位工作,这是很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临时工”问题采取的办法。可以看出,劳务派遣的这种发展模式,是违背劳务派遣的制度本意,违背劳务派遣立法原意。因此,研究劳务派遣的法律制度确有必要。劳务派遣是非传统劳动关系的一种,主要是指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提供劳动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法律关系涉及三方主体,形成了多边法律关系。劳动者是受劳务派遣单位雇佣,并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的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务派遣的对象。用工单位是根据劳务派遣单位的约定,实际使用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是指雇佣员工,并使其为用工单位提供劳务的用人单位。劳动力的雇佣和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劳动力支配权转移与劳动者身份转换通过租赁实现。本文通过从劳务派遣基本概念的构建、劳务派遣的立法现状、各国劳务派遣的立法借鉴等分析入手,进而提出劳务派遣的立法建议。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劳务派遣的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并对劳务派遣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总体情况和立法现状以及当前劳务派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三章介绍了国外有关劳务派遣的立法经验和对我国的借鉴,重点介绍了行业准入制度、保障金和专门账户制度、强化对派遣企业的检查和制度、平等待遇措施、劳务派遣企业和用工企业的责任划分、劳务派遣任务的结束与解雇制度。第四章是对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建议,建议明确违反劳务派遣“三性”的法律后果、禁止特定行业和工种采取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公司的准入制度限制、劳务派遣师的考核制度、明确不真正劳务派遣、滥用劳务派遣的法律后果,对于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包括劳动自由的权利保护、同工同酬的权利保护、参加工会的权利保护。
张君[9](2012)在《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其在过我国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现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其鲜明特征是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劳务派遣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该制度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好处,促进了社会就业机制的转化,调节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尚不成熟。2008年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首次对劳务派遣作了相关规范,正式确立了劳务派遣制度。但《劳动合同法》实施五年来,日益显露出其对劳务派遣相关规定的不足,如对适用范围中“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等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对市场准入条件规定过于简单,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等,为社会滥用劳务派遣留下了违规空间,使劳务派遣成了规避法律责任的“港湾”。近年来,我国劳务派遣业无序发展、迅速膨胀,在许多行业和单位甚至成为超主流的用工形式。实践中损害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完善劳务派遣相关立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劳务派遣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和相关法律规制的不足;然后,从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等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深入的法理分析;其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国外关于劳务派遣的立法,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定,提出了完善相关立法的可行性对策,以期有助于规范劳务派遣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劳务派遣制度真正回归到劳动合同法原来的定位上来。
张艳芳[10](2011)在《试论劳务派遣外国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劳务派遣与直接雇佣不同,劳动者是通过劳务派遣单位的雇佣,被派往用工单位提供劳务。实践中,相当多的企业将劳务派遣当作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用工形式,因为企业认为劳务派遣可以帮助他们规避雇主责任,包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解除补偿金等。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立足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劳务派遣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限制适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岗位应为“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岗位。然而由于法律对“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解释,缺乏可操作性,就如没有规定一般。劳务派遣业不但没有因此萎缩,反而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繁荣”,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驰。近年来,劳动法学家就劳务派遣的“繁荣”现象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成果相当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但是,《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在现实中显得如此疲弱,难于操作,针对劳务派遣单独立法规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外国“劳务派遣”相关法律的研究与评论,探讨劳务派遣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制度,推动我国劳务派遣理论和立法的发展,促进劳务派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本文分三部分共五章,对劳务派遣的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第一章劳务派遣的概念与理论。