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溶菌酶论文-霍倩倩

微生物溶菌酶论文-霍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溶菌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溶菌酶论文文献综述

霍倩倩[1](2018)在《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试验主要通过饲养试验评价不同剂量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与抗生素比对AA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替代抗生素在肉仔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提供试验依据。选取720只1日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AA肉仔鸡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公母混养。空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72mg/kg盐霉素+4mg/kg黄霉素,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2.0、4.0、6.0、8.0 g/kg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4702U/g),试验周期为42天。在饲养试验第35天,从每重复随机挑出公母各1只试验鸡进行为期4天的全收粪代谢试验。试验一:本试验主要考察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与抗生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与屠宰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在1~21 d,试验Ⅰ、Ⅱ、Ⅲ、Ⅳ组及抗生素组的ADG、ADFI、F/G、21d体重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2-42d,在ADG和42d体重方面,试验Ⅱ、Ⅲ、Ⅳ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Ⅳ组与抗生素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F/G方面,抗生素组、试验Ⅱ、Ⅲ、Ⅳ组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料重比(P<0.05)。1~42d,在ADG方面,试验Ⅱ、Ⅳ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F/G方面,试验Ⅱ、Ⅲ、Ⅳ组及抗生素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试验周期中ADFI和死亡率方面各处理组间均无显着差异。2)对照组、抗生素组、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不同剂量组间在肉仔鸡的屠宰率、腿肌率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不同剂量组半净膛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Ⅳ组全净膛显着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及其他试验不同剂量组(P<0.05),试验Ⅲ组胸肌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与试验Ⅰ、Ⅱ、Ⅳ组(P<0.05)。由此可见,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能提高肉仔鸡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提高屠体品质,达到促进生长的效果,与抗生素组效果较为一致,证明其可以直接添加于饲料中替代抗生素,以添加4.0g/kg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对肉仔鸡的促生长效应最好。试验二:本试验主要探讨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与抗生素比对肉仔鸡养分消化率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使用抗生素或不同添加剂量的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后,肉仔鸡对CP、EE、Ca、TP的消化率较对照组比无显着差异性(P>0.05);2)试验Ⅱ、Ⅲ组与对照组比显着(P<0.05)降低空肠、盲肠中大肠杆菌及盲肠梭菌的数量;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不同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空肠梭菌数量(P<0.05),与抗生素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本试验发现不同剂量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对肉仔鸡空肠、盲肠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能够提高肉仔鸡对饲粮养分的消化率,明显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和梭菌等有害微生物数量,对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没有影响,当添加量为4.0 g/kg、6.0 g/kg时其作用效果优于其他添加剂量组。试验叁:本试验主要探讨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较抗生素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抗生素组与不同剂量人溶菌酶试验组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无显着(P>0.05)影响。抗生素、人溶菌酶试验各组与对照组比有提高肉仔鸡胸腺指数的趋势(P=0.066),其中试验Ⅲ组对肉仔鸡胸腺指数提高效果最好,其次是试验Ⅱ组、试验Ⅳ组、抗生素组,分别提高5.84%、4.38%、4.38%、2.95%。此外,抗生素组和人溶菌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有提高42日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的趋势(P=0.073),其中试验Ⅱ组、试验Ⅲ效果最好,其次是抗生素组、试验Ⅰ组、试验Ⅳ组,分别提高17.39%、17.39%、14.49%、7.25%、7.25%。2)人溶菌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显着提高肉仔鸡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其中试验Ⅲ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比,提高了12.91%。3)各处理组WBC数量、RBC数量、PLT数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添加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机体健康水平。