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体系论文_熊诗成,鲁军勇,郑宇锋,曾德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率,体系,分布式,电网,电压,锂离子电池,评价体系。

功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熊诗成,鲁军勇,郑宇锋,曾德林[1](2019)在《脉冲功率电源放电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脉冲功率电源放电性能进行横向对比,以便有效提高脉冲功率电源放电性能,对脉冲功率电源放电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SMART准则开展的脉冲功率电源放电评价体系设计。首先,从电磁发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脉冲功率电源放电的关键要素,建立了全面反映脉冲功率放电特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放电统一标准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对每项指标设定评价判据,拟合得到每项指标的评分函数,从而形成能够用于不同电磁发射工况下的横向对比的脉冲功率电源放电评价体系。实验算例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反映脉冲功率电源放电优化的发展水平;横向对比不同发射工况下的优劣,可以找到该工况下的薄弱环节,为脉冲功率电源在电磁发射应用下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孝玲[2](2018)在《功率型锰系正极材料制备及适配电解液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相关产业对其功率密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由于正极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池性能,因此,提高锂离子电池功率密度的关键是开发具有高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可实现大电流充放电的高功率型正极材料。锰酸锂(LiMn_2O_4)、镍锰酸锂(LiNi_(0.5)Mn_(1.5)O_4)等尖晶石型锰系正极材料具有适合锂离子扩散的叁维隧道结构,且具有原料成本低廉、工作电压高、安全环保性良好等特点,是功率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通过适宜方法,进一步提升其功率性能,现实意义明显。论文首先综述了提高锰系正极材料功率性能的常用方法,并以开发工艺过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制备工艺为出发点,研究了尖晶石型LiMn_2O_4、LiNi_(0.5)Mn_(1.5)O_4材料形貌、构型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着力解决LiNi_(0.5)Mn_(1.5)O_4在高电压下电解液氧化分解而引起过渡金属溶解的问题。首先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五种平均粒径在200~400 nm之间的亚微米LiMn_2O_4颗粒。结果表明,C_2H_2O_4·2H_2O和Mn(CH_3COO)_2·4H_2O摩尔比为0.5:1时所制得的LiMn_2O_4产品S_(0.5),可最好的平衡材料扩散距离和颗粒团聚间的矛盾,且Li和Mn的混排最小,晶体具有(400)面的择优生长取向。由于(400)面是热力学最稳定面,Li~+的嵌入和脱出所受到的内应力最小,所以S_(0.5)样品具有更完整的尖晶石结构和更好的循环、倍率性能:0.2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5.7 mAh·g~(-1),1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4%,10 C高倍率下放电容量仍可达到80.8mAh·g~(-1)。进一步的,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由粒径为~150 nm颗粒组成的直径为2.5μm、平均孔径为50 nm的多孔微球结构的LiMn_2O_4材料,与亚微米LiMn_2O_4材料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微球结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优:100次循环后,多孔LiMn_2O_4的容量保持率提高到97.0%,10 C时的放电比容量约占0.2 C时的70.9%(S_(0.5)样品为63.3%)。原因是多孔微球结构比表面积大,Li~+活性位点多,阻抗小,Li~+的迁移速率快,且能更好的承受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应力。因此多孔微球化设计更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功率性能。LiNi_(0.5)Mn_(1.5)O_4材料具有更高的工作电压(~4.7 V,vs.Li/Li~+)而成为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最优候选之一。采用改进固相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合成了不同粒径和类球形、多面体、八面体和截角八面体形貌的大颗粒LiNi_(0.5)Mn_(1.5)O_4材料。研究表明850 ~oC下煅烧的材料为截角八面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最佳。原因是这一构型同时具有可稳定结构的(111)晶面和利于Li~+快速传输的(100)晶面,而不含易导致Mn溶解的(110)晶面。紧接着用石墨辅助燃烧法优化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材料(111)和(100)晶面的晶面占比。借助于XRD、SEM、TEM、TG-DSC等测试方法初步推断了LiNi_(0.5)Mn_(1.5)O_4不同晶面的生长机理和截角八面体构型的成因。电化学测试结果证明具有适中(100)和(111)晶面比例的LiNi_(0.5)Mn_(1.5)O_4材料性能最好:1 C,5 C,10 C和20 C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3.6 mAh·g~(-1),104.1 mAh·g~(-1),89.5 mAh·g~(-1)和84.8 mAh·g~(-1),0.5 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3%。分析认为LiNi_(0.5)Mn_(1.5)O_4在初期循环过程会与电解液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CEI)膜,(111)面过小不能有效的抑制Mn的溶解而导致CEI膜厚而疏松引起倍率和循环性能变差;而若(100)面占比不足,则不能提供有效Li~+的量,而导致倍率降低。因此在LiNi_(0.5)Mn_(1.5)O_4由(111)面组成的正八面体顶部截取适中比例的(100)面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的提高。最后,针对5 V高电压电池中,电解液的持续氧化分解降低了电池综合性能这一问题,优选了功率型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适配电解液。通过在LiPF_6电解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LiPO_2F_2添加剂,改善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电池的循环性能:首次循环的库伦效率由67.4%提升至86.4%,1 C 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91.3%提升至96.5%。进一步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LiPO_2F_2在LiNi_(0.5)Mn_(1.5)O_4表面的成膜机理。分析认为由于LiPO_2F_2的自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更小,会优先在LiNi_(0.5)Mn_(1.5)O_4正极表面发生自分解、水解反应而生成约50 nm的薄而致密的CEI膜,降低界面阻抗的同时还能有效减缓高电压下电解液的持续分解。用XPS对膜成分继续分析可知,添加LiPO_2F_2后,CEI膜主要由有机碳酸盐和无机磷酸锂组成,这些成分都有利于Li~+的传输。由于同离子效应,水解所产生的Li_3PO_4可有效减少电极表面LiPF_6的分解,从而可提高界面膜的有效性,增大LiNi_(0.5)Mn_(1.5)O_4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优选适配的高电压电解液成膜添加剂又为提高锰系正极材料的功率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两个方面进行改性及相关机理的探究,从而优化了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的组成。经过优化之后,所构建的电池体系在保证高倍率性能显着提升的同时,兼顾提高了循环稳定性。本论文的改性思路,为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分析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9-17)

