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缓蚀保护研究

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缓蚀保护研究

一、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与缓蚀保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宏刚[1](2021)在《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出土金属文物表面腐蚀层常常会出现疏松、酥解、发泡、裂隙、崩裂、起壳、龟裂及层状剥落等腐蚀病害现象,这些出土金属文物表面腐蚀层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国内外从事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出土金属文物基体高度矿化的腐蚀成因、出土后金属文物腐蚀层的劣变原因及其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在科研思路和研究结论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广泛的统一认知。本文在对金属文物腐蚀病害的研究现状、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对目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可能存在的学科建设认识、学科背景知识的局限等一些误区进行了剖析,对出土(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除氯、带锈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对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技术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

张恒金,张晓岚,陈志芬,张伟[2](2018)在《辽代鎏金银扞腰的保护修复》文中认为引言内蒙古博物院藏辽代缠枝莲花纹鎏金银扞腰,是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征集来的一件珍贵文物藏品,呈弧形,长60 cm,宽17.5 cm。外形呈山字形,上端为连弧山形花边,中间高,两边低,正面錾刻浮雕式缠枝莲花纹,两端有扣环。

牛飞[3](2018)在《铁-木复合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以三件兵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铁-木复合质地文物是指由铁质部分和木构件组成的文物,一般多见于兵器。本文针对馆藏三件文物,铁炮、战刀以及步枪的保存现状,尤其注重针对不同材质的病害,实施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处理后的文物状态稳定,达到长期安全存放的目的。

田兴玲,杨自然,贾政[4](2018)在《新型涂料对铁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文中提出文物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对铁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有利于对文物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为了研究新型涂料对文物的保护效果,优选涂料ZS-511、ZS-922对铁片进行保护。通过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结合失重法探究了涂料在NaCl溶液、柠檬酸溶液以及硫酸溶液腐蚀条件下对铁质文物的保护效果。检测表明,ZS-511涂料保护下在5%的NaCl溶液中铁片的腐蚀产物有γ-FeOOH、Fe2O3、α-FeOOH、Fe3O4,ZS-922涂料保护下在5%的NaCl溶液中铁片的腐蚀产物有γ-FeOOH、α-FeOOH、Fe3O4,ZS-922涂料保护下在5%的柠檬酸溶液中铁片的腐蚀产物有α-FeOOH、Fe2O3。结果表明:对铁片表面涂层厚度的测量可知,试样表面的涂层厚度不均匀,厚度在3090μm之间;由实验现象及重量改变对比可知,在质量浓度为5%的NaCl溶液、质量浓度为5%的柠檬酸溶液中,ZS-511涂料对铁片的保护效果优于ZS-922。

任文栋[5](2018)在《张家界馆藏文物保存状态分析及其防护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具有重要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的文物,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认识历史,为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宝贵资料和借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文物本身的结构、性能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和加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从而使文物遭受了和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亟待需要科学有效的防护处理。而项目实施地张家界地区的高湿度环境,使得青铜器更是面临严峻的腐蚀保护问题,由于腐蚀过程还会导致青铜器结构破坏,失去青铜器的固有的物性,高度矿化、酥脆也成为该地区青铜器的特点,因此,要实现该地区青铜文物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减缓腐蚀速度,还需要对高度矿化青铜器进行加固处理。对四种主流的加固剂进行模拟加固实验,对其外观、光泽性,加固强度,耐酸碱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筛选出最佳的加固剂。本论文在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对新型氨基酸类绿色缓蚀剂L-半胱氨酸以及以L-半胱氨酸为主的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的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可以达到95.01%,延缓了其腐蚀速率,使得文物更好的保存。而对铁质文物,由于铁的性质比较活跃,腐蚀更为严重,因此采取高效无毒缓蚀剂对铁质文物进行保护尤为重要。本论文研制合成了一种新型绿色的席夫碱缓蚀剂,其与硅酸钠、磷酸二氢锌、三乙醇胺复配得到的席夫碱体系对铁器文物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效率达92.89%。优于传统铁器缓蚀剂单宁酸体系和钼酸盐体系。

