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孔隙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微观,多孔,特性,结构,地热能,特征。
微观孔隙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军,于萌,赵苏民,高新智,刘峰[1](2019)在《新近系地热钻孔砂岩孔隙微观分析及渗透特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华北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热储层的砂岩样品为例,进行孔隙特征测试,主要包括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微CT扫描及土工实验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砂岩的实际渗透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砂岩泥质含量增加,比表面积和表观孔隙率整体上分别呈增加和降低趋势。砂岩沉积过程中的复杂旋回会造成内部孔隙分布的不均匀性,形成局部狭窄的喉道,削弱渗透能力。高泥质含量的干燥砂岩在渗透实验中容易发生黏土矿物浸水膨胀崩解,从而改变内部孔隙结构,使得测试结果出现较大变化。对于上述孔隙型砂岩,经典渗透率模型难以给出较高的预测精度。在实际地热井开采与回灌过程中,应慎重选取预测模型,并评估其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静,孔祥超,宋明水,汪勇,王昊[2](2019)在《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扩展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岩石是一种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的天然非均质材料,微观结构影响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和破裂特性,认识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油气开采和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CT扫描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据此建立微观孔隙结构的叁维模型,根据单轴压缩试验获取模型的细观参数,并在PFC3D中进行单轴压缩模拟,分析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和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概率分布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几何形状复杂,孔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微观孔隙的存在造成单轴抗压强度的降低,分形维数越大,单轴抗压强度越小,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孔隙结构对裂缝起裂位置、扩展及贯通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裂缝起裂位置多出现在孔隙尖端处;在平行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多沿孔隙尖端近30°方向和平行于加载方向扩展;在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沿裂隙轴线方向延伸或使孔洞直径增大;加载过程中裂缝易造成孔隙之间的贯通。(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段茜,刘向君[3](2018)在《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声波速度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已开展了大量实验工作,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与孔隙流体在孔隙尺度范围分布的不均匀性有关,从理论上采用等效流体模型来定量表征通常存在着较大偏差。从弹性波动理论出发,以纵波震源作为激发震源项,采用时间域二阶和空间域八阶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的声波波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和不同饱和度情况下岩样的声波速度,分析了岩样在不同孔隙流体分布模式下声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物理实验得出的声波速度随饱和度变化的规律从孔隙流体微观分布角度给出了合理解释。数值计算方法简单且精度高,对地震数据解释以及烃类开采过程中监测孔隙流体结构和组分变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Applied Geophysics》期刊2018年02期)
石洋[4](2018)在《油茶果壳的微观解剖结构及孔隙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油茶果壳为原材料,通过宏观、微观和超微观多尺度的观察,分析了油茶果壳的生物结构。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主要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叁部分构成,中果皮为油茶果壳的主要部分。果壳外果皮呈深褐色,坚硬密实,中果皮和内果皮颜色较浅,质地疏松。油茶果壳中主要的细胞类型为:纤维细胞、石细胞与薄壁细胞。各细胞组织比量分别为65.75%、14.62%和19.63%。纤维细胞是油茶果壳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不同果皮部位的纤维形态特征差异较大。油茶果壳纤维属短而粗的纤维,柔韧性差,不适合用于制浆造纸行业。油茶果壳外表面存在突起,附角质层和蜡质层,含微裂隙和表皮毛;内表面存在瘤状突起,附角质层和蜡质层,具有不规则孔隙分布。油茶果壳细胞排列无方向性,杂乱无章。石细胞和纤维细胞壁上存在大量纳米孔分布。果壳不同部位的微纤丝角存在差异,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的微纤丝角均值分别为31.41°、32.83°和20.22°。中果皮微纤丝角与杉木相近,高于杨木、桉木和毛竹。