马红伟,甄立敬,毛建容,张萌[3](2018)在《区域柔性负荷参与功率调度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负荷接入区域电网参与功率调度在改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但也会给调度运行带来复杂的控制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精确有效的区域柔性负荷综合评价体系来指导柔性负荷参与功率调度。首先,针对区域柔性负荷参与功率调度的特点,构建了以柔性负荷为控制对象,以实现能源优化配置为目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值法对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进行调整,得到客观评价的组合权重。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种类负荷的功率调度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每类负荷在不同调度模式下的调度优先级。最后,在某区域能源管控中心示范工程上进行验证,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指导区域内各类负荷参与功率调度,减少电网高峰用电量,维持电力系统可靠运行。(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8年17期)

刘峻溪[4](2017)在《复杂流变体系搅拌功率和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些催化剂的生产过程中,搅拌釜内的反应物料状态会随时间的变化从粉体转变为含水粉体、浆料等具有复杂流变特性的物系。由于物料流变性质的改变,搅拌装置的扭矩和搅拌功率变化显着,因此需要对这类复杂流变体系中的搅拌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在直径为0.284 m和0.476 m的有机玻璃搅拌槽中,采用平均直径分别为150μm、1.6mm、5mm的玻璃球或玻璃微珠作为实验固相,分别对四直叶桨、两直叶桨、四斜叶桨等小D/T桨型及双螺带桨、内外单螺带桨和Paravisc桨等直段桨的搅拌功率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粉体搅拌,扭矩随着转速的增加缓慢增加,而随H/T的增加快速增加;对于材料相同的粉体,搅拌扭矩随粒径不同而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搅拌方向对扭矩有一定影响。采用双螺带桨、单螺带桨和Paravisc桨搅拌玻璃微珠时,单位体积功Pv与转速N和物料填装高度H/T间呈线性相关,关联式分别为Pv=4.224N(H/T)、Pv =3.2025N(H/T)和 Pv =5.595N(H/T)。进行含水粉体搅拌时,采用分次加水方式,扭矩波动明显,最大值可以达到干燥粉体的300%;而采用一次性加水方式时只在短时间内达到扭矩峰值,之后趋于平稳,该最大值达到干粉搅拌的近500%;当加水量超过粉体层空隙率,水分由分散相变为连续相,扭矩值下降至与干燥粉体搅拌时接近。本文还涉及到一项β分子筛中试项目,包括对中试装置的水试以及50%、80%负荷下的开车运行情况。对中试搅拌装置的扭矩与实验时冷模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了相似的扭矩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5)