4)抗生素组和试验Ⅱ、Ⅲ、Ⅳ组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了血清中ALT的含量(P<0.05),抗生素组较人溶菌酶不同剂量组血清ALT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试验Ⅱ、Ⅲ组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肉仔鸡血清中AST含量(P<0.05),试验Ⅱ、Ⅲ、Ⅳ组与抗生素组比肉仔鸡血清AST均无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试验Ⅱ、Ⅲ组肉仔鸡血清中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Ⅳ(P<0.05),试验Ⅱ、Ⅲ组较抗生素组血清GLU无显着差异(P>0.05);胆固醇是血清中主要脂质,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影响机体健康,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人溶菌酶各处理组均能降低血清中CHOL含量,说明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能够调节胆固醇代谢。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免疫器官发育,提高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改善肉仔鸡肝功能,促进GLU的转化和利用率,调节胆固醇代谢,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与代谢功能,有利于动物增重,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在肉仔鸡饲粮中使用,其中添加4g/kg、6g/kg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的效果最适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亚迎[2](2017)在《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饲料资源匮乏且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降低甲烷和氮的排放量,提升反刍动物饲料能量和氮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瘤胃中,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氢气、氨、乙酸等代谢产物可生成甲烷或是尿素,是造成能量损失及氮浪费问题的源头。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属于抗菌肽,是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两者能选择性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综合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特点,可以推测两种添加剂可改善反刍动物能量和氮利用效率。本论文通过体外模拟发酵结合动物体内试验方式,探究日粮中补充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氮平衡、甲烷生成、瘤胃发育、瘤胃发酵以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1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1)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及功能菌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以添加5 μmol/L莫能菌素为阳性对照,乳酸链球菌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NC,阴性对照组)、3(N-3)、9(N-9)和27 mg/100 mL(N-27)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于培养后的0、3、6、9、12、24 h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发酵液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测定。与NC组相比,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均能显着降低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pH值、干物质消失率(DMD)和有机物消失率(OMD)无显着影响(P>0.05);N-9处理组与NC组相比氨态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而N-3和N-27组氨氮浓度没有显着变化(P>0.05);相比而言,莫能菌素处理组DMD、OMD和氨氮浓度与NC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而pH值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NC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各处理组和莫能菌素组乙酸浓度及乙丙比均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提高(P<0.05)。功能菌方面,qPCR结果显示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对总菌和拟杆菌门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NC相比,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而莫能菌素组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显着降低(P<0.05);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硫还原菌和C.aminohilum数量(P<0.05),但Cstickland.数量不受影响(P>0.05)。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乳酸链球菌(3mg/100mL)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增加丙酸浓度,显着抑制甲烷生成、降低瘤胃氨氮浓度,而不影响饲料消化,这种改变可能与功能菌群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2)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溶菌酶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溶菌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L-0,对照组)、0.1(L-0.1)、1(L-1)、10(L-10)和 100 mg/100 mL(L-100),定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发酵液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qPCR测定,其中L-0、L-1和L-100叁个组发酵液同时进行16S rRNA基因Illumina高通量测序。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溶菌酶添加(L-0.1组)不影响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等瘤胃发酵参数(P>0.05);随着剂量提高,L-1处理组甲烷产量、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并且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不受影响(P>0.05);而较高剂量组(L-10和L-100组)虽然甲烷产量显着降低,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但干物质消失率和有机物消失率也显着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高剂量组(L-100组)总菌、原虫、甲烷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L-0.1、L-1和L-10组总菌、真菌和原虫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高通量测序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对照组与溶菌酶添加组间瘤胃细菌的组成区分明显,说明添加溶菌酶显着改变了瘤胃细菌菌群结构。