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而民办高校固有的一些问题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随着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逐渐成为深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108-02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模式,在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体制下,民办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又面临着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办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其师资力量、管理手段及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
(一)大规模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在民办高校,思政课课时多与教师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学校领导出于节省教学成本的考虑,教师负担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就笔者所走访的情况而言,绝大部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周课时量都超过16节,最多的高达40节,这导致思政课教师疲于奔命式地授课,无暇顾及其他。而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思政课教师教学负担和教学成本,采取合班、合系、合专业的授课方式,思政课上课班级人数超过150人的学校比比皆是。由于上课人数多,课堂纪律不好控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更坏的影响是,大规模的授课方式根本不可能做到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之中,更难开展教学沟通和社会考察,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在民办高校,由于思政治课教师授课量极大,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加之思政课教师一般隶属于某个部门,课堂之外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很少。同时,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者简单地照搬办企业的方法来办教育,从经济成本核算上来考虑管理问题,在思政课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非常普遍,导致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缺乏,知行脱节现象极为常见。除此之外,很多民办高校往往是以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问题为由,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婉拒就是禁止。以上种种情况的限制,使得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无法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这种只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忽视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去塑造的培养模式,最终会造成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的失落。
(三)学生急功近利观念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都缴纳了昂贵的学费,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特别关注的是将来的就业去向和收回上学时的成本,所以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自己认为有利于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的学习上,对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以及将来价值观培养的思政课缺少重视。因此,民办高校学生上思政课时逃课的心态普遍存在,事实上大规模逃课的现象更是非常严重。即使来上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居多。据笔者观察,在思政治课的课堂上,学生们看闲书或专业书籍、做习题、学英语、玩手机、听歌曲、睡觉、三五一起聊天等比比皆是。有时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些作业,许多学生都采取应付的态度,要么从网上搜索下载直接打印上交,要么拷贝同学作业,很少有学生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的。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管理运营机制上不同于公办院校。另外,学生群体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民办高校是社会力量办学,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办学体制或管理体制上一般都是董事会负责制或是校长聘任制,与公办高校相比,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敏锐性和积极性。同时,举办者或者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吸引学生,办出特色,所以工作重心是举办热门专业吸引学生。特别是在当今“实用主义”风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压力和动力,思政课成绩再好找工作时也不管用,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很多管理人员淡化漠视政治,把政治看做是远离经济的纯粹的政治,把开设思政课当做政治任务来对待,敷衍了事,严重弱化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办学目标、办学层次等与公办高校的不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高考入学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低很多。除个别考生是高考发挥失常外,大部分考生是因为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较弱、总体素质不高所导致。他们一般具有学习基础差、心理自卑、纪律松弛、个性凸显等特征。即使在踏进校门后,其表现在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天之骄子”的特点。部分同学感觉低人一等,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存在混文凭的现象。还有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这些不但增加了管理难度,也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合理
教师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就目前来说,民办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学历、知识、专兼职、职称组成等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三少”现象和年龄“两极化”趋势,即退休返聘和刚走出校门的教师多;年富力强又经验丰富的中间力量少,专业带头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这种以青、老年为主的师资结构,其稳定性是脆弱的。另外,有的民办学校注重眼前利益和为了节减成本,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同时,在管理上存在着让不懂教学的管教学、不懂科研的管科研等做法,导致统的过多,管的过死,使教师寸步难行,无所适从,制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都采用全员聘用制,教师和学校之间基本上是临时的雇佣关系,教师往往存在着打工者的心理,缺乏公办学校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
思政课是教育部要求的学历文凭考试的必考科目,民办高校不应忽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完善的前提,也是思政课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针对某些民办高校认为思政课的开设是“政治任务”和“无必要”等,学校应该转变这种认识,应该看到思政课的开设对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把它放到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上来看待。并且把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在师资队伍的建立与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等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民办高校的情况较为复杂,要深入研究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管理特点以及思政课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丰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政治嗅觉去捕捉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民办高校思政课的顺利开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充实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中。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政教学新内容还有“八荣八耻”教育,以及“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此外,在丰富思政课内容方面,适时纳入时政新闻为教育的辅助内容,不但能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思想血液,而且还能净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总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赋予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新的内涵,促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发展。
(三)拓宽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1]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是根据民办高校某一时期的特征所制定出来的,具有时间性和针对性。现在国内外的环境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老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赋予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方法新的内涵。社会上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属于纯理论的学科范畴,所以多以在教室讲授书本知识为主,鲜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上所传达的思想内涵都是通过历史实践而来的,我们亦可以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要求我们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立足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立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新方法。比如访谈教育法、心理辅导法、隐形教育法、网上教育法等。
(四)优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优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做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增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由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着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专业化水平还有待加强的问题,所以定期与不定期的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使之具备心理学、青年学、网络和党建等方面的知识等。同时,民办高校要以《劳动法》等法律为基础,与思政课教师构筑一个稳定的劳动关系,并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简介:杨宗兴(1973—),男,河南南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方法(广西南宁,530222)。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l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