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空回潮机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姚明笙,陈荣贵,李伟民,邓永刚,李小林[1](2021)在《降低真空回潮机生产蒸汽消耗量的优化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现有1号线真空回潮机的能耗高于2号线真空回潮机的问题,从设备构造、控制方式差异入手,深入分析1号线真空回潮机能耗高于2号线真空回潮机能耗的原因,得出"在真空回潮的2、3阶段1号线真空回潮机控制方式与2号线真空回潮机控制方式存在不同是主要原因"的结论,据此提出对1号线真空回潮机控制方式进行优化改进措施。实施后能耗统计情况显示,1号线真空回潮机平均蒸汽耗量为17.56 t/日,较原值26.58 t/日下降34%,改进效果显着。
曹阳[2](2020)在《T卷烟厂柔性回潮蒸汽施加比例的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卷烟厂的制丝环节中烟叶预处理段采用柔性松散回潮系统,是其生产过程的重要工序之一,是特色柔性回潮工序技术的应用,为卷烟厂在生产加工中,提升烟叶加工质量、减少加工造碎、降低能耗,提供装备和技术保障。在工业4.0来临的时代,卷烟生产质量与效能推进工作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保障力及核心竞争力,推进集团品牌高质量发展起重要作用。该省烟草工业推行的净管理理念是结合工厂实际,在总结和提炼精益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以目标精准(Accurate),过程简洁(Concise)、结果真实(True)为管理要素,致力于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挤泡沫、去水分”,回归管理本质和原点,追求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全面提升行动力,形成自身特色的“知行合一”的企业管理文化。柔性回潮系统的单位时间蒸汽比是衡量松散回潮效果的重要中间过程指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物料累积量与蒸汽喷射量的比率。在净管理理念的进一步推广进程中,相对于制丝工序的质量控制理念方面,更多的是考虑其过程控制。因此,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评估是每个时间单位的蒸汽施加情况。如果蒸汽施加部位波动较大,烟叶温湿度会出现不均匀,会影响产品内在质量,分批烟叶的味道会有较大的差别,不稳定的工作强度也会造成物料损耗。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彻底充分地松散片烟,也可以减少烟叶原料香气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存优质原料的独特香气,这也是烟草行业的共同目标。本文以在净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基于Industrial Engineering,以T卷烟厂制丝主辅线柔性松散回潮系统蒸汽施加比例的改善为研究对象,靶向精准的针对影响柔性回潮系统蒸汽施加比例的切片机卸料、切片机切割烟块、切片机卸料参数、切片机切后烟块大小厚度、预松散上皮带与下皮带的高度、真空回潮机回透率、掺搭薄片的均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改善。上述问题经过现场调研和成员头脑风暴法对该系统物料流量波动情况进行研讨测算分析后得出。根据问题的原因:(1)重新设计切片机切割台导料条、导料板;对切片机卸料导料板进行重新设计;对切片机卸料参数实验优化设计;研发切片机柔性切片机模型。(2)设计预松散装置上下皮带间的高度自动调节系统。(3)研究预松散装置工艺性能。(4)设计真空回潮机自动补水装置。(5)设计薄片掺搭控制系统通过系统改善实施,更好地保存了烟叶原有的香气,片块烟的松散回潮效率、质量和生产能力均得到提升,工艺也更加合理化,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工艺质量也得以提高。与以前的系统进行比较,物料波动为稳定在0.6%,蒸汽喷射比例偏差绝对值在0~0.03 kg/100kg范围之内,说明柔性松散回潮系统蒸汽喷射比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T卷烟厂柔性回潮系统存在的问题。
王佳静[3](2019)在《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烟草行业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市场需求量非常之大,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制作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烟草真空回潮是烟草加工的关键工序,真空回潮过程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回潮率的高低,通过对河北中烟各烟厂的调研发现,目前真空回潮控制过程基本是靠经验控制,回潮时通入大量蒸汽导致能耗高,同时破坏烟叶的活性,而且回潮率不尽如人意。本课题基于真空回潮机内蒸汽和水的热量平衡关系改进已有的烟草真空回潮控制方案,控制蒸汽连续调节阀门的开度进而控制蒸汽喷入量,使得蒸汽和水按一定的比例通入回潮机使烟叶充分的回潮松散,以达到提高回潮率,减少能耗的目的。为了实现烟草真空回潮过程的精细控制,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对烟草业真空回潮控制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分析,选用西门子300PLC作为本系统控制器,完成了烟草真空回潮控制系统的PLC硬件设计,设计方案满足本课题实际测量参数点数、计算精度和对阀门控制的要求,以及与智能蒸汽仪表的通信要求,提高数据精度和抗干扰性。(2)对现有真空回潮控制流程进行分析,真空回潮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抽真空、回潮、保压、破空子过程,但是由于控制过程不精细导致回潮效果低并且能耗大。本文在原有控制流程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建立的真空回潮机内蒸汽和水的热量平衡关系模型,改进了现有真空回潮控制流程,以实现精细的回潮控制。(3)为了实现人机交互,使用WINCC组态监控界面,并配置STEP7和WINCC实现数据通信。本课题设计的监控界面包括主界面、调试界面、平衡数据显示界面、变量记录界面,除了显示所有测量数据、模型计算数据、实现控制以外,还设计了配置功能,读取EXCEL配置文件实现软件的基本配置,使工作人员通过修改EXCEL表的内容来灵活修改监控界面的显示变量,增加了软件的灵活性。