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Lycopersion esculutum)抗虫缺失突变体def1的鉴定及相应基因的定位

番茄(Lycopersion esculutum)抗虫缺失突变体def1的鉴定及相应基因的定位

刘丽艳[1]2004年在《番茄(Lycopersion esculutum)抗虫缺失突变体def1的鉴定及相应基因的定位》文中提出利用植物自身抗性建立一种无残毒、无污染、可持续地控制农业害虫的策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对植物自身的抗性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番茄(Lycopersicon eculentum)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的模式植物。番茄对许多昆虫的天然抗性是由于具有组成型或诱导型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在植物与农业病、虫害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中,番茄历来被作为不可多得的模式植物。番茄也是植物诱导性抗性研究的理想模型系统。在此系统中可研究调控防御反应的各种信号途径。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番茄这一模式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s,PIs)为抗性反应强弱的标记基因,筛选番茄昆虫抗性缺失突变体,在对突变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克隆相应的基因进而研究其生物学功能、调控机制和在抗性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在番茄诱导抗性模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在此模型系统中,可以研究调控反应的各种途径和该途径在抵御刺吸式昆虫的作用。 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实验体系,解析信号传导途径在分子水平抵御昆虫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雌性成虫二点叶螨侵袭两叶一心期(15天龄)野生型(WT)和昆虫抗性缺失突变体def1植株,结果显示:def1植株对二点叶螨捕食较WT植株表现了极显着的敏感性,同时,在def1植株叶片上比其在WT植株叶片上的虫卵数明显增加。这些结果指出:Def1基因发挥着重要作用--降低了番茄叶片作为二点叶螨食物来源和产卵基质的质量。 验证了脂肪酸途径调节着防御性化合物在植株叶片的合成。和未处理的对照植株相比,WT植株经二点叶螨捕食后,积累了高水平的PI-Ⅱ和JA。而在def1植株上,PI-Ⅱ水平仅是稍高于测定的检测限,JA水平没有受到二点叶螨侵袭的影响。 二点叶螨对番茄植株的捕食激活了脂肪酸途径,导致PI-Ⅱ基因的激活,从而诱导PI-Ⅱ蛋白的积累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由于def1突变体中脂肪酸合成途径受阻,组织的防御体系受到破坏,所以突变体受害严重。 外源施用茉莉酸(JA)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JA是恢复def1突变体的抗虫性必须的。足够量的JA可恢复突变体对二点叶螨的抵御能力。甲基茉莉酸(MeJA)处理也减少了二点叶螨对WT番茄的捕食量和在其植株上的产卵数。 在对番茄转基因品系35S∷prosystemin(35S∷prosys)transgene的实验观察了二点叶螨在番茄转基因品系35S∷prosys植株上的表现:35S∷prosys植株比def1和WT番茄植株都更抗二点叶螨危害。同时,二点叶螨产卵率在转基因品系上大量减少,证明了系统素在番茄系统抗性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 苜蓿蓟马捕食诱导脂肪酸信号途径介导的寄主反应,通过原系统素的超表达,组成型地激活信号途径,因而提高该转基因番茄植株对多种刺吸式昆虫的抗性。 2.集群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结合AFLP技术,鉴定了与Def1基因连锁的两个AFLP分子标记(EM-1和EM-2)。试验表明所有的受伤反应阳性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博_J:学位论文(w十)对两个分子标记是杂合的。而所有的受伤反应阴性植株对两个分子标记(EM一l和EM一2)是纯合的。对由20个植株组成的BC,分离群体植株进行试验,未发现有重组体,说明分子标记EM一l和EM一2与Defi基因紧密连锁,它们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端着丝粒远侧。证实D叨的位置在染色体3的末端,该位置距离含有Ds转座子T-DNA插入接近ZeM。3.嫁接试验表明:JA生物合成有缺陷的突变体d叨和JA反应有缺陷的突变体jai]‘丧失了受伤诱导的PI基因的系统表达。jai了突变体不影响嫁接传导系统信号在受伤位点产生,但它挠乱了未受伤叶片信号识别。系统受伤反应信号需要JA在受伤叶片的生物合成,而系统素不是系统受伤反应移动信号。JA是系统抗性长距离运输的信号分子。

