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田面水,氮素转化,腐植酸,聚天门冬氨酸
水稻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1](2019)在《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种植单季水稻"绍粳18",研究施用添加聚天门冬氨酸、腐植酸、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等增效剂的肥料对水稻田面水氮素转化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氮明显提高了田面水的可溶性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聚天门冬氨酸、DMPP、腐植酸等增效剂的施用,水稻生育期田面水可溶性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4.1%,15.8%和7.3%,铵态氮增加10.6%,27.5%和8.6%,硝态氮降低31.8%,46.7%和26.9%,有助于降低氮素流失对水体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风险。增效剂聚天门冬氨酸、DMPP和腐植酸可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2%,7.8%和2.4%,秸秆产量增加10.8%,6.1%和4.0%。添加增效剂的肥料较普通肥料可以降低田面水的总氮含量,并且能更好地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华夏,方宇辉,高崇,韩留鹏,胡琳[2](2019)在《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的耐低肥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为获得具有磷高效利用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以郑麦7698等6个小麦品种(系)为受体,采用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对OsPHR2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对其阳性转基因后代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低肥处理条件下转基因T_1植株的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0阳性植株有180株;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116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OsPHR2基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高、低肥处理结果表明,低肥条件下OsPHR2基因可显着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但高肥条件下增产不显着,转OsPHR2基因郑麦1342、郑麦7698的单株产量在低肥条件下均较野生型对照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11.06%、9.27%,主要得益于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钟巧芳,李维蛟,殷富有,张敦宇,陈玲[3](2019)在《一种水稻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及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适用于水稻的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目前水稻转基因效率低、转化体变异多、周期长等问题。以抽穗期的‘云资粳41号’幼穗作为受体,应用自制的水稻真空渗透装置对其短暂抽真空渗透浸染导入外源基因。本试验共计转化水稻30株,收获19860粒T0代种子。研究发现不同浓度除草剂对T0代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显着,但对T1代材料的生长发育却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选择苗期喷施法进行抗性转化子筛选,最佳筛选浓度为20 mg/L。经除草剂抗性筛选,获得抗性苗135株。经PCR分子检测,最终获得阳性苗114株,表明外源DNA已成功导入到受体水稻基因组中。本研究首次应用真空渗透法快速实现了水稻外源基因的转化,为水稻及其他作物的基因转化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装置和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王利民,王飞,邢世和,黄毅斌,林国泰[4](2019)在《紫云英翻压还田对水稻土有机碳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稻田土壤生产力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加大,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近年来,水稻化肥绿色替代技术对农田土壤营养物质转化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系统研究化肥减施处理下紫云英绿肥持续回田后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因子及机制还很缺乏。因此,综述了化肥减施处理下紫云英持续回田后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并阐析了紫云英持续回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特别是阐述了与碳固定功能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在有机碳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将来有效调控水稻土有机碳转化提供新的途径,实现土壤增碳和水稻增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唐华容,张卫东[5](2019)在《阿克苏·浙江合作水稻高产项目: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阿克苏讯( 唐华容 通讯员 张卫东)近日,由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内科技合作项目《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获得自治区科技厅成果办登记。项目由自治区科技厅支疆办于2014年3月立项,(本文来源于《阿克苏日报(汉)》期刊2019-08-26)
蒋明健,刘艳春[6](2019)在《水稻秸秆如何转化为鱼类生物饵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被重庆确定为产业扶贫项目后,被广泛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池塘、稻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和养殖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良田撂荒现象的发生。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耕牛越来越少,传统烧柴煮饭也被电饭锅和液化燃气所取代,水稻秸秆——稻草的用处越来越小。伴随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监督执法的加强,即使在农村焚烧稻草也是(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8期)