简述了劳务派遣的运行特征,概念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劳务派遣业出现的原因,和几种主要的理论。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评论比较劳务派遣的外国法律制度,大陆法系国家选择了欧盟的德、法两国和东亚的日本,英美法系国家选择了美国,来研究劳务派遣在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是如何在既有的劳动法律体系中形成了各自的劳务派遣法律规范,以及各国是怎样通过规范劳务派遣实现“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之间的平衡。第三部分:第五章我国劳务派遣规定存在的缺陷及完善的建议。分析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中劳务派遣规定的缺陷,结合我国的劳务派遣实践及有关调研等,提出几点建议:(1)明确界定劳务派遣的涵义,以分配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间的责任;(2)实现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3)帮助劳动者行使集体权利,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二、日本的劳务派遣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劳务派遣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劳务派遣用工的合法化是立法对市场经济形势变化的积极回应 |
三、现行立法对劳务派遣采取的主要规制手段评价 |
(一) 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及经营监管应作为法律规制的重点 |
1.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与专营的关系及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 |
2. 劳动行政部门授予行政许可时的考察重点 |
3. 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日常经营监管应与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相结合 |
(二) 对劳务派遣岗位适用范围的“三性”原则限制不宜作为法律规制的手段 |
1. 临时性岗位规定的起源与衍变———以日本为例 |
2. 辅助性岗位内涵的界定及适用问题 |
3. 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认定与适用 |
(三) 赋予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保护的法理基础与可行性问题 |
(四) 用工单位对派遣劳动者承担连带雇主责任的边界问题 |
四、结语 |
(2)日本劳务派遣制度改革探析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日本劳务派遣制度的演变 |
三、日本派遣制度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
四、日本劳务派遣制度对我国劳务派遣改革的启示 |
(3)日本《劳务派遣法》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劳务派遣的具体制度 |
(一) 劳务派遣的类型。 |
(二) 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
(三) 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
二、日本劳务派遣制度对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借鉴 |
(4)我国劳务派遣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务派遣国内外发展现状考察 |
二、我国劳务派遣理论研究与立法缺陷 |
(一) 理论研究缺陷 |
(二) 劳务派遣立法缺陷 |
1. 立法总体思路不清, 立法条款前后不一, 无法判明劳务派遣类型。 |
2. 现行立法十分不利于常雇型劳务派遣机制的建立, 表现在: |
3. 雇主责任不清晰。 |
三、劳务派遣分类立法之必要性研究 |
(一) 常雇型劳务派遣和登录型劳务派遣运行结构差异性比较 |
1. 常雇型劳务派遣内在结构。 |
2. 登录型劳务派遣内在结构。 |
(二) 常雇型劳务派遣和登录型劳务派遣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差异性比较 |
1. 在降低用工成本, 提高用工效率方面, 常雇型劳务派遣优于登录性劳务派遣。 |
2. 在满足灵活用工方面, 常雇型劳务派遣优于登录性劳务派遣。 |
3. 在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方面, 常雇型劳务派遣优于登录性劳务派遣。 |
四、立法对策 |
(一) 对常雇型劳务派遣以扶持为其立法价值 |
1. 合理解决常雇型劳务派遣待雇期间工资支付问题。 |
2. 健全常雇型劳务派遣退 (撤) 回机制。 |
3. 加重派遣机构雇主责任。 |
4. |
(二) 对于登录型劳务派遣以限制为其立法价值取向, 限制方式是: |
(5)我国劳务派遣之法律规制——以日本劳务派遣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劳务派遣法概述 |
二、日本劳务派遣的具体制度 |
(一) 劳务派遣的类型 |
(二) 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和派遣期限 |
(三) 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
三、对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借鉴 |
(一) 限定劳务派遣行业范围, 控制派遣用工比例 |
(二) 限制劳务派遣期限, 逐步建立和健全劳务派遣转雇佣制度 |
(三) 深化派遣劳工权益的保障 |
(四)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权利义务配置 |
(7)四川省劳务派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存在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存在的不足 |
2. 劳务派遣的理论概述 |
2.1 劳务派遣的基本概念 |
2.1.1 劳务派遣的含义 |
2.1.2 劳务派遣的种类 |
2.1.3 劳务派遣的特征 |
2.1.4 劳务派遣的性质 |
2.1.5 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
2.2 劳务派遣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2.1 西方发达国家劳务派遣发展历程与现状 |
2.2.2 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2.3 国内外劳务派遣的区别 |
2.3 劳务派遣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劳务派遣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劳务派遣相关研究 |