于力, 朱为民, 薛林宝[2]2007年在《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基因(Ty-1)和抗根结线虫基因(Mi)的Multiplex-CAPS检测》文中指出利用同一 PCR 反应体系,分别对番茄(Lycopersion esculentum)抗黄化曲叶病毒(TomatoYellow LeafCurl virus)病的 Ty-1基因、番茄抗根结线虫(Root-knotnematode)的 Mi 基因紧密连锁的 SCAR 标记进行了同时扩增筛选,扩增的特异性片段与单引物扩增片段基本完全吻合。与 Ty-1基因紧密连锁的 SCAR1标记为共显性标记,抗感材料均产生398bp 的特异片段,纯合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

陈廷槐, 王海廷[3]1988年在《用Logistic方程拟合番茄(Lycopersion)产量累积曲线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44个番茄品种(或F_1)的产量累积曲线与产量构成曲线分别用Logistic方程与其微分方程进行了拟合,拟合的精确性用相关指数R、R_1度量。用Logistic方程拟合番茄产量累积曲线其相关指数(R)在0.99035742—0.99934475之间,用其微分方程拟合的产量构成曲线,其相关指数(R_2)在0.72469047—0.98656061之间。本文对这两种方法拟合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还给出了这44个番茄品种(或F_1)的t_(A/2)值,并提出t_(A/2)值可作为番茄熟期的指标。

陈火英, 张建华, 俞俊棠, 钟建江[4]2001年在《番茄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文中研究说明对番茄下胚轴、子叶、叶片、叶柄不同类型外植体离体培养中有关细胞启动、分裂、分化以及器官发生作了细胞组织学观察 ,结果表明 :番茄不同类型外植体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 ,愈伤组织生长表现明显差异 :下胚轴、子叶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时 ,细胞启动早 ,生长快 ,分裂方式基本为无丝分裂 ;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时 ,细胞不规则的无丝分裂少于子叶 ,故下胚轴离体培养得到正常芽的比例高于子叶 ;番茄离体培养中不定芽通常发生在愈伤组织的周边区 ,也可起源于维管组织结节周围 ,形成层状细胞。不定根则由茎中柱鞘处发生

李会[5]2011年在《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初步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24种植物材料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法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进行了生物活性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在40mg/mL时,博落回、何首乌、番茄、羊蹄、马尾松和云南干姜6种植物对萝卜蚜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4%、74.5%、92.9%、68.6%、60.2%、57.8%,其余植物提取物的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都在50%以下。选择对萝卜蚜有高活性的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行了番茄茎叶粗提物对萝卜蚜的室内浓度梯度试验及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室内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液浓度和杀虫效果呈正相关,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0.4mg/mL。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30mg/mL时,提取液对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了97.0%,该效果与化学药剂吡虫啉1.33mg/mL浓度下的防效无显着差异。采用液-液萃取法将番茄茎叶粗提物初步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四个部分。用盆栽喷雾法对4个萃取相进行了活性跟踪试验,在浓度为20mg/mL时,以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的杀虫活性最为明显,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均为98.3%。正丁醇萃取物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为45.9%,水相为7.3%。选择杀虫活性较好的石油醚相进行浓度梯度试验,发现其杀虫效果和萃取相浓度成正相关,半致死浓度LC50为6.3mg/mL,该浓度低于粗提液的LC50液,说明石油醚相萃取物富集了有效成分。对番茄茎叶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和纯化,经TLC检测,将相同或相似馏分合并,得到6个组分。通过活性跟踪,发现组分2活性最高为96.5%。继续将组分2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纯化获得了活性化合物LH1,在浓度为4 mg/mL时,该化合物对萝卜蚜24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78.6%。对该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显示分子中含有连氧氢,而核磁共振碳谱检测到分子中含有双键和连氧碳。根据关于茄科植物番茄的工具书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试验过程的分析,推测活性物质是极性较小的脂肪酸酯类化合物。以上试验结果均为利用番茄茎叶开发可防治蚜虫的植物源生物农药奠定了基础。

