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盆底康复科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单胎产妇168例,根据产后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三组,每组56例。A组产后6-8周开始治疗,B组8-10周开始治疗,C组10-13周开始治疗,比较盆底静息压力和收缩压力。结果A组、B组及C组治疗5周结束时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治疗5周结束时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恢复产妇盆底功能,但产后3个月内不同时机实施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不同时机;盆底功能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临床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两种,并以盆底肌肉功能失调造成大小便失禁、子宫脱垂及性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变化,将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有关研究表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后盆底肌作用,减少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2-3]。但目前有关产后何时开始盆底康复治疗最为合适的报道较少,尚无统一规定。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168例单胎产妇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机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单胎产妇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三组,A组产后6-8周开始治疗,B组8-10周开始治疗,C组10-13周开始治疗,每组56例。A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7.82±3.27)岁;孕周38-42周,平均(39.17±0.56)周;体重45-62kg,平均(52.41±3.19)kg。B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85±3.29)岁;孕周38-42周,平均(39.18±0.58)周;体重45-61kg,平均(52.39±3.25)kg。C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84±3.28)岁;孕周38-42周,平均(39.15±0.54)周;体重45-63kg,平均(52.42±3.27)kg。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出现无法对抗阻力、收缩持续时间≤3s等盆底肌力减弱情况者;②自然分娩;③产后排便异常或出现尿失禁者;④产后出现盆腔脏器脱垂者。(2)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者;②精神障碍者;③盆腔炎、盆腔手术史者。
1.3方法
三组产妇均接受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措施如下:①采用盆底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通过对产妇盆底功能、阴道口情况、腹直肌分离等情况的评估,实施个体化治疗,20-30min/次,2次/周,连续5周。②生物反馈护理。将压力感受器探头置入产妇阴道内,对不同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能力进行检测,并讲解不同肌肉功能及作用,教会其控制不同肌肉的方法。
1.4评价指标
①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周结束时测量产妇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在阴道口内侧3.5cm处放置充满空气的气球,连接高精密度压力传感器,盆底收缩压力为3次最大自然收缩平均值,盆底静息压力于受试者无任何收缩活动时进行测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B、C组治疗5周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盆底静息压力、收缩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及身体健康。目前,多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该病发生,其中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常用的康复手段,可充分体现个性化治疗优势,减少浪费医疗资源,加快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4]。
女性妊娠和分娩将损伤盆底肌肌纤维,被结缔组织替代,造成盆底肌支持组织削弱且部分肌肉丧失神经作用,降低盆底肌强度,影响盆底功能,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及C组治疗5周结束时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均高于治疗前,证实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产妇盆底功能,促进产妇恢复。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中低频电刺激可通过对盆底的肌肉和神经的刺激,加强盆底肌肉收缩的力量,促使神经突出再生加速,尽快恢复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进而增加肌纤维代偿性增生和终末运动单位[5]。同时生物反馈可通过阴道内的探头对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进行检测,并反馈给产妇,有助于产妇识别盆底肌肉收缩,教会产妇控制不同肌肉的方法,有助于肌肉协调收缩,促进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此外,盆底康复治疗还可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改善阴道脱垂及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周结束时A组、B组及C组盆底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产后3个月内不同时机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女性盆底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效果不理想,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通过训练盆底肌功能,促进功能改善。目前对于何时进行治疗最合适,仍无统一规定。在欧美国家多于产后2-3个月实施盆底康复治疗,而国内则多于产后6-8周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6]。但需要注意的是,产后6-8周因产妇产褥期刚过,加之产妇处于疲惫和外阴阴道充血状态,造成阴道探头可能引起阴道炎、尿急、阴道出血及阴道疼痛等不良反应,应做好对症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给予产妇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盆底功能,但产后3个月内不同干预时机对康复效果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海霞.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温针会阴穴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04):504-506.
[2]X,DeffieuxS,VieillefosseS,etal.Postpartum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andabdominalrehabilitation:Guidelines[J].Journaldegynecologie,obstetriqueetbiologiedelareproduction,2015,44(10):1141-1146.
[3]江江,彭娟,董旭东.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高危因素及康复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09):1835-1837.
[4]马喆,李环,张薇颖,等.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01):32-36.
[5]潘群,顺顺,卞杨.电刺激与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9):2933-2936.
[6]Zhijing,SunLan,ZhuJinghe,etal.Postpartum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onpreventionoffemalepelvicfloordysfunction:amulticenter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J].Zhonghuafuchankezazhi,2015,50(6):420-427.
作者简介:黄景雄,女;大学本科;妇产科主治医师,盆底康复国内证书,研究方向:妇产科盆底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