李进芳,柴延超,陈顺涛,单军,颜晓元[7](2019)在《利用膜进样质谱仪测定水稻土几种厌氧氮转化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同一体系下区分和测定水稻土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硝酸根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发生速率和相互关系,并获取近似原位情况下的净脱氮速率,本研究通过将~(15)NH_4~+化学氧化法测定DNRA速率和添加尿素模拟原位土柱测定净脱氮速率与膜进样质谱法(MIMS)进行联用,完善了一套基于膜进样质谱法(MIMS)的稻田硝态氮转化测定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测定了5种典型的水稻土[辽宁营口(YK)、江苏宜兴(YX)、浙江金华(JH)、广西桂林(GL)和四川广安(GA)]的反硝化、Anammox、DNRA和净脱氮4种氮转化速率。结果显示:基于MIMS的方法体系可实现对水稻土中反硝化、Anammox、DNRA和净脱氮速率的测定,5种水稻土反硝化、Anammox、DNRA和净脱氮速率范围分别为(358.63±25.37)~(479.96±22.12)、(-14.81±0.22)~(5.29±1.22)、(25.76±12.71)~(109.87±3.88)g N·hm~(-2)·h~(-1)和(33.33±11.16)~(72.74±14.18)g N·hm~(-2)·h~(-1),相关结果与其他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土NO_3~-、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Fe~(2+)含量是反硝化过程的主要限制因素;NO_3~-是Anammox的关键限制因素;而土壤DOC和Fe~(2+)含量是DNRA过程的主要限制因素。基于MIMS的方法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1周)测定水稻土四种厌氧氮转化速率,且所需样品量低、精确度高,在稻田或湿地土壤厌氧氮转化过程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仇存璞,陈晓芬,刘明,李委涛,吴萌[8](2019)在《两种典型水稻土中秸秆碳转化的微生物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壤中秸秆腐解速率、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参与秸秆腐解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揭示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亚热带两种典型水稻土——常熟乌栅土和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添加秸秆(CK)和添加~(13)C标记的水稻秸秆(RS)处理,厌氧恒温培养38 d,在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气体释放量,研究秸秆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3)C-PLFA-SIP技术分析参与秸秆降解的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培养前12 d,秸秆降解缓慢,此时秸秆对土壤有机质(SOM)产生正激发效应;培养12-18 d秸秆快速降解,18 d后趋缓。培养结束时,秸秆碳在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中的矿化率分别为24%和33%。秸秆碳对CO_2和CH4贡献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末期分别为53%-60%和54%-57%。添加秸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乌栅土微生物活性高于红壤性水稻土。16:0(一般细菌)是参与秸秆分解主要类群,i16:0和i15:0(G+细菌)和18:1ω9c(真菌)也是参与秸秆分解的重要微生物类群。随培养时间增加,G+细菌和放线菌的相对丰度增加,G-细菌呈降低趋势。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PLFAs中标记利用秸秆碳的PLFAs的比例分别为27%-32%和18%-24%。真菌和一般细菌对秸秆碳的利用效率较高,而土壤原有有机质(SOM)矿化主要与G-和放线菌相关联。添加秸秆造成乌栅土和红壤性水稻土两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明显差异,但分解利用外源秸秆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而分解利用SOM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结论】秸秆厌氧降解过程中秸秆碳的矿化滞后于土壤自身SOM;不同本底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是影响秸秆碳矿化速率的重要因素;添加秸秆后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参与SOM降解的微生物差异,土壤原SOM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马海燕[9](2019)在《水稻原位转化引起的白化苗的特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中,其白化机理十分复杂。研究表明,水稻白化现象受光照、温度和矿质元素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遗传突变、核-质互作以及叶绿体、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近年来,对水稻白化机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水稻白化突变体材料的来源主要有自然突变、化学诱变剂甲磺酸乙酯(Ethyl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60CO辐照等。然而,目前以农杆菌侵染过程引起的白化苗为研究材料的报道极少。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原位转化技术获取的籼稻品种“桂禾丰”白化苗及其正常幼苗为样品,分别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超微结构、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参与叶绿体合成、光和色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等相关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作了探究。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农杆菌侵染水稻种子原位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白化苗率大于69%。2.对水稻白化苗和正常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白化苗生长速度慢、根系不发达。3.通过对水稻白化叶片和正常叶片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水稻叶片白化与叶绿体缺失有关。4.分别对水稻叶片和根的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抗氧化酶活性增大,MDA含量显着升高,说明在水稻原位转化过程中,活性氧增加,细胞膜脂结构遭到破坏。5.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水稻白化叶片和正常叶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检测到42031个基因,筛选出1024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掘了2个与叶绿体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11个与光合碳固定、类黄酮生物合成、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合成等相关代谢途径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还发现了一些能编码AP2/ERF、NAC、MYB等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基因。6.以actin6作为内参基因,对随机选取的15个可能与叶绿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峰[10](2019)在《蚯蚓粪肥对水稻土磷形态转化以及固定态磷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全球耕地有效磷素的供应问题已对全球农业生产形成了极大的制约。