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解军

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解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通信,偏振模色散补偿器,偏振模色散矢量,密勒矩阵

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文献综述

解军[1](2017)在《可补偿高阶偏振模色散的前馈式补偿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输速率为10Gb/s及以上的光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PMD)导致的信号恶化会严重影响系统的传输性能,为了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必须对偏振模色散进行补偿。对由两段一阶偏振模色散补偿单元级联构成的偏振模色散补偿器,提出改进方法,设计成两步控制的前馈式结构PMD补偿器,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补偿器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2](2013)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与信号偏振态变化引起信道串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偏振模色散对偏分复用信道射频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偏分复用系统的光域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同时进行的方案:用信道的射频功率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监测链路中偏振模色散和偏振态变化引起的信道串扰的大小,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偏振控制器进行自适应控制,同时完成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在112Gb/s偏分复用-差分正交相移键控(PDM-DQPSK)传输系统中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112Gb/s-PDM-DQPSK传输系统完成自适应偏分解复用的同时,在1dB的光信噪比代价下,使系统对偏振模色散的容忍度提高20ps.(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孙伟斌[3](2012)在《基于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的偏振模色散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资助来源是: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集成模块研究”(2006GG2201002)、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PMD补偿逻辑控制系统的研究”(2009GG10001026)。随着光纤通信系统单信道速率从10Gb/s急剧提高至40Gb/s及以上,偏振模色散严重制约了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进一步增长。进行PMD补偿既有利于对已铺设光纤的改造升级,又有利于下一代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和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本论文主要从实用角度研究了光纤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技术,包括偏振模色散的基本理论和检测方法、补偿控制算法及PMD自适应补偿控制模块的详细实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能够移植到DSP运行、性能优异的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在国内外首次将人工鱼群算法用于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使人工鱼群算法的应用领域扩展到光通信领域,成功研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架构的PMD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文章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PMD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机理,讨论了PMD取样检测信号的提取方法,其次提出了基于“DSP+FPGA”的PMD自适应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该模块的硬件实现,包括DSP的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存储空间分配、EMIF接口电路、外扩FLASH存储器以及仿真器接口电路设计,以及FPGA内部的全局控制模块、FPGA与DSP接口模块、DA输出控制模块、AD输入控制模块、数据暂存模块和中值滤波模块设计,简述了电源模块设计以及在硬件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重点提出了一种新型PMD自适应补偿控制算法——局部邻域人工鱼群算法(LNAFSA),利用3个经典函数的测试证明该算法能够成功移植到DSP中运行,其后对研制的PMD补偿逻辑控制模块进行了硬件性能验证,最后采用LNAFSA和全局版人工鱼群算法(GAFSA)进行了40Gb/s归零(RZ)码二阶PMD补偿实验。并进行了LNAFSA与单纯形算法(SA)、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的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LNAFSA作为PMD补偿算法时,本模块最少经1次、最多经12次迭代DOP即能提高到阈值0.85以上,补偿后眼图的张开度明显增大,该算法的PMD补偿效果优于SA、GA和PSO;在补偿时间方面,本模块一个补偿时间单元总耗时为0.611ms,在此期间内硬件工作总时间为110.7μs,分别仅约为“DSP”方式的1/3和1/8。(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2-04-01)

高瞻,王孝周[4](2012)在《高速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网络的快速发展,系统的传输码率逐渐提升,传输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偏振模色散(PMD)对高速光纤传输系统造成的损害,对目前光域和电域的PMD补偿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通过比较各种方案,指出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PMD的光域补偿技术更适用,发展空间大,而且性能好。其中光纤光栅补偿技术应用广泛,对单信道和多信道传输系统都适用。因此,光纤光栅技术最具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秦江星[5](2012)在《高速光纤通信双偏振相位调制系统及其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于传输系统容量的需求推动着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的发展。目前提高传输系统单波容量的方案主要是基于多级相位调制的偏分复用技术。而随着通信系统速率的提高,光纤中的色度色散(CD)非线性效应、偏振模色散(PMD)等对系统的影响愈加明显,成为制约系统升级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多级相位调制格式的应用,系统对光信噪比(OSNR)的要求日益升高。如何解决高速光纤通信中的信号损伤及降低系统对OSNR的要求成为高速偏分复用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偏分复用的相位调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并主要对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进行了补偿,同时对可降低接收端OSNR要求的前向纠错码(FEC)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介绍了光码型调制技术,详细分析了光调制解调常用器件—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马赫曾德尔延迟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并应用这些器件的数学模型仿真实现了DPSK.DQPSK及QAM等典型码型的调制与解调,得到了相应信号的频谱图、星座图和眼图。总结了各种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包括电补偿、光补偿技术,以及利用FEC+偏振扰动进行PMD缓解的技术。重点研究了光域的PMD补偿技术,并对PMD补偿中的偏振度(DOP)反馈信号及粒子群优化(PSO)搜索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搭建了一种新型双偏振态的DPSK系统,该系统同时采用偏振态和相位承载信息。数值分析了其性能,包括频谱利用率,偏振模色散容忍度等,并与DPSK及DQPSK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提出并搭建了新型双偏振DQPSK调制系统,推导出其预编码公式,并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其CD容忍度、PMD容忍度以及接收端对OSNR要求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并优化了信号DOP,以DOP为反馈信号实现了对双偏振DQPSK系统的PMD补偿。补偿后在1dB OSNR代价下,PMD容忍度较补偿前提高89ps。利用数值拟合的方法推导出了应用于DPSK和DQPSK光通信系统的前向纠错码LDPC译码初始化信息公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1-03)

