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输入论文-施瑶

碳氮输入论文-施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氮输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炭沼泽,氮输入,碳氮转化,温室气体排放

碳氮输入论文文献综述

施瑶[1](2019)在《氮输入对泥炭沼泽碳氮转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炭沼泽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2–3%,其碳储量却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30%,甲烷排放量占甲烷年排放量的4–10%,泥炭沼泽因而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农业氮肥的大量使用,使泥炭沼泽面临氮输入影响,可能会对其碳库功能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产生影响,而这些均与土壤微生物参与的碳氮转化过程有关。本研究以吉林省金川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选择长期(>40年)受氮输入影响的水稻田-泥炭地和自然状态的泥炭地(对照)0–60 cm土壤剖面,采取野外试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剖面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剖面及地表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动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氮添加对碳氮转化过程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氮输入导致土壤有机碳(OrgC)和全氮(TN)浓度在0–30 cm低于30–60 cm,且土壤碳氮比在0–30 cm有所降低,同时使铵态氮(NH_4~+)在0–30 cm区域积累,而硝态氮(NO_3~-)和亚硝态氮(NO_2~-)在整个剖面(0–60 cm)减少,此外氮输入还提高了土壤pH值,使其由3.87–4.84升高至4.20–5.41;这些影响均在夏季(7月和8月)更为显着。2、氮输入导致生长季(5–10月)整个剖面(0–60 cm)的CO_2、N_2O排放量增加而CH_4排放量减少;氮输入对CO_2、CH_4、N_2O排放量的影响呈现0–30 cm强于30–60 cm趋势,并在6月或7月影响显着,其中在20–30 cm层,氮输入使6月份的CO_2和N_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57.24%和114.79%,7月份的CH_4排放量降低了95.24%;另外,氮输入对40–50 cm和50–60 cm的CH_4和N_2O排放量均无显着影响;与剖面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一致,氮输入增加了地表CO_2和N_2O排放量,并减少了地表CH_4排放量;CO_2和CH_4排放量在7月和8月达到最高,而N_2O地表排放量则在6月达到峰值;CO_2和CH_4排放主要受氮输入和土壤温度的直接影响,而N_2O排放则主要受土壤pH和硝态氮浓度的间接影响;氮输入还导致生长季土壤增温潜势增强,并在夏季(6–8月)增幅最大,这主要是由升高的N_2O排放量导致的,N_2O对增温潜势的贡献率在氮输入后提高了58.00–519.87%,其贡献率可达86.01–98.74%。3、氮输入降低了古菌群落多样性却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古菌群落结构方面: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是金川泥炭沼泽土壤的优势菌群(>70%),氮输入后使其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可达80%以上,这主要是与升高的土壤pH值和铵态氮浓度有关;氮输入使产甲烷菌群由甲烷八迭球菌目为主向甲烷杆菌目为主转变,并提高了产甲烷菌和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氨氧化古菌的相对丰度,这些改变主要是由升高的土壤pH值、NH_4~+浓度以及降低的OrgC和TN浓度共同导致的;细菌群落结构方面: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金川泥炭沼泽土壤的主要细菌群落;氮输入提高了好氧甲烷氧化菌多样性,改变了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在水稻田-泥炭地出现甲基八迭球菌属和泉发菌属,而Methylovulum属消失,同时,在剖面深度为60 cm处检测到了以甲基暖菌属(47.37%)为主的好氧甲烷氧化菌群,这些改变主要与升高的土壤pH、NH_4~+浓度和降低的OrgC浓度有关;氮输入提高了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细菌及氨氧化细菌相对丰度,这主要由升高的pH值和NH_4~+浓度以及降低的NO_3~-、OrgC和TN浓度导致的。4、氮进入泥炭沼泽土壤后能够发生碳氮耦合过程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过程,且其反应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对数递减趋势,培养1小时后,甲烷氧化量可达92.53 nmol g~(-1);硝态氮添加显着提高了水稻田-泥炭地和泥炭地的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反应速率和厌氧甲烷氧化量。综上,长期氮输入会对泥炭沼泽的碳汇功能及其增温效应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0–30 cm土层和夏季影响更为强烈。氮输入后,土壤有机碳浓度降低,而土壤pH值和铵态氮浓度升高;CH_4排放减少,而CO_2和N_2O排放增加,并导致土壤增温潜势增强;碳氮转化相关土壤微生物:产甲烷菌、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古菌和细菌、好氧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氨氧化古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这些改变均与升高的土壤pH值和NH_4~+以及降低的NO_3~-、OrgC和TN浓度有关;此外,泥炭沼泽土壤中能够发生碳氮耦合过程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反应,并且氮添加能够显着提高其反应速率和甲烷氧化量。