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番茄,杆菌,基因,拟南芥,细胞壁,线粒体,体系。
番茄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叶必顺,林敏梨,陈萱,王小红,周婷[1](2019)在《利用iTRAQ分析番茄果实从绿熟向破色转化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番茄果实从绿熟向破色转化过程中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利用iTRAQ技术分析了转化过程中果实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LeACS1、LeACS2、LeACS4、LeACO1及LeACO4的表达显着上升,与叶绿体、线粒体以及核糖体相关蛋白的代谢非常活跃.(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瑞鹏,冯国栋,徐焕焕,王莹莹,张恩启[2](2019)在《TePDS1基因功能番茄遗传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万寿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克隆PDS基因(TePDS1),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ePDS1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试验结果显示,TePDS1已整合于番茄基因组中,获得了表达万寿菊PDS基因的番茄植株,且转化番茄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表明TePDS1基因具有功能活性,可用于提高植物果实中色素含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吴瑕,杨凤军,张文慧,靳亚忠,高凤[3](2019)在《间作对分蘖洋葱与番茄根际土壤磷转化强度及磷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间作分蘖洋葱能缓解番茄连作障碍,提高番茄养分吸收。本试验主要研究间作后分蘖洋葱和番茄根际土壤中磷细菌群落结构及活性的变化,以揭示该间作体系磷细菌改善作物磷营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盆栽试验选用茄科连作8年的设施土壤,番茄品种为‘东农708’,分蘖洋葱品种为‘五常红旗社’。设番茄单作、分蘖洋葱单作、分蘖洋葱与番茄间作及无苗对照等4个处理。在定植23 d、30 d和37 d取样,测定植株干重及磷浓度。同时用抖根法取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测定土壤中磷细菌数量及磷细菌的转化强度。采用PCRDGGE方法测定磷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1)间作后,番茄地上和地下干重增加,分蘖洋葱地上和地下干重减少,在37 d差异达到显着水平。2)间作后,番茄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增加,在23 d和37d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分蘖洋葱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细菌数量在23 d时显着降低,有机磷细菌数量在间作37 d时显着升高。间作期间分蘖洋葱和番茄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均显着高于无苗对照。间作23d时,番茄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转化强度均显着升高,分蘖洋葱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转化强度均显着降低;而间作37 d时,分蘖洋葱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转化强度均显着升高,且间作期间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转化强度均显着高于无苗对照。3)间作37 d番茄和分蘖洋葱根际土壤pH显着升高,EC值显着降低,且各处理土壤pH均高于无苗对照,土壤EC值均低于无苗对照。间作30 d时番茄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显着升高,间作37 d时显着低于单作。间作期间分蘖洋葱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不显着,番茄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均低于无苗对照,而分蘖洋葱均高于无苗对照。间作后番茄植株磷浓度和磷吸收量显着高于单作处理,分蘖洋葱植株磷浓度显着高于单作处理,而磷吸收量显着低于单作处理。4)间作后番茄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细菌的条带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着高于其单作处理,而间作分蘖洋葱显着低于其单作处理。间作后番茄根际土壤中有机磷细菌的条带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前期显着高于单作番茄,后期显着低于单作。而间作分蘖洋葱与对应单作比较差异不显着。【结论】间作分蘖洋葱通过改变番茄根际土壤中磷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提高了磷细菌的转化强度,增加了番茄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促进植株磷浓度和磷吸收量增加,改善了番茄磷营养。(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4](2019)在《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对番茄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筛出最优体系,同时将ProDH干扰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抗生素筛选获得再生植株。以‘耐运2000'和‘O-33-1'番茄品种的下胚轴和子叶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入1.0、2.0、3.0 mg/L的6-BA和0.1、0.2、0.3 mg/L的IAA,筛选合适的浓度组合。结果表明:最适的愈伤培养基为MS+2 mg/L 6-BA+0.2 mg/L IAA,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I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2 mg/L IAA;最适培养基浓度下,子叶的出愈率、分化率和生根率较下胚轴分别高25%、42%和20%,所以外植体选择子叶为宜。而在2个品种间也有差异,‘O-33-1'总体比‘耐运2000'再生率高。