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突变论文_董莹,刘淑萍,徐艳春,刘言,邓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发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细胞,联苯,色素,多氯联苯,生殖腺,冬麦。

诱发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董莹,刘淑萍,徐艳春,刘言,邓艳[1](2019)在《云南省1例伯氨喹诱发溶血患者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分析及酶蛋白空间结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伯氨喹诱发溶血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对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5月18日采集1例因服用伯氨喹出现溶血反应、 G6PD酶活性下降75%的间日疟病例血样。提取血样的人基因组DNA,通过PCR分别扩增含G6PD基因exon2、 exon3~7、 exon8~9和exon10~13等12个外显子的片段并测序。整理获得的DNA序列与G6PD基因野生型、突变型序列比对,以确认12个外显子分别的起止点并拼接成exon2~13外显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错义突变、同义突变和进行氨基酸链转换。采用SWISS-MODEL预测氨基酸链空间结构(www.swissmodel.expasy.org/interactive), PyMOL2.2.0软件修饰空间结构预测图。结果间日疟患者血样基因组经4个PCR反应体系扩增,分别获得含G6PD基因exon2、 exon3~7、 exon8~9、 exon10~13外显子的336、 2 277、 976和1 421 bp等4种目标产物。由测序结果整理获得12个外显子的cDNA链为1 545 bp,与野生型序列比对的同义突变、错义突变位点分别为c.1311T> C和c.1376G> T,导致437、 459氨基酸呈Y/Y不变和R/L变异,空间位置均未在G6PD与NADP+、乙醇酸配体的结合区。515 aa氨基酸链的二聚体空间结构模型GMQE、 QMEAN分别为0.97和0.66,建模质量高,与野生型模型(6e07.1.A)比对,459氨基酸均处于模型表面,与NADP+配体的结合区均包括238、 357等16个残基;四聚体的建模质量略差,乙醇酸的配体结合区仅为47等6个残基,少于野生型的11个。结论G6PD基因编码区c. 1311T> C同义突变与c.1376G> T错义突变同时存在,可能不影响该患者G6PD二个亚基的聚合及其与NADP+配体的结合,但四聚体的形成受到干扰。(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金桂芳[2](2019)在《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及在多氯联苯诱发基因突变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致癌物自身通常缺乏生物反应性,需要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化学物的致突变性筛查通常采用体外细胞遗传毒理学试验,然而,由于常规细胞缺少生物转化酶活性,易致假阴性结果。采用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如大鼠肝脏S9混合物)可增加致突变物的检出率。然而,某些重要的代谢酶在肝细胞中并不表达或者表达量不受常用诱导剂(如Aroclor 1254)影响,导致依赖相应酶活化的前致突变物在添加S9混合物的实验体系中也表现为阴性结果。采用重组表达特定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酶的细胞系作为遗传毒性研究的实验体系可明显增加前致突变物的检出率。CYP2E1是活化某些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的重要代谢酶,表达该酶的各种细胞模型已被用于研究相关前致突变物的遗传毒作用,然而关于细胞内表达代谢酶的实验体系与细胞外添加S9混合物的活化体系的比较优势尚未见报道。N-二乙基亚硝胺(NDEA)是重要的食品污染物及肝脏诱癌剂,在缺乏代谢酶活性的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只有在添加S9混合物并采用高浓度处理才表现致突变作用。有研究提示其可能经CYP2E1酶代谢活化。本研究采用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中国仓鼠(V79)细胞和人肝(L-02)细胞研究NDEA的遗传毒性及其对CYP2E1酶的依赖性,并将其与在S9混合物作用下对缺乏代谢活性的V79-Mz(无CYP酶表达)细胞的效应进行比较,以探讨细胞内酶表达体系用于体外遗传毒性研究的优势。由于CYP2E1的底物一般为有机物,试验中需要有机溶剂助溶。然而,据报道常用的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可抑制CYPs酶活性,其中以对CYP2E1酶的作用最强;而其他许多有机溶剂(如甲醇、氯仿、丙酮等)不巧却均为CYP2E1底物,不适合作为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助溶剂。DMSO是否会影响前致癌物经人CYP2E1活化产生的遗传毒作用迄今无报道,考虑到DMSO浓度对相关实验模型可能构成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NDEA(可兼溶于水和有机相)作为模型前致突变物探讨DMSO对人CYP2E1依赖性遗传毒作用的影响,为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的实验条件提供可靠依据。