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

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

杜玲[1]2003年在《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文中认为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连栽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自毒作用是导致其连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杉木自毒作用,以往主要是采用水浸提法研究杉木各器官水浸液的自毒化感作用。然而,化感物质在自然状态下进入环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仅采用水浸提法研究杉木化感作用是不能全面反应森林植物种间生化关系的。因此,本文采用有机溶剂浸提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杉木根际土壤和根提取物的自毒化感作用。 通过混交造林和混农林业栽培方式,可以预期解决杉木连栽障碍以及由于长期单一林分的经营所造成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效益低等问题。但是,对于杉木混交树种以及杉木与混农林业植物间的种间生化关系的研究还很有限。有鉴于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杉木伴生树种丝栗栲根际土壤有机溶剂浸提物和超临界流体根提取物对杉木的化感作用,并初步研究了几个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种—银杏、烟草、苦楝和川楝叶超临界流体提取物对杉木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丙酮和乙酸乙酯1:1混合浸提的杉木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各发芽指标均存在抑制作用。叁种浓度(50mg/kg、100mg/kg、200mg/kg)处理之间相比,以200mg/kg浓度提取物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接着为100mg/kg或50mg/kg浓度处理的。200mg/kg浓度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和根长的影响强度与酒精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2.19%、40.27%、和39.05%;而与50mg/kg处理的相比则分别降低12.69%、45.45%和23.81%。 (2)丙酮和乙酸乙酯1:1混合浸提的丝栗栲根际土壤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和绝对发芽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其根长生长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叁种浓度(50mg/kg、100mg/kg、200mg/kg)处理之间相比,以200mg/kg浓度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强,接着为100mg/kg处理的或50mg/kg处理的。与酒精对照相比,200mg/kg提取物处理的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分别提高8.69%和9.02%,而根长则降低11.43%。 (3)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酒精对照相比:非夹带剂超临界流体CO_2条件下,萃取参数8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胚轴、鲜重和干重等发芽指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萃取参数2、3、4和6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鲜重表现出抑制作用,萃取参数5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绝对发芽势和鲜重起抑制作用,萃取参数1和7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除胚根以外的其它各发芽指标均起抑制作用;同一参数条件叁种浓度(50mg/kg、100mg/kg、200mg/kg)处理之间相比,萃取参数1、2、3、6、7和8条件下以200mg/kg浓度杉木根提取物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接着为100mg/kg或50mg/kg处理的;萃取参数4杜玲几个往物种对衫木的化硅作用和5条件下以10omg瓜g浓度提取物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接着为som创kg或200mg/kg处理的。夹带剂(乙醇)超临界流体CO:条件下,萃取参数3和8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鲜重和干重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萃取参数1、6和7等条件衫木根提取物对绝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鲜重和干重表现出抑制作用;萃取参数2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绝对发芽势、鲜重和干重表现抑制作用;而萃取参数4和5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则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鲜重和干重均起抑制作用;同一参数条件下叁种浓度(5 omg/kg、100哪崛、Zoom以kg)处理之间相比,萃取参数1、3、7和8条件下以200mg吨浓度提取物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接着为50m酬kg或100毗戈处理的;而参数2、4和5条件下则以100m创kg浓度提取物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接着为50mg/kg或200田g吨处理的。(4)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及夹带剂(夹带剂为乙醇)超临界流体CO:提取的丝栗拷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影响各不相同。生物检测结果显示,与酒精对照相比:萃取参数1、5和8等条件丝栗拷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胚轴长、鲜重和干重等发芽指标均起促进作用,而萃取参数3、6和7等条件丝栗拷根提取物对除绝对发芽势外的各发芽指标起促进作用,萃取参数2条件丝栗拷根提取物仅对发芽率、鲜重和干重起促进作用。同一参数条件叁种浓度(50mg吨、10omg爪g、 20om乡吸g)处理之间相比,萃取参数1、3、6、7和8条件下以50mg/kg浓度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各发芽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强,接着为100m叭g或200tng吨处理的,而萃取参数2和5条件下以1 oomg/kg浓度提取物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强,接着为20伍吧承g和50mg/kg处理的。(5)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银杏叶提取物对衫木种子发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酒精对照相比:非夹带剂超临界流体CO:条件下,萃取参数l、2、5、6、7和8等条件银杏叶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和胚轴等发芽指标均表现出促进作用,萃取参数3条件银杏叶提取物对绝对发芽率和绝对发芽势这两个指标起促进作用,而萃取参数4条件银杏?