张继[6]2007年在《枸杞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分离》文中认为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色素,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人类营养中,类胡萝卜素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目前,人们对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改善外观品质以及改变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着极大的兴趣。RNA分离提取是cDNA文库构建重要操作。RNA操作包括RNA纯化,RNA反转录PCR等。本实验针对植物根部和茎部干扰成分的存在,得到其相应适宜的提取方法;并且通过调整试剂及操作步骤从而达到理想效果。为下一步cDNA文库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中华枸杞根、茎及叶片为材料,对比分析TRNzol提取法、异硫氰酸胍法、CTAB提取法和SDS-酚提取法提取总RNA,得到了针对枸杞根、茎及叶片等器官完整的总RNA提取方法。其中克服根部RNA难以提取的困难,得到了质量非常高的枸杞根部总RNA。同时协助进行了cDNA文库的构建,得到了滴度为2.78×10~5 pfu/ml,重组效率为88.1%的枸杞叶片cDNA文库。进行了cDNA保存和扩增。用Digoxigenin(DIG)标记龙胆草PDS探针、ZDS探针,利用梯度稀释方法检测探针效率,并得到了理想的效果,探针效率达到了0.1pg/μl。并对枸杞叶片cDNA文库进行筛选,通过梯度稀释得到了比较好的文库筛选浓度;通过调整杂交条件和筛选洗脱严谨程度获得了2个ZDS cDNA阳性克隆,得到了枸杞ZDS的同源基因。本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调控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占流英[7]2011年在《25%灰克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效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番茄(lycopersion esculentum),又名西红柿、西番柿,为茄科植物,我国各地区均有栽培,是江西省大棚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栽培面积广。但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冬、

孙叁杰[8]2012年在《亚低温与水分对番茄幼苗生理特性、根系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番茄(Lycopersion esculentum Mill)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式,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亚低温与水分对番茄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以及各径级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明确亚低温与轻度水分胁迫下植株体内水分吸收与利用动态变化规律;明确番茄幼苗期的需水规律;明确不同土壤含水量和亚低温交互作用对番茄生理生化的影响,明确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建立亚低温条件下番茄灌水的优化管理技术指标。对合理避害、提高水分利用率、优质高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亚低温与轻度水分胁迫单一处理下,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亚低温对番茄幼苗叶片细胞膜的破坏比轻度水分胁迫处理更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交互作用条件下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均显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极显着。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10d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亚低温与轻度水分胁迫SOD活性先升后降,交互胁迫时峰值提前,POD、CAT活性下降,过氧化氢(H2O2)积累加剧,各处理20d后H2O2积累量为LD>LH>ND>NH。POD、CAT活性同细胞膜相对透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同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OD与CAT活性呈显着正相关。SOD活性对清除活性氧的贡献最大,是清除自由基的关键酶。2、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较对照处理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亚低温处理对根系长度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差异不显着;亚低温轻度水分胁迫处理,根系长度明显减少。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都加大了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的增长幅度,其中轻度水分胁迫的影响大于亚低温的影响;处理20d后对照处理径级在0.20-0.50mm和0.50-1.00mm的根系与径级2.00-4.00mm的根系相比占绝对优势,而且根长优势较根表面积的优势更明显;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处理,细根(d≤1.0mm)占总根系长度的比例较之粗根(d≥4.0mm)增加了79.82%,其中径级0.50-1.00mm的根系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对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的贡献比例也最大,亚低温轻度水分交互胁迫后,根系径级小于0.2mm的根系占的相对比例增加,使得根系直径变小,细根增多,最终导致根系总长度和总体积减少。3、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单一处理时,叶片厚度均变薄,但是亚低温处理主要减少了栅栏组织的厚度,轻度水分胁迫处理减少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亚低温轻度水分胁迫处理时,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减少,栅海比下降。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栅海比呈显着正相关,与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SR)呈显着负相关;SR与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栅海比呈极显着负相关。总之,亚低温与不同水分条件下,番茄幼苗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进行清除自由基的伤害,植株体内的渗透调节能力遭到破坏,抗氧酶活性受到抑制。根系通过影响不同径级根系形态的数量变化来加大对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叶片组织内叶片变薄,提高对亚低温和轻度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于力, 朱龙英, 万延慧, 杨少军, 朱为民[9]2008年在《多重PCR技术鉴定番茄Ty-1和Mi基因》文中指出利用同一PCR反应体系,对分别与番茄(Lycopersion esculentum)抗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Leaf Curl virus)病的Ty-1基因和番茄抗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的Mi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进行同时扩增筛选,扩增的特异性片段与单引物扩增片段完全吻合。与Ty-1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1标记为共显性标记,抗感材料均产生398bp的特异片段,纯合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Taq I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产生了303bp和95bp以及398bp、303bp和95bp的特异性片段,而感病基因型无此酶切位点。与Mi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2标记也为共显性标记,抗感材料均产生750bp的特异片段,纯合和杂合抗病基因型存在Taq I酶切位点,酶切后分别产生了570bp和180bp以及750bp、570bp和180bp的特异性片段,而感病基因型无此酶切位点。酶切结果仍为750bp的产物。经反复验证,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对两个抗病基因进行同时筛选鉴定。

