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封育论文-王黎黎

草场封育论文-王黎黎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场封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封育措施,生态恢复,半干旱区

草场封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黎黎[1](2016)在《盐池县封育条件下草地生态环境演变态势及草场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禁牧封育是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和禁牧封育,有效的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为各种牧草的生长提供了生境及休养生息的条件,促使草原植被较快恢复,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国家荒漠化定位监测项目,以全国荒漠化定位监测站、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强烈发展地区之一宁夏盐池县为例,从生态学和利用的角度,通过地面样地调查与宏观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封育措施下植物群落的演替态势、土壤质地的变化特征以及草地的健康状况,试图找到沙化草地植被的最佳恢复方式,探讨草场的生态管理模式,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生产间的冲突问题,为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及草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阶段性成果如下:(1)研究区内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多年生草本占大多数,灌木、半灌木最少。从科属组成来看,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禾本科、藜科。运用TWINSPAN等级分类将研究区在4级水平上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2)对宁夏盐池县自然地带沙地植被演替的研究表明,一般正向演替序列为:一年生草本短命先锋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半灌木、灌木。退耕还林地、天然草地和翻耕区正处于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要优势种的正向演替阶段;新封育区和半封育区正处于以半灌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要优势种的正向演替阶段;而老封育区呈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逆向演替趋势。在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趋于均匀化。(3)对带状翻耕区内植被恢复状况研究表明,翻耕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均匀度,但这种作用并不显着,在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方面,翻耕区的数值波动很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群落稳定性较差,翻耕区内土壤含水量较低,养分含量很少。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带状翻耕对于盐池草场来说,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恢复方式。(4)研究区土壤贫瘠,土壤养分状况非常差,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很低。放牧等干扰主要影响了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都是半封育区最高。干扰梯度的不同对速效养分的影响规律比较明显,基本上是干扰越大养分含量越低。(5)选取多种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因子对盐池县的草地进行健康等级划分,优等草地占全部草地面积的0.39%,中等占60.18%,劣等占39.43%。单位优等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286.98元/hm2·a,中等草地为3627.41元/hm2·a,劣等草地为2179.32元/hm2·a。2014年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的总服务价值为1375.79×106元。(6)封育措施对植被恢复的作用效果明显。它能够保护植被免受人畜干扰,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休养生息的条件,提高群落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从而促进群落恢复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盐池县植被覆盖图中也可以看出,2002年采取全县禁牧措施后,2003、2004年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但长时间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植被的恢复。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内地表生物结皮形成并逐渐增厚,不仅与植物争水争肥,还直接影响了水分的入渗,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完全封育的最佳年限为8年左右。考虑到盐池县的生态脆弱性,建议对草地进行分级管理。劣等草地继续实行退耕还林以及禁牧封育等植被恢复措施,对中等草地和优等草地实行季节性放牧或轮牧等方式利用,经济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妥协点为地上生物量的35%。(7)在禁牧政策下,抑制偷牧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加大监管力度与惩罚强度的同时,提高牧民的长期禁牧收益,当禁牧后的收益等于偷牧的短期收益时,即使政府不监管牧民也不会偷牧。建议采用轮牧、季节性放牧政策与禁牧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牧民在禁牧政策下的收益。(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李俊琴[2](2015)在《多年封育对半干旱区草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为研究对象,自2003年开始连续观测封育区内植被群落种类及各特征值,并对群落结构、重要值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封育改变了封育区内原有的群落组成,使得原有优势种(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地位逐渐降低,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封育措施在刚开始时确实有利于封育区内植被的恢复,但是随着封育的进行,植被恢复的速度逐渐减慢,在封育5a后封育区内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都逐渐降低,说明植被出现退化的现象,这表明封育时间与植被恢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长时间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封育草场植被的恢复,合理的封育也应该是这时对封育区进行适当的人为干预,如进行刈割或者季节性的放牧等。