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观论文_樊经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疾病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疾病,黄帝内经,达斡尔族,淮南子,瑶族,道教,儒家。

疾病观论文文献综述

樊经洋[1](2019)在《论运气七篇的疾病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运气七篇构建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气化宇宙时空图式,论证了天地气化与生命气化的紧密连结和内在感通,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疾病观。在疾病发生层面,建立了以五脏-五气为核心的内外气化环境交感致病机制。在疾病体察层面,将天地气化规律与脉诊理论相融合,提出体察脉象常变的两个要素:"应时"和"得位"。在疾病本质层面,通过"病机十九条"消融了内外气化场域的隔阂,六气系统与五脏系统在疾病诠释体系中得以共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辨证论治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马凤岐[2](2019)在《先秦时期疾病观概览》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在论述自己学说的时候,对疾病的发生亦表达了看法,并且内容颇为丰富,这可能是由于疾病的发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早期的医学是和巫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目前已为学术界所公认。殷人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大多笼罩在鬼怪、祖先神灵(本文来源于《养生月刊》期刊2019年12期)

王君君[3](2019)在《从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以《日用俗字》《山头杂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字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百姓使用的乡土识字教材,真实记录了当时乡村的日常生活、民俗。有些杂字还对当时的疾病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清代康熙年间山东淄川人蒲松龄的《日用俗字》"疾病章第十九"和清代同治年间山东博山人宋信忠的《山头杂字》"疾病第十五"中的疾病类型、病因、治疗方法,可以发现儒家重视生命、重视疾病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20期)

赵吉平,陈晟[4](2019)在《“百病生于气”疾病观的针灸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百病生于气"见于《素问·举痛论》,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气的含义及气机失调致病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的结论,情志因素、精神心理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分析认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对于针灸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诊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气""调神",这是针灸取得佳效的根本保障。(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5期)