曹光球[2]2006年在《杉木自毒作用及其与主要混交树种化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感作用是指植物生长过程或植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化感物质对邻近植物生长的干扰,它是植物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效益及发展均有重大影响,是一不可忽视的化学生态因子。1984年Rice把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包括微生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其它植物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植物通过挥发、淋溶、分泌、分解、腐解等途径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连栽导致地力衰退。杉木自毒作用是导致杉木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论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浸提方式条件下杉木叶、根及根际土壤化感物质以及不同腐解阶段杉木枯枝落叶分解土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其幼苗的化感效应;在GC-MS鉴定自毒物质的基础上,分析了逆境胁迫条件下杉木自毒物质对杉木幼苗的化感效应;除此之外,本文还探讨了杉木主要混交树种对杉木的种间化感作用,这不仅可以从机理上研究杉木人工林的自毒作用,深入了解杉木对自毒物质的反应及自毒物质的作用强度的变化,全面评价杉木自毒作用在杉木林中的地位,揭示杉木自毒作用在杉木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化学调控机理,而且通过杉木与主要混交树种种间生化作用的研究,为解决杉木连栽障碍问题,实现杉木林地的可持续经营,防止杉木连栽生产力下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及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1)杉木纯林中的土壤、枯落叶、半分解枯落叶和杉木鲜叶、枝条、树皮、树根的水浸液和上述七种水浸液添加乙烯吡咯啉酮K-300(pvp)后得到的溶液对杉木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水浸液均表现出高浓度下抑制种子萌发,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消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的规律;其中根和鲜叶的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但水浸液添加pvp后得到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且在低浓度时表现出促进作用。 (2)杉木枝叶水浸液对杉木幼苗的生长、生理及其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从生长量上,在整个培养过程,总体上的趋势基本上表现为高浓度的枝叶水浸液对杉木幼苗苗高及地径生长及光合指标、呼吸指标具有不良的影响;从生物量上看,各器官生物量随杉木枝叶水浸液浓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从生物量分配率上看,杉木水浸液在低浓度时有利于叶、皮、根、枝和干等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率,高浓度时有利于枯枝落叶的生物量分配率。大部分营养器官C、N、Mg、K、Ca、Cu、Mn、Fe和Zn的含量随着水浸液的降低而升高,Al含量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同一器官不同水浸液各个营养元素含量不同,同一元素也因水浸液浓度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营养器官产生不同的分配。通过GC-MS气相质谱鉴定,杉木枝叶水浸液的化感物质主要是二氢香豆精、顺式合欢醛、丙酸甲酯、肉桂酸、阿魏酸、1-环丁基乙醇。 (3)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酒精对照相比:超临界流体1萃取条件下,萃取参数8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胚轴、鲜重和干重等发芽指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萃取参数2、3、4和6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杉木种子鲜重表现出抑制作用,萃取参数5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绝对发芽势和鲜重起抑制作用,萃取参数1和7等条件杉木根提取物对除胚根以外的其它各发芽指标均起抑制作用;同一参数条件叁种浓度(50mg/kg、100mg/kg、200mg/kg)处理之间相比,萃取参数1、2、3、6、7和8

王凌霄[3]2008年在《杉木桩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的生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长期的林业生产实验表明,连栽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而且这种生产力下降现象随着杉木连栽次数的增加越加明显,杉木连栽障碍已成为阻碍南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从杉木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制度等不同方面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机理进行探讨,而林思祖等人研究发现杉木的自毒作用是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杉木自毒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主要是围绕化感物质在某一时间点的自毒效应进行研究。但是植株残体及凋落物化感物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向环境释放,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腐解阶段,化感物质种类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生物评价对杉木桩腐解过程中的化感效应进行连续检测,为解决杉木连栽障碍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杉木桩在本试验条件下腐解一年的时间内,杉木桩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残留率逐渐下降,失重率逐渐增强。