本研究应用氮气吸附-脱附的方法研究了油茶果壳的孔隙结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壳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属Ⅳ型等温线,回滞环类型属于H3型,氮气吸附容量为17.43cm3/g,BET比表面积为75.82g/m2。果壳孔隙以中孔为主,另有一定量的大孔和少量的微孔,具有平板狭缝或楔形结构,呈微漏斗状,主要来源于细胞壁纤维素微纤丝间以及非结晶区中。油茶果壳中,平均中孔孔径为3~15nm,孔径范围处于3~4nm的孔隙体积约占孔总体积的57.35%,孔径范围处于4~15nm的孔隙体积约占孔总体积的32.43%,孔径大于15nm的孔体积约占孔总体积的10.22%。由t-图法计算的油茶果壳中孔体积为12cm3/g,总表面积为75.87m2/g,外表面积为75.29m2/g。根据孔径分析可得,油茶果壳内流体的渗透效率优于阔叶材杨木,但与针叶材樟子松和非木材毛竹相比,其渗透效率较不理想。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分析了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油茶果壳孔隙具有一定的分形结构。孔隙比表面积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ln(V/Vm)与ln[ln(p0p)]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3293x+0.8676,分形维数为2.67,相关系数为0.9451,拟合程度较好。不同孔径级对应的孔隙体积也呈现出一定的分形特征。孔径范围为3~4nm的lnV与ln[ln(p0p)]双对数曲线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3752x-0.6326,孔体积分形维数为2.62,相关系数为0.9968;孔径范围为4~15nm的lnV与ln[ln(p0/p]双对数曲线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5349x-1.3194,孔体积分形维数为2.47,相关系数为0.9974;孔径范围大于15nm的lnV与ln[ln(p0/p)]双对数曲线的线性拟合方程为y=0.2551x-0.8717,孔体积分形维数为2.74,相关系数为0.9788,叁种孔径级的直线拟合程度均较好。油茶果壳孔隙的综合分形维数均值为2.55。孔隙体积和综合分形维数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线性拟合方程为y=0.0035x-0.0048,相关系数为0.67,数据较为离散。油茶果壳孔隙比与综合分形维数也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线性拟合方程为y=52.36x-111.96,相关系数为0.81。基于分形模型理论,预测油茶果壳的孔隙率范围为0.425~0.441,渗透系数为0.016m/d,并推断油茶果壳为弱透水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陶高梁,李进,庄心善,肖衡林,崔惜琳[5](2018)在《利用土中水分蒸发特性和微观孔隙分布规律确定SWCC残余含水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含水率在非饱和土渗流理论、强度理论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参数,然而土-水特征曲线(SWCC)试验测量时一般难以达到残余阶段,常常通过经验法(包括模型拟合法)估算残余含水率,方法的适用性值得论证。以武汉黏性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利用压力板仪测量SWCC,通过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残余含水率;进行自然状态下水分蒸发试验,根据失水速率定义了临残时间,依据临残时间确定残余含水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微观孔隙分布特性,解释控制残余含水率大小的微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的方法可估算残余含水率,但准确性与模型选择及残余含水率初步范围的限定直接相关;水分蒸发试验是确定残余含水率有效可行的直接方法;武汉黏性土微观孔隙呈叁峰分布,残余含水率与第1峰之前的微观孔隙水分紧密相关,依据弛豫时间小于0.267 38 ms的T2谱面积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残余含水率,对于其他土体该方法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蒋鸿建[6](2017)在《基于微观孔隙特性的X十叁区聚驱方案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某采油厂自1998年开展聚驱以来,通过细化层系、缩小井距、精细跟踪、个性化调整,PI3层中心井采收率由7.01提高到14.95个百分点,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已经达到了一类油层所需要的提高采收率应达到的水平。在总结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调整方法时发现,油层发育相似的井在开展聚合物驱的过程中,聚驱效果、措施效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孔隙结构对注入方案调整及措施效果是否存在影响,尚未开展研究。因此,本论文以X南PI3层为研究对象,以X十叁区聚驱工业区为模板,进行了基于孔隙结构的聚驱方案优化研究。论文首先依据孔隙结构参数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对孔隙结构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微观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并进行注入能力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微观孔隙结构与聚合物的匹配关系。结合该区块历史数据,在确定初期注入方案的同时使用聚合物段塞式注入的方法,以吸液厚度和吸液量为判定标准,确定注聚后期的注入参数。并通过建立吸液厚度比例与压力上升幅度的关系,找到方案调整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以吸液厚度、增液量等参数为判定标准,对各类孔隙结构的增产措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在注聚过程中确定了“初期高分高浓低速,后期降分降浓提速”的聚驱方案,降浓提速的最佳时机为吸液厚度比例变窄时的拐点压力。通过分析不同措施效果后不同孔隙结构剖面情况得出一、二类孔隙结构厚度比例大于60%时,选择在含水低值期进行压裂。一、二类孔隙结构厚度比例小于60%时选择在含水下降期或含水回升期压裂。调剖对象选择一、二类孔隙结构发生单层突进的井;对于一、二类孔隙结构发育较好且为发生单层突进的井,应采取分层调剖,避免调剖液进入非调剖目的层。(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6-01)