陈元,何清湖,张国松,丁颖[5](2019)在《中医学的疾病观——不和》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样化的异质事物在遵循一定规律或规则下相互碰撞与融合达到具有生的功能的元整体状态与过程称之为"和"。人与外在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形神的和谐,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和谐是人体"和"的健康观的3个层面,其"不和"意味着个体不健康,即疾病的产生,故称中医学的疾病观为"不和"。文章通过违逆自然的时间规律、异常气候的侵袭、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来阐述人与自然的不和;通过对"名"的不尊重与欲望过剩来说明人与社会的不和;从形损及神与神损及形两个方面阐述形神不和;从脏腑不和、经络不和、气血津液不和来说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不和。(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董平[6](2019)在《基于“叁焦”论《金匮要略》整体动态疾病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焦”在《黄帝内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叁焦”的功能特点。就功能特点而言,就有以《灵枢·营卫生会》功能叁焦为代表的“广义叁焦”侧重对人体机能整体动态的论述;和以《素问·五脏别论》六腑叁焦为代表的“狭义叁焦”侧重脏腑对应功能的论述。“广义叁焦”与“狭义叁焦”各自呈现着对应的生理与病机。其中“广义叁焦”体现了对人身机能整体动态的认识,分而为叁,实为一体;“狭义叁焦”基于腑的属性体现了其相应的生理与病机状态。《难经》对“叁焦”的认识,亦是有“广义叁焦”与“狭义叁焦”之分。“广义叁焦”基于“叁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动态化的呈现了人体机能。《金匮要略》所建构的杂病辨治体系,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其中“广义叁焦”所呈现的对人体机能整体动态的认识,对张仲景认识和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匮要略》是仲景论治杂病之作,理法方药完备。仲景以大视角呈现了对人身机能的认识,一者从疾病诊治的角度认识大环境与个体的关系,在临证诊疗中重视人体机能与社会、自然的统一。二者借“广义叁焦”为认识工具,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演绎了对人体机能整体动态的认识。该认识侧重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看待人体机能,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更为侧重辨病邪之所在,程度之深浅。临证基于以“广义叁焦”为人体机能的载体,按纵向可分上、中、下叁个功能态,按横向可分表里,进一步建构了因势利导,以通为用的治疗方法。基于“广义叁焦”辨邪之所在,宏观上分部而论,上焦之病在胸痹、肺萎肺痈之类,治之以补虚去实、调和寒热逐邪之法;中焦之病在腹满寒疝、呕吐下利之类,治之以补虚去实,温通调和之法;下焦之病在水停、血瘀、寒热、虚实,治之以逐瘀通利温补之法。基于整体的叁焦表里言,邪侧重在表以汗法而治;邪在四末治之以温通,调和营卫以复其用;邪侧重在里,则合叁部同参辨邪之所在,因势利导。气机之变亦被囊括叁焦之中。在临证治疗上无论纵向叁部,还是横向的表里,抑或是气机逆乱,而治皆以中焦为基。后世医家不但继承了《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并有所发展。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基于以“功能叁焦”所建构的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动态认识,建构了八纲辨证体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亦多有建树,吴师机基于仲景对病属“广义叁焦”处以因势利导的外治方药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外治理论体系;张子和深入探究仲景的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进而扩展了汗吐下叁法的应用范畴,攻邪理论得以建构。在对方药证治上,能够在原方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变化,变成多证多方多用,建构了对某些疾病的系统认识,如唐容川《血证论》对血病的系统论述。这些都为后世中医的理论发展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琴[7](2019)在《“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定食物的禁忌及其疾病观,被长期归因于特定"文化"的作用,或被解释为"食物系统"的限制。从粤北乳源瑶族来看,瑶人早先对狗、蛇的禁食,取决于犬祖、龙神信仰下的狗、蛇隐喻。隐喻脱离后,食狗禁忌并未解除,至食物结构与家畜饲料改善后,在汉人饮食风俗影响下,狗才变成"好吃"的食物。由此审视"文化"与"食物系统"的解释范式,可知前者往往忽视背后的现实与意图,前者与后者各自不具备完全的解释力。特定的食物禁忌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表征,在历史情境中把握"关系",有助于厘清"文化"与"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林振邦[8](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之基本思路是以中医学、哲学、文献学、思想史、科技史、医学人类学、医学哲学方法作为指导,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关疾病观之论述作出整理,说明相近时代的医学情况,间接理解《黄帝内经》在疾病理解与观察的选择。