溶菌酶通过增加月形单胞菌和琥珀酸弧菌等丙酸生成菌的相对丰度,使更多的氢被用于生成丙酸,导致甲烷产量降低;溶菌酶可抑制普雷沃氏菌和拟杆菌属等蛋白降解菌的生长,进而减少蛋白质过度降解,降低氨氮浓度。添加适宜浓度(1 mg/100 mL)的溶菌酶可通过调控瘤胃微生态改变瘤胃发酵模式,降低瘤胃甲烷和氨的生成,短期内并不影响饲料消化。2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氮平衡的影响本试验根据体外模拟发酵试验结果,通过体内试验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氮平衡的影响。试验选取36只2月龄公湖羊(22.8 ± 1.79 kg),按随机区组设计和同栏大小相近原则,根据体重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每组分为4栏,每栏饲养3只羊。试验分为两期,1-6周为第1期,7-12周为第2期。对照组两期均饲喂基础日粮,乳酸链球菌素组第1期和第2期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羊每天分别添加450 mg和1350 mg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组第1期和第2期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羊每天分别添加100 mg和500 mg溶菌酶。结果发现,乳酸链球菌素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溶菌酶对干物质采食量无显着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湖羊体重、饲料转化效率及养分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显着降低瘤胃氨氮、异丁酸及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但对瘤胃总VFA、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乙丙比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组中氮沉积量(g/d)和氮沉积率(沉积量/摄入量)数值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可提高湖羊干物质采食量,改善瘤胃发酵,减少支链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生成,并对湖羊氮代谢有改善作用。3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瘤胃发育、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章试验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屠宰方式获取瘤胃样品,探究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瘤胃发育、瘤胃发酵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添加能显着增加肝脏重量(P<0.05),但对瘤胃乳头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添加对pH值、总VFA、乙酸、丙酸、挥发性支链脂肪酸浓度和乙丙比等瘤胃发酵参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总菌、真菌、原虫和甲烷菌数量等均不受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添加的影响(P>0.05);在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中,高效产氨菌C.aminophilum数量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而另一种高效产氨菌C.sticklandii未被检出。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溶菌酶组中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着升高(P<0.05),而乳酸链球菌素组中无显着变化(P>0.05)。经过瘤胃微生物菌门、菌属以及OTU水平的多重分析比较,得出日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分布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着降低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相对丰度(P<0.05),而对优势菌属中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相对丰度无影响。综上所述,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在对优势菌属中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无显着影响的条件下,显着增加肝脏重量、显着降低氨氮浓度及甲烷球形菌属相对丰度,这些变化与促进能量和氮元素利用率提高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艺颖[3](2017)在《产生物活性物质及溶菌酶的海洋微生物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于低温、高盐、高压、寡营养的特殊环境中生存,正因为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才使得生活在海洋中的微生物在生理性状和遗传背景方面的不同,使其能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这揭示了开发海洋微生物的巨大潜力。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大连海域的海水、海泥和海参养殖圈的海水、底泥样品中筛选出生物活性物质和溶菌酶产量较高的海洋微生物,并且对这些微生物进行鉴定,对它们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从辽宁大连海域的海水、海泥的样品中分离共得到38株海洋放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初步筛选出抑菌活性较高的海洋放线菌9株。在初筛的基础上,经传代培养后进行复筛,最后得到抑菌活性高的海洋放线菌两株,分别命名为HS-B31和HS-B34。(2)对菌株HS-B31和HS-B34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和回收,大肠杆菌DH5α细胞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菌落PCR和质粒的提取验证片段大小,再经16SrDNA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S-B31(Streptomyces sundarbnsensis)和HS-B34(Streptomyces chumphonensis)都属于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不同种。(3)对菌株HS-B31和HS-B34发酵上清液进行萃取、粗提和浓缩,得到有抑菌活性的粗提物B31和B34。经薄层层析分析后,用制备型层析硅胶板对粗提物B31和B34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共得到八个单体组分,即B31-1、B31-2、B31-3、B31-4、B31-5和B34-1、B34-2、B34-3。