2.杉木桩在9个月的腐解过程中,化感物质不断流失,致使从残留桩中浸提的化感物质量逐渐减少,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腐解6个月时的化感物质量比腐解3个月时减少了43.89%,腐解9个月时的化感物质量比腐解6个月时减少了48.44%,而到腐解12个月时,浸提的化感物质量有所增加,比腐解9个月中的量增多了24.51%。3.从不同腐解阶段杉木桩中浸提的弱极性和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各个发芽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就叁种浓度(50 mg·L~(-1)、100 mg·L~(-1)和200 mg·L~(-1))处理之间相比,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符合一般化感物质的作用规律。4.在腐解一年的过程中,从腐解3个月到9个月的时间里,从杉木桩中浸提的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各发芽指标的化感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作用增强,在腐解到9个月时表现出最大的促进作用,而腐解到12个月时,对杉木种子发芽指标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转化为较强的抑制作用。5.腐解3个月后,杉木桩中浸提的弱极性化感物质在中低浓度时对胚轴长存在促进作用,而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抑制作用,而极性化感物质除了对胚轴长表现出促进作用,在中低浓度对胚根长和鲜物质量也表现出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中高浓度时对绝对发芽率也表现出了促进作用;腐解6个月后,浸提的杉木桩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胚根长和胚轴长表现出促进作用,而极性化感物质只在中低浓度是对胚根长表现出促进作用,二者对杉木种子的其他指标都表现出了抑制作用;腐解9个月后,不论是弱极性化感物质还是极性化感物质都对杉木种子发芽表现出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腐解12个月后,浸提的杉木桩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弱极性化感物质仅在50 mg·L~(-1)和100 mg·L~(-1)处理的中低浓度对绝对发芽率表现出促进作用,而极性化感物质在50 mg·L~(-1)时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和干物质量表现出促进作用。

马志慧[4]2011年在《应用荧光特性对杉木无性系的耐酚酸性状进行定量分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杉木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为变量,应用系统聚类的分析方法对邻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和阿魏酸叁种酚酸胁迫处理下的14个杉木无性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评价了这叁种酚类物质对不同杉木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然后筛选出了对这叁种酚酸类物质具有耐性的无性系,以期为解决杉木连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处理的不同时期,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各不相同。在处理1天后,以截集水平λ=2.8为阈值,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则被分为叁类:中间型(FS09、FS11、FS04、FS01、065、FS08、FS07、FS16)、忍耐型(FS10、FS33、FS13、FS03、FS24)、敏感型(FS21)。在处理5天后,以截集水平λ=14.6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分为叁类:中间型(FS11、FS21、FS07、065、FS01、FS04、FS10、FS13)、忍耐型(FS33)、敏感型(FS03、FS08、FS09、FS24、FS16)。在处理10天后,以截集水平λ=3.2为阈值,可以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忍耐型(FS01、FS13、FS11、065、FS09、FS08、FS07、FS10、FS33、FS24)、中间型(FS04、FS21、FS03)、敏感型(FS16)。在处理15天后,以截集水平λ=10.8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忍耐型(FS09、FS13、FS21、FS01、FS24、FS11、065、FS10、FS33)、敏感型(FS03、FS07)、中间型(FS04、FS16、FS08)。2、在肉桂酸胁迫处理的不同时期,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各不相同。在处理1天后,以截集水平λ=5为阈值,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则可被分为叁类:敏感型(FS03、FS09、FS16、FS07、FS11、FS21、065)、中间型(FS01、FS08、FS04)、忍耐型(FS13、FS24、FS10、FS33)。在处理5天后,以截集水平λ=4.9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分为叁类:中间型(FS10、FS24、FS13、FS07、065、FS08、FS11、FS21、FS09)、忍耐型(FS01、FS33、FS04)、敏感型(FS03、FS16)。在处理10天后,以截集水平λ=4.7为阈值,可以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中间型(FS03、FS13、065、FS11、FS08、FS09、FS10、FS21、FS04、FS24)、忍耐型(FS01、FS33)、敏感型(FS07、FS16)。