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EPA实施香港物流业热衷北上(论文文献综述)
陈灵慧[1](2020)在《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面世,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清晰梳理了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对每个地市进行了定位规划。然而,目前大湾区内部产业结构问题凸显,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且由于粤港澳三地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如果上述问题未能解决,大湾区产业结构难以得到有效优化,与《纲要》的规划脱节情况将越来越严重。规划发展需从经济效益开始梳理。一方面,税收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产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税收收入的增加与否,体现了税收调节的有效性,继而体现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因此,在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上,税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业发展的状态、环境和发展趋势,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基于此,本文将税收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和选择指标,结合经济宏观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调整进行定量、定性和实证分析,研判产业视角和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产业,以及其与《纲要》对其的定位是否相符,从而总结出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支持纲要落地和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税收方面的措施建议。
廖橙[2](2020)在《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文中认为从1885年至今,中国与越南的边境地区发生了三次重要的战争及随之而来的三次社会转型。首先是中法战争之后,法国成为北圻(越南北部)的保护国,条约化中越边境。其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在边境推行集体农业与工业生产。最后是中越边境战争后,两国在边境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商贸。在此过程中,边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城镇原型:“边境双子城”。边境双子城在国境线两侧毗邻共生,随着中国与越南社会、城镇与建筑的现代化而发生变化,并产生了相互之间的影响。论文以在中国与越南边境两侧毗邻的双子城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社会阶段为背景,以双子城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语义为切入点,分析双子城如何兴起、发展与嬗变。文章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阐释中越边境双子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连续的历史视野和社会语境下认识边境城镇空间的特点。文章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与意义,并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中越边境的在近代以前的历史地理背景。第三章梳理了中越边境双子城从形成、发展至今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勾勒出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社会-空间整体图景。第四章与第五章是一个整体,分别以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与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两对典型的案例说明“边境性”,即“内向性”与“中心性”、“双向性”与“单向性”。第六章是基于第三章至第五章的进一步分析,从空间结构与空间语义理解研究对象,以现代社会的三个特征,即“理性化”、“个人行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为角度。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语,总结本文研究对象的空间特点,包括制度理性空间的“镜像性”、代表个人交往空间的“交织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双重性”,以及对双子城未来发展的一些展望。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自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发生了三次战争,并随即发生了相应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在这个背景下,多元的文明碰撞与文化交融产生了边境双子城及其复杂的文化状态和混杂的空间现象。边境双子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环境、不同地缘环境的影响而体现出多维度的“边境性”:双子城内部的互动状态可以分为“双向性”和“单向性”,双子城作为一个整体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则可分为“内向性”与“中心性”。不同状态的双子城不断以追求“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在空间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在空间结构上,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理性与效率理性塑造了一种“镜像结构”,这种结构是双子城的制度空间与核心,在双子城从“内向性”过渡到“中心性”的过程中,镜像结构不断增加。其次,个人行为在双子城内形成了一种“交互网络”,即个体交往谋生的行为如同一张自由编织的网,网的节点是承载交往行为的空间,交往网络使双子城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建立在“双向性”的基础上。最后,在空间所传达的语义上,现代民族国家认同被不断被强化,与此同时,在社会和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边境认同,两种认同构成了社会与空间上的双重性。虽然边境认同并不与国家认同向矛盾,但是因为符号的滥用可能对后者产生负面作用。由此,在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边境性的基础上,论文总结出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空间特点,即“镜像性”、“交织性”与“双重性”。