多氯联苯是具有致癌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但其代谢活化酶和致突变效应一直未明确。本课题组报道了一氯联苯和二氯联苯经CYP2E1活化后可对哺乳动物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空气和人体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某些叁氯、四氯联苯的暴露水平比一氯、二氯联苯更高,具有更大的潜在健康风险,但遗传毒理学试验数据缺乏。本研究还将使用已优化的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体系探讨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经人类CYP2E1酶代谢活化导致基因突变作用及突变类型,并探讨PCBs在联苯骨架上氯取代基增加对遗传毒性强度的影响。目的1.探明NDEA经CYP2E1酶代谢活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导致的遗传毒作用及细胞内CYP2E1酶活化实验体系相对于S9混合物体系的优势,并评价DMSO作为溶剂应用于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适用性,提出不干扰试验结果的DMSO浓度限值,以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试验的条件。2.探讨非共平面(非二恶英样)叁氯联苯和四氯联苯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对重组表达人CYP2E1的哺乳动物细胞诱发Hprt基因突变作用,并了解受试物诱发突变子的Hprt基因序列改变特征。方法1.受试细胞系:V79-Mz,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以后者为母体细胞构建的同时表达人硫酸基转移酶(SULT)1A1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hSULT1A1),以及人肝细胞(L-02)系。2.受试化合物:NDEA、2,3,4'-叁氯联苯(PCB22)、2,4,4'-叁氯联苯(PCB 28)、2,2',5,5'-四氯联苯(PCB 52)和2,4,4',5-四氯联苯(PCB 74)。3.试验方法:采用CCK-8试验分析细胞毒作用,用微核试验、Hprt致突变试验测试遗传毒作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YP2E1蛋白和mRNA水平;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突变细胞Hprt基因碱基序列改变。结果1.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1)NDEA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及其在不同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强度的比较①NDEA对V79-Mz细胞无诱发微核或致突变作用,然而它对V79-hCYPE1-hSULT1A1和L-02细胞可诱发微核和/或/Hprt突变,且该作用可被CYP酶抑制剂或CYP2E1专一抑制剂所阻断。②NDEA对V79-hCYP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作用的强度和效能显着高于其对添加S9混合物的V79-Mz细胞的效应。(2)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条件的优化—溶剂DMSO工作浓度探讨①DMSO在0.05%~0.2%(v:v)浓度范围内不影响NDEA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DMSO在0.1%和0.2%浓度即分别明显降低NDEA对L-02诱发微核和对V79-hCYP2E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均远低于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致突变作用。②DMSO在0.05%~0.2%浓度范围不影响V79-hCYP2E1-hSULT1A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并且对上述细胞以及V79-hCYP2E1和L-02细胞CYP2E1的mRNA水平也无影响。2.几个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的致突变作用(1)受试PCBs(PCB22、PCB28、PCB52、PCB74)对V79-Mz细胞无致突变作用,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五氯酚同时暴露以抑制SULU1A1)均诱发Hprt基因突变,且有浓度相关性。(2)从PCB 74(四氯联苯)致突变作用的强度和效能均明显高于PCB 28(叁氯联苯,化学结构与前者高度相似)来看,氯化程度的增高未必导致致突变性减弱,甚至可增强。(3)以PCB 28和PCB 52诱发的突变子为代表,基因测序结果提示Hprt基因突变以碱基置换及外显子缺失为主要特征;阳性对照NDEA诱发的突变的主要类型为碱基置换,A:T-→G:C出现频率最高。结论1.表达人CYP2E1的重组细胞比人肝L-02细胞及V79-Mz(添加S9混合物)具有更好的代谢活化效果,是更适用于研究CYP2E1依赖性前致突变物的实验模型;该实验体系中作为受试物溶剂的DMSO在0.05%至0.2%浓度范围一般不影响试验结果,尤其是当CYP2E1蛋白量相对充足时。2.非二恶英样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具有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而氯化程度增加有时会增强致突变效应(PCB 22、PCB 52、PCB 74分别强于结构相似的PCB 5、PCB 9、PCB 28);PCBs和阳性对照物NDEA诱发的突变类型包括单碱基置换、外显子缺失等,表现出以单碱基置换为主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4)