通过组建实验机,在现场完成烟叶的真空回潮实验,与传统烟草控制相比,本文的控制方案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更高的回潮率、低能耗的特点,满足工业的控制要求和工艺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罗业宽[4](2019)在《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系统中信号采集与控制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空回潮是烟厂进行卷烟生产的关键工序,真空回潮工艺能增加烟叶水分、温度,去除青杂气,改善烟叶品质。目前,国内烟厂的真空回潮大都依靠经验进行控制,没有进行基于热力学模型的精准控制,导致传统真空回潮机存在回透不充分、水分吸收不理想、蒸汽损耗大的问题,这不利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也影响了卷烟的生产质量。提高真空回潮机烟包回潮效率、减少蒸汽损耗,一直是烟草生产厂商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真空回潮热工参数模型去控制真空回潮过程。本文设计了真空回潮实验机系统,对实验机总体结构、回潮机箱体、真空回潮核心部件控制柜进行了详细叙述。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是实验机控制的基础,根据传感器时间常数,信号数字工程应用的采样频率以及蒸汽信号周期确定系统信号采集频率和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动作周期。由于本文提出的基于模型的精准控制对信号精度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对温度、压力、流量仪表传送数据的处理,具体包括精度矫正和滤波处理。此外,分析相关热力学关系模型,根据水和过热蒸汽吸热、放热关系,分别用增强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RGSA-RBFNN)和最小二乘法建立回潮机内外热平衡模型用以定量控制真空回潮过程。在实验机上进行了烟草真空回潮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热力学参数模型控制的回潮过程,有效提高了烟叶回潮水分。
张天垚[5](2018)在《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某企业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研究》文中提出某企业在紧紧围绕“努力打造世界领先品牌”的战略目标下,打叶复烤车间以“打一片烟叶,树一面旗帜,占一方市场,创一世美誉”的理念,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以质量促生产,高效优质、开拓创新,为企业卷烟生产的原料质量提供优质的保障。打叶复烤车间属于能源消耗的重点环节,节能降耗工作开展不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因此,将精益管理理论和六西格玛技术引入节能降耗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复烤车间能耗的指标为吨烟综合能耗,主要由吨烟耗蒸汽、吨烟耗电、耗水和压缩空气等组成,近年来某企业复烤吨烟综合能耗虽然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吨烟综合能耗比起标杆企业仍处于最高水平。本文利用精益管理的思想,基于六西格玛统计和分析技术,从车间生产线的匹配性和均衡性进行系统思考,针对复烤车间蒸汽、电能、压缩空气蒸汽消耗大,吨烟综合能耗高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和论证,采用微观流程图、CE矩阵、柏拉图、失效模式分析(FMEA)、方差分析找到可能影响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的因子和节点,利用测量系统分析、双T检验、回归分析、DOE实验法等研究出改善节能降耗关键因子的对策措施,对复烤车间主要耗蒸汽设备真空回潮机、叶片复烤机以及电能消耗高的照明控制系统、压缩空气消耗较高的除尘控制系统等进行了精益改善,对降低复烤吨烟综合能耗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节能降耗收益约为81.5万元/年,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和对标创优的目的。通过分析验证,精益六西格玛技术的应用在节能降耗中起着主导作用。针对研究结论,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打叶复烤生产线节能降耗的对策措施:一方面要针对梳理的关键能耗点制定完善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能耗过程监管制度体系,对节能降耗易失控的结点进行全过程控制。同时,本文就研究成果对复烤设备节能本身的意义,对企业的收益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效益进行了论述。
王茜[6](2018)在《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工业部门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高达69%,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81%,是节能减排重点关注的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卷烟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虽有较大提高,但是目前企业面临着规模效益下降、设备产能过剩、优化空间减小和智能制造冲击等的四大挑战,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将面临较大的压力。