崔颖虹[3](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Noh Hyeyeong[4](2020)在《中韩海淘平台消费者满意度对复购的影响 ——以考拉海购和Coupang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年里,随着网络电商平台发展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对于海外产品需求的增加,海淘平台应运而生。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其在该平台上再次消费的意愿,因此,研究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电商平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海淘平台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个单一平台,而极少有研究对不同的海淘平台进行对比。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分别研究中国考拉和韩国coupang两个不同国家的海淘平台的消费者满意度及复购关系,并进行对比。本文选取考拉海购和coupang两个平台作为案例根据海淘平台特点从平台操作系统、购物难易度、客服服务、物流服务四个角度进行问卷设计,同时由于消费者满意度的测度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所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五个极度的测量方式设计问卷。对消费者满意度进行测度并同时收集消费者复购情况,根据问卷回收情况筛除无用问卷后对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得出结论主要有:海淘产品品质问题对复购有正向影响;海淘平台的网络信息安全程度会对复购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仓储物流便利度和客服服务态度也对复购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从四个角度出发并结合现有的海淘平台情况提出改进复购的可行性建议:平台商品全面整合;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立仓储物流网络;优化附加服务。从而有助于帮助海淘平台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复购的目的,对其它海购平台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雪[5](2020)在《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及人口规模的扩张,消费需求升级,推动购物中心的发展,其不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使购物成本最小化,而且带动地区消费水平,增强商圈吸引力,提升商业中心等级地位,是现代零售业最具发展价值的大型商业设施。在电商冲击及房地产行业低迷状态影响下,2018年全国新增购物中心530个,发展势头仍不减,但也出现了购物中心项目烂尾、空置、无序发展及收益不佳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购物中心相关研究,为企业决策和政府优化城市商业空间、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搜集截至2018年年底区域内98家已开业购物中心的空间属性、招商品牌、业态种类、顾客购物感知评价等信息,结合重庆市主城九区经济、地理、人口、交通、政策、生态等方面的数据,深入归纳和分析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历程,运用空间分析法与计量分析法,对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零售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具有整体分散化、若干局域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从整体空间布局看,购物中心从市中心向外围发展,形成拓展下沉的大趋势,呈现从点状集聚、无序扩散到有序扩散的演变特征,其中扩展方向与集聚程度来看,主要以南北轴扩展、内环集聚为主。从空间单元分异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以内环以内的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与九龙坡区为布局热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空间单元失衡程度明显减缓,呈现一定均衡化发展趋势。从空间集聚看,全域具有集聚到扩散、再到集聚的演变规律,局域“高—高”、“高—低”集聚区集中在城市中心与副中心,且存在向城市外围地区集聚态势,呈“低—高”、“低—低”集聚类型的地区广泛分布在非城镇化地区,极化发展现象较突出。(2)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在空间上均呈现中心指向性特征,极核结构明显,集聚能力由市中心向外减弱,存在空间断裂现象。通过哈夫修正模型测算,发现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范围为0.57882.3259,引力值大的购物中心商业辐射范围大,不仅对周边街区的常住人口提供服务,还集聚了主城各区的居民,也带动周边商业设施活力,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同时,其地理位置优越,均位于中梁山、铜锣山腹地,城市内环中心,与主城区各地联系紧密,且随着都市功能的完善,购物流逐渐向内环高度集聚,市场吸纳能力增强,零售吸引力范围也向外扩散。引力值中等的购物中心商业辐射范围受限,主要因为本身聚客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待提高,空间距离阻隔了购物流的形成,缩小了辐射范围。引力值较小的购物中心市场吸纳能力低,主要因为周边居民消费需求为外部满足型且地理位置偏远,空间联系弱。(3)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土地因素、基础设施条件5个方面选取了21项指标,建立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重庆市主城九区市场发展潜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发现积极发展型地区有渝中区、渝北区,吸引购物中心开发建设的能力较强,商业地产投资潜力强。创新发展型地区有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其对购物中心的市场容量正处于逐步扩容升级的状态,购物中心的市场成长能力与发展基础条件二者都有一定优势。保留发展型地区有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对购物中心的吸纳能力较低,体现形式主要为购物中心市场容量较为饱和、市场发展基础条件与成长能力较差,购物中心开发需理性。(4)根据政策引导、整体协调、特色发展等原则,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政策引导,集聚发展。结合各区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以政策导向为主旨,重点拓展新兴商圈区域、以中梁山以东与铜锣山以西的带状区域重点布局发展,特别是两江新区划定空间范围,优化发展“1+18”购物中心集聚核心区空间格局框架,提高购物中心空间集聚程度。(2)整体协调,统筹发展。结合地区市场吸纳能力,适度开发不同商业体量、消费层次等的购物中心,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商业设施功能互补,加强地区间产业联系,完善商贸服务内容,促进产业融合。(3)交通优先,充分发展。沙坪坝区、巴南区应充分完善区位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尤其是道路交通网络,打通空间距离壁垒,增大市场进入概率。(4)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合理控制购物中心的数量、规模不同层级开发,针对区域主要服务群体需求类型,提供更为匹配的商品种类及品牌类别,与周边社区居民相配套,建立供需较为平衡的商住关系。