张文博,张晓光,席丽霞[6](2011)在《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中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对传统粒子群(CPSO)算法进行优化的新型粒子群(GOPSO)算法.与CPSO算法相比,得到可以接受的结果时,GOPSO算法具有更高的收敛速度,需要更少的迭代次数,具有较小的概率陷入局部极值,且易于在实时应用中实现.实验中,已经将GOPSO算法作为高速光纤通信中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系统的控制算法.实验数据表明,GOPSO算法的性能大大好于CPSO算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黄春明,陶金晶,张阳安,张锦南,袁学光[7](2011)在《高速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模色散(PMD)是影响高速光传输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有效的偏振模色散补偿器极具挑战性。新型光偏振模补偿(PMC)系统利用DSP和CPLD平台实现逻辑控制单元。该系统中引入了高速控制模块,使得每个周期的补偿时间缩短了将近100μs。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整个系统能够完成一阶和二阶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1年10期)

齐亮,曾祥烨,王蒙军,刘剑飞[8](2011)在《BLMS算法在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纤信道传输速率的提升,偏振模色散(PMD)成为了限制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主要因素,电域补偿技术是解决方案之一,但它又受到硬件实现复杂度及运算速度的限制。文章将并行处理技术及块最小均方(BLMS)算法应用到PMD补偿技术中,为电域补偿技术在高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雒志秀[9](2011)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和系统传输容量的不断增长,偏振模色散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目前光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一阶偏振模色散补偿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二阶偏振模色散的理论补偿方法.(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颜菲[10](2011)在《应用于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中的前向纠错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通信使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的通信成为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早期由于光纤及与系统相关的光电子器件的发展,系统性能优于一般电缆及无线通信,因而无需采用前向纠错(FEC)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光传输信息速率相对较高,没有与其匹配的纠错编译码器。直到光传输速率提高到(?)/s,并且光放大延长了无中继传输距离后,一些在短距离、低速率系统中表现不明显的因素如偏振模色散等,限制了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改善,于是才开始了将FEC应用于光通信系统的研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codes)是性能接近香农极限的“好”码且编译码复杂度相对较低。将偏振模色散补偿和偏振模色散缓解(前向纠错技术)结合使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论文主要有如下内容:简单介绍了光纤传输过程中的偏振态的表示方法、偏振模色散的产生机制以及偏振模色散补偿方案及控制算法等。介绍了前向纠错(FEC)的一些基本概念和FEC中目前理论性能最优秀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codes)的定义、H矩阵构造方法、常用译码方法:和积算法(SPA)和比特反转算法(bit-flipping)。分析比较了LDPC码在高斯信道与在有PMD模拟器的光纤传输中的纠错性能,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LDPC码对于降低光纤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提高系统PMD的容忍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lOGb/s的OOK信号补偿和译码,可以将BER降低4-7dB。建立LDPC与LDPC交织级联的FEC方案并集合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结果分析表明,对偏振模色散的补偿和缓解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误码率和对PMD的容忍度。建立了LDPC与RS级联交织的增强型FEC方案并结合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结果分析发现,对偏振模色散的补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降低了误码率,提高了偏振模色散的容忍度,对40Gb/s的OOK信号补偿和级联交织译码后,BER降低了至少6dB。(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1-01-15)

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建立了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与信号偏振态变化引起信道串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偏振模色散对偏分复用信道射频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偏分复用系统的光域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同时进行的方案:用信道的射频功率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监测链路中偏振模色散和偏振态变化引起的信道串扰的大小,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偏振控制器进行自适应控制,同时完成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在112Gb/s偏分复用-差分正交相移键控(PDM-DQPSK)传输系统中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使112Gb/s-PDM-DQPSK传输系统完成自适应偏分解复用的同时,在1dB的光信噪比代价下,使系统对偏振模色散的容忍度提高20p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参考文献

[1].解军.可补偿高阶偏振模色散的前馈式补偿器[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林嘉川,席丽霞,张霞,田凤,梁晓晨.偏分复用系统中偏振模色散补偿与偏分解复用一体化方案[J].物理学报.2013

[3].孙伟斌.基于改进型人工鱼群算法的偏振模色散补偿逻辑控制模块的研制[D].聊城大学.2012

[4].高瞻,王孝周.高速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J].通信技术.2012

[5].秦江星.高速光纤通信双偏振相位调制系统及其偏振模色散补偿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6].张文博,张晓光,席丽霞.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中的新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

[7].黄春明,陶金晶,张阳安,张锦南,袁学光.高速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J].光通信技术.2011

[8].齐亮,曾祥烨,王蒙军,刘剑飞.BLMS算法在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中的应用[J].光通信研究.2011

[9].雒志秀.光纤通信系统中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理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颜菲.应用于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中的前向纠错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标签:;  ;  ;  ;  

偏振模色散补偿器论文-解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