再用滤纸片法对得到的单体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单体组分B31-3和B34-3不仅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而且对海洋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也显示出较强的抑菌效果。(4)从辽宁大连海域的海水、海泥和海参养殖圈海水、底泥的样品中分离共得到1540株细菌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为指示菌,初步筛选出抑菌活性较高的细菌菌株64株。在初筛的基础上,经传代培养后用滤纸片法进行复筛,最后得到抑菌活性高的细菌菌株28株。再对28株菌株的发酵上清液进行溶菌酶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菌株HS-C261的产量相对最高,溶菌酶产量为418.4 U/mL。对菌株HS-C261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和回收,大肠杆菌DH5α细胞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菌落PCR和质粒提取验证片段大小,再经16S rDNA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菌株HS-C261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陈亚迎,刘壮,吕朋安,申军士,朱伟云[4](2017)在《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溶菌酶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溶菌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L-0,对照组)、0.1 mg/100 m L(L-0.1)、1 mg/100 m L(L-1)、10 mg/100 m L(L-10)和100 mg/100 m L(L-100),定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发酵液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q PCR测定,其中L-0、L-1和L-100叁个组发酵液同时进行16S r RNA基因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溶菌酶添加(L-0.1组)不影响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等瘤胃发酵参数(P>0.05);随着剂量提高,L-1处理组甲烷产量、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并且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不受影响(P>0.05);而较高剂量组(L-10和L-100组)虽然甲烷产量显着降低,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但干物质消失率和有机物消失率也显着降低(P<0.05)。q PCR结果显示高剂量组(L-100组)总菌、原虫、甲烷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L-0.1、L-1和L-10组总菌、真菌和原虫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高通量测序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对照组与溶菌酶添加组间瘤胃细菌组成的明显区分,说明添加溶菌酶显着改变了瘤胃细菌菌群结构。溶菌酶通过增加月形单胞菌和琥珀酸弧菌等丙酸生成菌的相对丰度,使更多的氢被用于生成丙酸,导致甲烷产量降低;溶菌酶可抑制普雷沃氏菌和拟杆菌属等蛋白降解菌的生长,进而减少蛋白质过度降解,降低氨氮浓度。【结论】添加适宜浓度(1 mg/100 m L)的溶菌酶可通过调控瘤胃微生态改变瘤胃发酵模式,降低瘤胃甲烷和氨的生成,短期内并不影响饲料消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亚迎,申军士,吕朋安,刘壮,朱伟云[5](2016)在《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溶菌酶(Lysozyme)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处理作为对照,溶菌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1(L-0.1)、1(L-1)、10(L-10)和100 mg/100 mL(L-100),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于培养后的0、3、6、9、12、24 h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采集各组发酵液样品,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测定,其中选取L-0、L-1和L-100叁个组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瘤胃细菌多样性。结果:溶菌酶添加剂量显着影响瘤胃发酵参数,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L-0.1组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干物质消失率(DMD)、有机物消失率(OMD)和总挥发酸(TVFA)浓度均无显着变化(P>0.05);L-1处理组甲烷产量、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而DMD、OMD和TVFA不受影响(P>0.05);L-10、L-100组甲烷产量、DMD、OMD和TVFA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此同时,除L-0.1组以外,其他溶菌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增加丙酸浓度并降低乙丙比(P<0.05)。功能菌方面,qPCR结果显示高剂量L-100组中总菌、原虫、甲烷菌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L-0.1、L-1和L-10组总菌、真菌和原虫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Dllumina高通量测序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瘤胃细菌组成被明显地区分开来,说明溶菌酶添加显着改变了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所有样品中的主要门类,但不同组间瘤胃细菌门水平相对丰度相差较大;与对照组相比,L-1和L-100处理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添加适宜浓度(1 mg/100 mL)的溶菌酶可降低瘤胃甲烷和氨的生成,增加丙酸比例以及降低乙丙比,但并不影响饲料消化,这种发酵模式的改变与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宋佳,姜义仁,王勇,孙影,杨瑞生[6](2016)在《不同微生物诱导柞蚕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着差异:诱导后72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 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管文军[7](2015)在《“微生物发酵溶菌酶替代饲用抗生素”,可为食品安全、畜牧业生产带来颠覆性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菌酶具有广谱杀菌、抗病毒和消炎作用,尤其对抗生素耐药菌有较强杀伤作用,具有无耐药性、无残留、安全、绿色、环保的特点。常用于饲料、各种加工食品和饮料中,市场前景巨大,全球需求量达1万吨以上。但国内蛋清溶菌酶主要靠从鸡蛋清中分离提取,成本较大,产业化受原料制约;微生物发酵溶菌酶,由于其生产菌发酵单位低,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团队利用定点突变和基因重组改造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本文来源于《今日科技》期刊2015年12期)