沈治国[10]2013年在《番茄摄影的方法研究与探讨》文中指出以浙江地区广泛栽植的番茄Lycopersion esculentum品种为拍摄对象进行研究,运用普通农业摄影和商业摄影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大番茄品种10个,小番茄(樱桃番茄)品种4个,进行拍摄方法和生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番茄摄影主要是在蔬菜大棚内完成,拍摄场景要求掌握景深的要素,场景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局部细节)。表现模式可以通过普通农业摄影和运用商业摄影的方法进行拍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主体表现法、环境陪衬法等表现形式。以往在现实中被忽视的顶光摄影在番茄摄影中运用的比较广泛,顶光光线通过大棚薄膜的过滤变得很柔和,可以很好地表现番茄的最佳品质。另外,特殊天气,阴天、雨天也是番茄摄影的最佳拍摄时间,阴天、雨天是散射光线,光线柔和方向性不明显,拍摄出的番茄质感细腻,色彩柔和。好的番茄图片是作为番茄优势品种推广的第一视觉形象要素,它作为媒介效应已在众多番茄新品种推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番茄(Lycopersion esculutum)抗虫缺失突变体def1的鉴定及相应基因的定位[D]. 刘丽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基因(Ty-1)和抗根结线虫基因(Mi)的Multiplex-CAPS检测[C]. 于力, 朱为民, 薛林宝. 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3]. 用Logistic方程拟合番茄(Lycopersion)产量累积曲线的研究[J]. 陈廷槐, 王海廷.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8

[4]. 番茄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J]. 陈火英, 张建华, 俞俊棠, 钟建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1

[5]. 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初步解析[D]. 李会.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6]. 枸杞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分离[D]. 张继. 天津大学. 2007

[7]. 25%灰克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效试验[J]. 占流英. 现代园艺. 2011

[8]. 亚低温与水分对番茄幼苗生理特性、根系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D]. 孙叁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9]. 多重PCR技术鉴定番茄Ty-1和Mi基因[J]. 于力, 朱龙英, 万延慧, 杨少军, 朱为民.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10]. 番茄摄影的方法研究与探讨[J]. 沈治国.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标签:;  ;  ;  

番茄(Lycopersion esculutum)抗虫缺失突变体def1的鉴定及相应基因的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