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震评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韧性,城市,邓肯,标致,性能,方法,建筑。
抗震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辉,徐强,陈健云[1](2019)在《江坪河进水塔抗震安全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塔结构作为水工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抗震安全性需要重视。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江坪河进水塔及地基系统进行了叁维有限元分析。在得到江坪河进水塔的自振频率后,进行了静力与地震动谱迭加作用分析。着重研究了江坪河进水塔的关键部位的应力。通过分析可知:对于整个塔体而言,在地震工况下,因岩体的约束作用,塔背和山体的连接处成为薄弱部位。(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10期)
徐积刚,吴刚,汤昱川,冯德成[2](2019)在《近场地震下混凝土框架考虑不确定性的抗震风险与恢复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的抗震恢复性表征了结构震后维持和恢复其功能的能力,是近年来地震工程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我国8度区典型中低层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系统性的抗震恢复性评估。考虑结构设计参数以及震后修复行为的不确定性,探讨混凝土框架在远近场地震下的恢复性差异。通过增量动力分析的方法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结构的经济损失、震后残余功能以及结构功能恢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显着;近场地震显着增大了结构的易损性,同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更小的结构震后瞬时残余功能以及更长的功能恢复过程,降低结构的抗震恢复性;忽略结构不确定性会低估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高估震后残余功能和结构抗震恢复性。研究结果可为考虑近场地震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建设计或者维护加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田伟新,张晗亮,聂大巍[3](2019)在《面向抗震防灾规划的建筑物震害评估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物抗害评估方法非常的重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震害评估的概念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探究抗震评估流程以及分析分区抽样与建筑物分类情况,并制定多级震害评估方法,以此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防火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尚庆学,李吉超,王涛[4](2019)在《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一种量化医疗系统抗震韧性的评估框架,通过定义医疗系统功能、确定关键基础设施及支撑医疗系统功能的关键构件建立医疗系统模型。将医疗系统划分为5个医疗功能单元及7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不同的构件构成,由此建立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权重系数用于后续的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门诊急诊是5个医疗功能单元中最重要的(37.5%)。同时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对应于地震救灾功能以及全部功能恢复所需要的时间需求(分别是8.13 d、27.27 d)。(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郝则胜,张亚栋,王嫘,高玉斌,周洋[5](2019)在《核仪控系统物项替换抗震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电事业不断发展,核电厂(NPP)仪控系统不断有设备达到寿期或损坏需要进行替换。针对国内核电厂仪控系统物项替换因缺乏地抗震技术评估方法的规范而无法执行的情况,对美国EPRI相关导则、标准进行研究。利用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系统模型,得到结构动态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地震不敏感物项及地震坚固物项提出动态相似的证明方法。结合核电厂仪控系统物项替换的实际应用,提出适合国内核电行业应用的物项替换抗震技术评估方法,对国内核电行业核安全级物项抗震技术评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2019年06期)
蔡正坤[6](2019)在《标致性景观设计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存在着评估精准性差、模型灵活性差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标致性景观设计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现有模型的分析,对构建的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整体架构进行提出,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结构数值分析模型,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非线性动力时程进行分析,得到标致性景观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指标-损伤指数,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对损伤分布系数进行计算,以得到的损伤分布系数为依据建立标致性景观性易损性曲面,由其推导出抗震避灾韧性指数公式,从而实现标致性景观设计抗震避灾韧性的评估。通过实验得到,与现有的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相比较,构建的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极大的提升了评估的精准性与模型的灵活性,充分说明构建的标致性景观设计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具备更好的评估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张永亮,汪振新,刘尊稳,赵成江[7](2019)在《砖石古塔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抗震加固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针对其地震反应特点,研究了砖石古塔的抗震薄弱部位、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评价指标以及抗震加固措施。主要研究结论为:(1)提出了采用极限承载能力与层间位移角2个指标综合评估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对穿锚杆锁定内外钢带围箍和竖向贯穿钢筋为主,聚丙烯酸脂乳液砂浆裂缝注浆为辅的砖石古塔综合抗震加固措施。(3)砖石古塔塔底截面为承载能力抗震薄弱部位,抗拉能力不足是导致塔体破坏的主要原因。(4)地震作用下,砖石古塔随着塔体层数的增加,层间位移角增大,顶层塔体为变形能力薄弱部位。该研究结果可为砖石古塔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抗震加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燕登[8](2019)在《基于FEMA P-58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及减隔震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早期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论存在未考虑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采用了非工程人员不易理解的性能指标、未考虑非结构构件等诸多缺陷。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PEER)提出了新一代考虑全概率方法的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理论,并在2012年颁布了FEMA P-58抗震性能评估规范。采用消能减震与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过去的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减震结构以及隔震结构在降低结构响应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如层间位移角等指标。但关于这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损失以及非结构构件的损坏情况还有待研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采用FEMA P-58理论进行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流程。