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择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烟草,胚乳,亲本,菲律宾,罗非鱼,种质。
选择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祁剑飞,巫旗生,宁岳,郭香,郑雅友[1](2019)在《菲律宾蛤仔选育群体幼虫和稚贝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育菲律宾蛤仔(Ruditaps philippinarum)高产新品种,采用群体选择对其壳长进行定向选育。研究比较了选育系F_2与对照组幼虫和稚贝的壳长差异,并计算了选择反应(SR)、现实遗传力(h■)和遗传获得(GG)。结果表明:12、45、60和75日龄,F_2壳长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幼虫期SR、h■和GG分别是(0.516±0.297)、(0.324±0.187)和(2.902±2.114),稚贝期分别为(0.300±0.262)、(0.188±0.164)和(9.463±8.418)。以上研究表明,对壳长的群体选育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丰屹[2](2018)在《玉米选系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循环育种策略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成为创制玉米育种新材料的重要技术选择,但尚未有试验数据揭示育种材料性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本试验分别选用SS和NSS类群的中国和美国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选系群体(SS群:郑58×LH196;NSS群:昌7-2×MBUB)在4000、6000、8000、10000、12000株/667m2等五个密度下,通过混合选择方法,获得每个选系群体的C1、C2、C3和C4世代。采用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两个环境评价不同世代选系群体的生育期、抗性、株型、产量、光合等性状及遗传增益表现,探索玉米选系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为高密度循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联合方差分析表明,除倒伏率、倒折率外,抽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雄穗分支数、穗夹角、叶向值、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粗、穗长、秃尖长、粒深、容重、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在世代群体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2)在4000-8000株/667m2低密度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增加,生育期先缩短后延长,株型逐渐变差,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N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降低,生育期先延长后缩短,株型先变差后变好,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3)在8000-12000株/667m2高密度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降低,生育期先延长后缩短,株型逐渐变好,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增加;NSS选系群体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生育期逐渐延长,株型逐渐变好,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4)随种植密度变化,选系群体产量与生育期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提高密度压力筛选单株的过程中,可注重选择生育期较早的优良单株,但对群体株高穗位选择标准应适当降低。(5)连续改良4代后,两类选系群体,产量平均遗传增益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SS选系群体在4000株/667m2最高,在8000株/667m2最低,NSS选系群体在12000株/667m2最高,在10000株/667m2最低;株型性状平均遗传增益变化与产量完全相反;生育期平均遗传增益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平均遗传增益两类群表现为相反趋势,SS选系群体表现为逐渐升高,NSS选系群体表现为逐渐降低。(6)单独分析每一世代遗传增益,两类选系群体C1至C3世代,产量、生育期遗传增益在8000-12000株/667m2高密度下较高;C4世代,两类选系群体产量、生育期在4000、6000株/667m2低密度下较高,高密度下遗传增益多为负向增益。(7)综合评价两类选系群体各世代性状及遗传增益表现,发现选系群体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受遗传背景及世代共同影响,SS选系群体C1-C3世代最适种植密度为8000-12000株/667m2,且随着改良的进行,种植密度应适当增加,NSS选系群体C1-C3世代最适种植密度为8000-10000株/667m2,两类选系群体C4世代最适种植密度均为4000株/667m2。(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徐根[3](2018)在《高油玉米人工选择响应的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油玉米是人工选择的产物,是研究玉米复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宝贵材料。玉米油是玉米的重要品质性状,不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富含维生素E、植物甾醇酯等抗氧化剂,是一种健康的食用油。