芮书静[6](2018)在《铁质文物硅烷缓蚀封护膜的制备及其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古代生产力和军事实力的发展。然而,由于铁器自身结构不均匀,杂质较多,性质不稳定,极易遭到环境的影响,现存和出土的铁质文物都存在被腐蚀的现象。因此,对铁质文物进行保护,以尽可能延长其文化寿命,是非常必要的。封护是铁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以烷基硅氧烷为前驱体的防腐涂层受到广泛的重视,已用于多种金属材料的防腐,也用于铁质文物的封护材料。本文采用硅氧烷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与苯并三氮唑(BTA)加热回流反应制备了含缓蚀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简称KH560/BTA硅烷缓蚀封护液。以碳钢试片模拟铁质文物,采用浸渍法在碳钢表面制备硅烷缓蚀封护膜,通过红外分析探究硅烷缓蚀封护液在碳钢基体表面的成膜原理。以极化曲线为主,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配比n(KH560)/n(BTA)、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溶液质量浓度等对缓蚀封护液制备工艺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H560/BTA缓蚀封护液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KH560)/n(BTA)=1:1.2、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 h,溶液质量浓度为30%。在缓蚀封护液合成工艺的最佳条件下,通过考察浸渍温度、浸渍时间、固化温度、固化时间等因素对耐蚀性能的影响来确定成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通过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盐雾腐蚀及氯化钠浸泡实验,与空白、KH560水解、磷化等处理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成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温度45℃,浸渍时间60 s,固化温度120℃,固化时间2 h。KH560/BTA缓蚀封护膜与单一KH560水解封护膜的防腐效果相比,腐蚀电流密度大幅度降低,腐蚀电阻增大数十倍,耐蚀性能大大提高,与磷化处理效果相比,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近1个数量级,膜层电阻提高了310倍,耐NaCl溶液浸泡能力增强,能有效阻止腐蚀介质的渗入,进一步提高了对铁基体表面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膜层的防腐性能,我们在KH560/BTA硅烷缓蚀封护液合成的过程中加入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APEDS),制备出了APEDS-KH560/BTA复合缓蚀封护液。并对其合成工艺、膜层制备工艺及在铁基体表面处理后的耐蚀性能方面做了试验性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结果确定了APEDS-KH560/BTA复合缓蚀封护膜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KH560):n(APDES):n(BTA)=3:0.5:2,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5 h,浸渍浓度40%,浸渍温度15℃,浸渍时间120 s,固化温度80℃,固化时间2 h。APEDS-KH560/BTA与KH560/BTA缓蚀封护膜层相比较自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腐蚀电阻值增大,耐氯化钠能力增强,抗腐蚀性增强。最后选取带锈试样为保护对象,分别采用单宁酸、磷酸、单宁酸-磷酸、磷化液将不稳定锈层向稳定锈层转化,形成转化膜层,并对转化试样分别使用KH560/BTA与APEDS-KH560/BTA缓蚀封护液进行封护。通过极化曲线、硫酸铜点滴、中性盐雾腐蚀试验等方法测试转化、转化-封护试样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转化试样中经磷化液转化的膜层腐蚀电流密度最小,经8 h盐雾腐蚀试验后腐蚀程度最轻。磷化-APEDS-KH560/BTA缓蚀封护试样,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耐盐雾时间最长,24 h后变化不大,抗腐蚀效果最好,磷化-KH560/BTA缓蚀封护试样保护效果次之。该工艺对铁质文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但提高了硅烷处理液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膜层在铁基体表面的致密性及耐蚀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膜层的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曹成铭[7](2018)在《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文中指出青铜时代是古代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作为研究中国青铜器及青铜时代的重要构成部分,依托于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而发展,历经百年,传承有序。1949年以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作为中国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群体中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完成了大量珍贵青铜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为各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当时文物保护领域人才紧缺的状况,为中国各地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四十年,学界多侧重引进国外文物保护理念及新型修复材料,关注取样分析、仪器检测及保护方案设计等研究;对于人数相对较少的文物修复群体,存在关注度不足、研究成果较少、发掘不够深入、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等问题;对这期间逐步产生、动态发展的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的形成发展、工艺特点及传承影响未曾关注。因此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能够填补学术空白,丰富文物修复群体研究资料,同时符合国家发掘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代需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以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传统工艺、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调查与访谈、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六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学科交叉下地群体研究,从历史源流、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等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细致探讨。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各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源流。对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进行考述,探究古代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的缘起以及各历史时期青铜器仿制技术的变化。及至近代,中国各地区青铜器修复流派及其发展状况,着重阐述古铜张派传承脉络及其技术特点。其次,通过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进行概念界定,阐明这一群体与古铜张派内在关联逻辑。进而以这一群体形成发展的时间脉络为轴,师承关系为代,划分成各不同阶段,归纳为形成、发展、推广三大时期,以此厘清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形成历史及发展脉络,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形成背景、选拔条件及传承谱系。由此从文化水平、学前基础、性别构成、地区分布、年龄分布、工作领域等多维度进行群体特征分析,探寻其关联性及相似性,使这一群体研究丰富立体。再次,以科学技术史学科视角,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具备的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工艺特点归纳研究。着重将这一群体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率先引入的新工具、新材料及创新运用的新方法进行分段探究。引入当代古铜张派上海传人青铜器修复实例,以期通过各修复环节详释最新修复动态及修复步骤,侧面印证上述探究的工艺特点。最后,对这一群体研究进行归纳及延伸。总结古铜张派上海传人良性发展态势背后,早期与当代教育理念,多种传承模式以及半世纪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效。从而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与现实环境下的实践意义。本研究认为,目前国内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存在部分史实考述不足、修复群体谱系梳理不清、修复工艺研究力度欠缺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对于文化事业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本研究对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历史渊源、群体特征、工艺特点、教育传承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同时是对古铜张派青铜器修复与仿制研究的有益补充。就实践而言,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工艺革新为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其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也为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人才培养积累了可兹借鉴的经验。此外,在本研究基础上,可将研究对象从青铜器修复群体扩展至瓷器、古籍等文物修复群体,有助于实现对文物修复群体全面系统的研究。