本文以卷烟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从能源与环境效率测度方法、制丝工艺系统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联合工房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企业层面开展全要素能源与环境效率国际比较研究,对全球卷烟工业企业的能源与环境效率水平以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揭示了国内卷烟企业与国外卷烟企业的效率水平差异以及国内外技术前沿面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综合效率仅为0.473,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但呈逐渐缩小趋势;未来节能和减排潜力仍然较大分别为57.2%和68.1%,年均节能减排总量分别为346.6万MWh和203.3万吨CO2。中国卷烟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前沿面水平下的能源利用和CO2排放综合效率分别相差14.1和25.5个百分点,技术前沿面的差距仍然较大但呈逐步缩小的趋势。(2)运用流程工业系统节能研究理念和方法,建立了卷烟制丝生产节能潜力分析模型,评估了制丝工段能耗和折合比变化对卷烟制丝生产综合能耗的影响以及节能减排潜力,并运用情景分析法,揭示了三家卷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段能耗方面,叶片回潮工段和烘丝工段工艺的调整将会使单位烟丝能耗分别降低18%-47%、9%-36%;而在折合比方面,梗丝比例的降低会使单位烟丝能耗降低15%-33%。对于产量大且产品结构高的企业通过制丝工艺优化可以取得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而对于产品结构相对较低的企业则通过产品结构提升可以取得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3)综合运用烟草行业绿色工房节能技术体系和建筑动态能耗模拟方法,建立了卷烟厂典型几何模型,对典型建筑以及各项节能技术措施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全面评估,并运用11家投入运行的绿色工房项目实测数据对模拟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了卷烟企业建筑节能技术措施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技术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卷烟厂在夏热冬暖地区和严寒A区节能潜力最高,而减排潜力与节能潜力在不同气候区表现有所差异,在严寒A区和严寒B区CO2减排潜力小于节能潜力,其他区域则相反。在所有气候区中降低照明功率密度和空调区域风量调节控制都是节能潜力最大的技术措施;而在不同气候区,能耗占比高的用能设备相关节能措施的节能潜力相对较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4)应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构建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卷烟企业模型,对工艺和建筑12项节能减排策略进行综合评估,揭示了各项节能策略的优劣势和适用性,为卷烟企业综合评价和遴选先进适用节能减排策略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空调系统能效优化的综合评价结果最优,其次是叶片段工艺优化和照明系统能效优化;不同属性策略表现差异较大,高效利用四项节能策略在技术性能指标中优势明显,合理需求两项策略在经济效益指标中结果最优,工艺结构优化三项节能策略运行管理指标中表现突出,而节约电能比例大的空调系统能效优化在环境影响指标中排名第一。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工业建筑主要用能系统的节能策略仍是未来节能减排重点关注的对象,生产工艺系统节能策略适宜重点推广应用,管理类节能措施值得企业积极实践。
朱越[7](2018)在《散烟收购前置增湿韧化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卷烟生产加工过程中,烟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含水率要求,分级储藏时为保证烟叶的后续加工工艺特性,需要保持13%—18%的含水率,以降低烟叶的破损,提高烟叶的韧度及耐加工性能,保证烟叶制品的质量,烟站散烟快速增湿回潮设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烟草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研发一种烟站专用的烟叶快速增湿设备,本文首先对烟叶增湿回潮过程的传热传质现象进行建模仿真分析,结合现有回潮设备的基础上确定回潮机的整体结构和增湿方案,设计一台适用于烟站散烟快速增湿的真空回潮机,并对回潮机进行相关试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烟站散烟收储环节进行广泛调研,统计分析烟站收储规模、工作效率和烟站布局结构,确定回潮机的总体工作参数,并选择合适的增湿回潮方法。(2)对烟叶增湿回潮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烟叶回潮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机理,并基于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其传质传热现象进行仿真分析,为研究烟叶回潮机理提供直观参考。(3)对烟叶增湿回潮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烟叶水分浓度和温度随回潮时间的变化关系,为研究烟叶回潮工艺提供参考。(4)通过对现有增湿回潮机进行分析,运用三维绘图软件对烟站烟叶回潮机进行合理设计,采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回潮箱体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回潮室内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对箱体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5)基于Matlab编程软件,编取烟叶颜色提取系统,为评价烟叶外观颜色变化情况提供数值依据。