同时,高油玉米能量高,是家禽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本研究以长期人工选择研制的不同选择世代(C1、C4和C7)的旅大红骨高油玉米群体(LDHGHO)为材料,借助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开展高油玉米长期人工选择的选择响应研究,以期回答人工选择的高油玉米在人工选择过程中基因组变化规律,籽粒油份含量提高及其它性状由此引起变化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成因,为油份、产量、农艺性状的遗传机理解析和遗传改良实践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LDHGHO群体的C1(100个个体)、C4(150个个体)和C7(150个个体)叁个世代以及9个亲本进行了 3个环境的田间试验,测量了 6个籽粒油份相关性状和16个农艺性状。这些性状在整个群体内均存在着广泛的表型变异,其中籽粒油份含量的差异倍数达到3.3倍。吐丝期和穗长的广义遗传力约为0.7,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力均超过了 0.8。随着选择轮次的增加,籽粒油份含量从C1代的4.71%增加到C7代的9.38%,平均每代增加0.66%。同时,油份含量的选择伴随着其它油份相关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选择,比如花期提前,株高、穗位高增加,百粒重降低等。2.对400个子代个体及其9个亲本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共产生1675Gb的数据,子代个体平均覆盖基因组1.5倍,亲本平均覆盖基因组5倍。利用测序数据共挖掘到4,785,646个高质量的SNP,比对玉米3K SNP芯片检测的基因型,发现两种方法检测出的SNP 一致性高达97.6%。3.采用多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XP-CLR)和世代间分化程度(FsT)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基因组进行选择信号扫描,共计检测到78个受选择的候选区域,约占基因组的13%,选择区间大小在25kb-31.1Mb之间。其中,C1和C4比较,检测到38个选择区间;C4和C7比较,检测到40个选择区间;C1和C7比较,检测到45个选择区间。根据选择区间优良等位基因在不同世代间的频率变化,共检测到4种选择模式:(1)优良等位基因频率在选择的早代迅速提升,晚代提升缓慢;(2)优良等位基因频率在选择的早代提升缓慢,晚代迅速提升;(3)优良等位基因频率在选择的早代迅速提升,晚代趋于平稳;(4)优良等位基因频率在选择的早代基本不变,晚代迅速提升。这些结果表明优良等位基因累加是油份增加的主要遗传学基础,同时优良等位基因累加发生的世代及强度因选择位点而异。在此基础之上,比较每个受选择区间不同世代的期望杂合度,发现52个位点在C7代没有固定的倾向,表明LDHGHO群体的油份含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4.利用FarmCPU以及GEMMA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每个性状共检测到12-36个显着关联的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9.7%到92.1%之间。其中油份检测到36个位点,可以解释92.1%的表型变异,与遗传力相当。与选择区间进行共定位分析,发现每个性状有2-16个显着关联位点落于选择区间内。其中,44.4%(16/36)的油份显着位点在选择过程中受到4种不同模式的选择。29.5%(23/78)的选择区间同时与多个性状(≥2)显着关联位点共定位,表明这些选择区间由于搭车效应的存在,在选择油份的同时,其它性状也一同受到了选择。例如,2号染色体5-22Mb选择区间同时与9个性状的显着关联信号共定位。GRMZM2G022563和GRMZM2G016705是位于该选择区间内的控制油份含量和百粒重的候选基因。利用W22背景的Mu突变体对GRMZM2G016705进行了功能验证,初步断定该基因是影响百粒重的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优良等位基因累积是高油玉米人工选择过程中油份含量增加的重要遗传基础,且这种累加存在着不同的选择模式;同时从基因组水平上发现选择的搭车效应是人工选择过程中其它性状随选择世代变化而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闫杏杏,蒋彩虹,冯莹,任民,朱承广[4](2016)在《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的人工选择响应,可为烟草赤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与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J9和J4,分析随机群体、人工选择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响应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相关标记位点在不同群体中的等位基因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等位基因在不同选择强度(5%、10%和20%)的正向选择条件下均发生了显着性偏分离,其中在10%的正向选择强度下偏分离显着性最高。(2)在不同世代(F3、F4、F5和F6)的赤星病抗性育种选择群体中,J9位点抗病亲本等位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感病亲本基因型频率,表明来源于抗源净叶黄的主效抗性QTL与赤星病抗性显着关联。(3)在198份自然群体中,包括烟草赤星病抗性品种中烟86、单育二号在内的50份烟草种质携带与抗源净叶黄相同的基因型,表明该主效QTL被广泛应用于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中。本研究验证了之前定位到的主效抗病QTL的准确性;分析了该主效QTL的人工选择响应,相关结果为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闫杏杏[5](2016)在《烟草重要真菌性病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和人工选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是危害烟草生产的两大主要真菌性病害,给烟叶生产带来极大困扰和经济损失,而培育抗病品种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黑胫病抗性品种Beinhart1000-1为母本,感病品种小黄金1025为父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构建BC2F2,BC2F3回交群体,进而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黑胫病抗性位点QTL定位;同时对我们之前定位到的赤星病抗性主效QTL进行了人工选择响应研究,初步评价了相关分子标记的育种价值,为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黑胫病抗源材料Beinhart1000-1和感病材料小黄金1025配制杂交组合,并以小黄金1025为轮回亲本,通过一系列杂交、自交和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择出一个优良BC2F1黑胫病抗性单株,进而构建120份BC2F2及BC2F3群体。