(3)研究显示,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封育时间处于一种周期性波动状态,封育区Shan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封育年限波动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都表现为封育刚开始的几年逐渐降低,随着封育时间的增长,会比刚开始封育的几年有较大的提高,之后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低峰和高峰出现的频率均约为4a/次。(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刘任涛,朱凡,王少昆[3](2015)在《中国北方不同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水热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差异性,以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2个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草本植被特征,比较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并分析影响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和植被分布的原因,以期为区域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与管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雨量较高的科尔沁沙地(397 mm)封育草场土壤含水量(t=7.318,P=0.000)、有机碳含量(t=6.395,P=0.000)、全氮含量(t=4.532,P=0.003)以及土壤C/N(t=2.491,P=0.041)均显着高于偏干旱的毛乌素沙地(292 mm),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2.5、2.2、1.2倍,而土壤p H(t=-39.576,P=0.000)、电导率(t=-10.031,P=0.000)和土壤温度(t=-11.559,P=0.000)均表现为科尔沁沙地(年均温6.3℃)显着低于毛乌素沙地(年均温7.7℃),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2、1.8、1.1倍。科尔沁沙地植物个体数(t=-7.774,P=0.000)、优势度指数(t=-4.066,P=0.004)显着低于毛乌素沙地,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0、2倍,而植物高度(t=7.003,P=0.000)和均匀度指数(t=2.829,P=0.025)表现为科尔沁沙地显着高于毛乌素沙地(P<0.00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7、1.4倍。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在2个沙地间未呈现出显着差异性(P>0.05)。研究表明,沙地水热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仅对沙质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还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限,可能存在一个水热阈值条件。(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小丹[4](2015)在《封育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因素迭加脆弱的自然环境条件,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严重,其中草场沙化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形式,为了治理沙化草场,国家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使得沙化草场得到不同程度的生态恢复。退化草场植被恢复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围栏封育。为了探索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封育管理问题,评价草场封育治理效果,研究不同封育类型、封育时间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定位监测(宁夏盐池)项目,选取宁夏盐池县北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典型沙化草场治理区——柳杨堡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在3种封育类型(完全封育、季节封育、未封育)草场上分别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样线和样方结合法进行常规植被、土壤调查,并开展空间异质性、生物结皮等科学试验研究,基于2003年-2014年连续监测与试验数据,利用植被恢复学、群落生态学、群落动态学等理论,研究封育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通过研究系统阐述封育草场恢复生态学与植物群落动态学机理,为退化草场恢复与重建、草场动态研究以及草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从群落尺度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封育类型、封育时间下草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类型草场物种组成、群落演替、植被波动、种群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性、群落空间异质性等方面植被群落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其次从生态系统角度,进一步分析研究不同封育条件下草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对长期完全封育草场出现退化问题而采取人工改良措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评价盐池退化(沙化)草场封育治理措施的综合效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完全封育草场植被波动率相对平稳,但波动率以负向波动较多,说明长期封育并未使封育草场植被生长较好;季节封育草场波动率相对平稳,正向波动较多,显示植被处于恢复阶段;而未封育草场波动率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未封育草场由于受到干扰较多,植被生长状况波动性较大,群落稳定性差。