崔红[8](2015)在《天然微生物防腐剂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菌酶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生物酶,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溶菌酶的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分离提取方法,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5年12期)

龙燕荣[9](2015)在《饲粮添加溶菌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菌酶(Lysozyme,简写:LysM)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的水解酶。作为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酶,溶菌酶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高效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研究证明,饲用溶菌酶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改善仔猪肠道健康。但溶菌酶在断奶仔猪饲粮中的最适添加剂量和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所需最低剂量还不确定,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攻毒仔猪肠道的作用效果理论数据较少。本论文旨在研究不同水平溶菌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攻毒仔猪肠道形态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一饲粮添加不同水平溶菌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共选取150头25日龄断奶的DLY仔猪(体重:7.32±0.90kg),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分别饲喂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硫酸抗敌素+50 mg/kg吉他霉素,0、30、60、90、120 mg/kg溶菌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8天,试验第14、28天采集仔猪血液样品,用于测定血清总补体和溶菌酶活性,以及血液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对照组,抗生素组,60、90mg/kg溶菌酶组各选出4头仔猪进行屠宰,收集仔猪腹腔巨噬细胞用于测定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采集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用于肠道形态测定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试验0-14天,各处理间仔猪平均日增重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14~28天和0-28天,90、120 mg/kg溶菌酶组及抗生素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各阶段,各处理间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各处理间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绒隐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60、90 mg/kg溶菌酶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及绒隐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抗生素组和90 mg/kg溶菌酶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绒隐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各处理间仔猪血清总补体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抗生素组,60、90 mg/kg溶菌酶组仔猪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各处理间回肠TNF-α、IFN-γ、IL-8和TGF-β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饲粮添加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攻毒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两个因素分别为添加溶菌酶和大肠杆菌攻毒。选取DLY断奶仔猪(体重:6.62±0.15)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C-E.Coli、C+E.Coli、 L-E.Coli、L+E.Coli),每个处理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C-E. Coli和C+E.Coli组饲喂基础饲粮,L-E.Coli和L+E.Coli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溶菌酶的试验饲粮。仔猪断奶当天开始正式试验,记为第0天,试验期共14天。试验第11天早上对所有仔猪进行空腹称重后,对C+E.Coli和L+E.Coli组所有仔猪经口腔灌服20 mL大肠杆菌液(E.Coli, 1×108CFU/mL),24小时后重复攻毒一次,C-E.Coli和L-E.Coli组所有仔猪经口腔灌服相同剂量的无菌培养液作为对照。试验第14天早上进行屠宰采样,测定仔猪肠道形态和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攻毒和饲粮溶菌酶对仔猪平均日增重、平日采食量、料重比和仔猪腹泻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2)大肠杆菌攻毒增加仔猪空肠和回肠隐窝深度(P<0.05)。饲粮溶菌酶降低仔猪空肠隐窝深度(P<0.05),增加仔猪回肠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隐比(P<0.05)。L-E.Coli组仔猪空肠隐窝深度低于C-E.Coli组(P<0.05),回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高于C-E.Coli组(P<0.05)。L+E.Coli组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低于C+E.Coli组,回肠绒隐比高于C+E.Coli组。(3)大肠杆菌攻毒增加仔猪回肠和结肠大肠杆菌数(P<0.05),降低回肠和结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P<0.05)。饲粮溶菌酶降低仔猪回肠和结肠大肠杆菌数(P<0.05),增加回肠和结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P<0.05)。L-E.Coli组仔猪回肠大肠杆菌数低于C-E.Coli组(P<0.05),回肠和结肠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均高于C-E.Coli (p<0.05)。L+E.Coli组仔猪回肠和结肠大肠杆菌数均低于C+E.Coli组(P<0.05),乳酸杆菌均高于C+E.Coli组(P<0.05),且回肠双歧杆菌数高于C+E.Coli组(P<0.05)。