朱娜[3](2019)在《几种前致突变物对与其活化细胞相互作用的V79细胞诱发微核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受试细胞外形成的活性代谢物因其生物膜透过性不可确定,其对靶细胞的遗传毒作用也受影响。在受试细胞外形成的带负电荷的硫酸基结合物就不易进入靶细胞,并且一些细胞色素P450(CYP)酶形成的代谢产物也可能不耐受转运过程。目前遗传毒性试验中纳入的代谢活性主要是采用大鼠肝S9混合物,在受试细胞外形成的活性代谢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及对跨距离迁移的承受性可能会有差异,不同代谢产物在生物利用度上的差异对毒效应的影响还缺少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前致突变物在重组表达特定活化酶的细胞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后,对缺乏特异活化酶的受试细胞的遗传毒作用差异,尤其是相较于受试物对相关代谢细胞直接作用的差异;以此了解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混合物对不同受试物遗传毒性检测效能的变异,并揭示重组表达生物转化酶的哺乳动物细胞系用于遗传毒性试验的独特价值。采用几种常见的前致突变物,包括1-甲基芘[1-methylpyrene,1-MP,由CYPs和磺基转移酶(SULTs)按次序经二步反应而活化]、1-羟甲基芘(1-hydroxymethyl pyrene,1-HMP,为1-MP的中间代谢物、依赖SULTs活化的前致突变物)、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需要CYP1A1或CYP1B1活化的前致突变物)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需要CYP1A2或CYP3A4活化的前致突变物),观察它们对表达其活化酶的重组V79细胞及与这些代谢型细胞以不同形式相交通的V79对照细胞诱发微核的作用。有关不同细胞间交通的形式包括:对照细胞与代谢细胞等比例混合培养,对照细胞与代谢细胞通过0.4 μm的微孔和1 mm距离(结合transwell培养系统)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受试细胞接受化学物与代谢细胞孵育后移出的培养液处理。微核试验的暴露/恢复时程为3h/21h。以Western blot法分析各受试细胞表达特定生物转化酶的相对水平。结果1-MP对同时表达人CYP1A2和人SULT1A1的V79衍生细胞系(V79-hCYP1A2-hSULT1A1)明显诱发微核形成,且效应呈浓度相关性。在以下另外的实验模型中,1-MP也呈现相似的诱发微核作用:(1)表达人CYP1A2的重组V79细胞(V79-hCYP1A2)与表达人SULT1A1的重组V79细胞(V79-hSULT1A1)按1:1混合培养,(2)应用上述transwell系统使受试细胞V79-hSULT1A1 与V79-hCYP1A2细胞相交通,以及(3)受试细胞V79-hSULT1A1接受转移自1-MP与V79-hCYP1 A2细胞孵育3h的培养液。1-HMP也对V79-hSULT1A1细胞明显诱发微核,然而在以下模型中1-HMP诱发微核作用都明显减弱:(1)受试细胞V79-Mz与V79-hSULT1A1在transwell系统中相交通,(2)V79-Mz细胞接受转移自1-HMP与V79-hSULT1A]细胞孵育后的培养液处理。BaP和AFB1对V79细胞在Aroclor 1254诱导的大鼠肝脏S9混合物存在的条件下,均诱发微核形成,且效应均呈浓度依赖性;与之相比较,相似效应也在BaP对重组表达人CYP1A1的V79细胞(V79-hCYP1A1)的微核试验观察到,而AFB1对V79-hCYP1 A2细胞的作用强度明显增高。此外,BaP对与V79-hCYP1A1细胞相交通的V79-Mz细胞诱发微核作用与其对V79-hCYP1A1细胞的直接作用强度相似;相反,AFB1对与V79-hCYP1A2细胞相交通的V79-Mz在受试浓度下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1-MP的终毒物(1-甲磺基花,1-sulfoxymethylpyrene)扩散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的机会远低于不带电荷的1-HMP;而AFB1的活化产物(AFB1-8,9-环氧化物)对缺乏代谢能力的靶细胞的生物可及性很低(远低于BaP的活性代谢物),尤其不能经受一定的扩散距离,难以跨膜及跨距离转运而作用于靶细胞。本研究结果支持重组表达生物转化酶的哺乳动物细胞系用于遗传毒性试验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4)