(2)各封育类型草场生态位宽度研究表明,长期完全封育草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有增大趋势,与多年生草本及半灌木等植被争夺资源空间,物种间生态位宽度差异增加,生态位分化严重,群落结构变差,草场植被出现退化;季节封育草场,物种间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小,对环境资源竞争比较适度,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未封育草场由于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草场生存环境较差,优势种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程度激烈,物种间生态位宽度差异大,物种数量较少,群落结构较为单一,群落稳定性不高。各封育类型草场种群生态位重迭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迭,而生态位重迭最大值却均出现在低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说明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迭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3)封育条件下,由于受人为干扰减少,植被的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相对较高,如完全封育草场、季节封育草场。未封育草场由于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植被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相对较低。2003年~2014年群落多样性、复杂性指数均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低峰值和高峰值出现频率约为3~5年/次,说明封育草场不是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植被生长就越好,生物多样性、群落复杂性水平就越高。(4)利用幂乘方法则模型在分析研究区封育草场的空间异质性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种封育类型草场空间异质性均较强,其中季节封育草场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最大,完全封育草场次之,未封育草场最小。(5)采用草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评价表明:封育草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主要处于警戒状态,说明退化草场虽然得到恢复,但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从整体健康水平来看,季节封育草场健康水平最好,完全封育草场次之,未封育草场健康水平较差。研究也表明长期封育,并不能使草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恢复越好。(6)由于长期封育,完全封育草场植被生长较差,对其实施人工改良如浅翻耕等措施,可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草场生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恢复,但实施人工改良3~5年以后,翻耕带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并不能有效提高。(7)退牧还草、封育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得退化草场恢复效果良好,这不仅可以改善草原的环境,也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封育政策。但在封育草场有效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封育年限、生物结皮干扰、草场资源利用等问题,力争做到生态、经济、社会叁大效益最优。综上所述,研究区草场管理中实施季节封育或轮牧等保护性利用是较为合理的草场管理方式,而长期单一封育措施并不利于完全封育草场植被恢复,应根据草场植被恢复情况,考虑周期性(3-5年左右)实施适度人为干扰(如浅翻耕、放牧、刈割等),可使完全封育草场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合龙,孙宗玖,陈玉萍[5](2015)在《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群落特征及草场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及草场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总盖度、密度及生物量,随封育时间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变化,且以封育6年达到最高;围栏封育有利于伊犁绢蒿、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的生长与恢复,生物量较对照区分别提高了158.63%~221 44%,100%,且封育9年时伊犁绢蒿重要值恢复到首位;封育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对照区均有增加,且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再增趋势;通过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认为,封育9年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尚未恢复到原始顶级状态;以草地的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来考虑,初步推测封育5年为该区域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的最佳围栏时间。(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小丹,李瑞,张克斌,艾哈迈德·比拉勒[6](2014)在《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栏封育促进植被恢复效果研究方法很多,其中通过研究植被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来阐述恢复状况仍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但多样性测度对生物群落的自组织及有序性方面的特征描述欠缺,鉴于此,多样性与复杂性测度结合起来研究群落结构与功能显得更有意义。研究人工封育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影响,必然有助于揭示生态恢复过程机理。目前,利用多样性与复杂性测度相结合来对群落结构进行量化研究不多,用于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更少。本文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多样性和复杂性指数相结合定量研究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复杂性随封育年限的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复杂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老封育区、新封育区丰富度指数整体高于对照区,说明封育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但随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的优势种占据主要的资源空间,丰富度指数降低。