其中考察范围包括:对疾病的认识和空间、疾病的性质和认识方法、疾病范围的拓展、疾病原因的解释、疾病的诊断、对于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和医疗策略、医疗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和工具、疾病观念和医疗技术的形成和传衍。最终理解其医学哲学的转变及其科学哲学的意义,并最终从疾病观的转化,探讨其意义与当代价值,说明《黄帝内经》方法学的成熟,并回应当代的中医科学哲学质疑,。一)研究目的1)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是早期医学认识疾病的实践,本研究帮助理解当时医家的观念,为日后其他早期医疗的研究提供素材和研究参考。2)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体现了早期医家对疾病的思考方式及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组成的重要部分,有助丰富中医史。3)简帛医书中混含着原始病因、治疗,理解其中过程,有助更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体系之来源。4)简帛医书中混含着小量“阴阳五行”及“精气学说”之相关内容,考察其中内容,有助理解两学说如何在医疗中建立体系,分析方法学的哲学意义。5)以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之体系,考察《黄帝内经》的突破和意义。6)以简帛医书到《黄帝内经》的转变,回答当代的科学哲学质疑。二)研究方法:以现有出版物之先秦两汉医药简帛作为主要材料,再辅以《黄帝内经》及其他相关文献,按下列方法作整理和论述:1)多学科交叉:疾病观研究包含多种内容,需要多学科参与。主要以中医学和思想史方法,对基本技术及内容整理。配合文献学的方法以助对资料整理及解释。然后考察实际记述中的意义和价值,并以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分析在整个体系和方法论上的意义。2)以文献方法作专题研究:整理研究材料,确定检索内容及检索词,从简帛医书中整理病症名称、治疗方案、祝由内容与治疗观念,以完成基础专题整理。然后按专题形式就疾病观之议题考察、归纳和探讨。3)归纳分析:从上述资料中分析出早期医家的病症分类方法,总结早期医家认识疾病的方法、理论、工具、思维方法。从中分析医疗是如何建立,如何把不同的不适感纳入医疗范围;继而分析早期医家之思考方法及世界观;最后从治疗中探讨早期医家对疾病的应对。4)哲学意义考察:从科学哲学及现象学的角度,考察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之间的差异与转化,分析其哲学意义。并以医学哲学体系对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和本研究的疾病观转化作出比较。叁)研究结果1)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词汇,主要以表面解剖位置之不适感为主,概念化之病名较少存在,经脉病亦以“痛”作为主要的内容。然而亦可发现,情志问题在早期医家之视野中,早已属于医疗的一部分。在疾病的空间而言,简帛医书中,即便有气论的描述,“气”也并非疾病空间上的最高位阶,“气”时常与“骨”、“筋”等解剖结构作为同一层级,说明其疾病观中并没真正把“气”作本体论安排。2)早期医疗较少谈论病因,部分仍然明显停留在“神灵医学”中,少数着作中有简单的自然哲学病因。并且发现《黄帝内经》是有意识地发展”留邪理论”去除鬼神致病论。并且就脱离方向和日月崇拜,《黄帝内经》均以气论和病机理论作出改造,使其可以用论解释,以身体感实证的内容。并且总体上,《黄帝内经》中的方症名与老官山医简有较多重复,但在其描述内涵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故此有继承,而更有突破发展。3)早期医家对疾病分类存在两种方法。一是按“解剖特性”分类;二则以“身体感”关注疾病的分类属性,以“身体感”作为气-阴阳-五行理论于医学建立体系的桥梁。而在经脉病中,从各种经脉简帛的共通病候中,推论最早的核心是痛,然后以各种身体感、情志病纳入,使精神疾患得以进入医疗体系,使医疗体系拓展。4)从简帛医书中,发现其中治疗观念与后代差异较大,主要仍然停留在“症状”与治疗直接相对,小部分有初步辨证思想。同时治疗上,有初级取象比类的分类和关联思想,但未见稳定体系及五行配属。同时亦缺乏治疗策略的描述,只属于“经验医学”,至《黄帝内经》才达到以病人为本且具有自我完善方法的“临床医学”5)总结疾病观研究,发现《黄帝内经》就疾病的机理的本质,认识的方法,处理的态度和策略有转化,建构了医学解释和可以自我完善的体系。在医学哲学上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达到有效认识的意义。6)本研究说明了简帛医书中有神灵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五行疾病观,后叁者具有整体关系网络重大改变的特质。7)本研究从医学哲学的角度,以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作比拟,说明《黄帝内经》体系已达临床医学的指标,具备“解释过去与未来”的病理、“脱离恶的形而上学”的特质,只是进路与方法并非还原论。8)本研究说明气-阴阳-五行疾病观的突破,解释科学哲学质疑,说明其科学体系意义。并指出固有逻辑实证主义和否证论套用在中医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并提出建构实在论是可以避免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倾向,又能证成中医自主和合法性的科学哲学思想。四)研究结论透过病症名、病因和应对分析,结合简帛和甲骨文研究,认为早期医家主要以视觉来认识疾病。先从表面解剖的角度理解疾患,外科病症自然优先受到关注;亦首先以体表解剖去理解“痛”,继而以经络系统作为对“痛”的理解及医疗操作。简帛医书对疾病的关注是处于“从外景到内景”的转化阶段,从解剖到初步”气-阴阳-五行”系统;病因学是从原初神灵医学转换至后期神灵医学(神和人/人与自然可以沟通)和自然哲学的阶段;虽然医术巫术并用然而贯彻重人精神。