万慧达[4](2019)在《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自噬基因PINK1和WDR45突变诱发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自噬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主要功能是清除胞内聚集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并回收部分小分子如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为合成代谢提供基础。自噬功能异常会导致胞内代谢紊乱进而诱发一系列疾病。神经细胞是种高度分化的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性氧等应激的增加,胞内容易累积异常聚集的蛋白,若因自噬功能受损不能及时清除这些聚集的蛋白,会导致神经元死亡,进一步诱发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关于自噬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阐述自噬的起始,底物的隔离以及溶酶体的降解机制等,关于自噬如何调控神经元的凋亡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基于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LC-MS/MS)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大规模鉴定和定量蛋白质水平及磷酸化位点的变化,有助于系统地理解如细胞周期、受体信号传导、DNA损伤与修复、神经突触的信号传递与重塑等基本生命现象。本研究以两种自噬基因突变小鼠模型为出发点,全面解析其神经元的蛋白质组学或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图谱,期望阐明自噬缺失导致神经元凋亡的机制。PINK1激酶失活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常见的一种致病突变。近期研究表明PINK1作为蛋白激酶磷酸化Parkin、泛素等分子介导线粒体自噬从而维持细胞稳态,然而线粒体自噬对神经元的存活和行使正常功能是否有直接影响尚未可知。我们从野生型和Pink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获取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建立药物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引发的线粒体损伤,在此基础上,利用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技术大规模定量研究Pink1基因敲除后对原代神经元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ink1调控的通路主要包括mTOR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Pink1可以直接磷酸化促凋亡蛋白BAD(Bcl2 antagonist of cell death)的S112(第112位丝氨酸)位点并抑制其促凋亡活性。在Pink1基因敲除神经元中过表达BAD的模拟磷酸化蛋白(第112位丝氨酸S突变成天冬氨酸D)可以回复线粒体损伤导致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INK1通过直接调控促凋亡蛋白BAD的活性控制神经元的凋亡。WDR45是螺旋桨蛋白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BPAN,β-propeller Protein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的致病基因。WDR45属于包含色氨酸-天冬氨酸40个氨基酸重复序列(WD40)的蛋白家族,目前的研究认为WDR45在AMPKULK1下游参与自噬调控,通过与ATG2相互作用促进自噬小体膜的延伸与形成。对WDR45在BPAN发病机制的理解仅限于明确了WDR45缺失导致细胞自噬水平发生异常,但自噬异常是否影响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并进一步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尚不清楚。我们利用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技术获得全身性Wdr45基因敲除(Wdr45 KO)小鼠,行为学、电生理结果显示Wdr45 KO小鼠具有认知障碍与突触传递障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6月龄KO小鼠前额皮质和黑质脑区神经元数量减少。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野生型和Wdr45 KO小鼠的多个脑区在发病早期蛋白质组的变化,发现大量内质网蛋白在KO小鼠显着积累。功能实验发现Wdr45缺失的细胞内质网面积增大,内质网应激增加,激活IRE1α或PERK通路,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用自噬激活剂或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可以回复KO细胞的凋亡。因此,我们初步揭示了WDR45通过维持内质网稳态调控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屠振力,小林泰彦[5](2019)在《重离子射线辐照家蚕生殖腺诱发后代幼虫斑纹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明高能重离子射线辐照家蚕生殖腺所产生的突变效应,以不同剂量的~(12)C~(5+)射线分别辐照家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性别的生殖腺部位,以次代幼虫斑纹突变为依据鉴定辐照后代的突变率。