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刘圆园,曹启航,孙亚楠,苟惠天,薛慧文

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刘圆园,曹启航,孙亚楠,苟惠天,薛慧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应用研究

单增李斯特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圆园,曹启航,孙亚楠,苟惠天,薛慧文[1](2019)在《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是侵袭单增李斯特菌的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制剂成为检测和控制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对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裂解特性,溶源性噬菌体的诱导及鉴定、噬菌体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以及杀菌/抑制效果、生物防控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12-12)

黄嘉明,陈博文,李慧慧,王敬敬,刘海泉[2](2019)在《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灭活增强对混合单增李斯特菌及生物被膜的抗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力灭活(PDI)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灭菌技术并将成为食品安全的新技术。本研究旨在用蓝光发光二极管与天然光敏剂姜黄素构建的PDI增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及抗生物被膜能力,并通过测定DNA完整性、蛋白质变化、形态变化和毒力基因表达等,阐明其抗菌机制。用姜黄素浓度为1.0μmol/L照射5 min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存活率显着降低至不可检测的水平(>8 log)降低。同时,PDI处理降低了其粘附能力并且改变了生物被膜的结构。光动力灭活处理后,细菌外膜蛋白和遗传物质受到显着损害。此外,PDI处理有效地下调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inlA,hlyA和plcA)的表达,这可降低单增生李斯特菌的粘附,侵袭和逃逸的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的光动力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好方法,可以灭活食物中污染的浮游及生物被膜形态的单增李斯特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3](2019)在《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共培养的混合生物膜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数关于生物膜的研究是采用简化模型广泛研究单种生物膜。然而,混合物种生物膜是主要的生活方式,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决定生物膜群落的发育,结构和功能。在本研究中,研究了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单种和混合种生物膜。通过结晶紫染色(CV)以研究单种和混合种生物膜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检测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和空间占置。绝对定量PCR(qPCR)用于定量生物膜中每个物种的细胞数量。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分析细胞外聚合物(EPS)的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混合物种生物膜明显少于任一单种生物膜。在混合生物膜中,副溶血性弧菌在混合生物被膜中具有显着的竞争优势,其活菌数比单增李斯特菌多约100倍。与单种生物膜相比,混合物种生物膜中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减少,导致粘附性降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混合生物膜中的固着细胞总量减少的原因。本研究可为更复杂的多物种微生物生物被膜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刘倩倩,申艳娜[4](2019)在《c-Jun氨基末端激酶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形成炎症复合体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单增李斯特菌(LM)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过程中,对于炎症复合体活化与装配的作用,及其与毒力因子李斯特菌溶血素(LLO)的关系。方法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SP处理组、未处理组及阴性对照组(NI),每组3个复孔。SP处理组用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1h,除NI外,其余各组巨噬细胞感染野生型LM(WT-LM)24h,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内炎症复合体的关键蛋白组分ASC斑点(ASC-speck)的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T-LM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不同时相点JNK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使用LM的△hly和△hly::hly突变株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胞内ASC-speck的形成情况及不同时相点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SP处理组IL-18的表达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法发现SP处理组ASC-speck阳性的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JNK在WT-LM感染10min时即明显升高,40min时达到峰值,持续至少120min。LM的突变株感染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ly感染组ASC-speck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较WT-LM感染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LO重新表达的△hly::hly感染组,ASCspeck阳性细胞数得到明显恢复,与野生型L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看到p-JNK在△hly突变株感染后40min有显着表达,而在80min和120min后出现骤然减弱甚至消失。结论JN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LM感染过程中炎症复合体的活化,并且在JNK参与活化过程中,与LLO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刘扬扬,马勋,康立超,李红欢,钱凌霄[5](2019)在《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ismff_0038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作为四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对公共安全及畜牧业发展威胁极大。其lismff_0038是新发现的一个潜在毒力因子,与LM的神经感染和母胎感染密切相关。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功能验证提供基础。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lismff_003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PCR、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对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序列全长为988 bp。LM5567的lismff_0038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株(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91.1%。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100%。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5567的lismff_0038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属于跨膜蛋白。表明,克隆了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ismff_0038基因的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武鑫[6](2019)在《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导致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目前,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主要采用国标法,传统检验方法虽然可操作性高,但检验流程耗时过长。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中摄入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的风险增大,如遇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传统检测不能及时得到检测结果,无法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本文概述了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起来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试纸条,其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已经应用于食品致病菌的检测。通过分析对比以上快速检测方法,为探索更灵敏高效且适用于基层食品检验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张文敏,耿方琳,方太松,牛洪梅,王翔[7](2019)在《应用乳酸菌生物保护剂控制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肉制品营养丰富,极易被微生物污染,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肉制品主要病原菌之一。乳酸菌做为生物保护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总结了乳酸菌应用于肉制品安全控制的概况;然后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乳酸菌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着重探讨了乳酸菌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能力(生长、抗性和毒性)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乳酸菌在食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建议,以期为乳酸菌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4期)