本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氮输入增加背景下泥炭沼泽能否继续发挥其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制定有效的泥炭沼泽管理措施和预测氮输入增加背景下泥炭沼泽的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柳媛媛,孙本华,皮小敏,张彤勋,刘平静[2](2018)在《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塿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机物料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塿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碳氮及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含水量分布变化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停止施入有机物料两年后,与对照(CK)相比,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分别提高了29.5%和29.8%(p<0.05);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22.0%,14.3%,24.2%和26.4%(p<0.05)。BNP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比CK,NP,MNP和SNP提高了23.4%,10.9%,21.3%,20.5%;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均显着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39.3%,29.3%,34.5%和52.3%。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着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了0—1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与NP处理相比,MNP和SNP显着提高了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p<0.05),而BNP则差异不显着。相比CK,施肥处理(NP,MNP,SNP,BNP)可显着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0—40cm土层的储水量,且BNP处理显着高于SNP和MNP。总体而言,生物炭在提高和维持表层土壤肥力以及降低剖面硝态氮淋溶风险等方面的后效作用显着优于秸秆和有机肥,是陕西关中地区旱地塿土上一种较好的有机物料施用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陈静文[3](2018)在《丹江口库区侧柏人工林凋落物输入调控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影响植被与土壤的碳交换,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库如何响应凋落物输入改变仍有疑问。本研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源头丹江口库区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人工林设置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实验(The Detritus Input and Removal Treatments,DIRT)(对照、无地上凋落物、无根、无碳输入和双倍地上凋落物处理),连续叁年采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做团聚体筛分和密度分组,探究土壤不同组分碳氮库和稳定同位素对凋落物输入调控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凋落物输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有机碳的影响处理1年后和3年后,不同凋落物输入处理影响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壤有机碳。不同凋落物输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组成中主要以>250μm的大团聚体为主,占土壤总量的52.7%-94.6%。处理2年后对照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相比另外两年较低,是因为第2年(>2000μm)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相比其他两年较低。处理1年后小团聚体(<53μm)中去除根系和无输入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处理3年后大团聚体(2000-250μm)和小团聚体(<53μm)中无碳输入处理的有机碳含量也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减少根系新碳的输入会降低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双倍凋落物处理1年后的小团聚体(<53μm)、2年后的大团聚体(2000-250μm)和3年后大团聚体(2000-250μm)和小团聚体(<250μm)中都出现双倍凋落物组土壤有机碳低于对照组,这证明“激发效应”的存在,且效应持续的时间较长。(2)凋落物输入处理对团聚体轻重组的影响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各粒径团聚体轻重组的重量没有显着变化,而轻重组的有机碳和重组氮同位素(δ~(15)N)易受凋落物处理和团聚体粒径影响。不同粒径团聚体的轻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处理下表现为去除根系和双倍凋落物处理中新碳的输入使轻组有机碳含量不变或增加,但减少了重组有机碳含量。各粒径团聚体中轻组的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远高于重组,因为轻组主要由植物残体组成,但轻重组的总氮和碳氮比基本不受凋落物输入调控影响,说明侧柏的地上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碳库的贡献有限。轻组的δ~(13)C和δ~(15)N在不同团聚体和凋落物处理之间没有差异。重组δ~(13)C表现为去除根系处理促进重碳同位素富集。重组的δ~(15)N在不同团聚体之间表现<53μm小团聚体为正值,其他粒径团聚体为正值,这可能是<53μm小团聚体所结合的有机质经过的微生物分解过程最多,重氮同位素逐渐积累导致~(15)N富集造成的。同时重组中>2000μm团聚体的δ~(15)N显着高于2000-250μm和250-53μm团聚体,而轻组中>2000μm团聚体的总氮含量显着低于2000-250μm和250-53μm团聚体,这可能是由于大团聚体对小团聚体的包裹保护作用使得微生物偏向于利用大团聚体中易于获得的含氮化合物。综上所诉,本研究表明去除根系和双倍凋落物处理导致轻组有机碳含量增加而重组有机碳含量减少,证实“激发作用”的存在,但大团聚体在空间上对其内部小团聚体的保护作用减少了小团聚体氮的消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8-06-01)

