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散文《匆匆》的翻译

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散文《匆匆》的翻译

关键词:翻译形式内容多元关系《匆匆》再现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体现了对青春的珍惜,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对有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从文体类型来看,《匆匆》是一篇随笔,但又颇像一首散文诗,虽不压韵,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本文试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翻译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以期说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关系及在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一、音韵层面

各种语言在声音层面上形成一种语势能指,可以转化为一种视觉的意象。日本文论家滨田正秀在《文艺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无论元音还是辅音,都具有象征意义,都在无形中给人们以某种心理影响。”

一般认为英语中/e/、/i/等元音音素所形成的音色有强烈、精致之感,而/u/、/o/等通常传达高雅、滞重感,/æ/、/Λ/等元音给人以急促感,/i:/等长元音让人感到轻松和舒缓。辅音中/f/、/s/、/w/等给人平和感,鼻音与流音常暗示流畅、和谐等属性。这说明语音层面是蕴涵意义的。

例如: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文:Atthethoughtofthis,sweatoozesfrommyforeheadandtearstrickledownmycheeks.

朱纯深译文:Alreadysweatisstartingonmyforehead,andtearswellingupinmyeyes.

显然,张译文中的oozes和trickle二字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而朱译文没有表达出这层意思。

二、结构层面

一篇文章的结构层面可以被认为是这篇文章所选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是审美客体的必要构成因素,它的相关方面是艺术形式;而形式也必须相关于内容,否则就不会有审美内涵。因此,这两者既有各自的不同的本质涵义,又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从整篇译文而言,张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与他所表达的文章主旨: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浑然一体的,并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而朱却用了现在完成时,不利于表达中心思想,用在这样的主题下有欠妥当。

例如: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译文:WhyshouldIbemadetopassthroughthisworldfornothing?

朱译文:Itisnotfairthough:whyshouldIhavemadesuchatripfor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培基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shouldIbemade…”,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从语法角度看,而未明确主语的前提下用被动语态更佳。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文章结构对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和内容不再是箱子和衣服的关系,而是彼此渗透、密切相关的。

三、意义层面

每个词都有特定的语义成分,因此语义成分分析也被应用于翻译的控制研究(吕俊,侯向群,1996),使原词语和译词语对应程度更高,从而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

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情感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原作者本人及原作品的了解不同,他们所形成的“前理解”也不同,因此同一篇译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是十分正常的,越是文学性强的文本越会有多种阐释。因此朱自清的名作《匆匆》有不同的译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下表列举了张培基和朱纯深这两篇译文选词方面的不同,并分析了不同选词对主旨表达的不同。

原文译文评价

1、题目:匆匆I.Transientdays

II.Rush译文I的表达与本文所要表达的“匆匆”意义相符;而译文II表达,rush发音较短,能体现匆匆之感,但意义上稍有欠缺,有急忙之感。相比较而言,译文I比II更精确。

2、第二段:连词的

使用I.if

II.butif表示一种假设,不够客观;而but的使用,没有这种意思,客观性强

3、第二段: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I.butmyquotaofthemisundoubtedlywearingaway

II.butIdofeelmyhandsaregettingemptyIwearingaway表达了时间已无可挽回地流逝了,特别是用“undoubtedly”译“确乎”比一般人所认为的“indeed,really”更恰当妥帖;而II所用的词语貌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仅有语言形式的对应,而非思想内涵的等值,所以译文未能达意。

注:译文I为张培基的译文,译文II为朱纯深的译文。

通过以上两篇译文选词的对比分析可知,要成功翻译好一篇文学性强的文章,对意义层面的理解非常关键,而表达中正确地、恰到好处地用词才能再现译者深层次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懂得了音韵层面、结构层面和意义层面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每一个层次都蕴涵着一定的意义。在翻译中,如果忽视或抛弃任何一个部分,都意味着把一部分意义抛弃了。因此,是否能在翻译中再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科技翻译,1999(2):1

[2]余松.语言的狂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4

[3]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0

[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58

标签:;  ;  ;  

译文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张培基和朱纯深对散文《匆匆》的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