首先,设计了一栋典型多层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屈曲约束支撑以及隔震支座形成BRB-框架结构与隔震框架结构,采用基于OpenSees开发的ViPSea软件建立了叁个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选取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对叁个结构进行了结构响应分析。针对多遇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四个地震动强度,本文使用FEMA P-58理论中基于强度的方法,给出了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及地震损失分析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比了普通框架结构、BRB-框架结构、隔震框架结构在四个地震动强度下的结构响应情况及地震损失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FEMA P-58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选取了使非工程人员也易于理解的性能指标;采用了全概率的思想,考虑了地震损失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提高了分析的精确度,降低了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采用性能组为单位进行性能评估,使性能评估具体到建筑物中的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2)结构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框架结构相比,BRB-框架结构与隔震结构在各个强度等级的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均降低了40%-60%;隔震结构的顶层楼层加速度降低了45%,而BRB-框架结构顶层的楼层加速度增大25%。建筑整体易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完好”、“轻微损坏”、“中等损坏”叁个性能水准下,隔震结构具有优良的安全储备,而本例中的BRB-框架结构具有优秀的抗倒塌能力。3)地震损失评估结果显示,采用隔震框架结构与BRB-框架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维修成本与维修时间。与普通框架相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维修成本与维修时间可降低65%与58%,BRB-支撑框架结构可降低47%与34%。(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秀梅,张毅[9](2019)在《十叁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结构抗震复核研究与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鉴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对十叁陵上库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由0.15g调整为0.20g,原设计场地基本烈度Ⅶ度提高为Ⅷ度区,为进一步核实十叁陵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采用拟静力法和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电站上水库工程主坝、副坝等重点部位开展结构抗震复核计算,按照坝体单元抗震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坝坡抗震稳定性的动力时程线法,并结合坝体应力变形的分析结果,对坝体抗震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为电站上水库工程安全稳定及运行期的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抽水蓄能》期刊2019年02期)
程庆乐,许镇,顾栋炼,谢昭波,田源[10](2019)在《基于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我国主要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尺度的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对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城市统计年鉴等给出的宏观指标建立城市建筑数据库,通过GEAR1方法(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rate model 1)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具体场地的地面运动强度,通过地面坡度与剪切波速的对应关系确定的场地类别来考虑地震动输入,采用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建立建筑分析模型,通过地震经济损失风险指标和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风险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给出中国大陆主要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基于可公开获取的数据预测全国不同城市的建筑震害风险;根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的地面强度,地震经济损失高风险区主要是设防加速度0.3g以上地区;考虑城市人口、GDP因素后,中、东部城市因人口和财富密度较高,建筑地震风险增加明显;不同地震动选波对经济损失风险影响较小,而对倒塌风险影响较大。本文分析方法可以为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析提供相关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抗震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的抗震恢复性表征了结构震后维持和恢复其功能的能力,是近年来地震工程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我国8度区典型中低层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系统性的抗震恢复性评估。考虑结构设计参数以及震后修复行为的不确定性,探讨混凝土框架在远近场地震下的恢复性差异。通过增量动力分析的方法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结构的经济损失、震后残余功能以及结构功能恢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显着;近场地震显着增大了结构的易损性,同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更小的结构震后瞬时残余功能以及更长的功能恢复过程,降低结构的抗震恢复性;忽略结构不确定性会低估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高估震后残余功能和结构抗震恢复性。研究结果可为考虑近场地震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建设计或者维护加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震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辉,徐强,陈健云.江坪河进水塔抗震安全评估[J].绿色环保建材.2019
[2].徐积刚,吴刚,汤昱川,冯德成.近场地震下混凝土框架考虑不确定性的抗震风险与恢复性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19
[3].田伟新,张晗亮,聂大巍.面向抗震防灾规划的建筑物震害评估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2019
[4].尚庆学,李吉超,王涛.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J].工程力学.2019
[5].郝则胜,张亚栋,王嫘,高玉斌,周洋.核仪控系统物项替换抗震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9
[6].蔡正坤.标致性景观设计抗震避灾韧性评估模型分析[J].华南地震.2019
[7].张永亮,汪振新,刘尊稳,赵成江.砖石古塔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抗震加固措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8].燕登.基于FEMAP-58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及减隔震性能评估[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9].张秀梅,张毅.十叁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结构抗震复核研究与评估[J].水电与抽水蓄能.2019
[10].程庆乐,许镇,顾栋炼,谢昭波,田源.基于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我国主要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J].地震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