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263-01
随着手术方法的进步,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联合硅油眼内填充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为确保手术效果,一般常规采取面低枕高的俯卧位。由于俯卧时间较长,患者常因难以忍受长时间的俯卧位,而随意改变体位,导致愈后不良。因此,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为硅油填充患者提供正确的卧位对视网膜成功复位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眼科共进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60例,60眼,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其中孔源性网脱28例,眼外伤牵扯引性网脱20例,糖尿病性网脱12例;术中注入气体15例,注入硅油45例。
2体位护理
2.1术前体位护理视网膜脱离患者入院后首先要制动,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双眼戴针孔镜,必要时包扎双眼,固定头部以减少眼球活动,按裂孔在下的原则,根据病人裂孔的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卧位。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高度除了裂孔的大小、位置和玻璃体增殖的状况有关外,与病人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病人的活动多,眼球的运动增加,导致玻璃体对裂孔的牵拉力增大,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从而导致脱离范围增大,术前包扎双眼,卧床休息,可减少眼球运动,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由于眼球制动,玻璃体牵拉减少,可使玻璃体腔进入视网膜下的液体明显减少,视网色素上皮具有吸收功能,可将视网膜下液体吸收,使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由此可见,术前指导患者绝对卧位休息,有利于减小视网膜脱离的范围。
2.2术后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面低枕高俯卧位,告知患者及家属取面低枕高俯卧位能使填充物有效地发挥对视网膜的顶压作用,使网膜复位并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卧位的时间根据填充物的材料而定[1],如硅油填充者术后一个月内每日持续面低枕高位16—20h,以后根据视网膜恢复情况逐渐缩短面低枕高位的时间,但3个月后仍保持面低枕高位,每日持续时间>8h至硅油取出;如填充物为气体者,术后5d内每日持续俯卧位16—20h,5d后根据气体的多少及裂孔所在位置缩短俯卧位时间或变换其他体位,至气体完全吸收为止。术后应遵循裂孔在上的原则,上方裂孔采用坐位或半卧位;下方裂孔采用头低、脚低、臂高的俯卧位,或两侧交替侧卧位;后部裂孔采用俯卧位、坐位,保持面部向下;两侧脱离者应取相的侧卧位,采取正确的卧位,以保证玻璃体腔液体腔液体不再经裂孔流入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术后保持裂孔位置位于最高位;利于其间层的液体吸收,恢复视网膜功能[2]。
3讨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让注入玻璃体腔的硅油或气体顶压视网膜使其复位。而长时间的俯卧位又可引起患者头晕,眼睑水肿,颈、肩、背、腰痛,肢体麻木,食欲不振,甚至心慌,胸闷等严重不适,特别是老年人及耐受力差的患者,从而引起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及情绪变化,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的同时帮助患者摆放正确合适的卧位,在俯卧位时,可以胸前垫一软枕,前额紧贴在床上,额下并垫一小棉垫,双上肢放于头的两侧,双下肢交替屈伸,以减轻患者被迫体位引起的肌肉疲劳及不适。对耐受力差、年老体弱不能长时间坚持俯卧位者,指导患者采取床上头低坐位(双腿盘坐,双臂自然放松,头面部朝下),床下头低坐位(坐在床旁板凳上,头趴于床沿,额部使用特殊头位固定枕,头面部朝下),和站立头低位,上述几种卧位交替进行,但以俯卧为主,保证每日卧床20h,也可以帮帮患者按摩颈、肩、背及肢体2次/d,20-30min/次,以缓解肌肉疲劳和肢体绞痛,以保持特殊体位的有效时间,也可以让患者听音乐,多与病友和亲人沟通,缓解身心疲劳,减轻不良反应程度,稳定患者情绪,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熊小兰,曾韬,焦萍.视网膜脱离球内注气术治疗的护理.[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7):91.
[2]耿秀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体位护理,59例.[J].实用护理采志,2003,19(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