根据以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溶菌酶可改善肠道形态,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2)饲粮添加溶菌酶可改善大肠杆菌攻毒仔猪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结构,缓解仔猪免疫应激。(3)断奶仔猪饲粮添加90 mg/kg溶菌酶可达到与抗生素(20 mg/kg硫酸抗敌素+50 mg/kg吉他霉素)相同的促生长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纹芳,田亚光[10](2015)在《乳酸菌培养液提高微生物溶菌酶抗菌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微生物溶菌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试验采用试管法和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了微生物溶菌酶、乳酸菌培养液、乳酸菌培养液和微生物溶菌酶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乳酸菌培养液和微生物溶菌酶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抑菌浓度指数(FIC指数)分别为0.50,0.25;乳酸菌培养液和微生物溶菌酶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均为协同作用。说明乳酸菌培养液与微生物溶菌酶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微生物溶菌酶的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09期)

微生物溶菌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饲料资源匮乏且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降低甲烷和氮的排放量,提升反刍动物饲料能量和氮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瘤胃中,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氢气、氨、乙酸等代谢产物可生成甲烷或是尿素,是造成能量损失及氮浪费问题的源头。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属于抗菌肽,是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两者能选择性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活性,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综合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特点,可以推测两种添加剂可改善反刍动物能量和氮利用效率。本论文通过体外模拟发酵结合动物体内试验方式,探究日粮中补充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氮平衡、甲烷生成、瘤胃发育、瘤胃发酵以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1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1)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及功能菌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以添加5 μmol/L莫能菌素为阳性对照,乳酸链球菌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NC,阴性对照组)、3(N-3)、9(N-9)和27 mg/100 mL(N-27)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于培养后的0、3、6、9、12、24 h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发酵液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测定。与NC组相比,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均能显着降低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pH值、干物质消失率(DMD)和有机物消失率(OMD)无显着影响(P>0.05);N-9处理组与NC组相比氨态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而N-3和N-27组氨氮浓度没有显着变化(P>0.05);相比而言,莫能菌素处理组DMD、OMD和氨氮浓度与NC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而pH值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NC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各处理组和莫能菌素组乙酸浓度及乙丙比均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提高(P<0.05)。功能菌方面,qPCR结果显示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对总菌和拟杆菌门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NC相比,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对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而莫能菌素组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显着降低(P<0.05);乳酸链球菌素和莫能菌素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硫还原菌和C.aminohilum数量(P<0.05),但Cstickland.数量不受影响(P>0.05)。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乳酸链球菌(3mg/100mL)可以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增加丙酸浓度,显着抑制甲烷生成、降低瘤胃氨氮浓度,而不影响饲料消化,这种改变可能与功能菌群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2)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溶菌酶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溶菌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L-0,对照组)、0.1(L-0.1)、1(L-1)、10(L-10)和 100 mg/100 mL(L-100),定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发酵液用于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数量的qPCR测定,其中L-0、L-1和L-100叁个组发酵液同时进行16S rRNA基因Illumina高通量测序。