对两群体进行多年多点苗期和大田期共五次黑胫病0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并利用筛选出的119对多态性引物扩增BC2F2单株。利用MapQTL 6.0提供的MQM模型法和MapChart 2.2进行作图,构建两条烟草连锁群,1号连锁群共含6个标记全长15.36 cM,2号连锁群含18个标记全长135.97 cM,并检测到3个与黑胫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两个位于1号连锁群上,一个位于2号连锁群上。(2)利用与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J9和J4,分析随机群体、人工选择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响应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相关标记位点在不同群体中的等位基因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等位基因在不同选择强度(5%、10%和20%)的正向选择条件下都发生了显着性偏分离,其中在10%的正向选择强度下偏分离显着性最高。(2)在不同世代(F3、F4、F5和F6)的赤星病抗性育种选择群体中,J9位点抗病亲本等位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感病亲本基因型频率,表明来源于抗源净叶黄的主效抗性QTL与赤星病抗性显着关联。(3)在198份自然群体中,包括烟草赤星病抗性品种中烟86、单育二号在内的50份烟草种质携带与抗源净叶黄相同的基因型,表明该主效QTL被广泛应用到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中。本研究充分验证了之前定位到的主效抗病QTL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罗成,蔡银莺,朱兰兰[6](2015)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的农户选择响应——以成都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补偿方式选择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设计的重要环节,对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户的生产生活均具有重要影响。四川省成都市是我国试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典型地区,研究其耕地保护补偿方式的农户选择响应对提升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县和崇州市的223户农民进行访谈调研,采用多元无序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分别有47.9%和39.1%的受访农户愿意选择形式简单、操作便捷的货币补偿及成都市正在实施的统一购买养老保险的补偿方式,仅有13%的农户愿意选择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等方式。2)兼业程度及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统一购买养老保险或政策、智力补偿等非货币类补偿方式,以务农为主且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则相对愿意接受直接的货币补偿,而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农田生态功能认知水平对农户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的选择影响并不显着。3)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其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更偏好于具有持续性、保障性强的统一购买养老保险的补偿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彭娟[7](2012)在《叁种稻飞虱的翅型选择响应与遗传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飞虱是目前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一类主要害虫,其主要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稻飞虱通过产生长翅型个体进行迁飞或扩散,从而扩大为害区域,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稻飞虱的翅型分化一直是飞虱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摸清翅型分化的遗传规律与调控机制,将有利于对种群发生发展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控。同时,也能为飞虱种群翅型进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本文以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对象,在恒定条件下对叁种稻飞虱的翅型进行连续多代次的筛选,并对筛选得到的各翅型纯系或近纯系进行了长、短翅型间的杂交试验,同时测定翅型纯系或近纯系的翅型对光周期、稻株生育期和若虫密度的反应,以揭示叁种飞虱翅型筛选响应和遗传规律。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初步结果:(1)在室内稳定条件(25±1℃,80%RH, L:D=14:10)下用标准稻苗对褐飞虱亲本的长翅雄虫×长翅雌虫(M♂xM♀)、长翅雄虫×短翅雌虫(M♂×B♀)、短翅雄虫×短翅雌虫(B♂×B♀)和短翅雄虫×长翅雌虫(B♂×M♀)四种类型配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亲本的长翅雄虫×长翅雌虫(M♂×M♀)和长翅雄虫×短翅雌虫(M♂×B♀)两种类型配对的翅型,进行连续代次的筛选,在每代中选取与亲本翅型相同的个体进行单对交配。