孙君阳[6](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苏宁易购综合财务分析》文中认为电子商务行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因为其方便性和便捷性而受到大众的追捧,也曾因为商品的真伪和价格备受关注,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购物以及电子商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现今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本文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家电商企业苏宁易购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宁易购),应用哈佛分析框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四个方面,结合苏宁易购的战略选择,分析该电商企业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能为该公司的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战略,推动苏宁易购的科学发展。同时也期望能对我国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提供帮助。本文从苏宁易购的财务报表入手进行分析与研究,将多种分析方法与哈佛分析框架相结合应用于苏宁易购的财务分析。在战略分析中结合PEST分析方法对苏宁易购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再结合SWOT分析方法分析苏宁易购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会计分析方面结合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进行了分析;在财务分析方面主要结合利润表重点分析企业重要财务指标,运用比率分析和杜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苏宁易购的经营情况;在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宁易购进行合理的财务预测并提出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期望能为公司的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对苏宁易购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为该企业提出以下建议:在战略方面苏宁易购应加强品牌建设,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注重营销理念,横向积极拓展业务范围,纵向发展新市场;在会计方面应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两资产的评估和管理;在财务方面应控制财务风险,树立节约意识,提高盈利能力和总资产周转率;在前景方面应加强资本监管,拓展海外市场。
温文英[7](2017)在《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麦兜”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系列电影广受欢迎的原因。论文采取文化研究法,将该系列影片的文本视为消费社会相关症候的呈现,探究其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填补“麦兜”研究中关于消费社会方面的空白。文章主要分析“麦兜”系列电影中的消费图景、“麦兜”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它在消费社会中类似“安慰剂”的功用,旨在理清该系列电影究竟表述了何种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困境、消费社会对该系列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该系列电影对于所述困境有何解决之道。本文有如下发现:其一,在“麦兜”系列电影文本里,消费主义盛行,人物消费感性化、符号化和炫耀化;在消费社会,出身寒门者只有天赋非凡方可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二,在消费社会的现实冲击下,“麦兜”系列电影为求生存与发展,在故事与叙述、抒情方式和影像风格等方面作出调整以讨好观众与市场。其三,“麦兜”的编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的安慰剂,但此举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传统文化虽建构了大众的心理防御机制和统一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现实焦虑,却在消费社会中易被异化成消费品。综上所述,“麦兜”系列电影文本内展示的消费社会图景,人在消费社会中的窘境,与文本自身在消费社会中的命运相呼应,同时又正好契合观众自身的无奈与感慨。这是“麦兜”系列电影广受大众喜爱的原因,该系列电影投射了包括创作者在内的广大民众对消费社会的焦虑与恐惧,饱含当代人对消费社会爱恨交织的复杂况味。