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溶菌酶添加(L-0.1组)不影响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等瘤胃发酵参数(P>0.05);随着剂量提高,L-1处理组甲烷产量、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并且干物质消失率、有机物消失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不受影响(P>0.05);而较高剂量组(L-10和L-100组)虽然甲烷产量显着降低,丙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但干物质消失率和有机物消失率也显着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高剂量组(L-100组)总菌、原虫、甲烷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L-0.1、L-1和L-10组总菌、真菌和原虫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高通量测序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对照组与溶菌酶添加组间瘤胃细菌的组成区分明显,说明添加溶菌酶显着改变了瘤胃细菌菌群结构。溶菌酶通过增加月形单胞菌和琥珀酸弧菌等丙酸生成菌的相对丰度,使更多的氢被用于生成丙酸,导致甲烷产量降低;溶菌酶可抑制普雷沃氏菌和拟杆菌属等蛋白降解菌的生长,进而减少蛋白质过度降解,降低氨氮浓度。添加适宜浓度(1 mg/100 mL)的溶菌酶可通过调控瘤胃微生态改变瘤胃发酵模式,降低瘤胃甲烷和氨的生成,短期内并不影响饲料消化。2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氮平衡的影响本试验根据体外模拟发酵试验结果,通过体内试验研究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氮平衡的影响。试验选取36只2月龄公湖羊(22.8 ± 1.79 kg),按随机区组设计和同栏大小相近原则,根据体重分为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每组分为4栏,每栏饲养3只羊。试验分为两期,1-6周为第1期,7-12周为第2期。对照组两期均饲喂基础日粮,乳酸链球菌素组第1期和第2期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羊每天分别添加450 mg和1350 mg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组第1期和第2期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羊每天分别添加100 mg和500 mg溶菌酶。结果发现,乳酸链球菌素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溶菌酶对干物质采食量无显着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湖羊体重、饲料转化效率及养分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显着降低瘤胃氨氮、异丁酸及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但对瘤胃总VFA、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乙丙比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组中氮沉积量(g/d)和氮沉积率(沉积量/摄入量)数值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可提高湖羊干物质采食量,改善瘤胃发酵,减少支链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生成,并对湖羊氮代谢有改善作用。3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瘤胃发育、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章试验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屠宰方式获取瘤胃样品,探究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瘤胃发育、瘤胃发酵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添加能显着增加肝脏重量(P<0.05),但对瘤胃乳头发育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的添加对pH值、总VFA、乙酸、丙酸、挥发性支链脂肪酸浓度和乙丙比等瘤胃发酵参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氨氮浓度显着降低(P<0.05)。qPCR结果显示总菌、真菌、原虫和甲烷菌数量等均不受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添加的影响(P>0.05);在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中,高效产氨菌C.aminophilum数量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而另一种高效产氨菌C.sticklandii未被检出。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溶菌酶组中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着升高(P<0.05),而乳酸链球菌素组中无显着变化(P>0.05)。经过瘤胃微生物菌门、菌属以及OTU水平的多重分析比较,得出日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或溶菌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分布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乳酸链球菌素组和溶菌酶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着降低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相对丰度(P<0.05),而对优势菌属中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相对丰度无影响。综上所述,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在对优势菌属中主要的纤维降解菌和蛋白降解菌无显着影响的条件下,显着增加肝脏重量、显着降低氨氮浓度及甲烷球形菌属相对丰度,这些变化与促进能量和氮元素利用率提高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溶菌酶论文参考文献

[1].霍倩倩.毕赤酵母菌表达人溶菌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2].陈亚迎.乳酸链球菌素和溶菌酶对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王艺颖.产生物活性物质及溶菌酶的海洋微生物筛选和鉴定[D].大连工业大学.2017

[4].陈亚迎,刘壮,吕朋安,申军士,朱伟云.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7

[5].陈亚迎,申军士,吕朋安,刘壮,朱伟云.溶菌酶对瘤胃体外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6].宋佳,姜义仁,王勇,孙影,杨瑞生.不同微生物诱导柞蚕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分析[C].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7].管文军.“微生物发酵溶菌酶替代饲用抗生素”,可为食品安全、畜牧业生产带来颠覆性变革[J].今日科技.2015

[8].崔红.天然微生物防腐剂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

[9].龙燕荣.饲粮添加溶菌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0].刘纹芳,田亚光.乳酸菌培养液提高微生物溶菌酶抗菌活性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标签:;  ;  ;  ;  

微生物溶菌酶论文-霍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