陈颢[8](2017)在《试述铁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技术》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出土的铁质文物均含有氯化物(电解质),一旦出现在潮湿的空气中即会发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导致铁质文物腐蚀。因此,研究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及保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铁质文物的腐蚀影响因素及国内外铁质文物的脱盐保护方法。简述了铁质文物有机、无机及复合缓蚀剂的特点、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介绍了铁质文物的封护材料,并展望了保护材料和技术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趋势。

傅英毅,范敏,廉卫珍,蔡梓煜[9](2017)在《铁质文物防腐工艺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初步探索了一套修复铁质文物、防止铁质文物发生进一步腐蚀的处理工艺。通过接触角、色差以及光泽度测试,筛选出优异的铁质文物防腐工艺。结果显示,EDTA水溶液作除锈剂、配合缓蚀剂3和封护剂1是岭南地区铁质文物的有效防护工艺。

李晓岑,宋薇,李庆华[10](2017)在《南诏铁柱的制作工艺和锈蚀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诏铁柱,又名天尊柱,现位于云南大理弥渡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铁柱庙内,建立于南诏中期(约9世纪)。由于铁柱立于南诏的白崖故地,有的地方志也称为崖川铁柱或弥渡铁柱。此铁柱是现存南诏时期最大的金属器物,也是云南现存最大的古代铁质器物(图一)。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作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重要金属器物,历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对其制作工艺方面的探讨则阙如。为研究南诏时期的铸铁技术,笔者多次到弥渡实地考察南诏铁柱

二、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与缓蚀保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与缓蚀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属文物腐蚀病害的研究现状
二、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三、目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局限性
    (二)学科背景知识局限可能导致的认识盲区
四、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技术的融合
五、结语

(4)新型涂料对铁质文物的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部分
    1 所用试样材料及分析仪器
        1.1 试样材料
        1.2 分析仪器
    2 涂覆层用保护材料
        2.1 ZS-511纳米自洁涂料
        2.2 ZS-922透明耐磨涂料
        2.3 部分涂覆膜厚度
    3 实验过程及变化
        3.1 实验现象变化
        3.2 实验前后重量变化
        3.3 涂覆膜实验前后形貌变化
    4 试样腐蚀产物检测分析
    5 部分溶液过滤物检测分析
        5.1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5.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 结论