贺洁,蒋明镜[7](2016)在《孔隙填充型能源土的宏微观力学特性真叁轴试验离散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因其作为绿色新型能源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而备受全球瞩目。水合物在水合物沉积物(俗称能源土试样)中有不同的赋存型式,如孔隙填充型和胶结型等。针对孔隙填充型水合物的赋存形态,生成特定饱和度的能源土试样。开展了同一π平面上不同中主应力系数(b=0、0.25、0.50、0.75、1.00)的真叁轴排水试验的叁维离散元模拟,将微观参数接触组构及剪切滑移率的演化规律与材料的宏观力学响应相结合,分析了中主应力对孔隙填充型能源土的宏微观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强接触处组构张量的大、中、小主值随b的变化规律与大、中、小主应力及大、中、小主应变随b的变化规律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叁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强度接近Lade-Duncan破坏准则。能源土试样剪切滑移率随着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处于叁轴拉伸状态时,试样的剪切滑移率最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10期)
李卓,王清辉,徐志佳[8](2016)在《多孔金属纤维微观建模及孔隙渗透特性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2数值模拟2.1流动特性及边界条件流体流动的规律通过Forchheimer定律描述为:- ΔP =μ/K_渗v + βρv~2式中:ΔP为流场流向上单位距离压降;μ为流体黏度;K_渗为流体渗透率;v为流体表观流速;β为惯性系数。(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6年07期)
李卓,王清辉,徐志佳[9](2016)在《多孔金属纤维微观建模及孔隙渗透特性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周期极小化曲面实现对多孔金属纤维的几何模型的微观建模。提出一种杆状曲面和调制曲面应用于多孔金属纤维的建模,通过调整一定的模型变量生成有不同结构多孔金属纤维几何模型。使用ANSYS/FLUENT仿真软件平台对多孔纤维结构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得到了through-plane和in-plane两个方向上的渗透率。结果表明两个方向中in-plane方向渗透率数值比较高,随着分层特征越明显,渗透率差别越大。等量的纤维中,曲面的平滑因素影响了渗透率数值,且in-plane方向对曲面平滑因素影响的敏感度更高,即该方向上平滑与不平滑曲面模型结构计算得出的渗透率数值差别很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黄凌[10](2016)在《一次冻融粘土力学特性及微观孔隙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是由微观土颗粒及孔隙(水和气体)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宏观集合体,室内土工试验得到的土体宏观物理力学指标是指导实际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重要依据。土体宏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大小本质上是由土体微观颗粒及孔隙的排列组合方式决定的,因此,研究土体微观结构的变化与宏观物理力学性质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微观结构的定量变化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力学现象是可行的。此外,经冻融作用后土体的宏观力学性质的改变,本质上是由于冻融作用从微观上改变了土体颗粒与孔隙的胶结作用与排列方式而导致的,随着冻结法施工的广泛运用,研究土体在一次冻融作用下宏观力学性质的变化是一个具有重要工程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徐州Q3粘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的未冻土及一次冻融后的融化土样进行了叁轴不排水剪切试验、电镜扫描试验(SEM)、压汞试验(MIP),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的未冻粘土及冻融粘土的强度特性及相应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试样的宏观力学参数与微观结构定量化参数的相关性关系,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对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未冻粘土的叁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发现:未冻粘土加、卸载两种应力路径下应力应变曲线形态一致,卸载路径下强度均小于加载路径下的强度,衰减率为4%~8%;卸载路径下弹性模量均低于加载路径,衰减率变化范围为40%~1%,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两种路径下的弹性模量差值变小;相同固结应力状态下冻融粘土抗剪强度值较未冻粘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衰减,最大衰减值为0.152MPa;此外,冻融作用改变了土样的弹性模量值,冻融粘土弹性模量均低于未冻粘土,衰减幅度为64.2%~13.2%;通过对应力应变特性研究发现,采用双曲线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各固结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关系。