翟晨曦[5](2017)在《基于改进功率介数的电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逐步增长和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目前电网的安全运行在保证人民生活及社会生产有序进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电网风险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电网公司在实际运行中越来越重视电网发生故障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重点关注停电对不同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本文将针对以上重点关注的因素,在电网风险领域中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针对国务院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事故(事件)调查规程》中强调电网发生事故后对用户侧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考虑发电机和负荷的社会属性的改进功率介数。改进功率介数不仅体现潮流流动对节点和线路在电网中的重要度的影响,同时将发电机和负荷节点的相对经济因子引入到改进功率介数中,相对经济因子中重点考虑社会影响、发电机性质、用户性质等因素。节点改进功率介数和线路改进功率介数可以衡量考虑发电机和负荷社会属性以及潮流流动影响等因素的节点和线路的重要度。其次,将本文提出的改进功率介数引入电网风险评价指标中。本文提出了一套新的电网故障严重度评价指标体系,从网络拓扑结构角度提出了将线路改进功率介数与考虑电网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权重的网络效率指标相结合;从电网中潮流分布的角度提出将线路改进功率介数与加权潮流熵相结合;并将节点改进功率介数引入电压偏移严重度以及负荷损失严重度中。利用改进功率介数衡量线路和节点的重要度,将改进功率介数引入到电网故障后果指标,克服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对发电机和负荷社会属性及潮流流动影响考虑不足的缺陷。最后,针对本文建立的多个风险指标,提出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故障严重度指标进行分析。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不但考虑决策过程中隶属度、非隶属度信息,同时反映犹豫度方面的信息,当决策者在评价过程中出现摇摆犹豫的情况时,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电网故障后果的严重度。利用蒙特卡洛法对电网风险进行分析,电网中线路的故障概率同时考虑了保护失效的影响以及线路负载率的影响,故障严重度为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最终可以得到电网风险。综上所述,本文重点针对电网故障后对社会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电网故障造成的风险。提出了改进功率介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电网风险评估方法,并论证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03-01)

闫慧,海波,白宇辰,王晓霞,刘云颖[6](2016)在《高功率锂离子二次电池LiMn_2O_4/Li_4Ti_5O_(12)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本文以自制球形TiO_2和LiOH溶液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得到粒径大小不同的球形Li_4Ti_5O_(12)~([1])。对所得的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理化性能分析测试。以该Li_4Ti_5O_(12)材料为负极,LiMn_2O_4和Li片为正极,分别将其装配成R2032型扣式电池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研究。【实验】按化学计量比称取自制的球形TiO_2与上述氢氧化锂溶液在水热反应釜中混合均匀,之后置于(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03)

刘云,荆平,李庚银,周飞,陈禹辛[7](2015)在《直流电网功率控制体系构建及实现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流电网技术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功率控制体系和控制策略设计是关系直流电网规划、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分析交、直流高压电网控制在承担主体、目标、特性曲线、响应速度等方面异同,提出直流电网有功功率分层控制体系方案,明确各层功能定位:一次控制负责直流电压实时稳定;二次控制按照调度指令实时调整系统输送功率;叁次控制基于预测数据计算结果,提前下达系统经济环保调度指令;四次控制承担电网故障及恢复过程中大时间尺度下功率平衡、稳定控制等任务。一次、二次和叁次控制瞄准系统正常运行工况,而四次控制针对事故和系统恢复过程中系统结构变化和四种不同状态转换过程。分析各层控制策略、运行方式和实现途径,研究分层控制系统间计算结果、响应速度、参数更新周期、通信延迟等协调配合关键技术,分析系统调节容量、通信能力、交流系统强弱等关键影响因素。该方案既借鉴现有电网成熟经验,又体现直流电网技术特点,促进控制精确性和复杂性平衡,有利于提高与现有电网技术管理体系兼容性,加快推进直流电网研究和工程应用。同时,提出未来直流电网在控制体系构建标准化、控制策略设计差异化、仿真分析高效化、研究途径多样化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5期)