3. 四川省劳务派遣的现状及特征 |
3.1 劳务派遣机构的现状和特征 |
3.1.1 派遣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实力参差不齐 |
3.1.2 派遣机构普遍存在兼业现象 |
3.1.3 派遣机构专业性参差不齐 |
3.2 劳务派遣员工的现状及特征 |
3.2.1 劳务派遣工数量呈增长态势 |
3.2.2 劳务派遣工主要分布在垄断行业 |
3.2.3 劳务派遣工以年轻人、低学历、低端岗为主 |
3.2.4 劳务派遣工权益保障日趋规范 |
3.3 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现状及特征 |
3.3.1 劳务派遣用工原因日趋多元化 |
3.3.2 雇用劳务派遣工的程序日趋规范 |
3.3.3 用工单位注重派遣工的权益保障权 |
4. 劳务派遣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1.1 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多为原则性 |
4.1.2 缺乏专门针对劳务派遣的特定法律法规 |
4.1.3 缺乏符合地方实际的劳务派遣规章制度 |
4.2 行业管理不规范 |
4.2.1 准入管理制度筛选功能不健全 |
4.2.2 管理方式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 |
4.2.3 监督职能难发挥 |
4.3 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待加强 |
4.3.1 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 |
4.3.2 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
4.3.3 劳务派遣工发展空间受限,缺乏归属感 |
4.3.4 民主权利实现状况较差 |
5. 解决派遣用工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国内外劳务派遣经验与启示 |
5.1.1 国外劳务派遣模式特点 |
5.1.2 国内劳务派遣的经验 |
5.1.3 上述模式的启示 |
5.2 解决劳务派遣问题的对策 |
5.2.1 完善立法约束机制 |
5.2.2 构建系统化的劳务派遣监督、管理体系 |
5.2.3 派遣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
5.2.4 派遣机构完善自身管理,强化服务功能 |
5.2.5 用人单位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归属感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劳务派遣的基本理论 |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和特征 |
(一) 劳务派遣的概念 |
(二) 劳务派遣的特征 |
(三) 劳务派遣与类似制度的区别 |
二、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分析 |
(一) 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 |
(二) 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 |
(三) 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管理服从法律关系 |
(四) 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 |
第二章 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劳务派遣业及立法的现状 |
(一) 劳务派遣业的总体情况 |
(二) 劳务派遣的立法现状 |
二、劳务派遣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一) 缺乏规划和引导,劳务派遣无序发展 |
(二) 真假劳务派遣混杂 |
(三) 被派遣劳动者权利救济受困 |
(四) 被派遣劳动者加入本企业工会的权利及其他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 |
三、劳务派遣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 立法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 |
(二) 地市立法不一且欠缺 |
(三) 劳务派遣的法理研究不够 |
第三章 国外有关劳务派遣立法经验和对我国的借鉴 |
一、行业准入制度 |
(一) 派遣业务的许可制度 |
(二) 登记备案制度 |
(三) 许可制度和备案制度并行 |
二、保障金和专门账户 |
三、对于劳务派遣使用的限制 |
(一) 举例允许型立法限制 |
(二) 规定禁止型立法限制 |
(三) 关于派遣期限的限制 |
四、强化对派遣企业的监察和指导 |
五、平等待遇问题 |
六、劳务派遣企业与用工企业的责任划分 |
七、劳务派遣任务的结束与解雇 |
(一) 允许以派遣任务结束为原因解雇派遣员工 |
(二) 不允许以派遣任务结束为原因解雇派遣员工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建议 |
一、完善劳务派遣业市场准入制度的立法建议 |
(一) 限制劳务派遣的行业范围 |
(二) 劳务派遣公司的准入制度限制 |
(三) 对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规模进行限定 |
(四) 劳务派遣师的考核制度 |
二、完善劳务派遣业行为管制的立法建议 |
(一) 明确不真正劳务派遣的法律后果 |
(二) 明确滥用劳务派遣的法律后果 |
(三) 劳务派遣期限的限定 |
三、完善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 |
(一) 劳动自由的权利保护 |
(二) 同工同酬的权利保护 |
(三) 参加工会的权利保护 |
(四) 被派遣劳动者享有工伤待遇的权利保护 |
(五) 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其在过我国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劳务派遣的概念 |
二、 现有学术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劳务派遣机构经营混乱的现象突出 |
一、 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主体资质参差不齐 |
二、 劳务派遣行业加剧垄断 |
第二节 关于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和期限 |
一、 适用范围的模糊性规定导致适用范围的任意扩大 |
二、 对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合理规定与对用工期限规制的缺位 |
第三节 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足 |
一、 同工不同酬问题 |
二、 被派遣劳动者不能正常晋职或加薪 |
三、 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 |
四、 社会保险和保障的缺失 |
第三章 劳务派遣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一节 劳务派遣制度的特征 |
第二节 全球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劳务派遣制度的法律关系 |
一、 关于各方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理论学说 |
二、 我国劳务派遣中法律关系性质的再分析 |