(6)对烟叶进行回潮试验,以回潮后烟叶含水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回归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得到烟叶回潮含水率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韦文[8](2016)在《基于DeviceNet的真空回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空回潮过程作为卷烟生产中的第一道工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蒸汽,设备能耗高,因此关于该工序对于烟叶品质改观的研究和提高真空回潮工作效率的研究,一直是烟草行业中关注的问题,真空回潮控制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烟草品质、降低能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真空回潮的工作原理做了概述,并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然后对DeviceNet网络如何实现通讯及其在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述。其次对真空回潮机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能耗较大、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设计方案。针对真空回潮的四级五泵式运行过程及抽真空方式进行重新设计优化原有的工作流程,运用DeviceNet网络对控制系统硬件进行连接组态实现远程控制,从而实现了利用网络控制来代替原有的硬连接的控制方式,并在网络布置的过程中重点考虑网络安全性和避免电磁干扰等。然后观察优化后的控制系统的投入生产的使用情况,利用正交试验寻求最佳参数,进行生产效果的验证,证明优化后的真空回潮机提高了烟叶回透率而且能耗大大降低,产能有了大幅提升,满足了生产需求。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谢鹏[9](2014)在《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真空恒温控制模块设计》文中指出恒温控制系统和真空控制系统是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应用控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其所在环境的温度或真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论文中设计的真空恒温控制系统为波谱能谱复合型X荧光光谱仪内的一个重要模块,为该仪器正常工作提供性能稳定的工作环境。该模块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方便操作,不仅可以应用在此仪器内,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需要恒温真空调节的小环境场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课题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编号:2012YQ050076)的重要部分。课题在总结现有真空恒温系统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以模糊自适应控制算法和改进型PID算法为控制核心,结合DSP控制芯片以及外围控制电路实现了高精度控制。为该仪器的国产化,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高精度的温度信号、真空信号采集电路。温度信号的采集采用PT1000铂电阻作为传感器,结合高精度恒流源电路实现温度信号的转换;真空信号的采集采用英福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PSG500-S皮拉尼标准真空计,根据真空计的输出设计合理的转换电路;对信号处理部分的放大滤波电路进行详细设计,结合DSP的ADC模块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样。2.设计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的控温、控压执行电路。温度和真空控制系统都采用控制芯片输出PWM波形的方法,将控制量转换为电压的变化,进而改变控制对象的温度和真空度。恒温控制系统利用MOC3041光耦芯片以及BAT12-600双向可控硅,实现对加热器供电电源的控制;真空控制系统利用低通滤波原理设计D/A转换电路,实现对变频器输出频率的控制,进而控制真空泵的转速。3.系统采用模糊PID复合控制(Fuzzy-PID)算法。温差较大时,采用模糊(Fuzzy)控制算法,可进行自适应参数调整,在原有模糊控制的基础上,提高了控制性能;当系统存在微弱偏差时,采用PID算法进行控制,并对微分、积分项进行改进,改善稳态控制性能。4.搭建实验系统,基于Lab view软件的监测平台,建立人性化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足立项时的指标要求。
王跃昆,华一崑,李红伟,左景键,龙明海,汪显国,林楠,资文华[10](2013)在《打叶复烤研究进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国内外打叶复烤技术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我国目前打叶工艺技术、打叶设备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打叶复烤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真空回潮机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回潮机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降低真空回潮机生产蒸汽消耗量的优化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分析 |
2 真空回潮机改进前设备状况 |
2.1 1号线、2号线真空回潮机耗能情况统计 |
2.2 1号线、2号线真空回潮机生产差异分析 |
2.3 1号线、2号线真空回潮机设备及控制差异分析 |
3 真空回潮机优化改进措施 |
3.1 改进点一:设计PLC压控模式(2号线模式),更改PLC控制逻辑 |
3.2 改进点二:修改PLC程序实现2、3阶段的泵体自动关闭 |
4 真空回潮机设备改进后应用效果 |
5结语 |
(2)T卷烟厂柔性回潮蒸汽施加比例的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4.1 组织结构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
2.1 六西格玛 |
2.2 鱼刺图(因果分析法) |
2.3 机械设计 |
2.3.1 机械设计主要步骤流程 |
2.4 试验设计法 |
2.4.1 试验设计法主要内容 |
2.4.2 试验设计法的作用 |
2.4.3 试验设计法的常见方法 |