王曼曼,刘景亮,陈小阁,张义堃,刘宝庆[8](2014)在《粘稠体系中同心双轴搅拌器功率与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直径380mm的搅拌釜内,以中高粘的牛顿流体糖浆溶液为实验介质,分别研究了以SBT-6桨和PBT-6桨为内桨、框式桨为外桨的同心双轴搅拌器的功率特性和混合特性,并通过定义特征直径和特征转速,建立了兼顾转动模式、内外桨速比RN和径比DN的用于同心双轴搅拌器总体功率计算的新型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外桨功耗受内桨影响较为明显,同向旋转时,外桨功耗会比单独旋转时降低,反向旋转时则会增加;高速旋转内桨的功耗在系统总功耗中占有很大比例,受外桨影响较小。同现有其他关联式相比,新型关联式建立的总体功率曲线能更好地反映同心双轴搅拌系统的功率特性。相同单位体积功率消耗下,同向模式下同心双轴搅拌器的混合准数Nt_m更小;达到相同混合效果时,以SBT-6为内桨的同心双轴搅拌器消耗的单位体积混合能Wv较45°PBT-6更低,混合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的创新设计——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压力容器分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1-04)

李鹏,王旭斌,马剑[9](2014)在《基于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微网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存在难以使微网负荷功率按照分布式电源容量合理分配的问题,为此在分析功率分配机理基础上,针对含多个分布式电源的微网,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不影响有功功率分配精度前提下,通过引入有功扰动项使负荷无功功率可按照分布式电源容量实现精确分配。同时,为保证系统输出频率和电压均稳定在额定值或偏移很小,基于一致性和输入/输出线性化理论,在分布式电源多智能体网络拓扑结构下设计分布式非线性协同下垂控制器,弥补有功扰动引起的系统频率和电压的波动。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5期)