胡星云,孙志高,张党玉,孙文广,王伟[4](2017)在《外源氮输入对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无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输入处理下土壤的SOC、TN、NH_4~+—N和NO_3~-—N含量整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土层的SOC和NO_3~-—N含量在N2处理最高,而TN和NH_4~+—N含量在N3处理最高。尽管不同氮输入处理并未改变湿地土壤中TN和NH_4~+—N含量的动态变化模式,但随氮负荷增强二者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的氮输入处理明显改变了土壤中SOC和NO_3~-—N的动态变化模式,适量氮输入(N1和N2)明显提高了土壤中的NO_3~-—N含量,过量氮输入(N3)则不利于NO_3~-—N的累积;不同氮输入处理下(特别是N2和N3处理)湿地表层土壤(0—20cm)的SOC含量在7月中旬后远大于N0处理(P<0.05),说明持续的氮输入可能不利于表层土壤中SOC的转化。研究发现,当未来黄河口湿地氮养分达到N1和N2水平时将有利于土壤氮矿化,而这将使得土壤氮养分的供给更为充足;但氮负荷持续增强可能使土壤表层的SOC转化受到抑制,而这将有助于提升土壤的储碳功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郝龙飞[5](2016)在《模拟氮沉降对帽儿山地区4种典型林分土壤碳氮输入输出关键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对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以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处理(对照(CK,0kg N ha-1 yr-1),低氮(L,50 kg N ha-1 yr-1),中氮(M,100 kg N ha-1 yr-1)和高氮(H, 150 kg N ha-1 yr-1))试验,研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浓度、碳氮输入和输出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氮沉降显着影响植被生长,同时影响土壤pH值。氮沉降处理显着提高了白桦、水曲柳、红松、落叶松林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从乔木生长角度分析H处理未达到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阈值。氮沉降处理显着降低了林分地表植被覆盖率,从林下植被覆盖角度分析,L处理已达到林下植被生长的氮沉降阂值。氮沉降处理显着降低林分土壤pH值,并随着氮沉降量增加,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2、氮沉降对不同林分土壤碳库的影响存在差异。各林分L处理土壤有机碳浓度最大;阔叶林(白桦和水曲柳)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针叶林(红松和落叶松)更易受氮沉降的抑制。L处理显着增加了各林分土壤微生物碳浓度,H处理较L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浓度降低。各林分L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浓度高于H处理。林分根生物量密度越小,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越易受到氮沉降抑制。3、氮沉降对不同林分凋落物碳释放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存在差异。阔叶林凋落物碳释放速率较针叶林更易受到氮沉降的抑制。L处理显着增加了阔叶林叶和根凋落物碳释放速率,H处理显着降低叶和根凋落物碳释放速率。氮沉降对针叶林叶凋落物碳释放速率无显着影响,L和M处理增加了针叶林根凋落物碳释放速率,H处理未显着影响根凋落物碳释放速率。针叶林土壤呼吸较阔叶林更易受到氮沉降的影响。L处理对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显着,显着提高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氮沉降处理影响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L处理下5 cm和10 cm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o比CK分别提高了2.65%和3.12%,H处理比CK分别降低了6.29%和5.46%。4、氮沉降显着影响土壤氮库和土壤氮循环过程。氮沉降处理增加了4种林分土壤全氮浓度和微生物氮浓度,随氮沉降量增加土壤全氮浓度和微生物氮浓度下降。水溶性氮浓度随氮沉降量增加而增加。针叶林(红松和落叶松)土壤微生物氮浓度较阔叶林(白桦和水曲柳)更易受到氮沉降的抑制。L处理未显着影响4种林分叶和根凋落物氮释放速率,而H处理降低了各林分叶和根凋落物氮释放速率。氮沉降显着增加了土壤氮矿化过程中硝化速率,对氨化速率无显着影响。L、M和H处理氮硝化速率分别比CK增加6.20%(P>0.05)、33.00%(P<0.05)和34.42%(P<0.05)。氮沉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氮沉降增加了土壤硝化速率的变异程度。5、氮沉降处理显着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从短期氮沉降处理来看主要影响林分凋落物(叶和根凋落物)和林木养分吸收器官(叶和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对林木组织器官(干和枝)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无显着影响。氮沉降对林分土壤、凋落物和根N:P比的影响高于对C:N比的影响。氮沉降对难分解慢凋落物C:N比影响较大,易分解凋落物C:N比影响较小。氮沉降处理下土壤C:N比未显着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而显着影响土壤氮硝化和氨化速率。氮沉降处理土壤N:P比显着影响微生物相关过程-凋落物碳释放和异养呼吸速率,以及土壤氮矿化速率。随氮沉降量增加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限制元素由N元素转化为P元素。氮沉降处理对土壤碳库和氮库以及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分析发现该研究地区土壤氮沉降阈值低于100 kg N ha-1 yr-‘,可能更接近于50 kg N ha-1,yr-1。(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3-01)