2.5 头脑风暴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卷烟厂柔性回潮蒸汽施加比例问题提出及原因分析 |
3.1 T卷烟厂基本情况 |
3.2 问题提出 |
3.2.1 单位施加蒸汽比例合格率现状调查 |
3.2.2 设备工艺流程分析 |
3.2.3 物料流量波动情况数据调查 |
3.2.4 单位时间施加蒸汽比例与物料流量波动之间的关系分析 |
3.2.5 物料流量波动情况现场分析 |
3.3 原因分析 |
3.3.1 对切片机卸料进行分析 |
3.3.2 对切片机切割过程进行分析 |
3.3.3 对切片机卸料参数进行分析 |
3.3.4 对切片机切后烟块厚度均匀性进行分析 |
3.3.5 对预松散上下皮带间的高度进行分析 |
3.3.6 对真空回潮机回透率低进行分析 |
3.3.7 对薄片掺搭的均匀性进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回潮蒸汽施加比例改善实施研究 |
4.1 重新设计切片机切割台导料条 |
4.2 重新设计切片机卸料导料板 |
4.3 切片机卸料参数实验优化设计 |
4.3.1 实验过程 |
4.3.2 修改卸料延时参数 |
4.3.3 调整卸料板返回光电管角度 |
4.4 切片机柔性切片模型的研发 |
4.4.1 实验过程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4.3 实验结果 |
4.4.4 编写烟包长度自适应程序 |
4.5 预松散装置上下皮带间的高度自动调节系统设计 |
4.5.1 控制系统设计 |
4.5.2 控制系统实施 |
4.6 预松散装置工艺性能研究 |
4.6.1 烟片厚度测试 |
4.6.2 预松散出口烟片连续性测试 |
4.6.3 不同速比造碎测试 |
4.7 真空回潮机自动补水装置的设计 |
4.7.1 系统设计 |
4.7.2 回收部分设计 |
4.7.3 补水部分设计 |
4.7.4 电气系统设计 |
4.7.5 安装调试 |
4.8 薄片掺搭控制系统的设计 |
4.8.1 方案选择 |
4.8.2 器件的选择 |
4.8.3 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善前后效果对比 |
5.1 改善效果 |
5.1.1 实现冷却水自动补水 |
5.1.2 采用试验优化模型解决问题 |
5.1.3 高度检测控制系统的完善 |
5.1.4 采用特色控制系统 |
5.1.5 完成后效果检测 |
5.1.6 改善效果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LC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真空回潮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真空回潮控制原理 |
2.1 真空回潮机的工作原理 |
2.2 系统工艺流程 |
2.3 现有的真空回潮控制流程 |
2.4 基于模型的回潮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回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PLC模块选型及配置 |
3.1.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选型 |
3.1.2 电源模块的选择 |
3.1.3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选型 |
3.1.4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选型 |
3.2 PLC的通信方式 |
3.2.1 PLC与蒸汽流量计的通信 |
3.2.2 与工业PC的以太网通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回潮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STEP7 编程软件介绍 |
4.2 STEP7 硬件组态 |
4.3 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系统设计 |
4.3.1 抽真空程序设计 |
4.3.2 回潮程序设计 |
4.3.3 破空程序设计 |
4.3.4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4 上位机监控界面 |
4.4.1 组态软件WINCC介绍 |
4.4.2 WINCC和 PLC的通信配置 |
4.4.3 WINCC变量管理 |
4.4.4 监控界面设计 |
4.4.5 配置功能 |
4.4.6 WINCC归档变量与记录 |
4.5 系统调试与实现 |
4.5.1 系统测试 |
4.5.2 调试界面测试 |
4.5.3 开关量测试 |
4.5.4 模拟量测试 |
4.5.5 测试过程中问题 |
4.5.6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系统中信号采集与控制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回潮机 |
1.2.2 真空回潮PLC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真空回潮实验机控制系统 |
2.1 PLC控制系统 |
2.2 模型控制真空回潮 |
2.2.1 传统真空回潮控制 |
2.2.2 模型控制真空回潮 |
2.3 实验机结构 |
2.3.1 实验机箱体结构 |
2.3.2 实验机控制柜 |
2.4 实验机信号采集相关器件 |
2.4.1 蒸汽流量表 |
2.4.2 温度传感器 |
2.4.3 压力传感器 |
2.4.4 实验机可控阀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回潮实验机信号采集与处理 |
3.1 真空回潮控制系统信号采集 |
3.1.1 传感器时间常数 |
3.1.2 模块通道端子的信号分配 |
3.1.3 变送器与输入输出模块连接 |
3.1.4 模拟信号的ADC数字量转换 |
3.1.5 实验机信号采集周期分析 |
3.1.6 信号采集PLC设置 |
3.2 信号滤波处理 |
3.2.1 滤波器选择 |
3.2.2 巴特沃斯滤波器 |
3.2.3 巴特沃斯滤波器设计 |
3.2.4 滤波器MATLAB仿真 |
3.2.5 滤波器应用效果 |
3.3 仪表精度修正 |
3.3.1 蒸汽流量计流量修正 |
3.3.2 变送器精度矫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回潮实验机控制模型 |
4.1 热力学参数关系模型 |
4.2 系统热平衡控制模型 |
4.3 基于RGSA-RBF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热力学参数模型 |
4.3.1 RBF神经网络 |
4.3.2 引力搜索算法 |
4.3.3 增强引力搜索算法(RGSA) |