在处理15天后,以截集水平λ=2.8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忍耐型(FS21、FS24、FS01、FS09、FS13、FS04、FS11、065、FS10、FS33、FS08)、中间型(FS03)、敏感型(FS07、FS16)。3、在阿魏酸胁迫处理的不同时期,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各不相同。在处理1天后,以截集水平λ=10.7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分为叁类:忍耐型(FS10、FS13、FS24、FS08、FS03、FS09、FS33)、敏感型(FS04、FS11)、中间型(FS07、065、FS01、FS16、FS21)。在处理5天后,以截集水平λ=2.7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忍耐型(FS08、FS13、FS21、FS01、FS03、FS09、FS33)、中间型FS04、FS07、FS10、FS24、FS11、065)、敏感型(FS16)。在处理10天后,以截集水平λ=4.5为阈值,可以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忍耐型(FS21、FS24、FS10、FS01、FS11、FS08、FS13、FS09、FS33)、敏感型(FS16、065、FS04、FS07)、中间型(FS03)。在处理15天后,以截集水平λ=5.6为阈值,可以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中间型(FS21、FS24、FS08、FS10、FS13、FS03、FS33、FS11)、敏感型(FS07、FS16、065、FS01、FS04)、忍耐型(FS09)。4、在叁种酚酸协同胁迫处理的不同时期,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各不相同。在处理1天后,以截集水平λ=4.3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分为两类:中间型(FS01、FS21、FS13、FS08、FS11、FS16、FS09)、忍耐型(FS24、FS33、FS10、FS03)、敏感型(FS07、065、FS04)。在处理5天后,以截集水平λ=7.3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中间型(FS03、FS10、FS09、FS21)、敏感型(FS04、FS16、FS07)、忍耐型(FS13、FS33、FS01、FS11、FS08、FS24、065)。在处理10天后,以截集水平λ=5.4为阈值,则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中间型(FS01、FS21、FS10、FS07、FS09、FS16、FS04、FS24、FS03、FS33)、敏感型(FS11、FS13、FS08)、忍耐型(065)。在处理15天后,以截集水平λ=7.3为阈值,可将这14个杉木无性系划分为叁类:敏感型(FS01、FS21、FS10、FS07、FS09、FS16、FS04、FS24、FS03、FS33)、中间型(FS11、FS13、FS08)、忍耐型(065)。综上所述,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14个杉木无性系的总体分类情况为:敏感型(FS03、FS16)、中间型(FS04、FS07、FS08、FS21)、忍耐型(FS01、FS09、FS10、FS11、FS13、FS24、FS33、065)。在肉桂酸胁迫下,14个杉木无性系的总体分类情况为:敏感型(FS07、FS16)、中间型(FS03、FS04、FS08、FS09、FS10、FS11、FS13、FS21、065)、忍耐型(FS01、FS24、FS33)。在阿魏酸胁迫下,14个杉木无性系的总体分类情况为:敏感型(FS04、FS07、FS16、065)、中间型(FS03、FS10、FS11、FS21、FS24)、忍耐型(FS01、FS08、FS09、FS13、FS33)。在邻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这叁种酚酸协同胁迫下,14个杉木无性系的总体分类情况为:敏感型(FS04、FS07、FS16)、中间型(FS01、FS03、FS08、FS09、FS10、FS11、FS13、FS21)、忍耐型(FS24、FS33、065)。

林思祖, 杜玲, 曹光球[5]2002年在《化感作用在林业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感作用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林业生态系统中化感作用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对林木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化学因子 .通过大量而翔实的资料阐述了化感作用在林业上的研究现状及化感物质的来源、种类、生物合成途径与研究方法 ,并展望了其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陈敏捷[6]2012年在《内生真菌对宿主雷公藤化感作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雷公藤在种植及生长过程中常与杉木等树种混交,目的在于提高植物群落间的稳定性和增强抗虫害等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和杉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化感作用。植物内生真菌是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它们与植物的共生体也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绝大多数有关植物化感的研究都没有考虑内生真菌的影响,由此也造成一些关于植物化感作用的报道结果各不相同。而有关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他感作用影响的相关研究则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对雷公藤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其次通过其与雷公藤愈伤组织的悬浮共培养获取培养液作用于杉木种子的萌发试验,进而筛选出具有优势化感作用的内生真菌。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取杉木组培苗,以杉木组培苗和种子为受体材料开展化感胁迫实验,以此来探讨雷公藤内生真菌对杉木化感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雷公藤不同器官的组织分离,共获取22株内生真菌。