利用筛选出的最优再生体系,将脯氨酸脱氢酶的干扰表达载体对‘O-33-1'遗传转化,获得抗性植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卜璐璐,赵凯,杨荣萍,罗兴会,李清云[5](2019)在《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自交系AC++和番茄母本材料1448的子叶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式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玉米素(ZT)、吲哚-3-乙酸(IAA)和硝酸银(AgNO_3)的MS培养基上,以筛选适合番茄自交系AC++和1448的最佳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ZT+0.5 mg/L IAA+3 mg/L AgNO_3;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0.3 mg/L IAA。(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辛曙丽,郭德胜,赖涵旸,刘永华[6](2019)在《细胞壁蔗糖转化酶活性上调对番茄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的不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4代的转基因番茄为材料,研究细胞壁蔗糖转化酶(CWIN)活性上调对番茄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CWIN活性上调增加了单果鲜重,但单果种子数量、发芽势和发芽率显着下降,表明CWIN在促进番茄果实生长发育的同时,抑制了种子的生长发育。进一步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有2个:(1)CWIN活性上调导致果实中储存的淀粉含量下降,同时己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显着上升,表明转基因果实利用过剩光合产物所积累的淀粉的能力增强,从而可以利用的糖分增加,但这些糖分主要被用于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己糖的积累,而不是用于种子生长发育。(2)CWIN活性上调还导致果实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推测这可能会导致果实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造成种子生长发育得不到充足的糖分供应,因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总之,CWIN活性上调可抑制种子发育和促进果实发育,这将为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于国红[7](2018)在《番茄磷转运蛋白基因SlMPT3;1在水稻中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磷在植物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磷缺乏通常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磷矿资源的有限性及磷肥过度使用造成的磷资源浪费使得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的农作物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筛选与验证高效磷素吸收利用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成为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有效方式。前人研究发现,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在能量调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验证目的基因在磷缺乏条件下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分子应答调控机制。本研究从番茄cDNA文库中克隆到SlMPT3;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番茄SlMPT3;1蛋白有2个线粒体磷转运蛋白所具有的线粒体超家族结构域,蛋白结构具有6个跨膜域,初步判断其属于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一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携16318hGFP::SlMPT3;1载体的烟草原生质体中线粒体上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证明SlMPT3;1蛋白具有典型的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表达特征。功能互补实验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SlMPT3;1蛋白能够弥补磷素转运系统缺失酵母突变体的磷吸收转运能力,为SlMPT3;1磷素转运蛋白具有磷素吸收功能提供证据。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4::SlMPT3;转化到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水稻幼苗,经卡那抗性筛选和PCR扩增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苗18株,经继代培养挑选3个纯合株系进行后续实验;转基因水稻幼苗GUS组织染色分析表明,SlMPT3;1基因的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根系表皮和本质部以及水稻茎叶组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初步证明蛋白SlMPT3;1与SlGPI互作;BiFC实验证明两个蛋白互作位为细胞质膜膜。组培实验表明: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根系总根长、总辐射面积和总表面积与受体相比明显增加,说明SlMPT3;1基因可能通过改善水稻根际酸性环境促进根系发育。水培实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高明显增加;叁个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总磷含量都比受体中相对应的含量明显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一些转录因子及与磷素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qRT-PCR结果印证了转录组测序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土培试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叁个转基因株系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明显增加。以上实验结果表明,SlMPT3;1属于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受低磷诱导表达,通过与转基因水稻中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共同参与磷饥饿应对调控代谢途径,提高转基因水稻籽粒产量。这些发现为利用MPT家族基因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有效科学依据和材料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樊蕾[8](2018)在《番茄农杆菌转化中菌株选择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地秋茬大棚主栽西红柿品种630为材料,选择合适的农杆菌菌种进行转化,同时确定侵染时间及合适的抑制抗生素,筛选合适的抗生素,以保证转化的顺利进行。结果表明,用农杆菌LBA4404侵染2min,更有利于番茄630农杆菌的转化诱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33期)