4.3.4 基于增强引力搜索算法的RBFNN(RGSA-RBFNN) |
4.3.5 模型仿真分析 |
4.4 最小二乘法建立热力学参数模型 |
4.4.1 最小二乘法 |
4.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模型拟合 |
4.4.3 拟合模型编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草真空回潮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真空回潮实验机 |
5.2 系统上位控制界面 |
5.3 烟包真空回潮实验分析 |
5.3.1 烟厂空箱与装烟回潮过程分析 |
5.3.2 实验机装烟回潮过程 |
5.3.3 实验机烟包回潮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某企业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研究的背景 |
1.2 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研究的意义 |
1.3 节能降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管理方法及其理论 |
2.1 精益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
2.3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企业打叶复烤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导入及节能降耗现状 |
3.1 某企业打叶复烤车间概况 |
3.2 某企业打叶复烤车间能耗现状 |
3.3 某企业打叶复烤车间节能降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某企业打叶复烤车间引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在打叶复烤节能降耗中的改善及实施 |
4.1 项目分析 |
4.2 项目改善方案 |
4.3 项目研究实施过程 |
4.4 项目实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
1.1.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问题 |
1.1.3 烟草行业面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工业领域能源效率研究文献计量 |
1.2.2 工业领域能源效率研究热点 |
1.2.3 国内外烟草行业能源效率研究现状 |
1.2.4 主要启示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框架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1.1 能源与环境效率概念 |
2.1.2 中国能源与环境压力 |
2.1.3 卷烟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形势 |
2.2 工业部门能源与环境效率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工业能源效率的研究 |
2.2.2 烟草行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
2.3 基于RAM-DEA模型的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测算 |
2.3.1 基于CRS-RAM模型的能源与环境综合效率测算 |
2.3.2 基于VRS-RAM模型的能源与环境纯技术效率测算 |
2.3.3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规模效率测算 |
2.3.4 卷烟企业的节能和减排潜力测算 |
2.4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2.4.1 样本选取 |
2.4.2 变量选择 |
2.4.3 数据来源 |
2.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2.5.1 卷烟企业能源与环境效率分析 |
2.5.2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2.5.3 国内卷烟企业在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对比分析 |
2.6 主要结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卷烟企业工艺系统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1.1 卷烟企业生产特点及能耗构成 |
3.1.2 工业领域系统节能主要研究方法 |
3.2 卷烟制丝生产能耗分析 |
3.2.1 卷烟制丝生产流程 |
3.2.2 制丝生产能耗分析 |
3.3 基于e-p方法的制丝生产能耗分析模型 |
3.3.1 工段能耗 |
3.3.2 折合比 |
3.3.3 单位烟丝生产能耗 |
3.3.4 制丝生产节能潜力分析模型 |
3.3.5 CO_2排放的测算方法 |
3.4 卷烟企业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 |
3.4.1 三家卷烟企业制丝工艺设备配置情况 |
3.4.2 工段能耗及折合比相关数据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工段优化对单位烟丝生产能耗影响分析 |
3.5.2 折合比优化对单位烟丝生产能耗影响分析 |
3.5.3 制丝工艺优化节能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
3.5.4 产品结构提升节能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
3.6 主要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卷烟企业建筑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1.1 建筑节能研究综述 |
4.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4.2 绿色工房节能技术体系 |
4.2.1 合理需求 |
4.2.2 高效利用 |
4.2.3 替代能源 |
4.3 基于DOE-2的建筑动态能耗计算模型 |
4.3.1 建筑动态能耗计算模型的理论方法 |
4.3.2 建筑动态能耗模拟研究方法 |
4.3.3 节能潜力分析技术路线 |
4.4 卷烟企业建筑模型及参数设置 |
4.4.1 典型卷烟厂建筑几何模型 |
4.4.2 气候区域及城市选择 |