陈安强,付斌,鲁耀,段宗颜,胡万里[6](2015)在《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和生物碳、玉米秸秆、鲜牛粪或松针配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显着大于不施肥处理(no fertilization,CK)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平均高23.52%和12.66%(MBC)、42.68%和24.02%(MBN)、14.70%和9.99%(DOC)、22.32%和21.79%(DON)。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处理中,化肥+鲜牛粪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最高,比CK高26.20%(MBC)、49.54%(MBN)、19.29%(DOC)和32.81%(DON),其次是化肥+生物碳或化肥+玉米秸秆处理,而化肥+松针处理最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308.87 mg/kg)小于微生物量碳(474.71 mg/kg),而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53.07 mg/kg)要大于微生物量氮(34.79 mg/kg)。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显着降低MBC/MBN和DOC/DON,降低率分别为24.57%和7.71%。MBC和DOC、MBN和DON随着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增加呈显着线性增加。MBC、MBN、DOC、DON、DOC+MBC和DON+MBN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从相关程度看,DOC+MBC和DON+MBN较MBC、DOC、MBN、DON更能反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和氮库的变化,成为评价土壤肥力及质量的更有效指标。结果可为提高洱海流域农田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固氮效果,减少土壤中氮素流失,保护洱海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21期)

翟精武,续勇波[7](2015)在《外源碳氮输入对元阳梯田土壤有机氮厌氧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元阳梯田3个海拔梯度(高海拔为1626~1672 m、中海拔为1532~1537 m和低海拔为1445~1459 m)表层(0~30 cm)土壤和同一海拔3个土壤层次(0~30 cm、30~60 cm和60~90 cm)氮素在厌氧条件下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矿化处理(对照、加碳、加氮和加碳氮)20天的培养,净矿化量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后期矿化量变幅缓慢。四种处理净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氮(DOC和DON)、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及轻组碳氮(LFC和LFN)均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20天的培养期内的净矿化量总体表现为:对照和加氮处理大于加碳和加碳氮处理。表明有机碳的投入降低了净矿化,可减少氮的损失,元阳梯田土壤中的碳可能对土壤中有限氮素资源具有良好的保蓄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牟晓杰[8](2013)在《闽江河口湿地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氮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位于海陆相互作用地带,是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滨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氮素营养通过大气干湿沉降、河流输入、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污水排放等途径进入湿地,影响湿地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潮滩湿地碳氮循环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特征,论文以闽江河口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微区试验和实验室培养,研究了氮输入对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湿地土壤碳氮化学转化过程、湿地植物生长与碳氮累积以及湿地植物残体分解及分解过程碳氮动态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闽江河口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湿地在植物生长初期总体表现为CO_2的汇、CH_4的源和N_2O的弱源/弱汇,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湿地CO_2吸收和CH_4释放,但对N_2O排放无显着影响。