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军栗梅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
【摘要】布置并指导完成适当的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生产和社会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实践技能的重要形式。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形成新的作业观,努力提高高中生物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完成作业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业设计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深入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科学作业的创新自然也不会例外。在这种背景下,作业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一般作用与功能,而且要创新作业的设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新的作业观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三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内容应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指教师通过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教学模式也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物教学应更多地包含学生的实验、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生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效的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形成新问题,同时,在产生困惑—解决困惑的循环中,不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自主探求的精神会得以升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并持久保持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并不断巩固学好生物学的信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努力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将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二、新课程下作业的设计策略
为改变作业的现状,使其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布置,把握好学科作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必须对生物作业功能、形式、要求等重新思考和个性化设计,有必要把作业设计提到实践层面上来。
1.作业的设计应由教材知识向生活实践转变
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富有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高中生物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但是因为太平常了,他们往往不太留意,有时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例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学习光和色素时,提到秋天落叶变黄是因为低温使叶绿素被破坏,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比较耐低温,故秋天树叶变黄,学生异议不大。但提到枫叶秋天为什么变红时,学生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是枫叶中有特殊的光和色素,有的说是呈现在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大家都据理力争,不肯让步。此时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就是教师亲自解释也不足以服人了。对此,教师可适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显微镜自己观察亲自体会一下。这样的作业,比教师反复解说效果要好得多,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的情形,类似的争论,教师都可以及时将问题布置成体会型实践作业,使他们在体会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这类生活实践作业既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大力挖掘这方面的学习资源。
2.作业的设计应由书本知识向探究学习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从而赋予了作业内容的创新性。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被摆在首要地位。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部分教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开门见山将问题摆出,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探究。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不会发现问题,更不用说去思索、探究了。其实,生物科学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生命现象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如教学《植物向性运动的探究》时,我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学生很快就提出大量的问题:植物为什么总是向光生长?影响根生长的因素是什么?如果将根尖朝上放置,根会背地生长吗?有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学生会主动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投入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学生自己实验、查找资料—研究探讨—论文交流答辩,最后我指导其形成结论。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对于伴性遗传,可以问: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合适,有些问题虽具有科学性,但过于复杂,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全面考虑预测范围内有关的证据和论据,往往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反而可能挫伤其求知欲,适得其反。故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探究性作业的难度也应该不尽相同。
探究性学习作业,也可以结合探究过程的几个方面,结合学生知识特点,分阶段突出设计某一环节探究内容为学习作业。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建立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的作业,培养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能力的作业,等等。
3.作业的设计应由独立思考向小组合作转变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生产与社会,把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生产及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是生物课教学的目标之一,设计并布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性、应用性、小组合作性作业,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在教授“果酒的制作”这一课时,恰值葡萄上市,于是布置了合作应用性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尝试在家中制作葡萄酒,要求分组合作完成。”学生在已学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组协作。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首先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果酒制作的实验步骤,努力创设制作果酒的适宜环境,克服困难,相互协作。实验失败,小组一起探讨失败的可能原因;实验成功,小组成员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总结成功的经验。这个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比书本上更多的具体知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的小组在实验成功后,还邀请家长开了小型品酒会,更是促进了家庭的团结和睦,也使同学们的友谊更加牢固。在这次活动结束交流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自觉地完成了实践作业,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总结,例如:学生会互相帮助分析果酒制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的说,果酒制作关键在于密封程度如何;有的说,葡萄的选择和清洗很重要;有的说,需要特别加入酵母菌。还有的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了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干红等葡萄酒分类的原因。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与同伴交流讨论,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使得作业完成更深入、更完善;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
4.作业的设计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适当设计并布置学生完成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膜”后,我布置了一项开放性作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一个细胞的死活。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整可行,尤其要设置对照组及选定正确的变量。我不规定具体材料,方法和步骤,完全让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即把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严谨性、一致性、可重复性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环节和步骤要求,自由选择,设计出多样化的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科学探究一般方法提供空间,打破陈规,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根据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得出结论:有效设计作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学重点,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水平,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教师设计作业,应紧扣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呈现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不仅可以唤起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而且在完成作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能不断锻炼探究技能,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起点,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合作交流协同完成作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与同伴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使得作业完成更深入、更完善。同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进而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2]章龙珠.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初探.数理化学习综合版,2009,(3).
[3]刘青,刘妍华.作业有效性的思考.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