长时间封育,草场植被丰富度将发生规律性波动变化,低峰值和高峰值出现频率均约为4~5年/次。老封育区、新封育区的SW、SP多样性指数值大部分也高于对照区,说明封育措施增加草场植被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受降水影响显着,当降水量增加或减少时,多样性指数也相应出现增加或减少,但降水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均匀度变化比较平稳,且指数值高于对照区,说明封育有利于均匀度的增加。(2)老封育区、新封育区总复杂性指数、无序结构复杂性指数值大部分比对照区指数值高,且指数波动相对平稳,说明封育区群落结构比对照区稳定,更适合荒漠草原植被的生长,封育增加了群落总复杂性、无序结构复杂性。封育也提高群落有序结构复杂性,但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有序结构复杂性指数有下降趋势,可能导致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在不同封育条件下均表现出无序结构复杂性值高于有序结构复杂性值,说明群落总复杂性受无序结构复杂性影响较大。(3)在0.01水平上,群落总复杂性与SW指数相关性最高为0.998,与无序结构复杂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也有较高的正相关性。而在0.05水平上,群落总复杂性与有序结构复杂性相关性不显着,说明群落总复杂性主要受无序结构复杂性影响。在0.01水平上,无序结构复杂性与SW多样性、SP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也存在着显着相关性,其中无序结构复杂性与SW指数相关性也最高为0.896,说明无序结构复杂性与SW多样性有着密切关系,但与有序结构复杂性呈负相关,为-0.215。有序结构复杂性仅与物种丰富度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其它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着。本文关于复杂性与多样性关系研究只是从数值关系和描述角度进行的,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结构复杂性必须将它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其生态意义和应用价值才能进一步明确,基于生态过程的群落复杂性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刘建康,张克斌,王黎黎,王志述,王冠琪[7](2014)在《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群落生态位研究——以宁夏盐池县长期定位监测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封育是草场恢复和重建的一种主要措施。为研究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地植物种群生态位,以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3种不同处理方式(长期完全封育、短期完全封育、短期不完全封育)为研究对象,将封育区分为封育核心区(E区)、封育边缘区(E1区)和封育外围区(E2区),通过分析在该地区出现的27种植物种群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揭示植物种群生态位在干旱荒漠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群落稳定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核心区和外围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都是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 lljin,分别为0.832和0.810,而边缘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丝叶山苦荬Lxeris chinensis var.graminifolia,为0.742,这2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能够很好的适应封育区的环境,并很好的利用封育区的资源,结果是它们的生态位宽度明显高于其他物种。2)对叁区内不同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分析结果显示,叁区的群落稳定性表现为E1区>E2区>E区;长期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封育区内植物群落的稳定;而短期的完全封育措施比不完全封育措施更有利于植被群落的稳定。3)通过分析叁区内不同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迭得出,E区生态位重迭最大值出现在草地风毛菊Saussurea amar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与臭蒿Artemisia hedinii之间,都是0.98。E1区生态位重迭最大值是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之间(0.82)。E2区生态位重迭最大的一对是草木樨状黄芪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0.99)。相关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迭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生态位宽度窄的物种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生态位重迭,反之,则较低,但并不是完全如此。(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塔娜,苏雅,那日苏[8](2013)在《封育草场可食牧草营养动态分析及营养价值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场主要家畜采食的6科10种牧草采用常规分析、范氏纤维洗涤法和酶分析方法按不同月份测定营养成分含量,分析比较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牧草随着生长期的延长,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逐渐降低,总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升高,随着牧草孕蕾(抽穗)高峰期的到来,粗脂肪与糖类含量达到最高值;对供试10种牧草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百合科知母和细叶韭、唇形科黄芩、毛茛科半蕊唐宋草及蔷薇科二裂萎陵菜等均表现出较高的干物质消化率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次为禾本科牧草,莎草科寸草苔营养价值与消化率略低于禾本科牧草;经过7年围封恢复的草场,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优等饲用牧草种类较多,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3年07期)