外源氮(N1,21g N m-2a-1;N_2,42g N m-2a-1)输入对湿地CO_2、CH_4和N_2O排放具有促进作用,N1和N_2处理使短叶茳芏湿地的CO_2、CH_4及N_2O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5.80%和29.72%、31.05%和123.50%及1604%和2706%,而互花米草湿地的CO_2、CH_4及N_2O排放通量则分别增加了30.38%和28.35%、63.88%和7.55%以及1384%和1443%。(2)氮输入对湿地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异性,特别是N_2O排放通量,在施氮3小时后显着增加而8天后差异不显着,可见氮输入后的观测时间不同对研究结论影响较大,今后应注意加强该方面的研究。(3)外源氮输入对两种湿地土壤电导率(EC)、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均未产生显着影响。两种湿地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与气温、地温、EC、pH和Eh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氮输入影响下其相关性有所减弱,而不同处理下的N_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4)在60%WHC和淹水条件下,不同浓度和形态的氮输入对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多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则多表现为促进作用。水分条件是影响闽江河口潮汐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淹水条件下两种湿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显着低于好气条件。土壤累积矿化量(52d)、C0值、k值、C0k与土壤DOC含量和pH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外源氮输入引起的土壤DOC含量和pH的变化是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的重要原因。(5)不同处理下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CH_4产生潜力均显着高于短叶茳芏湿地。氮输入对两种湿地土壤的CH_4产生潜力具有显着影响,外源氮输入引起的土壤DOC和矿质氮含量以及EC的变化是导致CH_4产生潜力变化的重要原因。(6)氮输入对两种湿地土壤CH_4氧化潜力的影响与外源氮的浓度和类型有关,且盐分和氮输入对湿地土壤CH_4氧化速率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高盐输入对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CH_4氧化均具有抑制作用,高盐和高铵态氮输入对其抑制作用增强,而高盐和高硝态氮共同作用却对其产生了促进。(7)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是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湿地土壤N_2O产生的关键过程,对湿地N_2O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硝态氮输入主要通过促进反硝化作用和其他过程从而促进了两种湿地土壤的N_2O总生产。低浓度的铵态氮输入则通过促进反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和其他过程从而增加了短叶茳芏湿地土壤N_2O的总产生量,而中氮和高氮输入则通过抑制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以及其他过程从而降低了湿地土壤N_2O的总产生量。而对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来说,叁种铵态氮均通过促进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和其他过程从而促进了其N_2O产生,但显着低于硝态氮的促进作用。(8)不同形态的外源氮输入对短叶茳芏和互花米草各器官生物量、植物株高和基茎粗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且铵态氮的促进作用大于硝态氮。氮输入对两种植物不同器官的碳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对氮含量则均具有促进作用。两种氮输入影响下短叶茳芏各器官的C/N均有所降低,且铵态氮输入影响下氮含量的增加和C/N的降低均大于硝态氮输入,但两种形态的氮对互花米草各器官C/N的影响却并不一致。(9)氮输入对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叶和叶鞘的相对分解速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但对互花米草茎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大。残体相对分解速率还受分解环境变化、残体基质质量、温度条件、土壤盐分和pH等的影响。四种残体在不同分解条件下均一直表现为碳的净释放,氮输入和环境条件变化对残体碳释放的影响呈波动变化,不同处理下残体碳绝对量的变化受物质残留量的影响程度明显。在各分解小区植物残体的氮在分解过程中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净释放,氮输入在分解初期抑制了短叶茳芏残体的氮净释放,而在分解后期则促进了其氮的净释放,但氮输入对互花米草植物残体多表现为抑制其氮净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3-05-01)