4.4.3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5.1 卷烟企业建筑能耗特点 |
4.5.2 卷烟企业典型模型节能潜力分析 |
4.5.3 节能技术措施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
4.5.4 实测数据节能效果验证 |
4.6 主要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1.1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面临四大挑战 |
5.1.2 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研究概况 |
5.2 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初选 |
5.2.2 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 |
5.2.3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1 构建因素集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3 指标值规范化处理 |
5.3.4 模糊综合评价 |
5.4 实例研究 |
5.4.1 典型卷烟企业及评价策略遴选 |
5.4.2 卷烟企业节能减排策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3 节能减排策略模糊综合评价 |
5.5 结果分析及讨论 |
5.5.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5.5.2 二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5.5.3 一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5.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6 主要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散烟收购前置增湿韧化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烟叶增湿方法与研究现状 |
1.2.2 烟叶增湿设备与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目的 |
1.2.4 研究内容 |
1.2.5 技术路线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烟叶回潮热力学仿真分析 |
2.1 引言 |
2.2 烟叶增湿回潮过程分析 |
2.3 烟叶增湿回潮传热传质机理 |
2.3.1 烟叶回潮传热分析 |
2.3.2 烟叶回潮传质分析 |
2.3.3 烟叶的回潮吸湿特性 |
2.4 烟叶表面水分扩散模拟研究 |
2.4.1 模型的建立 |
2.4.2 控制方程 |
2.4.3 边界条件 |
2.4.4 结果分析 |
2.5 烟叶水分蒸发模拟分析 |
2.5.1 蒸发模型的建立 |
2.5.2 控制方程 |
2.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 烟叶增湿回潮模拟研究 |
2.6.1 模型控制方程 |
2.6.2 物理场设置 |
2.6.3 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潮机优化设计及流场分析 |
3.1 引言 |
3.2 烟叶水分及真空回潮机理 |
3.3 回潮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3.4 烟叶颜色特征提取试验台的设计 |
3.4.1 烟叶颜色预处理 |
3.4.2 烟叶颜色特征提取和分析 |
3.5 回潮箱体的设计 |
3.5.1 设计要求 |
3.5.2 箱体材料的选择 |
3.5.3 箱体结构设计 |
3.5.4 回潮箱体应力分析 |
3.5.5 箱体内部流场仿真分析 |
3.6 基于热力学的箱体仿真优化设计 |
3.6.1 箱体内部结构优化 |
3.6.2 优化后箱体内部流场分布 |
3.6.3 流场均匀性试验 |
3.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叶回潮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及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指标与试验因素 |
4.4 单因素试验 |
4.4.1 真空度对烟叶含水率的影响 |
4.4.2 蒸汽注入量对烟叶含水率的影响 |
4.4.3 保压时间对烟叶含水率的影响 |
4.5 正交试验 |
4.5.1 试验因素及水平 |
4.5.2 结果与分析 |
4.6 回归试验 |
4.6.1 试验设计 |
4.6.2 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后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DeviceNet的真空回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真空回潮简述 |
1.2.1 真空回潮工作原理 |
1.2.2 真空回潮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1.3 真空回潮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1 水环式真空泵联合机组 |
1.3.2 COMAS真空回潮机 |
1.3.3 二级蒸汽喷射系统 |
1.3.4 串联双泵蒸汽喷射真空系统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分析 |
第二章 DEVICENET现场总线技术 |
2.1 本章引言 |
2.2 现场总线 |
2.2.1 现场总线的特点 |
2.2.2 现场总线发展概况 |
2.3 DEVICENET结构及原理 |
2.3.1 DeviceNet的物理层 |
2.3.2 DeviceNet的应用层 |
2.3.3 DeviceNet报文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回潮从站设计 |
3.1 本章引言 |
3.2 从站硬件总体设计 |
3.2.1 单片机核心系统设计 |
3.2.2 DeviceNet总线接口电路 |
3.2.3 电源及复位电路 |
3.2.4 数字量输入/输出(DI/DO)电路 |
3.2.5 模拟量输入输出电路 |
3.3 从站软件设计 |
3.3.1 系统初始化 |