而这些离巫入医的发展,相信是来源于诸子的轴心突破,以“气论”建立的理性框架。而气论的实践方法,则较早见于从养生房中和经络体系注入医学。先启发以身体作为认知主体,拓展认识疾病的感官,并强化内省内视的觉察力,继而强化身体感官的能力去理解不同症状。最终才可把各种患者和医者诊断时的身体感联结至阴阳五行系统,疾病的本体信念从疾病自身转移向病人本身,模式从疾病和病痛模式转移往失调模式。从体系出发,相较西方十八世纪的医学革命,中国传统医学在先秦两汉期间已经达到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的要求。只是其方法并非还原论,而是用一种气论为本体论的建构实在论体系作为医学体系和临床策略指导,达到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自我完善体系。并且说明现今对中医的科学性批判大都不完全符科学哲学学界的认识,更多是源于对中医的误解、不完整证据的谬误、和对科学实在论缺乏认识。故此在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下,应该更多关注如何让患者获得个体化的适切治疗,并且用适切的方法为中医学建构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包羽,伊乐泰[9](2019)在《达斡尔族历史上的萨满教疾病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的达斡尔族萨满教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对人们患病的原因给予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将其归之于神灵的作祟或惩罚、被特殊的灵异动物所魅惑、婴幼儿的灵魂离开其身体这叁大方面。以这一神秘主义的病由观为基础,形成了祭神、驱鬼、除魅和叫魂为核心内容的平愈疾病观。而在这一疾病平愈观中,萨满则被视为平愈疾病的主体。由于史料的缺乏,很难说上述内容已经对历史上达斡尔族萨满教的疾病观给予了全面的概括,但它构成了达斡尔族萨满教病由观和平愈疾病观的主要内涵。达斡尔族历史上的萨满教在平愈疾病无效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其疾病观在实践中表现出重大缺陷。(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四龙[10](2019)在《天台智者疾病观与佛道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智顗创立天台宗教义,常借治病讲述他的止观禅修体系。《摩诃止观》《次第禅门》和《童蒙止观》讨论治病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智顗的疾病观,反映出当时佛教与道教、印度医学与中国医学交融的历史图景。智顗综合运用印度"四大"和中国"五藏"等术语诠释病相、病因,融会源自佛教、道教和民间方术的各种治病方法,包括汤药、六气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止心、假想、持咒和忏悔等,形成一个以中医为基础、融合印度佛教医学、兼具宗教与世俗特点的医疗文化系统。他的佛教医学在技术上因循中国传统的"调和"观念,在思想上则以佛教的"观心"为根本。(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疾病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在论述自己学说的时候,对疾病的发生亦表达了看法,并且内容颇为丰富,这可能是由于疾病的发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早期的医学是和巫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目前已为学术界所公认。殷人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大多笼罩在鬼怪、祖先神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疾病观论文参考文献

[1].樊经洋.论运气七篇的疾病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马凤岐.先秦时期疾病观概览[J].养生月刊.2019

[3].王君君.从杂字透视清代鲁中乡村的疾病观——以《日用俗字》《山头杂字》为中心[J].山西农经.2019

[4].赵吉平,陈晟.“百病生于气”疾病观的针灸临床应用[J].科技导报.2019

[5].陈元,何清湖,张国松,丁颖.中医学的疾病观——不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6].董平.基于“叁焦”论《金匮要略》整体动态疾病观[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7].王琴.“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J].民俗研究.2019

[8].林振邦.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9].包羽,伊乐泰.达斡尔族历史上的萨满教疾病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

[10].李四龙.天台智者疾病观与佛道交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从癌前病变到结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留观患者各季度分布的致病因素[34]核小体结构示意图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信号交互ECM纤维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静息态ReHo值差异...

标签:;  ;  ;  ;  ;  ;  ;  

疾病观论文_樊经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