结果表明,叁种稻飞虱的翅型具有明显的筛选响应。褐飞虱的M♂、xM♀配对筛选16代次后,雄虫长翅率达到97%以上,雌虫长翅率上升到80%左右;B♂×B♀筛选16代次后,雌虫短翅率上升到100%,雄虫短翅率上升到80%左右;而M♂×B♀和B♂×M♀无筛选响应,前者其长翅率在1-15代间基本稳定在50%左右,后者筛选12代后雌虫短翅率仍很高,而雄虫短翅率较低。通过16代次的筛选,基本获得了褐飞虱的长翅和短翅的近纯系。白飞虱M♂xM♀筛选3代次后,其长翅率稳定在100%;M♂xB♀筛选8代次后,种群内的长翅率在50%上下波动,由此获得了白背飞虱的长翅型纯系。灰飞虱M♂xM♀在筛选的6-15代中种群内的长翅率基本保持在95%左右;M♂×B♀筛选9代次后,种群内长翅比率保持在50%上下波动,由此获得了灰飞虱的长翅型近纯系。叁种稻飞虱的翅型筛选响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白背飞虱最容易筛选出长翅型,灰飞虱次之,而褐飞虱最难。不同类型配对的翅型筛选结果表明,褐飞虱雌性后代的翅型受母本和父本翅型的影响;母本为长翅时,其雌性后代翅型受父本翅型的影响大,父本为长翅则雌性后代长翅比率高,父本为短翅则雌性后代短翅比率高;而当母本为短翅时,雌性后代翅型受父本翅型影响小,无论父本翅型为长翅还是短翅,其雌性后代的短翅比率均在90%以上。褐飞虱雄性翅型也受父母本的影响,当父本为短翅时,雄性后代翅型受母本影响大,母本为长翅则雄性后代中长翅率高,母本为短翅则雄性后代中短翅率高;但当父本为长翅型时,后代雄性个体的翅型很少受母本翅型的影响,表现为长翅率均达90-100%。(2)对筛选得到的叁种稻飞虱各翅型的纯系或近纯系进行翅型间的杂交遗传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基本符合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从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且基因的显隐性在不同性别间表现不同,雌虫中短翅为显性,而雄虫中长翅为显性。褐飞虱M♂xM♀、Ba×B♀和M♂×B♀配对在各筛选代次中翅型出现比率符合该遗传规律的比率高,但在B♂xM♀中的符合率低。褐飞虱翅的表型与基因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在长翅雄虫与长翅雌虫的后代中会出现短翅雄虫和短翅雌虫,并且其短翅雄虫与短翅雌虫交配后代的翅型比率与长翅雄虫和长翅雌虫交配的无显着差异。同时,在短翅雄虫和短翅雌虫配对中也会有类似现象。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翅型分化基本可用由二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与性染色体有关的遗传规律来解释,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雄性的翅型,长翅为显性;另一对在常染色体上,控制雌性翅型,短翅为显性。该类遗传规律在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各配对类型的各筛选代次中符合率较高。(3)利用经多世代筛选后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各翅型的纯系或近纯系,测定了其后代翅型对光周期、水稻生育期和若虫密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叁种飞虱的长翅或短翅纯系或近纯系后代的翅型基本不受光周期、饲养密度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在遗传背景一致的条件下,叁种飞虱的翅型分化主要由遗传因子控制,翅型对外界因子的反应相对不敏感。(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郝小琴,姚鹏鹤,余家安,高雷,吴子恺[8](2011)在《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群体粒重和含油率对混合选择的选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合成的黄粒和白粒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原始群体(C0),经过两年四轮回的混合选择改良,通过测定各轮回群体的5粒重、含油率和5粒油重叁个性状,研究其选择响应。结果表明:黄、白两个群体,5粒重、含油率及5粒油重叁个性状的原始群体及各轮回群体间都存在极显着差异。在第四轮混合选择(C4)后的5粒重最高,黄色群体C4y的5粒重的选择响应为0.048g,较C0y提高12.18%;白色群体C4w的5粒重选择响应为0.044g,较C0w提高10.16%。黄、白两个群体第叁轮回群体(C3)的含油率的达到最高。黄色群体C3y含油率的选择响应为3.16%,较C0y提高11.89%;白色群体C3w含油率的选择响应为1.12%,较C0w提高4.03%。黄、白两个群体C4的5粒油重的达到最高。黄色群体C4y的5粒油重的选择响应为0.022 1g,较C0y提高21.25%;白色群体C4w的5粒油重的选择响应为0.016 1g,较C0w提高13.39%。经过四轮的混合选择,黄、白两个群体的5粒重、含油率和5粒油重都得到了显着提高,利用混合选择对微胚乳玉米早代群体这些性状的改良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颉晓勇,李思发,蔡完其,钟金香,张汉华[9](2011)在《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 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着(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杜兴彬,徐小艳,童汉华,冯芳君,吴金红[10](2010)在《水稻多亲本导入系聚合派生群体对干旱和低氮选择响应的初步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亲和强优势恢复系"中413"为轮回亲本、以10份优良品种作为供体亲本,经过1次杂交,2次回交和3次自交,育成一套多亲本导入系群体,在常规水田、干旱和低氮条件下种植并目测筛选,将入选导入系相互杂交,F2代及其派生家系分别在干旱与低氮条件下种植,目测筛选获得112份导入系聚合后代株系。在上海和海南两地鉴定这112份导入系在干旱(DT)、低氮(LN)、干旱和低氮耦合(DTLN)、正常水肥管理(CK)下的表型,导入系的平均单株产量在两地DTLN和CK处理中均大于轮回亲本。利用117个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对单株产量与标记数据进行单向方差分析,定位到41个与抗旱和耐低氮相关的QTL,其中6个位点在不同的处理中被重复检测到,另有17个位点与导入频率的卡方检验结果重迭。通过连锁不平衡(LD)分析,11个产量相关位点表现出对干旱、低氮选择的同时响应,反映出针对抗旱性和耐低氮特性的聚合育种效应。(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6期)