张甜丽[9](2018)在《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是设施蔬菜生产大省,温室内CO_2亏缺是制约温室蔬菜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为研究番茄响应低浓度CO_2基因的功能,以及探讨光合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对番茄应答低浓度CO_2的作用,本试验以番茄“合作908”为材料,克隆了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cCA1、和FBA,通过构建βCA1+SBP+FBA多基因共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βCA1、SBP和FBA叁个基因共同表达的番茄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番茄叶片中克隆了番茄碳同化相关的βCA1、SBP和FBA;(2)利用连接肽“2A”构建了含βCA1、SBP和FBA的多基因共表达载体;(3)对番茄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筛选出褐化程度低的番茄再生体系:诱茅培养基:MS+0.5 mg/L 6-BA+0.5 mg/L IAA+500 mg/L Cef+400 mg/mL PVP/40,生根培养基 MS+0.1 mg/L IAA+250 mg/L Cef;(4)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获得了高表达βCA1、SBP和FBA的番茄T1代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余琼芳[10](2018)在《乌菜CBF1基因转化番茄与拟南芥及其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乌菜CBF1基因、番茄和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前人已构建好的乌菜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BF1导入番茄材料NT-15-G1-3和拟南芥中。获得了转CBF1基因拟南芥植株,测定其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为深入研究乌菜CBF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番茄材料NT-15-G1-3子叶为外植体,采用子叶高频再生法。通过对再生培养基中的激素配比进行差异分析得到,番茄材料NT-15-G1-3子叶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8g/L琼脂+30g/L蔗糖+2.0mg/L6-BA+0.3mg/LNAA;最适不定芽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MS+8g/L琼脂+30g/L蔗糖+0.1mg/LNAA,其不定芽分化率与生根率分别为80.00%、80.00%。2)利用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方法,将乌菜CBF1基因导入番茄和拟南芥。取收获的T0代拟南芥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6株抗性植株,对筛选得到的植株进行PCR检验,均获得目的条带,初步证明CBF1表达载体已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通过半定量RT-PCR鉴定,结果显示乌菜CBF1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得到了表达。但对得到的转基因番茄进行PCR检验,却未得到目的条带,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3)为鉴定乌菜CBF1基因过表达对转基因拟南芥抗寒性影响,本试验对野生型拟南芥和转基因拟南芥进行4℃低温胁迫处理7d,测定叶片MDA、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的MDA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拟南芥,脯氨酸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上升,SOD维持较高活性,说明转基因植株电解质外渗量较少,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有利于维持细胞的膜结构与功能,缓解低温造成的伤害,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番茄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万寿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克隆PDS基因(TePDS1),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ePDS1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试验结果显示,TePDS1已整合于番茄基因组中,获得了表达万寿菊PDS基因的番茄植株,且转化番茄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表明TePDS1基因具有功能活性,可用于提高植物果实中色素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叶必顺,林敏梨,陈萱,王小红,周婷.利用iTRAQ分析番茄果实从绿熟向破色转化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瑞鹏,冯国栋,徐焕焕,王莹莹,张恩启.TePDS1基因功能番茄遗传转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吴瑕,杨凤军,张文慧,靳亚忠,高凤.间作对分蘖洋葱与番茄根际土壤磷转化强度及磷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4].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卜璐璐,赵凯,杨荣萍,罗兴会,李清云.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辛曙丽,郭德胜,赖涵旸,刘永华.细胞壁蔗糖转化酶活性上调对番茄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的不同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7].于国红.番茄磷转运蛋白基因SlMPT3;1在水稻中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大学.2018
[8].樊蕾.番茄农杆菌转化中菌株选择抗生素敏感性试验[J].河南农业.2018
[9].张甜丽.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余琼芳.乌菜CBF1基因转化番茄与拟南芥及其功能验证[D].安徽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