(5)张家界馆藏文物保存状态分析及其防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青铜文物
        1.2.1 青铜文物的腐蚀机理
        1.2.2 青铜文物的保护手段
        1.2.3 青铜文物的保存现状
    1.3 铁质文物
        1.3.1 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
        1.3.2 铁质文物的保护手段
        1.3.3 铁质文物的保存现状
    1.4 文物的保存环境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论文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使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1 实验样块的制备
        2.2.2 石膏块的制备
    2.3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介绍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极的制备
        2.4.2 电极体系的组装
        2.4.3 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保存现状分析
    3.1 检测分析技术
    3.2 青铜器检测结果分析
        3.2.1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
        3.2.2 扫描电镜-能谱仪(SEM-DES)分析结果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2.4 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3.2.5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 铁器检测结果分析
        3.3.1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
        3.3.2 扫描电镜-能谱仪(SEM-DES)分析结果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固实验及其性能检测
    4.1 加固样品及工艺
        4.1.1 加固剂及其主要成分
        4.1.2 样块的制作
    4.2 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4.2.1 加固剂加固后外观的变化
        4.2.2 加固后颜色的变化
        4.2.3 加固剂加固后强度的变化
        4.2.4 加固剂加固后耐酸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蚀剂的筛选
    5.1 青铜器缓蚀
        5.1.1 失重法测定L-半胱氨酸缓蚀剂的缓蚀性能
        5.1.2 电化学法评价L-半胱氨酸缓蚀剂的缓蚀性能
    5.2 铁质文物缓蚀
        5.2.1 席夫碱的缓蚀性能
        5.2.2 电化学法评价缓蚀剂缓蚀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铁质文物硅烷缓蚀封护膜的制备及其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铁质文物腐蚀产物的特征及其影响
        1.1.1 铁质文物腐蚀的内部因素
        1.1.2 铁质文物腐蚀的外部因素
    1.2 铁质文物保护方法
        1.2.1 铁质文物脱盐清洗与干燥
        1.2.2 铁质文物缓蚀处理
        1.2.3 铁质文物表面封护
    1.3 硅烷偶联剂在铁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提出
        1.4.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硅烷缓蚀封护膜的制备
        2.2.1 实验流程
        2.2.2 基材表面前处理
        2.2.3 KH560/BTA膜制备
        2.2.4 APDES-KH560/BTA膜制备
    2.3 硅烷缓蚀封护膜的分析测试
        2.3.1 试样的化学组分测定
        2.3.2 红外光谱测试
        2.3.3 极化曲线测试
        2.3.4 交流阻抗测试
        2.3.5 氯化钠浸泡实验
        2.3.6 硫酸铜点滴实验
        2.3.7 盐雾腐蚀试验
        2.3.8 室外暴晒试验
3 KH560/BTA缓蚀封护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硅烷水解理论基础
        3.1.1 水解机理
        3.1.2 缩合机理
    3.2 KH560/BTA缓蚀封护液的合成工艺
    3.3 合成工艺的优化
        3.3.1 反应配比影响
        3.3.2 反应温度影响
        3.3.3 反应时间影响
        3.3.4 质量浓度影响
        3.3.5 正交试验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KH560/BTA缓蚀封护膜的制备及耐蚀性能研究
    4.1 KH560/BTA缓蚀封护膜成膜工艺优化
        4.1.1 浸渍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4.1.2 浸渍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4.1.3 固化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4.1.4 固化时间对膜性能的影响
        4.1.5 正交试验与分析
    4.2 硅烷缓蚀封护膜的耐蚀性能
        4.2.1 极化曲线
        4.2.2 交流阻抗谱
        4.2.3 NaCl浸泡实验
        4.2.4 盐雾加速腐蚀试验
        4.2.5 室外暴晒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含APDES缓蚀封护膜的制备工艺研究
    5.1 正交试验方案
        5.1.1 APDES-KH560/BTA缓蚀封护液制备优化
        5.1.2 APDES-KH560/BTA缓蚀封护膜制备优化
    5.2 APDES-KH560/BTA缓蚀封护膜的耐蚀性能
        5.2.1 开路电位分析
        5.2.2 极化曲线分析
        5.2.3 交流阻抗谱分析
        5.2.4 红外图谱分析
        5.2.5 综合性能测试结果
    5.3 本章结论
6 不同处理液对带锈铁试样的保护研究
    6.1 带锈试样的化学组分
    6.2 转化膜试样
        6.2.1 红外光谱分析
        6.2.2 极化曲线测试
        6.2.3 硫酸铜点滴和NaCl浸泡实验
        6.2.4 盐雾加速腐蚀试验
    6.3 转化-封护处理试样
        6.3.1 转化-KH560/BTA封护处理试样
        6.3.2 转化-APDES-KH560/BTA封护处理试样
    6.4 铁器试样的保护
        6.4.1 铁器处理前后图
        6.4.2 铁器处理前后腐蚀电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 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相关研究
        (二) 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相关研究
        (三) 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流派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历史考述
    第一节 古代青铜器修复与仿制发展历史
        一、青铜器修复与仿制技术溯源
        二、汉唐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发展
        三、宋元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兴盛
        四、明清时期青铜器仿制与作伪技术繁盛
    第二节 近代青铜器修复流派及发展现状
        一、北京派
        二、苏州派
        三、潍坊派
        四、西安派
    第三节 古铜张派历代传承及技术特点
        一、古铜张派历代传承
        二、古铜张派修复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界定标准
    第二节 形成时期
        一、北京学徒阶段
        二、上海谋生阶段
        三、上海博物馆工作阶段
    第三节 发展时期
        一、教学传授阶段
        二、参与修复阶段
        三、独立工作阶段
    第四节 推广时期
        一、执教全国青铜器修复培训班阶段
        二、前往新乡市博物馆指导青铜器仿制阶段
第三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传承谱系及群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传承谱系梳理研究
        一、形成背景
        二、选拔条件
        三、传承谱系梳理研究
    第二节 群体特征分析
        一、文化水平
        二、学前基张
        三、性别构成
        四、地区分布
        五、年龄分布
        六、工作领域
第四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工艺革新及成果
    第一节 新工具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革新除锈工具
        二、创新整形工具
        三、自制完备修复工具
    第二节 新材料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革新粘接焊接材料
        二、革新翻模材料
        三、缓蚀封护材料研究
    第三节 新方法、理论领域革新及成果
        一、探索创新整形方法
        二、革新焊接方法
        三、革新翻模方法
        四、创新塑形雕刻工艺
        五、革新补配工艺
        六、革新作旧工艺
        七、探究青铜器纹饰规律理论
第五章 当代古铜张派上海传人青铜器修复实例
    第一节 准备阶段
        一、文物基本信息及病害特征
        二、修复设备、工具及材料
        三、修复技术路线
        四、复原绘图
    第二节 修复阶段
        一、清洗除锈环节
        二、整形环节
        三、焊接粘接环节
        四、翻模制模环节
        五、补配环节
        六、随色作旧环节
第六章 古铜张派上海传人传承模式及发展成效
    第一节 早期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早期教育理念
        二、早期传承模式
    第二节 当代教育理念及传承模式
        一、当代教育理念
        二、当代传承模式
    第三节 发展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试述铁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质文物腐蚀因素分析
2 铁质文物的脱盐保护
3 铁质文物的缓蚀技术
    3.1 有机物与过渡金属离子的复合缓蚀协同作用
    3.2 单宁酸复配缓蚀剂
    3.3 复合气相缓蚀剂
    3.4 钼酸钠缓蚀作用
    3.5 钼酸盐与钨酸盐复合缓蚀体系
    3.6 硅酸盐缓蚀剂
    3.7 有机缓蚀剂
4 铁文物的封护
    4.1 传统及合成有机高分子封护材料
    4.2 复合封护材料
5 展望