李红欢,陈朔,康立超,钱凌霄,张奇文[8](2019)在《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检测与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毒力岛1(LIPI-1)和毒力岛2(LIPI-2)的基因及致病性。利用PCR方法对8株分离株LIPI-1和LIPI-2进行基因检测,小鼠腹腔接种分离株菌悬液5×10~7 CFU/只,进行致病性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LIPI-1的6个毒力基因除actA基因检出率为50.0%外,hly、prfA、plcA、plcB、mpl的检出率为100.0%;LIPI-2中inlA、inlB、inlC基因检出率为100.0%,inlD和inlE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7.5%和75.0%,inlF和inlG毒力因子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0.0%和37.5%。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8株分离株均能致死小鼠,致死率在50.0%~100.0%。其中,LM5567和LM5570在5 d内全部死亡,致死率为100.0%,表明这2株菌对小鼠有强致病力。说明LIPI-1基因检出率高于LIPI-2的基因检出率;菌株的致病性与毒力岛基因的携带率无明显相关,但分离株对小鼠均有致病性,提示食品安全不容忽视。本研究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携带率与致病力的关系提供铺垫。(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毛福超,张梦珂,廖成水,贾艳艳,王晓利[9](2019)在《重组单增李斯特菌TatD-like DNase蛋白的核酸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单增李斯特菌TatD-like DNase蛋白的序列结构与表达纯化后蛋白的酶学特性。本研究应用PCR扩增得到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株的Tat D-like DNase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系统性预测分析其序列结构特征。然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Tat D-like DNase),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中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将纯化的蛋白透析后进行酶学特性分析。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株Tat D-like DNase蛋白由265个氨基酸组成,理论蛋白分子量为30.16 k D,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34种微生物的Tat D-like DNase及其类似物的同源性较低。Tat D-like DNase为亲水性蛋白,含有5个优势B细胞抗抗原表位。二级结构分析,Tat D-like DNase蛋白主要由29.81%的无规则卷曲、49.43%的α-螺旋、16.6%的β-折迭和4.15%的β-转角构成。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t D-like DNase重组蛋白约55 k D,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Tat D-like DNase蛋白具有核酸酶活性,并且酶学活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蛋白浓度依赖性,受到温度和PH的影响。本实验对单增李斯特菌Tat D-like DNase蛋白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得到了纯化后的重组原核表达蛋白,并检测了该蛋白的功能特性。为进一步研究Tat D-like DNase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赵莹莹,贾艳艳,李静,廖成水,程相朝[10](2019)在《单增李斯特菌诱导食管癌细胞自噬形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 monocytogenes)感染人食管癌细胞EC9706,分析单增李斯特菌诱导EC9706细胞自噬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利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EC9706细胞后,测定其侵袭率和胞内增殖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EC9706细胞内的自噬现象;western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自噬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对人食管癌细胞EC9706的侵袭率为5.2%,当LM侵(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动力灭活(PDI)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灭菌技术并将成为食品安全的新技术。本研究旨在用蓝光发光二极管与天然光敏剂姜黄素构建的PDI增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及抗生物被膜能力,并通过测定DNA完整性、蛋白质变化、形态变化和毒力基因表达等,阐明其抗菌机制。用姜黄素浓度为1.0μmol/L照射5 min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存活率显着降低至不可检测的水平(>8 log)降低。同时,PDI处理降低了其粘附能力并且改变了生物被膜的结构。光动力灭活处理后,细菌外膜蛋白和遗传物质受到显着损害。此外,PDI处理有效地下调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inlA,hlyA和plcA)的表达,这可降低单增生李斯特菌的粘附,侵袭和逃逸的能力。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的光动力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好方法,可以灭活食物中污染的浮游及生物被膜形态的单增李斯特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圆园,曹启航,孙亚楠,苟惠天,薛慧文.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应用研究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黄嘉明,陈博文,李慧慧,王敬敬,刘海泉.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灭活增强对混合单增李斯特菌及生物被膜的抗菌作用[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陈萍,王敬敬,洪斌,檀玲,张昭寰.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共培养的混合生物膜的特性[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刘倩倩,申艳娜.c-Jun氨基末端激酶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形成炎症复合体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5].刘扬扬,马勋,康立超,李红欢,钱凌霄.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ismff_0038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9

[6].武鑫.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7].张文敏,耿方琳,方太松,牛洪梅,王翔.应用乳酸菌生物保护剂控制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9

[8].李红欢,陈朔,康立超,钱凌霄,张奇文.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基因检测与致病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毛福超,张梦珂,廖成水,贾艳艳,王晓利.重组单增李斯特菌TatD-likeDNase蛋白的核酸酶活性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10].赵莹莹,贾艳艳,李静,廖成水,程相朝.单增李斯特菌诱导食管癌细胞自噬形成的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标签:;  ;  ;  ;  

单增李斯特菌论文-刘圆园,曹启航,孙亚楠,苟惠天,薛慧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