通过其与雷公藤愈伤组织的悬浮共培养获取培养液,以杉木种子作为受体材料,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5号菌株对杉木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最明显的抑制作用,萌发率仅达到29.67%,较对照低了27%;化感作用指数高达0.4765,从而筛选出具有优势化感作用的内生真菌菌株NS-5。2.26s rDNA ITS序列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NS-5为小刺青霉,属半知菌纲、壳霉目、杯霉科,拉丁名为Penicillium Spinulosum。3.通过单独培养和悬浮共培养获取内生真菌、愈伤组织和共培养共计9种培养液,并分别作用于杉木种子,测定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效果及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9种培养液对杉木种子的萌发较对照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电导率均远高于对照的19.93%;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较对照要高。由于淀粉酶活性大大降低,造成淀粉的积累,致使9种处理的淀粉含量要高于对照。此外对比表明,雷公藤内生真菌培养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雷公藤愈伤组织培养液。4.以杉木组培苗作为受体材料,测定其在9种培养液胁迫下的生长和各种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9种培养液对杉木组培苗的生长均会造成明显的化感作用,且二者的悬浮共培养处理具有更强的化感作用。9种处理的组培苗生长态势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且在试验末期出现枯萎,死苗现象。全部生理生化指标在前两个试验时间点均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表现为上升态势,而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伴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物无法承受越来越强烈的胁迫伤害,导致MDA含量、细胞膜透性、POD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和金属元素含量的降低。导致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短时间的培养液处理对杉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胁迫时间的持续延长致使杉木的承受力达到临界点,培养液则的促进作用即会转变成强烈的抑制作用和胁迫伤害。5.经日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9种培养液的色谱图基本相似,说明其培养液中含有的化合物基本相同或相似。依据峰面积初步断定这些化合物在浓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内生真菌培养液和悬浮共培养液中的化合物浓度要略高于愈伤组织培养液,此结果可能是导致前两者在对杉木种子萌发和杉木组培苗生长过程中化感作用和胁迫伤害要强于后者的重要原因。经LC-MS对选取的Y3,N3和Y+N3培养液化感物质的初步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叁种悬浮培养液均含有多种化合物物质且物质组份较为相似,差异不明显。其中部分组份在叁种培养液中均有存在,如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子量为203.4的物质和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子量为242.2的物质。综上所述,雷公藤内生真菌对杉木种子的萌发生长和杉木组培苗的生长发育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感作用较明显。色谱及质谱分析发现化感物质的组分基本相似,但是浓度之间存在差异。说明雷公藤内生真菌主要是通过化感物质浓度而不是化感物质的不同种类来实现对宿主化感作用的影响。

曹光球, 林思祖, 吴淑芳, 黄世国, 俞新妥[7]2002年在《几个树种枝叶水浸液处理杉木6年后其生物量及分配》文中研究说明分别用杉木、木荷、丝栗栲、马尾松枝叶不同浓度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测定其各器官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丝栗栲、马尾松、木荷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 ,各器官的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随着浓度加大其促进作用增强 ,在低浓度时有利于皮、枝和枯枝落叶生物量分配率 ,高浓度时有利于叶、根、干的生物量分配率 ;杉木水浸液处理杉木 6年后 ,各器官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随着浓度加大其抑制作用增强 ,在低浓度时有利于叶、皮、根、枝和干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 ,高浓度时有利于枯枝落叶生物量分配率

曹光球, 刘学芝, 林思祖, 胡宗庆, 王凌霄[8]2007年在《腐解9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化感物质对杉木的化感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有机溶剂与蒸馏水混和浸提杉木枯枝落叶腐解9个月后化感物质,应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杉木枯枝落叶腐解9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物质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胚轴长及干物质量等指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鲜物质量则表现为轻微的促进作用;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均等表现为抑制作用.腐解土中的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极性化感物质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轴长及干物质量等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对胚根长、鲜物质量表现为促进作用.