2.运用扫描电镜对不同固结应力状态下未冻粘土及冻融粘土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发现: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试样的面孔隙度、孔隙的平均直径、孔隙平均面积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并随着固结应力的进一步增大变化趋势逐渐趋于平稳,未冻粘土面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5.2%~21.6%,孔隙的平均直径变化范围为3.15~4.17um;相同固结应力状态下,冻融粘土的面孔隙度、孔隙的平均直径、孔隙平均面积均大于未冻粘土。通过对试样孔隙分形维数的研究发现,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孔隙的排列状态由相对松散变得紧凑,试样中土颗粒的联结作用得到增强,试样趋于密实,其中未冻粘土孔隙的分形维数为1.190~1.227,冻融粘土为1.193~1.260,同一固结应力状态下的冻融土孔隙平均分形维数均大于未冻土。3.通过压汞试验对试样微观孔隙分析发现: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试样累积进汞量逐渐降低(0.152~0.092mL/g),大孔隙含量百分比逐渐降低(35.8%~6.16%),小~微孔隙含量百分比逐渐增大(46.11%~70.24%),试样的孔隙率明显降低;冻融作用使大孔隙含量百分比略有增加,小~微孔隙含量百分比略有降低,当固结应力为0.5MPa时孔隙率的增长率达到8.1%;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孔隙体积分形维数逐渐增大,相同状态下的未冻粘土的孔隙体积分形维数较冻融粘土大,未冻粘土孔隙体积分形维数为2.711~2.958,冻融粘土孔隙体积分形维数为2.657~2.953。4.通过宏观力学参数与微观结构定量化参数相互关系分析发现:平均孔隙面积与叁轴剪切强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幂函数模型进行描述。大孔隙含量百分比与试样剪切强度值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小孔隙含量与试样剪切强度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根据散点图分布特性,得到了相关关系的拟合方程,从微观的角度定量的分析了强度的变化特性;抗剪强度与分形维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相关性进行拟合发现,从定量的角度通过孔隙体积分形维数来估算试样的抗剪强度值可靠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4-25)
微观孔隙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储层岩石是一种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的天然非均质材料,微观结构影响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和破裂特性,认识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油气开采和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CT扫描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据此建立微观孔隙结构的叁维模型,根据单轴压缩试验获取模型的细观参数,并在PFC3D中进行单轴压缩模拟,分析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和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概率分布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几何形状复杂,孔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微观孔隙的存在造成单轴抗压强度的降低,分形维数越大,单轴抗压强度越小,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孔隙结构对裂缝起裂位置、扩展及贯通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裂缝起裂位置多出现在孔隙尖端处;在平行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多沿孔隙尖端近30°方向和平行于加载方向扩展;在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沿裂隙轴线方向延伸或使孔洞直径增大;加载过程中裂缝易造成孔隙之间的贯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孔隙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军,于萌,赵苏民,高新智,刘峰.新近系地热钻孔砂岩孔隙微观分析及渗透特性对比[J].太阳能学报.2019
[2].李静,孔祥超,宋明水,汪勇,王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扩展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9
[3].段茜,刘向君.气水两相裂缝型介质孔隙流体微观分布模式及其声学响应特性[J].AppliedGeophysics.2018
[4].石洋.油茶果壳的微观解剖结构及孔隙分布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5].陶高梁,李进,庄心善,肖衡林,崔惜琳.利用土中水分蒸发特性和微观孔隙分布规律确定SWCC残余含水率[J].岩土力学.2018
[6].蒋鸿建.基于微观孔隙特性的X十叁区聚驱方案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7
[7].贺洁,蒋明镜.孔隙填充型能源土的宏微观力学特性真叁轴试验离散元分析[J].岩土力学.2016
[8].李卓,王清辉,徐志佳.多孔金属纤维微观建模及孔隙渗透特性研究(下)[J].现代制造工程.2016
[9].李卓,王清辉,徐志佳.多孔金属纤维微观建模及孔隙渗透特性研究(上)[J].现代制造工程.2016
[10].黄凌.一次冻融粘土力学特性及微观孔隙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