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变色性论文_邱玮玮,王庆华,张晓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致变色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材料,化合物,色性,喹啉,吡咯烷酮,聚乙烯醇,吲哚。

光致变色性论文文献综述

邱玮玮,王庆华,张晓蕾[1](2014)在《香兰素席夫碱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香兰素和邻苯二胺为原料合成了席夫碱,以质谱和核磁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该化合物有较好的光致变色性,其分子结构在紫外-热或者酸-碱作用下,可发生可逆循环变化过程。文中探讨了紫外、热、酸碱度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及其引起的光谱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它有望应用于信息存储材料领域。(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12期)

蒋淑恋[2](2011)在《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方法,具有较高产率。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在387,3192,81 nm处有3个等吸光点,在波长472 nm处吸收变化明显,证明了1-苯氧基-91,0-蒽醌具有光致变色性,且光致变色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1年12期)

徐艳玲,王广宇,申凯华,梁春华[3](2010)在《新型阳离子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含叁甲胺和十八叔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二维谱等手段,对染料及其中间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结果表明,含叁甲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具有逆光致变色性和酸致变色性;含十八叔胺阳离子基团的螺吡喃染料仅仅表现出正常的光致变色性。(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0年04期)

管书丽,王峥,王孝虹,丁邯,翟良芳[4](2009)在《钼砷酸/喹啉/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Dawson结构的18-钼砷酸(As2Mo18)与喹啉形成的电荷转移盐分别与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薄膜组装,得到具有可逆光致变色性的H6As2Mo18O62·9C9H7N·1.5C2H6O/PVA和H6As2Mo18O62·9C9H7N·1.5C2H6O/PVP杂化薄膜,通过热重、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对杂化薄膜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后杂多酸与聚合物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杂多阴离子中的MoVI被还原为MoV,同时聚合物被氧化。(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9年04期)

胡世荣,方越,黄成金,张玉平,杜金真[5](2009)在《2-芳氧基-1,8-邻苯二甲酰基萘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种2-芳氧基-1,8-邻苯二甲酰基萘类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结构.对产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定,3种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和Stoke位移都较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在丙酮溶液中的光致变色行为进行了测定,3种光致变色化合物在300—600 nm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较大的吸光系数.(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09年02期)

王世铭,王琼生,林珊,王诣婧,郑立群[6](2008)在《磷钨酸/壳聚糖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电子受体,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电子给体,合成了新型的磷钨酸/壳聚糖(CS-HPW)杂化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材料的化学组成为(C6H11O4N)5.8H3PW12O40.29.2H2O;有机给体与无机杂多酸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合成的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雷振友[7](2008)在《3-甲基-1-对氯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3-甲基-1-对氯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致变色性,并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确定了结构。其紫外光谱图在389,312 nm处有2个等吸光点,有特征吸收单峰出现在482 nm处,其峰型有向双峰变化的趋势。由于苯氧基有吸电子取代基氯,导致其光致变色效果一般,但从紫外光谱图来看,其光致变色性还是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08年06期)

刘姝,刘哓运,孔会民,杨志范[8](2008)在《吗啉基螺恶嗪化合物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肼、3-甲基-2-丁酮、1-亚硝基-2-萘酚和吗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螺恶嗪化合物N-乙基-3,3-二甲基-6’吗啉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恶嗪(简称N-乙基-6’吗啉螺恶嗪).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表征确认其结构,并对其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中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N-乙基-6’吗啉螺恶嗪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有色体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08年06期)

傅正生,禹兴海,冯光华,陈洁[9](2006)在《侧基含偶氮苯生色团的短梗霉多糖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4-(4-硝基苯偶氮)-1-萘酚的丙烯酸酯与短梗霉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侧基含偶氮苯生色团的短梗霉多糖聚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光谱研究了聚合物的光致变色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孙宾宾,傅正生,周怡婷,陈洁,许先芳[10](2006)在《丙烯酰氧基螺恶嗪衍生物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2种未见文献报道的9′-丙烯酰氧基吲哚啉螺萘并恶嗪衍生物(Ⅲa、Ⅲb),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确认了其结构.研究了在Zn(Ⅱ)螯合情况下,Ⅲ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Zn(Ⅱ)螯合可以明显提高其开环体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光致变色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了一种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方法,具有较高产率。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在387,3192,81 nm处有3个等吸光点,在波长472 nm处吸收变化明显,证明了1-苯氧基-91,0-蒽醌具有光致变色性,且光致变色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致变色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邱玮玮,王庆华,张晓蕾.香兰素席夫碱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J].化学通报.2014

[2].蒋淑恋.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

[3].徐艳玲,王广宇,申凯华,梁春华.新型阳离子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J].染料与染色.2010

[4].管书丽,王峥,王孝虹,丁邯,翟良芳.钼砷酸/喹啉/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研究[J].广州化工.2009

[5].胡世荣,方越,黄成金,张玉平,杜金真.2-芳氧基-1,8-邻苯二甲酰基萘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9

[6].王世铭,王琼生,林珊,王诣婧,郑立群.磷钨酸/壳聚糖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雷振友.3-甲基-1-对氯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研究[J].辽宁化工.2008

[8].刘姝,刘哓运,孔会民,杨志范.吗啉基螺恶嗪化合物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J].应用科技.2008

[9].傅正生,禹兴海,冯光华,陈洁.侧基含偶氮苯生色团的短梗霉多糖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J].化学研究.2006

[10].孙宾宾,傅正生,周怡婷,陈洁,许先芳.丙烯酰氧基螺恶嗪衍生物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J].化学研究.2006

论文知识图

多层膜的自组装过程四种典型的制备POM/高分子聚合物杂化...化合物A的紫外吸收光谱随温度的变化化合物B的紫外吸收光谱随温度的变化通过合」理来说明该类化合钧特有的光接枝共聚物紫外吸收光谱

标签:;  ;  ;  ;  ;  ;  ;  

光致变色性论文_邱玮玮,王庆华,张晓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