苏鹏飞[9](2013)在《人工封育对沙化草场植被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人工封育草场位于半干旱荒漠化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草地植被极易被破坏。本文基于人工封育区四种处理方法下草地植被的野外调查数据,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2008年-2012年各处理方法之间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的变化规律,对人工封育措施下草地植被恢复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四种处理方法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在核心区、边缘区植物种类数较多,植被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新翻区与外围区种类数较少,说明对草场采取封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种类数的增加;植物相对重要值为边缘区分布较为均衡,对草场植被恢复更为有利;结合聚类分析可知,外围区和边缘区的主要建群种为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 Ⅱjin),核心区与新翻区的建群种为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2)不同处理方法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封育时间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在调查初期(2008年),核心区与新翻区的丰富度指数(Ma)、综合多样性指数(SP、SW)显着高于外围区(P<0.05);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内优势种不断扩展及草地表面生物结皮变厚,植物群落呈现衰退现象,在调查中期(2010年),新翻区的丰富度指数、综合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最高,边缘区的综合多样性指数(SW)显着高于核心区(P<0.05);在调查后期(2012年),各处理方法之间的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未采取封育措施的外围区最大,新翻区次之,边缘区与核心区较小,各指数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长期封育并不能提高草场植被的生产力,应对草场应进行适当的放牧或翻耕的干扰。(3)分析四种处理方法下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及重迭度可知:在调查初期,外围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是黑沙蒿,为该区的优势种,边缘区与新翻区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核心区为阿尔泰狗娃花,边缘区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总体分布较为平均,对资源利用效率更高,随着时间延长,边缘区与新翻区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变为旱生性较强的阿尔泰狗娃花,表明草地有向旱生化发展的趋势;生态位重迭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度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程中秋[10](2012)在《半荒漠地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盐池县位于半荒漠地区,是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本文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植物特征值、数量波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等角度出发,分析人工封育区的植被组成以及封育措施对该区植被恢复的效果,同时比较不同降雨条件和封育模式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得到如下结论:1)柳杨堡人工封育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水分生态型为旱生和中生,同时又以完全封育区植被旱生化程度为最高。植物多数适口性较差,半封育区植物适口性相对较好。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以半封育区为最高,对照区次之,完全封育区最低。波动强度显示2007年、2010年和2011年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为正向波动,其中以2007年为最好。2008年和2009年,植被生长状况不佳,波动强度均小于0,以2008年为最差。完全封育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均是旱生和强旱生植物,半封育区和对照区优势种为中生植物,长时间无干扰的围栏会导致旱生和强旱生植物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种,不利于半荒漠地区的草场建设。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半封育区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迭度整体水平不高,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较为平和,有限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2)3-5月的降雨量是影响半荒漠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植被盖度、生物量和波动强度与3-5月降雨量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完全封育区、半封育区和对照区的植被恢复比较发现,有效的适度干扰有利于植被恢复,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长期的围栏封育是对草场资源的一种浪费。3)建议当地政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植被保护,大力推行封育特别是季节性封育和退耕还草政策,为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草场封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为研究对象,自2003年开始连续观测封育区内植被群落种类及各特征值,并对群落结构、重要值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封育改变了封育区内原有的群落组成,使得原有优势种(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地位逐渐降低,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封育措施在刚开始时确实有利于封育区内植被的恢复,但是随着封育的进行,植被恢复的速度逐渐减慢,在封育5a后封育区内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都逐渐降低,说明植被出现退化的现象,这表明封育时间与植被恢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长时间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封育草场植被的恢复,合理的封育也应该是这时对封育区进行适当的人为干预,如进行刈割或者季节性的放牧等。(3)研究显示,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封育时间处于一种周期性波动状态,封育区Shan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封育年限波动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都表现为封育刚开始的几年逐渐降低,随着封育时间的增长,会比刚开始封育的几年有较大的提高,之后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波动,低峰和高峰出现的频率均约为4a/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场封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黎黎.盐池县封育条件下草地生态环境演变态势及草场管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6

[2].李俊琴.多年封育对半干旱区草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5

[3].刘任涛,朱凡,王少昆.中国北方不同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比较[J].生态环境学报.2015

[4].刘小丹.封育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5].杨合龙,孙宗玖,陈玉萍.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群落特征及草场质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5

[6].刘小丹,李瑞,张克斌,艾哈迈德·比拉勒.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4

[7].刘建康,张克斌,王黎黎,王志述,王冠琪.半干旱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群落生态位研究——以宁夏盐池县长期定位监测点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4

[8].塔娜,苏雅,那日苏.封育草场可食牧草营养动态分析及营养价值评定[J].饲料研究.2013

[9].苏鹏飞.人工封育对沙化草场植被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程中秋.半荒漠地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标签:;  ;  ;  ;  

草场封育论文-王黎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