结果显示,高能~(12)C~(5+)射线辐照家蚕幼虫生殖腺部位,可以高效诱发后代突变,对于同一发育阶段的幼虫,在1~9 Gy剂量范围内,造卵数及产卵数随幅照剂量增加而减少,而后代斑纹突变率在1~5 Gy剂量范围内随辐照剂量增加而升高;与熟蚕相比,4龄第3天幼虫辐照后诱发的后代突变率较高;家蚕幼虫辐照后诱发的突变率存在性别差异,雄性的突变率高于雌性。结果表明,对家蚕生殖腺部位进行重离子射线辐照是获得家蚕突变体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吴穹宇[6](2019)在《OsMsh6突变体的自发和诱发点突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是DNA修复的重要途径之一,负责识别和校正单碱基错配和未配对核苷酸,在生物体中高度保守,对于维护DNA复制的高保真度、高准确度和基因组稳定性至关重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OsMsh6基因是与拟南芥AtMsh6同源的错配修复基因,但迄今为止,对其功能及其突变体对诱变处理的反应尚无报道。为此,本研究分析了OsMsh 纯合插入突变体自发与诱发点突变的发生频率与特点,并建立了简便、快速、不经测序即可确定单碱基突变的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OsMsh6突变体的自发点突变。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OsMsh6突变体的自发点突变进行研究。从3个OsMsh6(LOC_Os09g24220)纯合插入突变体NF9010、NF7784和ND6011中检测到994个碱基突变,平均每个突变株系上的单核苷酸突变密度约为1/136.72Kb。这些点突变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条染色体上,并随着世代累积。所有可能的碱基转换和颠换的类型都能看到,且碱基转换与颠换的比例大约是3.12。突变位点侧翼的碱基组成存在偏差。这一结果表明OsMsh6基因可识别和修复自发产生的点突变,对维护基因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OsMsh6基因在DNA修复中的功能和探索MMR突变体在水稻诱变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OsMsh6突变体的诱发点突变。以水稻OsMsh6基因插入突变体NF9010为离子束诱变处理的对象,比较了插入突变体与对照(Msh6WT)间发生点突变的频率与特点。发现OsMsh6突变体的诱发突变频率约是对照的3倍,可见以MMR缺陷体作为辐射诱变处理的起始材料,可显着提高点突变产生的效率。与自发突变的情形相同,在突变体NF9010与对照Msh6WT中所有可能的碱基转换和颠换的类型都能看到,表明二者突变谱都具有广泛性。突变体相比对照的不同之处在于,碱基转换发生的频率更高,更多的点突变集中在第8、11和12染色体等。对N+离子束诱变处理发生的突变位点侧翼的碱基也进行了检查。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利用错配修复突变体构建高效的诱变育种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Msh 基因在错配修复中的重要作用。(3)点突变快速检测方法。利用CELI酶的切割特性,结合人工接头链接和特异性扩增,建立一种无需测序即可快速确定点突变有无、位置和类型的方法。本方法包括6个步骤:1)根据待测目标序列设计引物,对待测样本和参照分别进行PCR扩增;2)将两组扩增产物形成的异质双链产物,用CELI酶切;3)电泳检测酶切产物,确定待测样品是否含有单碱基突变;4)回收其中被CEL I酶切开产生的新片段,每个片段分别与带A、C、G或T粘性末端的接头连接;5)连接产物用目标片段引物和接头引物组成的联合引物进行特异性扩增;6)电泳检测,以有扩增产物的接头为依据,推断出点突变的类型。本研究所提出的检测单碱基突变的方法,无需测序能够检测已知的单碱基突变,也可以筛查未知的单碱基突变,既可以确定突变的位置,又可以确定突变的类型,为点突变的快速而又经济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峰,赵龙,樊金萍,吴雪伶,孟淑芳[7](2019)在《Q61R和V112A突变的HRAS基因在NIH小鼠体内诱发肿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含有HRAS(V112A)基因及其G12C、G13C、Q61R和G12C/G13C/Q61R突变体的质粒DNA在NIH小鼠体内的致癌性。方法:从人结肠癌DiFi细胞中扩增含有V112A突变的HRAS(V112A)基因,采用PCR点突变法在HRAS(V112A)中分别引入G12C[HRAS(V112A/G12C)]、G13C[HRAS(V112A/G13C)]、Q61R[HRAS(V112A/Q61R)]或3位点联合突变[HRAS(V112A/G12C/G13C/Q61R)],将HRAS(V112A)及上述突变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Western blot确证HRAS(V112A)及各突变体可体外表达后,每种质粒按每只100μg剂量皮内注射6~8周龄雌性NIH小鼠,阴性对照组注射PBS,每组8只小鼠,持续观察小鼠致瘤情况。注射后4个月,取小鼠瘤样组织分别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RAS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结果:从DiFi细胞中成功扩增出含有V112A突变的HRAS(V112A)基因,并构建4个突变体,体外转染结果表明各HRAS均可在L929细胞中表达。