廖江军[8](2014)在《珠三角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项目策划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L公司是南沙国家新区四大区属国企之一,是广州市农业重点企业,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物业大部分位于南沙明珠湾核心湾区范围。公司选址南沙新区珠江街八涌半灵新公路以东地块,策划建设珠三角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项目,立足于建成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规模较大、设施最先进、管理水平和效率最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它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和加工储运为依托,紧紧围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食品为主题,通过生产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以及对检验检疫系统的不断改善,来大大提升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和农副产品附加值,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本文对该项目建设进行策划。本文分为七个模块,首先介绍项目概况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在第二模块,分析“冷链”物流的环节,及其减少食品损耗、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并详细研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冷链发展的经济背景和目标市场现状。从分析看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从宏观来看充满机会,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对外资知名竞争对手分析及地区分布分析、冷库规模分析、业务构成分析认为,本项目的冷库发展充满着挑战与机遇,相比竞争对手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在第三模块,介绍项目建设方案及其配套;在第四模块,论述三种可行的项目发展模式和四种经营模式,以及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最后两个模块分别介绍了项目财务预算与财务收益能力分析、项目风险分析及规避对策。本项目总资金投入通过自有资本金和投资方投入两方筹措。以寻找投资者方式获得融资,项目第2年即开始获得盈利,以利润分配使投资双方获利。本文列示了该项目财务明细表,从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来看,显示本项目效益良好,投资方案具有可行性。本项目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经济效益指标我们选择净现值,得出本项目三个最为敏感的因素为:流通加工服务收入、配送服务收入、土地租恁费。项目有其特有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人才风险、安全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及融资风险,项目策划对各类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和控制策略。整体来说,项目风险在可接受和控制的范围之内。
曾龄鱼[9](2012)在《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商业地产发展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中国商业地产的实践历程。对商业地产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项目报建、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各环节的要点,国内外商业地产运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龙岗区一个购物中心类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和一期项目运营存在的问题。把国内较成功的商业地产公司作为标杆,学习他们在商业模式、项目定位、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融资策略等方面好的作法,总结出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并根据粤信城一期实际存在的问题,把一期和二期结合起来,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招商、运营。探索出商业地产在投资开发与经营过程中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公司价值和项目利润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道。
谢创林[10](2010)在《广州总部经济研究分析》文中指出总部经济最近成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虽然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但是从总部经济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真正能科学合理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发展总部经济并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城市并不多。广州作为我国重点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利用发展总部经济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本文从广州目前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理论结合实际,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广州总部经济的对策。
二、CEPA实施香港物流业热衷北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PA实施香港物流业热衷北上(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
1.2.2 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 |
1.2.3 区域合作和税收合作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2.3 测算指标及数据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情况 |
3.1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体系规划 |
3.2 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
3.2.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
3.2.2 主要制造业行业 |
3.2.3 主要服务业行业 |
3.3 产业比较优势测算 |
3.3.1 指标运用 |
3.3.2 结果分析 |
3.3.3 主导产业选择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税收产出水平情况 |
4.1 粤港澳大湾区税收总量和结构 |
4.1.1 税收收入 |
4.1.2 税收结构 |
4.1.3 三次产业税收 |
4.2 产业税收产出水平测算 |
4.2.1 指标运用 |
4.2.2 结果分析 |
4.2.3 主导产业选择 |
第五章 基于税收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
5.1 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分析 |
5.1.1 结果比对 |
5.1.2 与规划的匹配度分析 |
5.1.3 小结 |