袁娜[9]2012年在《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树种枯落叶对牧草的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现阶段我国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存在诸如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及地力衰竭等问题,而林草复合生态系统与纯林相比能够有效的改善林分生态条件并增加土壤肥力,且林下和林间牧草植被在促进人工林养分循环,维护林地土壤质量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将人工纯林改为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林下和林间牧草植被便成为改善人工林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樟子松、油松、华北落叶松、侧柏、小叶杨、辽东栎、白桦、白榆、刺槐、旱柳、柠条和紫穗槐等树种,利用其枯落叶浸提液对几种常见牧草植物(胡枝子、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冠花、毛苕子和黑麦草)进行室内发芽试验,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探讨所选树种枯落叶对几种牧草植物的化感作用,为牧草在人工纯林改造中的应用和林草复合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樟子松枯落叶对各牧草均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油松枯落叶对黑麦草有低促高抑制的化感作用,对其他牧草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华北落叶松枯落叶和侧柏枯落叶对沙打旺和毛苕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其他牧草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存在。2)小叶杨枯落叶对胡枝子、小冠花和黑麦草有抑制作用,对紫花苜蓿和沙打旺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对毛苕子有促进作用;辽东栎枯落叶对毛苕子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对其他牧草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白桦枯落叶对胡枝子和毛苕子有抑制作用,对其他牧草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白榆枯落叶对胡枝子、紫花苜蓿、沙打旺和小冠花均存在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对毛苕子有促进作用,对黑麦草有抑制作用;刺槐枯落叶对胡枝子、小冠花和黑麦草均有抑制作用,对紫花苜蓿和沙打旺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对毛苕子有促进作用;旱柳枯落叶对毛苕子有促进作用,对黑麦草有抑制作用,对其他牧草均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化感作用。3)柠条枯落叶浸提液对胡枝子、毛苕子和黑麦草都有抑制作用,对紫花苜蓿和小冠花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对沙打旺有促进作用;紫穗槐枯落叶对胡枝子、沙打旺、毛苕子和黑麦草均有低促高抑制的化感作用,对小冠花有抑制作用,对紫花苜蓿有促进作用。4)经过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小叶杨,刺槐、白榆及旱柳纯林与毛苕子、柠条与沙打旺、紫花苜蓿和紫穗槐可通过林草混交种植来构建林草复合系统,以解决现有的人工纯林中存在的问题。

王爱萍[10]2004年在《马尾松自身化感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化感作用》文中认为马尾松是我国特产的乡土速生、丰产树种,栽培面积广布南方十六省区,面积居全国针叶林前茅,蓄积居第4位。马尾松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木材是我国重要的建筑、纸浆和叁板用材,而其松脂又是林业系统主要出口换汇的商品。然而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表明,马尾松纯林存在许多蔽端,在我国南方马尾松混交林的营造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如何正确选择马尾松优良混交树种在某些方面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中马尾松与混交树种间的生物化学关系(即化感作用)往往被忽略,从而造成混交效果不理想。 因此,本课题利用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技术萃取马尾松叶、马尾松根、火力楠叶、根的化感物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生化物质进行物质鉴定,并采用种子发芽实验对马尾松、火力楠化感物质进行生物评价,从而深入探讨马尾松和马尾松、马尾松与火力楠、杉木之间的化感作用,这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混交树种与马尾松之间的生物化学关系,为正确选择混交树种提供化学生态方面的理论依据,而且对营造种间生物化学关系协调、稳定的马尾松混交林,充分发挥马尾松混交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1.在非夹带剂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及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技术萃取的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对马尾松种子发芽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与酒精对照相比,就最终发芽结果而言,四种萃取参数条件大部分处理对马尾松种子发芽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就发芽高峰期而言,与酒精对照相比:除萃取参数3分离Ⅱ100mg/kg及200mg/kg处理、萃取参数4分离Ⅱ200mg/kg处理外,萃取参数1、萃取参数2条件萃取的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处理的马尾松种子的发芽高峰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滞后现象。 