重组质粒注射小鼠后,HRAS(V112A)组有4只小鼠注射后4个月于注射部位出现增生样改变,该病变在1个月后自愈;HRAS(V112A/Q61R)组有1只小鼠于注射后4个月出现明显的瘤样增生。至观察期末,HRAS(V112A/G12C)、HRAS(V112A/G13C)和HRAS(V112A/G12C/G13C/Q61R)组小鼠均未出现可见增生样结节。病变组织的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HRAS(V112A)组小鼠增生样组织和HRAS(V112A/Q61R)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均有对应的HRAS基因存在和表达。结论:HRAS(V112A)可在NIH小鼠体内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增生样改变,含有Q61R突变的HRAS(V112A)可在NIH小鼠体内诱导肿瘤形成,含有G12C、G13C及G12C/G13C/Q61R突变的HRAS(V112A)在小鼠体内不会引起明显病变。(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1期)

金桂芳,蔡露,张驰腾,姜浩,刘云岗[8](2018)在《2,4,4′-叁氯联苯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及其代谢酶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组近年报道了非二恶英样多氯联苯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细胞的致突变作用,且作用依赖于人细胞色素P450(CYP)2E1酶的代谢活化;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非二恶英样化合物2,4,4′-叁氯联苯(PCB28)的致突变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微核实验和Hprt致突变实验检测PCB28对中国仓鼠V79和重组表达人和硫酸基转移酶(SULT)1A1的V79衍生细胞(V79-hCYP2E1-hSULT1A1)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并利用酶抑制剂观察重组表达的酶对于受试物毒效应的影响。结果 PCB28(5~40μmol/L)经12 h染毒、12 h恢复,对V79-Mz和V79-hCYP2E1-hSULT1A1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 1-氨基苯并叁唑(60μmol/L, CYP抑制剂)和五氯苯酚(10μmol/L, SULT1抑制剂)的与受试物同时暴露于V79-hCYP2E1-hSULT1A1细胞对细胞活力影响甚微。PCB28在5~20μmol/L对V79-Mz细胞没有诱发微核的作用,但对V79-hCYP2E1-hSUT1A1细胞则明显增加其微核细胞率(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此作用可被1-氨基苯并叁唑明显降低,而被五氯苯酚明显增强。PCB28(10~40μmol/L)对V79-Mz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无影响,对V79-hCYP2E1-hSUT1A1细胞则诱发基因突变频率增加(P<0.05),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结论 PCB28可能经CYP2E1酶活化为致突变性代谢物,后者可由人SULT1A1酶代谢减毒;同其他非二恶英样多氯联苯类似,PCB28可能是一个由人CYP2E1酶活化的前致突变物。(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录祥[9](2018)在《诱发突变与植物品种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核农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报告集》期刊2018-12-15)

于美鲁,左宇军,王浩,邬忠虎,潘超[10](2018)在《动力扰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突变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石门掘进穿煤层的主要特征,引入层裂体的理论,将工作面煤体作为理想的圆盘状结构,且把掘进产生的动力扰动简化为谐波,考虑瓦斯压力并建立了动力扰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双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其失稳条件,确定了煤体的临界安全厚度,分析了动荷载振幅、频率对煤体临界安全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煤体的失稳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瓦斯压力、自重以及围岩特性,而且与动荷载的振幅和频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8期)