王荣[10](2013)在《不同正极体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采用不同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LiMn2O4、LiFePO4)设计制作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在功率特性、循环、高低温及安全等方面的性能,明确了不同正极体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具备的特性,为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设计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功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相关产业对其功率密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由于正极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池性能,因此,提高锂离子电池功率密度的关键是开发具有高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可实现大电流充放电的高功率型正极材料。锰酸锂(LiMn_2O_4)、镍锰酸锂(LiNi_(0.5)Mn_(1.5)O_4)等尖晶石型锰系正极材料具有适合锂离子扩散的叁维隧道结构,且具有原料成本低廉、工作电压高、安全环保性良好等特点,是功率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通过适宜方法,进一步提升其功率性能,现实意义明显。论文首先综述了提高锰系正极材料功率性能的常用方法,并以开发工艺过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制备工艺为出发点,研究了尖晶石型LiMn_2O_4、LiNi_(0.5)Mn_(1.5)O_4材料形貌、构型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着力解决LiNi_(0.5)Mn_(1.5)O_4在高电压下电解液氧化分解而引起过渡金属溶解的问题。首先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五种平均粒径在200~400 nm之间的亚微米LiMn_2O_4颗粒。结果表明,C_2H_2O_4·2H_2O和Mn(CH_3COO)_2·4H_2O摩尔比为0.5:1时所制得的LiMn_2O_4产品S_(0.5),可最好的平衡材料扩散距离和颗粒团聚间的矛盾,且Li和Mn的混排最小,晶体具有(400)面的择优生长取向。由于(400)面是热力学最稳定面,Li~+的嵌入和脱出所受到的内应力最小,所以S_(0.5)样品具有更完整的尖晶石结构和更好的循环、倍率性能:0.2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5.7 mAh·g~(-1),1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4%,10 C高倍率下放电容量仍可达到80.8mAh·g~(-1)。进一步的,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由粒径为~150 nm颗粒组成的直径为2.5μm、平均孔径为50 nm的多孔微球结构的LiMn_2O_4材料,与亚微米LiMn_2O_4材料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微球结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优:100次循环后,多孔LiMn_2O_4的容量保持率提高到97.0%,10 C时的放电比容量约占0.2 C时的70.9%(S_(0.5)样品为63.3%)。原因是多孔微球结构比表面积大,Li~+活性位点多,阻抗小,Li~+的迁移速率快,且能更好的承受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产生的应力。因此多孔微球化设计更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功率性能。LiNi_(0.5)Mn_(1.5)O_4材料具有更高的工作电压(~4.7 V,vs.Li/Li~+)而成为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最优候选之一。采用改进固相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合成了不同粒径和类球形、多面体、八面体和截角八面体形貌的大颗粒LiNi_(0.5)Mn_(1.5)O_4材料。研究表明850 ~oC下煅烧的材料为截角八面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最佳。原因是这一构型同时具有可稳定结构的(111)晶面和利于Li~+快速传输的(100)晶面,而不含易导致Mn溶解的(110)晶面。紧接着用石墨辅助燃烧法优化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材料(111)和(100)晶面的晶面占比。借助于XRD、SEM、TEM、TG-DSC等测试方法初步推断了LiNi_(0.5)Mn_(1.5)O_4不同晶面的生长机理和截角八面体构型的成因。电化学测试结果证明具有适中(100)和(111)晶面比例的LiNi_(0.5)Mn_(1.5)O_4材料性能最好:1 C,5 C,10 C和20 C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3.6 mAh·g~(-1),104.1 mAh·g~(-1),89.5 mAh·g~(-1)和84.8 mAh·g~(-1),0.5 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3%。分析认为LiNi_(0.5)Mn_(1.5)O_4在初期循环过程会与电解液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CEI)膜,(111)面过小不能有效的抑制Mn的溶解而导致CEI膜厚而疏松引起倍率和循环性能变差;而若(100)面占比不足,则不能提供有效Li~+的量,而导致倍率降低。因此在LiNi_(0.5)Mn_(1.5)O_4由(111)面组成的正八面体顶部截取适中比例的(100)面有利于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的提高。最后,针对5 V高电压电池中,电解液的持续氧化分解降低了电池综合性能这一问题,优选了功率型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的适配电解液。通过在LiPF_6电解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LiPO_2F_2添加剂,改善了截角八面体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电池的循环性能:首次循环的库伦效率由67.4%提升至86.4%,1 C 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91.3%提升至96.5%。进一步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分析LiPO_2F_2在LiNi_(0.5)Mn_(1.5)O_4表面的成膜机理。分析认为由于LiPO_2F_2的自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更小,会优先在LiNi_(0.5)Mn_(1.5)O_4正极表面发生自分解、水解反应而生成约50 nm的薄而致密的CEI膜,降低界面阻抗的同时还能有效减缓高电压下电解液的持续分解。用XPS对膜成分继续分析可知,添加LiPO_2F_2后,CEI膜主要由有机碳酸盐和无机磷酸锂组成,这些成分都有利于Li~+的传输。由于同离子效应,水解所产生的Li_3PO_4可有效减少电极表面LiPF_6的分解,从而可提高界面膜的有效性,增大LiNi_(0.5)Mn_(1.5)O_4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优选适配的高电压电解液成膜添加剂又为提高锰系正极材料的功率性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两个方面进行改性及相关机理的探究,从而优化了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的组成。经过优化之后,所构建的电池体系在保证高倍率性能显着提升的同时,兼顾提高了循环稳定性。本论文的改性思路,为高功率型电池体系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分析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熊诗成,鲁军勇,郑宇锋,曾德林.脉冲功率电源放电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9

[2].崔孝玲.功率型锰系正极材料制备及适配电解液体系构建[D].兰州理工大学.2018

[3].马红伟,甄立敬,毛建容,张萌.区域柔性负荷参与功率调度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8

[4].刘峻溪.复杂流变体系搅拌功率和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5].翟晨曦.基于改进功率介数的电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D].华北电力大学.2017

[6].闫慧,海波,白宇辰,王晓霞,刘云颖.高功率锂离子二次电池LiMn_2O_4/Li_4Ti_5O_(12)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C].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7].刘云,荆平,李庚银,周飞,陈禹辛.直流电网功率控制体系构建及实现方式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8].王曼曼,刘景亮,陈小阁,张义堃,刘宝庆.粘稠体系中同心双轴搅拌器功率与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C].压力容器的创新设计——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压力容器分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会议论文集.2014

[9].李鹏,王旭斌,马剑.基于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微网分布式功率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

[10].王荣.不同正极体系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研究[J].电源技术.2013

论文知识图

)微沟道电极内制备微纳银线扫描电镜...(PMBP)3·HA-正辛烷体系热功率-时间曲...不同阴极SMFC体系的极化曲线(a)和功率密...启动期间SMFC体系输出电压随时间变化情...5隔震层位移功率谱密度的比较4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功率谱根据上述对建立...

标签:;  ;  ;  ;  ;  ;  ;  

功率体系论文_熊诗成,鲁军勇,郑宇锋,曾德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