5.2 利用港澳资优化产业结构水平的实证分析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港澳资企业分布 |
5.2.3 重点发展产业分布 |
第六章 存在问题 |
6.1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6.1.1 低端制造业产业仍是主要税收来源 |
6.1.2 城市间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 |
6.1.3 利用港澳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效率低下 |
6.2 现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上的不足 |
6.2.1 财税政策 |
6.2.2 非财税政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7.1 国际湾区的经验借鉴 |
7.2 税收对策建议 |
7.2.1 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出台引导产业协同发展的税收政策 |
7.2.2 强化粤港澳区域协调机制和税务合作机制 |
7.2.3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新兴产业投资 |
7.2.4 发挥自贸区作用建立税收改革试验示范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选题说明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相关概念说明与辨析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越边境双子城 |
1.3.2 关于城镇空间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2 中越边境的历史地理背景 |
2.1 山、河流与海湾 |
2.1.1 山 |
2.1.2 河流与海湾 |
2.2 统一的气候条件 |
2.3 “浑涵”的边界与混居的聚居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越边境双子城的三次社会变迁与空间变化 |
3.1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引入与边界的法定化(1885-1949) |
3.1.1 政治制度的物质表现:关口空间 |
3.1.2 经济秩序的物质表现:口岸区 |
3.1.3 社会等级的物质表现:街区 |
3.2 共享的双子城与共存的意识形态(1949-1989) |
3.2.1 “消解”的边界与共享的双子城 |
3.2.2 共存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建筑与“越南现代主义”建筑 |
3.3 开放合作的时代与双子城的扩张(1989年至今) |
3.3.1 复杂化的口岸综合体 |
3.3.2 细分化的商贸空间 |
3.3.3 差异化的国家形象 |
3.4 本章小结 |
4 “内向性”与“中心性”:中国河口-越南老街的边境性 |
4.1 本章引论 |
4.2 河口-老街概况 |
4.3 滇越铁路与双子城的“内向性” |
4.3.1 滇越铁路的项目定位 |
4.3.2 铁路施工中的河口-老街 |
4.3.3 边境枢纽的空间要素 |
4.4 跨国公路与双子城的“中心性” |
4.4.1 贸易量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4.4.2 多中心的双子城 |
4.5 本章小结 |
5 “双向性”与“单向性”:中国东兴-越南芒街的边境性 |
5.1 东兴-芒街概况 |
5.2 差异的理念与共同的发展:双子城的“双向性” |
5.2.1 差异的理念: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建城与晚清的边贸固边 |
5.2.2 生意往来与商业空间 |
5.2.3 “边境一日游”塑造的国门景区 |
5.3 象征“友谊”的空间与双子城的“单向性” |
5.3.1 北仑河友谊大桥与新国门 |
5.3.2 “友谊街”的工厂 |
5.4 本章小结 |
6 中越边境双子城空间的机制研究 |
6.1 镜像结构:理性化的社会行动空间 |
6.1.1 作为边境双子城基础的镜像结构 |
6.1.2 空间的理性化及趋势 |
6.2 交互网络:个人行动与交往空间 |
6.2.1 依赖于双向性的交互网络 |
6.2.2 节点空间的正统性与非正统性 |
6.3 双重语义: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与边境认同 |
6.3.1 固有的内向性:空间塑造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 |
6.3.2 边境的想象、建构与体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进入“现代” |
7.2 边境性的多重释义 |
7.3 边境双子城的空间特点 |
7.4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3)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说明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
2.1.1 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经营现状 |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有形资源 |
2.2.3 无形资源 |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展馆优势分析 |
4.1.2 展馆劣势分析 |
4.1.3 展馆机会分析 |
4.1.4 展馆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本战略选择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
4.3.2 智慧展馆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
5.2 资源调动配置 |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
5.3.1 评价调查体系 |
5.3.2 展馆标准体系 |
5.3.3 财务管理体系 |
5.3.4 企业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韩海淘平台消费者满意度对复购的影响 ——以考拉海购和Coupan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消费者满意度理论 |
2.2 复购率理论 |
2.3 消费者满意度与复购的关系 |
3 海淘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3.1 海淘平台发展背景 |
3.1.1 中国海淘平台发展背景 |
3.1.2 韩国海淘平台发展背景 |
3.2 海淘平台发展现状 |
3.2.1 考拉海购平台发展现状 |
3.2.2 coupang平台发展现状 |
4 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测量方法 |
4.2.3 数据收集 |
4.3 描述统计 |
5 实证分析 |
5.1 考拉海购与coupang平台满意度分析 |
5.1.1 操作便利性满意度 |
5.1.2 物流满意度满意度 |
5.1.3 平台商品满意度 |
5.1.4 操作便利性满意度 |
5.2 回归分析 |
5.3 消费群体侧重点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海淘产品品质问题对复购有正向影响 |