诱发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致癌物自身通常缺乏生物反应性,需要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化学物的致突变性筛查通常采用体外细胞遗传毒理学试验,然而,由于常规细胞缺少生物转化酶活性,易致假阴性结果。采用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如大鼠肝脏S9混合物)可增加致突变物的检出率。然而,某些重要的代谢酶在肝细胞中并不表达或者表达量不受常用诱导剂(如Aroclor 1254)影响,导致依赖相应酶活化的前致突变物在添加S9混合物的实验体系中也表现为阴性结果。采用重组表达特定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酶的细胞系作为遗传毒性研究的实验体系可明显增加前致突变物的检出率。CYP2E1是活化某些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的重要代谢酶,表达该酶的各种细胞模型已被用于研究相关前致突变物的遗传毒作用,然而关于细胞内表达代谢酶的实验体系与细胞外添加S9混合物的活化体系的比较优势尚未见报道。N-二乙基亚硝胺(NDEA)是重要的食品污染物及肝脏诱癌剂,在缺乏代谢酶活性的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只有在添加S9混合物并采用高浓度处理才表现致突变作用。有研究提示其可能经CYP2E1酶代谢活化。本研究采用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中国仓鼠(V79)细胞和人肝(L-02)细胞研究NDEA的遗传毒性及其对CYP2E1酶的依赖性,并将其与在S9混合物作用下对缺乏代谢活性的V79-Mz(无CYP酶表达)细胞的效应进行比较,以探讨细胞内酶表达体系用于体外遗传毒性研究的优势。由于CYP2E1的底物一般为有机物,试验中需要有机溶剂助溶。然而,据报道常用的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可抑制CYPs酶活性,其中以对CYP2E1酶的作用最强;而其他许多有机溶剂(如甲醇、氯仿、丙酮等)不巧却均为CYP2E1底物,不适合作为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助溶剂。DMSO是否会影响前致癌物经人CYP2E1活化产生的遗传毒作用迄今无报道,考虑到DMSO浓度对相关实验模型可能构成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NDEA(可兼溶于水和有机相)作为模型前致突变物探讨DMSO对人CYP2E1依赖性遗传毒作用的影响,为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的实验条件提供可靠依据。多氯联苯是具有致癌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但其代谢活化酶和致突变效应一直未明确。本课题组报道了一氯联苯和二氯联苯经CYP2E1活化后可对哺乳动物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空气和人体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某些叁氯、四氯联苯的暴露水平比一氯、二氯联苯更高,具有更大的潜在健康风险,但遗传毒理学试验数据缺乏。本研究还将使用已优化的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体系探讨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经人类CYP2E1酶代谢活化导致基因突变作用及突变类型,并探讨PCBs在联苯骨架上氯取代基增加对遗传毒性强度的影响。目的1.探明NDEA经CYP2E1酶代谢活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导致的遗传毒作用及细胞内CYP2E1酶活化实验体系相对于S9混合物体系的优势,并评价DMSO作为溶剂应用于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适用性,提出不干扰试验结果的DMSO浓度限值,以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试验的条件。2.探讨非共平面(非二恶英样)叁氯联苯和四氯联苯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对重组表达人CYP2E1的哺乳动物细胞诱发Hprt基因突变作用,并了解受试物诱发突变子的Hprt基因序列改变特征。方法1.受试细胞系:V79-Mz,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以后者为母体细胞构建的同时表达人硫酸基转移酶(SULT)1A1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hSULT1A1),以及人肝细胞(L-02)系。2.受试化合物:NDEA、2,3,4'-叁氯联苯(PCB22)、2,4,4'-叁氯联苯(PCB 28)、2,2',5,5'-四氯联苯(PCB 52)和2,4,4',5-四氯联苯(PCB 74)。3.试验方法:采用CCK-8试验分析细胞毒作用,用微核试验、Hprt致突变试验测试遗传毒作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YP2E1蛋白和mRNA水平;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突变细胞Hprt基因碱基序列改变。结果1.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1)NDEA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及其在不同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强度的比较①NDEA对V79-Mz细胞无诱发微核或致突变作用,然而它对V79-hCYPE1-hSULT1A1和L-02细胞可诱发微核和/或/Hprt突变,且该作用可被CYP酶抑制剂或CYP2E1专一抑制剂所阻断。