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华法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排华,法案,移民,美国,华工,华人,最高法院。
排华法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秉军[1](2019)在《旧金山春节巡游回击《排华法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新春佳节,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喜庆氛围中,旧金山的春节巡游也将如期举行。那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向美洲的第一个聚集点,见证了早期华人移民的曲折和艰辛。在《排华法案》笼罩下的黑暗时期,旧金山春节巡游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检察风云》期刊2019年03期)
侯兴隆[2](2018)在《从《排华法案》看美国移民政策的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从建国至1882年为自由移民时期,1882年以后为限制选择移民时期,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就是这两个时期的转折点。在自由移民时期,政府对外来移民的流入是自由放任的,但限制选择移民时期美国开始对外来移民的人数、地域、种族等做出了选择和限制。《排华法案》表面上是对华工的排斥,实质上是美国国家层面排斥外来移民的开端,此后不断出台具有排斥外来移民性质的法律,将其他外来移民也纳入了排斥范围,最终发展为具有目的性的限制选择移民政策。(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博[3](2018)在《美国《排华法案》立法调查中的话语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仔细分析《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的背景和文本,可以发现它是基于一场预设了结果的调查,用大量的话语政治抹杀了华人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并将他们建构为"抢了白人饭碗"的、要为美国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以及经济萧条负责的替罪羊。这种话语政治充满了不实的指控和想象,将华人建构和异化为与美国白人对立的"他者",从而得出华人必须被排斥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肖肖[4](2018)在《联邦最高法院与美国排华法案(1882-1912)》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一直号称是世界移民的摇篮。诚然,从美国建国后开始算起,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一样吸纳如此多的移民。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迁移至美国的外来移民中,华人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华人的到来,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华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在美国的铁路修建、西部大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美国社会的一片赞扬。可随着铁路修建和西部开发的完成,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美国的白人认为华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对华人越来越不满,社会上掀起一阵排华浪潮。1882年联邦国会颁布《排华法案》①,排华运动合法化。在美华人面对美国社会的仇视,在清政府无力给他们支援的情况下,决心自救。他们把目光放在联邦最高法院身上,期冀法院能多判决几个维护华人权利的司法先例,以遏制美国社会的排华行动。80年代前期,在自由派大法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联邦最高法院尚能保持司法独立,运用平等保护(Equal Protection)先例,以中美《蒲安臣条约》(the Burlingame Treaty)为掣肘,狭窄的解释联邦国会的排华立法,维护华人的权利。但到80年代后期,随着法院法官组成的变化,保守派法官开始成为法院的主导。他们坚持司法达尔文主义,支持联邦国会明显违宪的排华立法,在华人案件判决中不再维护华人的正当权利。美国是司法制度发展成熟的国家,自司法审查制度确立以来,联邦最高法院往往成为维护司法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美国的司法独立不是绝对地,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外在思想往往会影响法官的司法理念,致使他们做出不公正的判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3)
司马迹[5](2017)在《从排华法案到“向华人道歉”》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向当地华人道歉时,时任联邦总理哈珀在正式仪式上用广东话大声说"加拿大,道歉",成为历史性时刻。再过五个月,加拿大温哥华将有一场道歉仪式,用的是台州方言,之后可能还有各种社区之内的道歉仪式。这是月初,温哥华市议会一份报告——就历史上歧视政策与法规向华人道歉的报告——中的内容。1886年至1947年,温哥华市政府先后通过一系列(本文来源于《廉政了望(上半月)》期刊2017年11期)
杨心彤[6](2017)在《浅谈美国《排华法案》的订立与废除》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华人数量已达452万,成为最大的亚裔族群。华人早已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代名词,但一百叁十五年前华人却备受歧视,华人的移民史成了备受压迫的血泪史。本文从美国《排华法案》入手,浅析其订立的历史背景,展现华人移民的悲惨境遇;六十一年后法案的废除及新千年的"道歉"都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华人地位的提升仍旧道阻且长,本文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出叁点建议,以期推动华人群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30期)