三、 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 |
第四节 劳务派遣与相关用工方式 |
一、 劳务派遣与职业介绍的比较 |
二、 劳务派遣与人事借调的比较 |
三、 劳务派遣与承揽的比较 |
第四章 劳务派遣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各国关于劳务派遣机构设立和经营的规定 |
第二节 国外对劳务派遣适用范围和适用期限的规定 |
一、 关于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规定 |
二、 关于劳务派遣期限的立法 |
第三节 国外立法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
一、 对被派遣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的保障 |
二、 关于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险的立法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一节 对劳务派遣机构提高门槛、加强监管 |
一、 建立严格的公司设立许可审批制度 |
二、 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年度审查制度 |
三、 建立备用金或风险保证金制度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法律对劳务派遣范围的规制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中的用人、用工期限 |
第四节 完善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机制 |
一、 进一步明确同工同酬并规范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 |
二、 落实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和社会保险 |
第五节 进一步加强劳务派遣业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试论劳务派遣外国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劳务派遣的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劳务派遣的概念与特征 |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 |
二、劳务派遣的特征 |
第二节 劳务派遣发展的原因 |
一、产业结构的改变 |
二、劳动人口的结构改变 |
三、政府的支持 |
第三节 劳务派遣的主要理论 |
一、否定说 |
二、肯定说 |
第二章 欧盟国家劳务派遣的发展与立法 |
第一节 德国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范 |
一、雇员转让的概念及三方法律关系 |
二、雇员转让立法发展过程—从禁止、限制到逐步放开 |
三、《雇员转让法》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法国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范 |
一、法国劳务派遣的发展 |
二、法国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范 |
三、法律规定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地区)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范 |
第一节 日本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范 |
一、日本劳动律制度概况 |
二、日本劳务派遣的发展与《劳动者派遣法》 |
三、日本《劳动者派遣法》的主要内容 |
四、(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劳务派遣制度突显的问题 |
第二节 美国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范 |
一、美国劳务派遣的发展 |
二、美国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定 |
三、关于"共同雇主" |
第四章 我国劳务派遣规定存在的缺陷及完善的建议 |
第一节 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与法律规范 |
一、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 |
二、劳务派遣在我国的法律规范 |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务派遣业的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缺陷 |
一、"单一雇主"模式不完整 |
二、没有界定劳务派遣的含义和特点 |
三、缺乏对滥用派遣行为的限制 |
四、未建立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基础 |
第三节 我国劳务派遣规范的完善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日本的劳务派遣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之反思[J]. 何小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02)
- [2]日本劳务派遣制度改革探析与借鉴[J]. 尹文清.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2)
- [3]日本《劳务派遣法》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借鉴意义[J]. 宋晓波.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4)
- [4]我国劳务派遣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 卢修敏,陈英. 政法学刊, 2013(06)
- [5]我国劳务派遣之法律规制——以日本劳务派遣法为视角[J]. 宋晓波.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6)
- [6]日本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 刘璐,宋晓波. 中国劳动, 2013(09)
- [7]四川省劳务派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8]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研究[D]. 章璐. 南昌大学, 2012(07)
- [9]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其在过我国的完善[D]. 张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试论劳务派遣外国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 张艳芳. 复旦大学, 2011(08)
标签:劳务派遣合同论文; 劳务派遣单位资质论文; 劳务派遣人员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人力资源派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