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

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

郭尊东[1]2004年在《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解决“叁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民增收成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和推广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运而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当之无愧地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本研究以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际经验为例,采用文献法、亲身经历、现场调查法,对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的研究表明: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主办的园区注重的是农民增收,而不是追求园区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主办的园区,其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和企业联办的园区,体现的是园区的综合效益。作者认为,目标不明、盲目引进、管理混乱、效益不高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因素很多,有资金投入因素、科技因素、管理因素和初期效益因素等。政府、企业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过程中考虑了许多因素,特别是决策者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经验、能够加速优新品种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等因素,最后的决策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决策者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决定因素。 最后,通过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转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对策性建议。

颜旭飞, 刘守贞[2]2013年在《烟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烟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出烟台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一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形成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推进烟台农业国际化经营;叁是以科技创新推进烟台现代农业发展。

郑峰[3]2005年在《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近10年发展起来的农业现代化组织形式,其经营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园区建设理论和发展模式等。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集约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解决“叁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现阶段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和基本概念、管理机制的介绍,指出园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进行结构调整的一种良好载体。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园区运行成果、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观点,文章建立了园区建设理论模型,设计了对园区项目的立项、生产过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科学管理。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保障农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及时查找园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积累园区发展经验并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农业现代化。论文在结论与讨论部分分析了本文所取得一些成果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蒋和平[4]2000年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文中认为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各地把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据农业部科教司调查统计 ,到 1 998年为止 ,我国地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已达

聂帅[5]2009年在《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观念优势和制度优势。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选择。研究循环经济园区,探讨循环经济园区的构建思路、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循环经济最新发展政策,结合世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本理论和我国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实践,研究山东省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建设,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可操作性建议。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建设理论研究。综述支撑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建设的理论基础,分析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内涵、本质。(2)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现状研究。阐述国内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情况,总结现阶段国内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典型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山东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研究。重点研究纳入《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20个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区分农业产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产业升级型产业园区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园区,分析其现状,探索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示范建设模式。(4)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典型案例研究。以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山东鲁北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分别阐述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历程,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设模式推介。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1)介绍了山东省循环经济建设“123”工程20个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中体现出的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重点工程建设,阐述了若干具有重要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网,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其他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模式推介和理论参考。(2)提出了产业共生是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初步理顺了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3)论述了资源再生加工利用企业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阐述为产业园区“圈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指导。由于时间、精力和研究能力的限制,论文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对山东省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研究不够全面,对典型发展模式的分析不够深入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方法、收集资料、充实内容。

蒋和平[6]2004年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文中提出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展开了系统论述,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归纳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类型,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李兴佐[7]2003年在《农民科技示范户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靠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来完成的。通过培育农民科技示范户(以下简称为示范户)进行示范辐射,是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40%,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本文专门就示范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对示范户的内涵、特征和类型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运用调查案例的研究方法,对农民行为、示范户形成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论证了示范户的示范辐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说明示范户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分析目前示范户这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还阐明了正确认识示范户与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总结现实中示范户的各种运行模式,提出示范户运行系统。结论如下:示范辐射为广大农户较易接受、较受欢迎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但在示范户的确定上应根据各农户的自身条件和示范项目认真选定,在示范户的培育上政府及有关推广服务机构应给予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用合理的示范户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曲兆亭, 曹体国[8]2002年在《入世后烟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提出入世以来,烟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困难、新问题。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入世的挑战迅速显现,农产品出口压力明显增大。一些进口国抬高了检验标准,设置了更加严格的绿色壁垒。如日本为了限制我国农副产品向其出口的逐年增加,对从山东省进口的蔬菜、畜禽等产品增加检测项目,并由过去的抽检改为批批检验,仅菠菜一种产品的检测项目就由原来的18项增加到60多项,延缓了通关速度,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致使一些企业不敢贸然出口,挫伤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龙大、九发、复发中记、北海、鲁星等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企业,上半年出口量都比去年同期下降,有的企业下降近50%。今年初,欧盟、日本相继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禽肉出口封关,造成烟台市禽肉出口大幅下降,同比减少26%。农产品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农业必须直面的严峻现实。因此,要把烟台农业放在世界农业的大格局中审视定位,确立好自己的主

刘冲[9]2017年在《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其首要问题在于生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协同作用缺乏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探索适宜关中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论文通过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当代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实践调查法、案例比较法、多学科融贯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完善本论文的研究。论文选取陕西省礼泉县白村作为研究样本,其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对周边地区的乡村空间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述评以及白村乡村空间建设历程的梳理,分析影响乡村空间布局与发展的要素,总结白村传统乡村的空间模式,进而提出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模式,总结其空间规划模式的弊端,并通过对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评析,提出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策略。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1)传统农业主导下的白村乡村,其产业(第一产业)与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黏度较弱,呈现以“集中式”生活空间为中心,向外辐射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2)农业产业化(包括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导向下的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其产业(第一、二、叁产业)与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黏度较强,呈现以“集中式+组团式”生活空间为中心,向外辐射“多组团、向心式”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3)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整体空间规划应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用地总体布局模式;其生产空间应采用多组团向心式布局;生活空间根据产业布局与空间特征,应以行列式布局为主,结合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应形成“居住+科研农业”组团、“居住+技术农业”组团以及“居住+休闲农业”组团。

马琼[10]2007年在《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研究》文中提出从目前我国农业现状来看,国内农产品将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与挑战,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具有产业组织功能和农业科技创新功能。因此,进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我国农业迎接市场挑战的主要方式。为了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1994年)筹建第一个农业科技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的主体,成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地带特点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走区域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农业科技园区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取决于其辐射、示范功能的发挥;但是,从近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城郊和农村的发展实践看,其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覆盖更多的农村区域,理论界对农业科技园区基于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还不够充分。因此,研究产业布局理论,优化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聚集、扩散效应,深入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内容,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从阐述农业科技园区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分析其概念、特征和功能,认为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在农村区域形成推进型产业,对其周围农村区域可以产生强烈的带动作用,具有增长极所具备的功能。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农村区域来说,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此基础上,运用增长极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增长极或增长中心对周围区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其扩散效应的因素。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反映农业科技园区扩散效应的概念模型,为界定农业科技园区扩散效应零边界提供了理论思路。据此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原则,并以山东省为例,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进行了规划,提出了进行农村经济网络开发的思路。论文旨在运用农业区域发展理论、农业区位论、系统工程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基于农业科技园区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市场适应性、高效的科技创新和管理机制、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扩散效应和聚集效应估计模型,借助区域发展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来解释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合理设定农业科技园区之间空间距离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农业科技园区,选择合理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扩散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D]. 郭尊东.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烟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及策略研究[J]. 颜旭飞, 刘守贞.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郑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4].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J]. 蒋和平.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5].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 聂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J]. 蒋和平. 科技与经济. 2004

[7]. 农民科技示范户的研究[D]. 李兴佐.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8]. 入世后烟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曲兆亭, 曹体国.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

[9]. 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刘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10].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研究[D]. 马琼.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