同时,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对马尾松种子各发芽指标的影响表现不一。与酒精对照相比,萃取参数2和4萃取的生化物质在总体上表现为200mg/kg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的抑制作用强于500mg/kg处理和100mg/kg处理,萃取参数3条件下表现为随处理浓度的增高,对马尾松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加强:不同检测指标对同一处理的反映也不同,如萃取参数1分离Ⅰ200mg/kg处理对马尾松种子的相对发芽率表现为极显着的抑制作用,对胚根长则表现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就总体而言,非夹带剂萃取的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对马尾松种子的相对发芽率、胚根长、胚轴长、鲜重和干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相对发芽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2.在夹带剂条件下,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对马尾松种子发芽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酒精对照相比,就最终发芽结果而言,各萃取参数提取的马尾松根生化物质对马尾松种子存住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发芽高峰期来说,与酒精对照相比,萃取参数1分马尾松自身化感及共与伴生种之间的化感作用离H的二个浓度处理、萃取参数2的所有处理、萃取参数3分离I的二个浓度处理的马尾松种子发芽高峰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萃取参数2对马尾松种子发芽高峰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来说比较明显。同一萃取参数不同浓度处理之间相比,萃取参数l分离H、萃取参数3分离1 500mgjkg浓度处理的马尾松种子发芽高峰期明显滞后T. 200mg/kg和100m留kg浓度处理;不同评价指标对不同萃取参数、不同浓度的马尾松根提取物的敏感性不一,如萃取参数l分离I的SO0mg/kg马尾松根提取物对马尾松种子的相对发芽率、胚根长、胚轴长起抑制作用,而萃取参数2分离I的IOOmg/kg处理对相对发芽率、胚根长、胚轴长起抑制作川。与酒精对照相比,四种萃取参数条件马尾松根提取物对马尾松种子的相对发芽势、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其它发芽指标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3.在一作夹带剂条件卜,不同萃取参数马尾松叶提取物对马尾松种子发芽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发芽高峰期而言,蒸馏水对照和酒精对照处理的马尾松种子的发芽高峰分别出现在第9大和第6大。与酒精对照相比,萃取参数2分离H、萃取参数4分离H马尾松叶提取物处理的马尾松种子无滞后现象发生:苯取参数1马尾松汗卜提取物处理的马尾松种子的滞后现象比较明显:萃取参数3分离工和H、萃取参数4分离I提取物SOOmg/kg浓度处理的马尾松种子有轻微的滞后现象,随浓度的降低,这种滞后现象减弱或消失:马尾松种子不同评价指标对不同萃取参数、不同浓度的马尾松fl一1提取物的敏感性不一。从总体上看,与酒精对照相比,马尾松叶提取物对马尾松种子的相对发芽率、胚根长、鲜重、干重起抑制作用,对相对发芽势和胚轴一长起促进作用,或随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或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 4.在夹带剂条件卜,超临界流体CO:苯取马尾松叶时,不同苯取参数马尾松叶提取物对马尾松种子的发芽过程的影响不同。就发芽高峰期而言,与酒精对照相比,苯取参数1分离H、萃取参数3分离I马尾松叶提取物处理的马尾松种子的发芽高峰有显着的滞后现象,而且ZOOmg众g浓度处理的滞后现象最明显:苯取参数1分离I、苹取参数4分离I和11马尾松叶提取物处理的马尾松种子发芽高峰的滞后现象随浓度的上升逐渐减弱甚至消火:萃取参数2分离H、萃取参数3分离H马尾松仔1提取物处理的马

参考文献:

[1]. 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D]. 杜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杉木自毒作用及其与主要混交树种化感作用的研究[D]. 曹光球.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 杉木桩不同腐解阶段化感物质的生物评价[D]. 王凌霄.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4]. 应用荧光特性对杉木无性系的耐酚酸性状进行定量分类的研究[D]. 马志慧.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5]. 化感作用在林业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林思祖, 杜玲, 曹光球.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6]. 内生真菌对宿主雷公藤化感作用影响的研究[D]. 陈敏捷.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7]. 几个树种枝叶水浸液处理杉木6年后其生物量及分配[J]. 曹光球, 林思祖, 吴淑芳, 黄世国, 俞新妥.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8]. 腐解9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化感物质对杉木的化感作用[J]. 曹光球, 刘学芝, 林思祖, 胡宗庆, 王凌霄.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9]. 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树种枯落叶对牧草的化感作用研究[D]. 袁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 马尾松自身化感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化感作用[D]. 王爱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几个植物种对杉木的化感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