(9)铁质文物防腐工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1.2 模拟样块的制备
    1.3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除锈
        2.1.1 除锈材料与工艺
        2.1.2 除锈效果
    2.2 缓蚀
        2.2.1 缓蚀材料与工艺
        2.2.2 缓蚀效果
    2.3 封护
        2.3.1 封护材料与工艺
        2.3.2 不同封护剂的接触角
        2.3.3 不同封护剂的色差
        2.3.4 不同封护剂的光泽度
        2.3.5 五种封护剂的综合试验结果
3 结论

(10)南诏铁柱的制作工艺和锈蚀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背景
二制作工艺
三金相显微组织
四锈蚀机理分析
    1.锈蚀层的显微观察
    2.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SEM-EDS)
    3.X射线衍射分析 (XRD)
五结论

四、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与缓蚀保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金属文物腐蚀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探索[J]. 梁宏刚. 江汉考古, 2021
  • [2]辽代鎏金银扞腰的保护修复[J]. 张恒金,张晓岚,陈志芬,张伟. 文物修复研究, 2018(00)
  • [3]铁-木复合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以三件兵器为例[J]. 牛飞.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8(03)
  • [4]新型涂料对铁质文物的保护研究[A]. 田兴玲,杨自然,贾政. 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8
  • [5]张家界馆藏文物保存状态分析及其防护技术[D]. 任文栋.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6]铁质文物硅烷缓蚀封护膜的制备及其耐蚀性能研究[D]. 芮书静. 郑州大学, 2018(01)
  • [7]青铜器修复与仿制领域古铜张派上海传人群体研究[D]. 曹成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8]试述铁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技术[J]. 陈颢. 表面技术, 2017(10)
  • [9]铁质文物防腐工艺初步研究[J]. 傅英毅,范敏,廉卫珍,蔡梓煜. 广东化工, 2017(18)
  • [10]南诏铁柱的制作工艺和锈蚀机理研究[J]. 李晓岑,宋薇,李庆华. 文物, 2017(04)

标签:;  ;  ;  ;  

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缓蚀保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