3.3.2 DeviceNet应用层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回潮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本章引言 |
4.2 真空回潮存在问题 |
4.2.1 真空回潮机问题描述 |
4.2.2 回潮机原因分析 |
4.3 真空回潮工作流程设计 |
4.4 控制系统硬件设置和连接 |
4.4.1 控制系统硬件布置 |
4.4.2 控制系统硬件连接 |
4.5 控制系统程序及上位机设计 |
4.5.1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 |
4.5.2 PLC程序设计 |
4.5.3 人机界面开发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结果分析 |
5.1 系统参数分析 |
5.2 阀门开度调试 |
5.3 控制效果 |
5.4 系统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真空恒温控制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关于X荧光光谱分析仪的科学分析 |
1.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
1.2.2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 |
1.2.3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应用需求 |
1.3 研制恒温控制模块和真空控制模块的意义 |
1.3.1 光谱仪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
1.3.2 光谱仪性能与真空的关系 |
1.4 国内外恒温控制的现状分析 |
1.4.1 温度测量技术分析 |
1.4.2 温度控制算法现状分析 |
1.4.3 现有温度控制器分析 |
1.5 国内外真空控制的现状分析 |
1.5.1 真空测量技术的分析 |
1.5.2 现有真空控制方法的分析 |
1.5.3 现有真空控制设备的分析 |
1.6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功能要求及技术指标 |
2.2 系统的结构框图 |
2.3 恒温控制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2.4 基于TMS320F28335控制芯片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温控模块硬件设计 |
3.1 温度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 |
3.1.1 温度传感器 |
3.1.2 测温电路的设计 |
3.1.3 恒流源电路设计 |
3.1.4 放大与滤波电路 |
3.1.5 A/D转换模块的设计 |
3.2 温度执行器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真空模块硬件设计 |
4.1 真空信号采集电路 |
4.2 电磁阀控制电路 |
4.3 真空泵控制电路 |
4.3.1 真空泵工作原理 |
4.3.2 变频器工作原理 |
4.3.3 变频器控制电路 |
4.4 CAN总线通信电路 |
4.4.1 CAN总线通信原理 |
4.4.2 结合MFC320F28335的eCAN模块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控制算法设计 |
5.1 PID控制算法概述 |
5.2 模糊控制算法概述 |
5.3 Fuzzy-PID控制算法原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系统的硬件结构 |
6.2 系统的监控软件 |
6.3 恒温系统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6.4 真空系统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打叶复烤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打叶复烤技术发展概述 |
1.1 国外打叶复烤技术发展概述 |
1.2 我国打叶复烤技术发展历程 |
2 国内打叶复烤技术研究进展 |
2.1 打叶复烤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
2.1.1 烟叶加温加湿技术 |
2.1.2 烟叶的梗叶分离技术 |
2.1.3 片烟复烤技术 |
2.1.4 成品片烟包装技术 |
2.2 打叶复烤设备研究进展 |
2.2.1 真空回潮机 |
2.2.2 热风润叶机 |
2.2.3 打叶机 |
2.2.4 片烟复烤机 |
3 展望 |
四、真空回潮机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降低真空回潮机生产蒸汽消耗量的优化改进[J]. 姚明笙,陈荣贵,李伟民,邓永刚,李小林. 机械管理开发, 2021(11)
- [2]T卷烟厂柔性回潮蒸汽施加比例的改善研究[D]. 曹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 王佳静.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4]烟草真空回潮PLC控制系统中信号采集与控制模型研究[D]. 罗业宽.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5]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某企业打叶复烤节能降耗研究[D]. 张天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6]卷烟企业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茜.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散烟收购前置增湿韧化技术试验研究[D]. 朱越.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1)
- [8]基于DeviceNet的真空回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韦文. 广西大学, 2016(02)
- [9]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真空恒温控制模块设计[D]. 谢鹏.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2014(07)
- [10]打叶复烤研究进展概述[J]. 王跃昆,华一崑,李红伟,左景键,龙明海,汪显国,林楠,资文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