李茂金[9](2012)在《凋落物输入对两种森林土壤碳氮及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和氮是重要的生命物质,也是组成地球非生物部分的重要元素。森林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重要的碳源、碳汇,而土壤又是森林生长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森林土壤碳氮过程,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从而进一步弄清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有机态氮必须通过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才能转化为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硝态氮、铵态氮形态。土壤氮素矿化不仅是确定森林土壤供氮能力的主要依据,也是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亚热带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两种森林类型在改变凋落物输入条件下,土壤碳氮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并用树脂芯法对氮有效性和氮矿化进行了研究,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耦合规律和碳通量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1)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不同凋落物输入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最高碳含量出现的时间不同,加倍凋落物和对照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而去除凋落物出现在6月。马尾松林加倍凋落物(DL)和去除凋落物(RL)3月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而对照(CK)最高值出现在10月。混交林有机碳不同月份之间加倍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月(22.25g·kg-1)>8月(18.15g·kg-1)>3月(14.95g·kg-1)>6月(10.54g·kg-1),去除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8月(9.32g·kg-1)>3月(5.54g·kg-1)>10月(-0.07g·kg-1)>6月(-7.83g·kg-1)。而马尾松林加倍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月(10.59g·kg-1)>10月(6.68g·kg-1)>6月(5.93g·kg-1)>8月(5.26g·kg-1),去除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0月(8.05g·kg-1)>6月(5.06g·kg-1)>8月(3.80g·kg-1)>3月(1.99g·kg-1)。(2)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全氮波动规律与土壤有机碳相似,但马尾松林对照(CK)全氮含量最高值出现在3月,混交林加倍凋落物(DL)最高值出现在10月。混交林全氮不同月份之间加倍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月(1.10g·kg-1)>8月(0.79g·kg-1)>6月(0.66g·kg-1)>3月(0.57g·kg-1),去除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8月(0.54g·kg-1)>3月(0.46g·kg-1)>10月(-0.08g·kg-1)>6月(-0.48g·kg-1)。而马尾松林加倍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月(0.48g·kg-1)>6月(0.38g·kg-1)>10月(0.06g·kg-1)>8月(0.04g·kg-1),去除凋落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0月(0.36g·kg-1)>8月(0.27g·kg-1)>6月(0.10g·kg-1)>3月(0.09g·kg-1)。(3)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混交林加倍凋落物在3月和8月显着增加了氮矿化速率,其它月份影响不显着,去除凋落物除3月显着降低了氮矿化速率外其它季节影响不显着。马尾松林加倍凋落物除3月外均显着增加了氮矿化速率,去除凋落物在6月显着降低了氮矿化速率。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加倍凋落物后不同月份氮矿化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3月(0.56mg·kg-1·d-1)>8月(0.32mg·kg1·d-1)>10月(0.12mg·kg-1·d-1)>6月(-0.05mg·kg-1·d-1),去除凋落物后不同月份矿化速率分别比对照减少3月(0.41mg·kg-1·d-1)>8月(0.04mg·kg-1·d-1)>10月(0.01mg·kg-1·d-1)>6月(-0.01mg·kg-1·d-1)。马尾松林加倍凋落物后不同月份氮矿化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10月(0.45mg·kg-1·d-1)>8月(0.21mg·kg-1·d-1)>3月(-0.18mg·kg-1·d-1)>6月(-0.23mg·kg-1·d-1),去除凋落物后不同月份矿化速率分别比对照减少6月(0.55mg·kg-1·d-1)>10月(0.24mg·kg-1·d-1)>3月(0.16mg·kg-1·d-1)>8月(-0.20mg·kg-1·d-1)。(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1)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陈欣[10](2012)在《不同有机肥输入量对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配特征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土壤质量的施肥模式。以黑龙江省海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进行了1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分组和腐殖质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消长变化以及重组中腐殖物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10年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以及腐殖物质各组分的含量均显着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水平,改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分配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有所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二者与有机肥施用量之间达到极显着的线性相关(P<0.01);低量有机肥(7.5,15t/(hm2.a))配施化肥仅增加了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并未造成闭蓄态轻组和重组中有机碳、氮的积累,而高量有机肥(22.5t/(hm2.a))配施化肥后,促进了土壤各密度组分中有机碳、氮的形成和积累;此外,低量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富里酸的积累,高量有机肥有助于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积累,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增强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在东北黑土区,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碳氮输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机物料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塿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碳氮及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含水量分布变化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停止施入有机物料两年后,与对照(CK)相比,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分别提高了29.5%和29.8%(p<0.05);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22.0%,14.3%,24.2%和26.4%(p<0.05)。BNP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比CK,NP,MNP和SNP提高了23.4%,10.9%,21.3%,20.5%;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均显着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39.3%,29.3%,34.5%和52.3%。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着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了0—1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与NP处理相比,MNP和SNP显着提高了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p<0.05),而BNP则差异不显着。相比CK,施肥处理(NP,MNP,SNP,BNP)可显着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0—40cm土层的储水量,且BNP处理显着高于SNP和MNP。总体而言,生物炭在提高和维持表层土壤肥力以及降低剖面硝态氮淋溶风险等方面的后效作用显着优于秸秆和有机肥,是陕西关中地区旱地塿土上一种较好的有机物料施用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氮输入论文参考文献

[1].施瑶.氮输入对泥炭沼泽碳氮转化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柳媛媛,孙本华,皮小敏,张彤勋,刘平静.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塿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8

[3].陈静文.丹江口库区侧柏人工林凋落物输入调控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

[4].胡星云,孙志高,张党玉,孙文广,王伟.外源氮输入对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

[5].郝龙飞.模拟氮沉降对帽儿山地区4种典型林分土壤碳氮输入输出关键过程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

[6].陈安强,付斌,鲁耀,段宗颜,胡万里.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J].农业工程学报.2015

[7].翟精武,续勇波.外源碳氮输入对元阳梯田土壤有机氮厌氧矿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

[8].牟晓杰.闽江河口湿地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氮输入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9].李茂金.凋落物输入对两种森林土壤碳氮及氮矿化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0].梁尧,韩晓增,丁雪丽,陈欣.不同有机肥输入量对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分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

标签:;  ;  ;  ;  

碳氮输入论文-施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