选择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密度循环育种策略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成为创制玉米育种新材料的重要技术选择,但尚未有试验数据揭示育种材料性状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本试验分别选用SS和NSS类群的中国和美国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选系群体(SS群:郑58×LH196;NSS群:昌7-2×MBUB)在4000、6000、8000、10000、12000株/667m2等五个密度下,通过混合选择方法,获得每个选系群体的C1、C2、C3和C4世代。采用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两个环境评价不同世代选系群体的生育期、抗性、株型、产量、光合等性状及遗传增益表现,探索玉米选系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为高密度循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联合方差分析表明,除倒伏率、倒折率外,抽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雄穗分支数、穗夹角、叶向值、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粗、穗长、秃尖长、粒深、容重、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在世代群体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2)在4000-8000株/667m2低密度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增加,生育期先缩短后延长,株型逐渐变差,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N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降低,生育期先延长后缩短,株型先变差后变好,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3)在8000-12000株/667m2高密度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SS选系群体产量逐渐降低,生育期先延长后缩短,株型逐渐变好,叶绿素含量先降低后增加;NSS选系群体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生育期逐渐延长,株型逐渐变好,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4)随种植密度变化,选系群体产量与生育期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提高密度压力筛选单株的过程中,可注重选择生育期较早的优良单株,但对群体株高穗位选择标准应适当降低。(5)连续改良4代后,两类选系群体,产量平均遗传增益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SS选系群体在4000株/667m2最高,在8000株/667m2最低,NSS选系群体在12000株/667m2最高,在10000株/667m2最低;株型性状平均遗传增益变化与产量完全相反;生育期平均遗传增益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平均遗传增益两类群表现为相反趋势,SS选系群体表现为逐渐升高,NSS选系群体表现为逐渐降低。(6)单独分析每一世代遗传增益,两类选系群体C1至C3世代,产量、生育期遗传增益在8000-12000株/667m2高密度下较高;C4世代,两类选系群体产量、生育期在4000、6000株/667m2低密度下较高,高密度下遗传增益多为负向增益。(7)综合评价两类选系群体各世代性状及遗传增益表现,发现选系群体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受遗传背景及世代共同影响,SS选系群体C1-C3世代最适种植密度为8000-12000株/667m2,且随着改良的进行,种植密度应适当增加,NSS选系群体C1-C3世代最适种植密度为8000-10000株/667m2,两类选系群体C4世代最适种植密度均为4000株/667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择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祁剑飞,巫旗生,宁岳,郭香,郑雅友.菲律宾蛤仔选育群体幼虫和稚贝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J].渔业研究.2019
[2].张丰屹.玉米选系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徐根.高油玉米人工选择响应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闫杏杏,蒋彩虹,冯莹,任民,朱承广.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5].闫杏杏.烟草重要真菌性病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和人工选择响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罗成,蔡银莺,朱兰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的农户选择响应——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
[7].彭娟.叁种稻飞虱的翅型选择响应与遗传规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8].郝小琴,姚鹏鹤,余家安,高雷,吴子恺.两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群体粒重和含油率对混合选择的选择响应[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
[9].颉晓勇,李思发,蔡完其,钟金香,张汉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
[10].杜兴彬,徐小艳,童汉华,冯芳君,吴金红.水稻多亲本导入系聚合派生群体对干旱和低氮选择响应的初步定位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