施化肥增加土壤有效磷是当今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南方土壤中有效磷极易被固定,磷肥的低利用率加大了农业开支,加速了我国磷矿资源枯竭,同时磷肥过度施用导致的土壤磷素蓄积,给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促进土壤中磷活化,提高其有效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蚯蚓粪肥作为一种由有机废弃物发酵和蚯蚓消化系统酶作用生产的绿色生态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明显区别于普通堆肥产物,近年来在各个领域被广泛研究。因此本试验以广东省代表性蔬菜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为试验作物,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水稻土在施入蚯蚓粪肥条件下蔬菜生物量、水溶态Fe(Ⅱ)、盐酸提取态Fe(Ⅱ)、土壤微生物以及磷素形态等各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分析施蚯蚓粪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铁还原过程对磷活化的效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耕地土壤磷肥利用率以及保护耕地资源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施加蚯蚓粪肥对小白菜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磷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各处理组中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均低于根际土1.9~2.0倍;培养期间,蚯蚓粪肥处理的水稻土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效磷及各磷形态含量相比对照组均有显着性提高;各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中稳定性有机磷NaOH-P_o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蚯蚓粪肥极显着提高土壤NaOH-P_o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效促进NaOH-P_o活化的同时带动了微生物对磷的贮存,其中非根际土微生物对磷的固定强于根际土。(2)在A2(80 g·kg~(-1))和A3(120 g·kg~(-1))水平下,微生物生物量磷与活性有机磷NaHCO_3-P_o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NaHCO_3-P_o与NaOH-P_o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稳定态有机磷C.HCl-P_o与NaOH-P_o、NaHCO_3-P_o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蚯蚓粪肥在加速土壤NaHCO_3-P_o和NaOH-P_o矿化的同时也促进了C.HCl-P_o的合成,同时在蚯蚓粪肥各处理组中C.HCl-P_o均与微生物生物量磷呈极显着正相关,A2、A3处理下与NaHCO_3-P_o、NaOH-P_o均呈显着负相关,表明蚯蚓粪施入下,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增加对C.HCl-P_o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3)蚯蚓粪肥施入使土壤pH趋于中性至弱酸性,同时使土壤Eh有所上升;施蚯蚓粪肥促进了水稻土铁的溶解以及还原,其中盐酸提取态Fe(Ⅱ)在蚯蚓粪肥处理组中与活性无机磷NaHCO_3-P_i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中稳定态无机磷NaOH-P_i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蚯蚓粪肥可通过促进铁还原而促进NaOH-P_i的释放;蚯蚓粪肥显着增加土壤中除稳定态无机磷C.HCl-P_i以外的各形态磷含量,其中对土壤活性磷含量提升作用最明显;施加蚯蚓粪后的土壤中Resin-P与NaHCO_3-P_o、NaOH-P_o之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NaHCO_3-P_i与NaOH-P_i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4)蚯蚓粪肥和化肥配施一方面有助于通过毛细孔隙产生微生物厌氧环境,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大孔径非毛细孔隙改善微生物好氧环境;蚯蚓粪肥配施化肥和单施化肥均可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磷的固持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但蚯蚓粪肥和化肥配施下,土壤微生物体对磷的贮存量远高于单施化肥。除此之外,蚯蚓粪肥和化肥配施对土壤活性磷Resin-P和NaHCO_3-P_o含量的提升效果较单施化肥明显,且相对于单施蚯蚓粪肥,配施有利于减缓稳定态磷C.HCl-P_o的生成。(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水稻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为获得具有磷高效利用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以郑麦7698等6个小麦品种(系)为受体,采用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对OsPHR2基因进行了遗传转化,对其阳性转基因后代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低肥处理条件下转基因T_1植株的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0阳性植株有180株;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转OsPHR2基因T_116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OsPHR2基因分离比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高、低肥处理结果表明,低肥条件下OsPHR2基因可显着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但高肥条件下增产不显着,转OsPHR2基因郑麦1342、郑麦7698的单株产量在低肥条件下均较野生型对照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11.06%、9.27%,主要得益于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俞巧钢,胡若兰,叶静,马军伟,王强.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华夏,方宇辉,高崇,韩留鹏,胡琳.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的耐低肥能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钟巧芳,李维蛟,殷富有,张敦宇,陈玲.一种水稻真空渗透转化装置及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王利民,王飞,邢世和,黄毅斌,林国泰.紫云英翻压还田对水稻土有机碳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2019
[5].唐华容,张卫东.阿克苏·浙江合作水稻高产项目: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项目[N].阿克苏日报(汉).2019
[6].蒋明健,刘艳春.水稻秸秆如何转化为鱼类生物饵料[J].科学养鱼.2019
[7].李进芳,柴延超,陈顺涛,单军,颜晓元.利用膜进样质谱仪测定水稻土几种厌氧氮转化速率[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8].仇存璞,陈晓芬,刘明,李委涛,吴萌.两种典型水稻土中秸秆碳转化的微生物过程[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马海燕.水稻原位转化引起的白化苗的特征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张峰.蚯蚓粪肥对水稻土磷形态转化以及固定态磷活化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