6.1.2 海淘平台网络信息安全度对复购有正向影响 |
6.1.3 仓储物流便利度对复购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 |
6.1.4 客服服务态度对复购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 |
6.2 海淘平台建议 |
6.2.1 平台商品全面整合 |
6.2.2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
6.2.3 建立仓储物流网络 |
6.2.4 优化附加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来源 |
3.3 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现状和历程分析 |
3.3.1 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现状分析 |
3.3.2 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
3.4 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3.4.1 规划缺位 |
3.4.2 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
3.4.3 创新不足 |
第4章 购物中心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1 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分析 |
4.1.1 整体空间布局的演变 |
4.1.2 空间布局重心的演变 |
4.1.3 空间扩散距离的演变 |
4.2 空间单元分异特征分析 |
4.2.1 环线分异特征分析 |
4.2.2 区县分异特征分析 |
4.3 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分析 |
4.3.1 整体集聚 |
4.3.2 局部集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分析 |
5.1 购物中心聚客力评价 |
5.1.1 评价原则 |
5.1.2 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指标量化 |
5.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1.4 权重确定 |
5.1.5 评价结果分析 |
5.2 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分析 |
5.2.1 零售吸引力测算模型修正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 |
6.1 评价原则 |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6.4 权重确定 |
6.5 评价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7.1 优化原则 |
7.1.1 政策引导原则 |
7.1.2 整体协调原则 |
7.1.3 特色发展原则 |
7.2 优化策略 |
7.2.1 政策引导,集聚发展 |
7.2.2 整体协调,统筹发展 |
7.2.3 交通优先,充分发展 |
7.2.4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苏宁易购综合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财务分析概述及哈佛分析框架内容 |
2.1 财务分析的概述 |
2.1.1 财务分析的概念 |
2.1.2 财务分析的目标 |
2.1.3 财务分析的方法 |
2.1.4 财务分析的作用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
2.2.1 战略分析 |
2.2.2 会计分析 |
2.2.3 财务分析 |
2.2.4 前景分析 |
2.2.5 哈佛分析框架各分析之间关系 |
2.3 哈佛分析框架应用于企业财务分析的必要性 |
第3章 苏宁易购基本情况概述 |
3.1 苏宁易购简介及发展历程 |
3.1.1 苏宁易购简介 |
3.1.2 苏宁易购发展历程 |
3.2 苏宁易购的组织框架 |
3.3 苏宁易购业务概况和财务指标 |
3.3.1 苏宁易购业务概况 |
3.3.2 苏宁易购的主要财务指标 |
3.4 苏宁易购的基本战略 |
第4章 哈佛分析框架在苏宁易购的应用 |
4.1 战略分析 |
4.1.1 苏宁易购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2 SWOT模型下苏宁易购的战略分析 |
4.1.3 战略分析小结 |
4.2 会计分析 |
4.2.1 关键会计估计 |
4.2.2 重要会计科目 |
4.2.3 会计分析小结 |
4.3 财务分析 |
4.3.1 财务指标分析 |
4.3.2 苏宁易购杜邦分析 |
4.3.3 财务分析小结 |
4.4 前景分析 |
4.4.1 战略预测 |
4.4.2 财务前景 |
4.4.3 前景分析小结 |
第5章 苏宁易购应用哈佛分析框架分析后的建议 |
5.1 战略建议 |
5.1.1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
5.1.2 智慧零售转型,顺应发展趋势 |
5.2 会计建议 |
5.2.1 减少库存,加强增值业务 |
5.2.2 监管应收账款,加强资金周转 |
5.3 财务建议 |
5.3.1 加强经营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
5.3.2 树立节约意识,多渠道降低费用 |
5.4 前景建议 |
5.4.1 战略资本同创新,加强资本监管 |
5.4.2 拓展海外市场,增强资本实力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探讨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五、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麦兜”系列电影中的消费图景 |
第一节 影片里的消费社会特征 |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人物 |
第二章 消费社会对“麦兜”电影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故事与叙述 |
第二节 抒情方式 |
第三节 影像分析 |
第三章 消费社会的安慰剂 |
第一节 作为安慰剂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二节 文化安慰剂的利与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8)珠三角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项目策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项目概要 |
1.1 公司基本情况 |
1.2 项目概况 |
1.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链物流行业及产品市场分析 |
2.1 行业情况分析 |
2.1.1 “冷链”物流 |
2.1.2 “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3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启示 |