孙慧娟[7](2017)在《排华法案时期华人非法越境美国现象探析——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排华法案》出台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华人由加拿大、墨西哥越境美国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华人越境入美的主观因素。认为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守候者,中国传统法文化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面对《排华法案》这一仅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时,在"理、情、法"权衡之后,很多华人冒着生命风险,付出更大代价做出越境行为,既是被逼无奈之举,也是追求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钱龙[8](2017)在《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在美华人》的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的翻译素材是张纯如小说《在美华人》的第九章"排华法案"。该章在述及美国对待华人政策的演变上最为集中。翻译该章可以帮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对当今复杂的中美关系,以及在美华人的境遇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论文选取的理论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不强调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追求在功能上的对等,并且重视读者反应。功能对等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翻译理论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鉴于《在美华人》的纪实性文体,在翻译中尤其要考虑到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等。为了再现原文的功能,译者必须从多个层面着手,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展开的四个层面(词汇、句法、篇章、文体)的功能对等正契合本翻译的要求。本论文着重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第九章"排华法案"时的体现和指导作用,相信对其他同类型题材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以及其在《在美华人》第九章"排华法案"中具体指导作用的研究和探讨,译者认识到,由于中英文的文化差异,形式和内容完全对等是极难达到的理想状态,相比之下,译者更应该重视在掌握原文精髓的基础上,尊重译入语的文化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再现原文功能和更具可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8)
余鑫,刘道筠[9](2016)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原因探析及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1])为什么美国没有签署过针对其他种族的限制移民法案,偏偏要排"华"呢?本文试图回到19世纪末期的美国,以当时的视角向大家说明为什么美国要排"华"以及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周龙[10](2015)在《宗教信仰冲突与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究美国出台排华法案的的原因时,种族主义和经济矛盾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因素,而宗教信仰冲突对美国排华法案出台的影响却往往被缩小甚至忽视。实际上,宗教信仰冲突是导致美国国会出台排华法案的重要因素。华侨在美国建立自己宗教信仰的场所,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仪式,这引起了很多美国人的反感,尤其是美国国内的传教士和宗教狂热分子,他们弯曲美国华侨宗教信仰的形象,夸大华侨宗教信仰的危害,并以华侨宗教对美国基督教构成威胁为理由游说国会。最终,宗教信仰冲突的不可调节也促成了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5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ICESS 2015 V87)》期刊2015-12-30)
排华法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从建国至1882年为自由移民时期,1882年以后为限制选择移民时期,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就是这两个时期的转折点。在自由移民时期,政府对外来移民的流入是自由放任的,但限制选择移民时期美国开始对外来移民的人数、地域、种族等做出了选择和限制。《排华法案》表面上是对华工的排斥,实质上是美国国家层面排斥外来移民的开端,此后不断出台具有排斥外来移民性质的法律,将其他外来移民也纳入了排斥范围,最终发展为具有目的性的限制选择移民政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华法案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秉军.旧金山春节巡游回击《排华法案》[J].检察风云.2019
[2].侯兴隆.从《排华法案》看美国移民政策的转折[J].陇东学院学报.2018
[3].杨博.美国《排华法案》立法调查中的话语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
[4].张肖肖.联邦最高法院与美国排华法案(1882-1912)[D].山东大学.2018
[5].司马迹.从排华法案到“向华人道歉”[J].廉政了望(上半月).2017
[6].杨心彤.浅谈美国《排华法案》的订立与废除[J].文教资料.2017
[7].孙慧娟.排华法案时期华人非法越境美国现象探析——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
[8].钱龙.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在美华人》的汉译[D].南京大学.2017
[9].余鑫,刘道筠.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原因探析及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0].周龙.宗教信仰冲突与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C].Proceedingsof2015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icsandSocialScience(ICESS2015V8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