②NDEA对V79-hCYP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作用的强度和效能显着高于其对添加S9混合物的V79-Mz细胞的效应。(2)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条件的优化—溶剂DMSO工作浓度探讨①DMSO在0.05%~0.2%(v:v)浓度范围内不影响NDEA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DMSO在0.1%和0.2%浓度即分别明显降低NDEA对L-02诱发微核和对V79-hCYP2E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均远低于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致突变作用。②DMSO在0.05%~0.2%浓度范围不影响V79-hCYP2E1-hSULT1A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并且对上述细胞以及V79-hCYP2E1和L-02细胞CYP2E1的mRNA水平也无影响。2.几个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的致突变作用(1)受试PCBs(PCB22、PCB28、PCB52、PCB74)对V79-Mz细胞无致突变作用,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五氯酚同时暴露以抑制SULU1A1)均诱发Hprt基因突变,且有浓度相关性。(2)从PCB 74(四氯联苯)致突变作用的强度和效能均明显高于PCB 28(叁氯联苯,化学结构与前者高度相似)来看,氯化程度的增高未必导致致突变性减弱,甚至可增强。(3)以PCB 28和PCB 52诱发的突变子为代表,基因测序结果提示Hprt基因突变以碱基置换及外显子缺失为主要特征;阳性对照NDEA诱发的突变的主要类型为碱基置换,A:T-→G:C出现频率最高。结论1.表达人CYP2E1的重组细胞比人肝L-02细胞及V79-Mz(添加S9混合物)具有更好的代谢活化效果,是更适用于研究CYP2E1依赖性前致突变物的实验模型;该实验体系中作为受试物溶剂的DMSO在0.05%至0.2%浓度范围一般不影响试验结果,尤其是当CYP2E1蛋白量相对充足时。2.非二恶英样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具有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而氯化程度增加有时会增强致突变效应(PCB 22、PCB 52、PCB 74分别强于结构相似的PCB 5、PCB 9、PCB 28);PCBs和阳性对照物NDEA诱发的突变类型包括单碱基置换、外显子缺失等,表现出以单碱基置换为主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发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董莹,刘淑萍,徐艳春,刘言,邓艳.云南省1例伯氨喹诱发溶血患者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分析及酶蛋白空间结构预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2].金桂芳.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及在多氯联苯诱发基因突变研究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朱娜.几种前致突变物对与其活化细胞相互作用的V79细胞诱发微核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

[4].万慧达.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自噬基因PINK1和WDR45突变诱发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屠振力,小林泰彦.重离子射线辐照家蚕生殖腺诱发后代幼虫斑纹突变[J].蚕业科学.2019

[6].吴穹宇.OsMsh6突变体的自发和诱发点突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张峰,赵龙,樊金萍,吴雪伶,孟淑芳.Q61R和V112A突变的HRAS基因在NIH小鼠体内诱发肿瘤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9

[8].金桂芳,蔡露,张驰腾,姜浩,刘云岗.2,4,4′-叁氯联苯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及其代谢酶依赖性[J].毒理学杂志.2018

[9].刘录祥.诱发突变与植物品种改良[C].2018年中国核农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报告集.2018

[10].于美鲁,左宇军,王浩,邬忠虎,潘超.动力扰动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的突变理论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论文知识图

MutaTMMouse脾自发和PCZ诱发突变Trp-P-1和1-NP对TA98诱发突变的...转座活化结构诱发的突变单株:花期;2...突变致GPI缺失机理示意图版Ⅰ质子诱发的突变品系原冬219光温敏核不育杂交稻种子污染的来源及去...

标签:;  ;  ;  ;  ;  ;  ;  

诱发突变论文_董莹,刘淑萍,徐艳春,刘言,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