2.2 目标市场分析 |
2.2.1 “冷链”发展的经济基础 |
2.2.2 项目目标市场 |
2.2.3 珠三角市场冷库需求分析与预测 |
2.3 珠三角冷库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
2.3.1 外资知名竞争对手 |
2.3.2 地区分布分析 |
2.3.3 冷库规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及其配套 |
3.1 技术方案与技术流程 |
3.1.1 项目技术方案设计 |
3.1.2 项目技术流程设计 |
3.2 设备方案 |
3.3 工程方案 |
3.3.1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 |
3.3.2 信息工程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运营模式及组织管理 |
4.1 项目运营管理模式 |
4.1.1 冷链物流三种可行的项目发展模式 |
4.1.2 冷链物流四种经营模式 |
4.2 项目运行的组织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务预算与财务收益能力分析 |
5.1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
5.2 财务数据预测 |
5.3 财务收益能力分析 |
5.3.1 财务分析说明 |
5.3.2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
5.3.3 敏感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及规避对策 |
6.1 经营管理风险及其规避 |
6.2 市场风险及其规避 |
6.3 政策风险及其规避 |
6.4 技术人才风险及其规避 |
6.5 安全、污染风险及控制 |
6.6 融资风险与对策 |
6.7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商业地产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国商业地产理论及实践 |
2.1 商业地产的概念及分类 |
2.2 商业地产的特性 |
2.3 一般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流程 |
2.4 商业地产的理论墓础 |
2.5 购物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
第三章 粤信城项目基本情况 |
3.1 项目投资者概况 |
3.2 粤信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
第四章 项目关键问题及分析 |
4.1 项目的战略定位 |
4.2 项目拥有资源所带来的优劣势 |
4.3 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粤信城和公司的开发运营模式 |
4.3.1 成功商业地产的特点 |
4.3.2 提出粤信城项目的开发运营模式 |
第五章 项目运作实施的对策建议 |
5.1 针对粤信城项目和所在公司提出的对策建议 |
5.1.1 粤信城定位 |
5.1.2 粤信城运营开发策略 |
5.1.3 粤信城及公司营销、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 |
5.1.4 粤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
5.1.5 粤信城及公司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 |
5.1.6 粤信城融资策略 |
5.1.7 粤信城及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广州总部经济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总部经济提出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总部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 |
2.1 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深化 |
2.2 总部经济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2.3 总部经济是企业价值链理论的突破 |
2.4 总部经济发展形成的条件 |
2.5 总部经济概念定义 |
3 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比较 |
3.2 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
3.3 广州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势 |
3.4 广州发展总部经济存在的不足 |
4 主要发达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
4.1 香港 |
4.2 新加坡 |
4.3 东京 |
4.4 大阪 |
4.5 主要发达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
5 发展广州总部经济,构建国家中心城市 |
5.1 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主导作用 |
5.2 建设特色总部经济 |
5.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5.4 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体系 |
5.5 加快总部经济载体建设 |
5.6 构建华南交通枢纽中心 |
5.7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CEPA实施香港物流业热衷北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灵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1885年以来中越边境双子城的现代社会变迁与空间[D]. 廖橙.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3]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韩海淘平台消费者满意度对复购的影响 ——以考拉海购和Coupang为例[D]. Noh Hyeyeong. 浙江大学, 2020(02)
- [5]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D]. 林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苏宁易购综合财务分析[D]. 孙君阳. 沈阳大学, 2020(08)
- [7]消费社会的焦虑—“麦兜”系列电影研究[D]. 温文英. 暨南大学, 2017(02)
- [8]珠三角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交易中心项目策划书[D]. 廖江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9]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D]. 曾龄鱼. 天津大学, 2012(05)
- [10]广州总部经济研究分析[D]. 谢创林. 暨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