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延迟论文_国胜文,张燕搏,柏利婷,杨克明,黄海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房室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力衰竭,房室,心脏,适应性,起搏器,充血性,心血管。

房室延迟论文文献综述

国胜文,张燕搏,柏利婷,杨克明,黄海波[1](2019)在《成人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后延迟拔管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阜外医院第二住院部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76例成年(年龄≥18)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呼吸机支持时间是否长于24 h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延迟脱机组[27例,男9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22±9.64)岁]和正常脱机组[49例,男16例、女33例,平均年龄(35.98±11.34)岁]。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变异。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模型,用以分析变量的显着性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延迟脱机组和正常脱机组患者体质量、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血小板、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糖、血乳酸、术后最大心率及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迟脱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肺动脉高压[OR=1.056,95%CI(1.005,1.110),P=0.030]、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36,95%CI(1.007,1.066),P=0.016]以及术后血红蛋白减少[OR=0.874,95%CI(0.786,0.973),P=0.014]。结论术前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和术后贫血是成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脱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江泽宇,江志论,潘舒涵,孙品,沃金善[2](2018)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分析及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赵璐露,郭涛,赵玲,王钰,华宝桐[3](2017)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52岁,因"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再发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感气促,呼吸困难,不伴咳嗽、咳痰,胸痛,晕厥等不适。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入院后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0次/min及130次/min的PR间期分别为220 ms及180 ms,QRS波时限为158 ms。胸片示:心外形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宋红星,张杰,张莹,郭赫立,何冉[4](2017)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RA-LV)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随机分为右房-左室起搏(RA-LV)组及双室起搏(Biv)组,各15例。RA-LV组患者植入带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trial ventricular delay,AVD)达到双心室再同步;Biv组植入叁腔起搏器行双室起搏。观察两组患者起搏治疗前、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MRA)、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intervals of the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12)、EA峰间距(E/A peak period,E/Apd)、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的变化及QRS波时限、电池寿命、6 min步行试验(six minutes walk test,6 MWT)等指标。结果:与Biv组比较,RA-LV组QRS波时限较短(P<0.05),MRA更小(P<0.05),起搏器电池寿命更长(P<0.001),年均治疗费用低(P<0.001);两组患者LVDd、E/APd、LVEF、Ts-SD12及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行RA-LV起搏,通过RAAV功能可较好达到心脏再同步化,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节约治疗成本。(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宋红星,张杰,何冉,郭赫立,马龙飞[5](2017)在《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利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2例符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Ⅰa类适应证的CHF患者,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2例,所有患者植入具有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te adaptive atrio-ventricular,RAAV)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模式为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算法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trial ventricular delay,AVD)达到双心室再同步。观察起搏治疗前、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itral regurgitation area,MRA)、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intervals of the 12 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12)等指标。结果:患者的LVEF由术前的平均(0.27±0.04)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平均(0.37±0.02)(P<0.05);LVDd由术前的(79.10±11.50)mm下降至(65.25±10.90)mm(P<0.05);MRA由术前的(3.91±1.14)m2下降至(3.14±1.03)m2(P<0.05);Ts-SD12由术前的(106.20±21.51)ms减少至(87.41±15.50)ms(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行右房-左室起搏,通过RAAV功能可较好达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可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闫雪晶[6](2017)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应用叁腔起搏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比较标准双室起搏与单左室起搏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效果,探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具体算法。方法入选符合CRT Ⅰ类适应证并植入叁腔起搏器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37例,术前常规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采集房早的P' R'间期作为因变量,其前一窦性心律的PR间期及该窦性心律的P波到房早P'的间期(P-P'间期)作为自变量建立由PR及P-P'间期建立当发生房早时其生理性方式延迟(AVD)的回归方程。植入叁腔起搏器后,先程控为单右室起搏,测量AS-VS间期(生理性房室延迟),再程控为单左室起搏,测量个体化心房感知补偿(ASC),心脏超声下以10ms逐步滴定AVD,滴定至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I)及左室射血分数(EF)值最大,二尖瓣反流面积最小时的AVD为优化AVD,比较标准双室起搏与单左室起搏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效果,计算左室需优先右室间期(即优化的V-R间期=优化时AS-VS间期-(优化的AVD+ASC))及左室优先系数ε(ε 优化的AVD/优化时的AS-VS间期),建立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AVD实现CRT的算法。结果由PR及P-P'间期推导当发生房早时其生理性AVD的回归方程为:P'R'=0.022+0. 954 PR,评估即刻血流动力学的AVI、MRA、IVMD、QRS波时限 LUVP 较 BVP 改善(P<0.01 或 0.05),V-R 间期为 19.31 ± 7.32 ms ,左室优先系数(ε )为0.73 ± 0.04。结论1.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可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且该算法保留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消除了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同时延长了电池寿命,可降低CRT的治疗费用。2.该算法可将目前己应用的adaptive CRT单左室起搏的“每分钟”优化升级为“每跳”优化,实现生理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华宝桐,王钰[7](2017)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入选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各30例,测定并比较两组术后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差异,并计算单左心室起搏组5个心率段V_1导联S/R比值的标准差(R_(S/R)-SD5)以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VTI(21.84±2.25)cm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20.45±2.12)cm增大(P<0.05);单左心室起搏组QRS时限(137±11)ms、IVMD(64.27±12.29)ms、MRA(3.09±1.12)cm~2较标准双心室起搏组(144±11)ms、(71.39±13.64)ms及(3.73±1.19)cm~2减小(P均<0.05);单左心室起搏组R_(S/R)-SD5为4.23±1.89与心功能改善(ΔLVEF,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与术前LVEF值之差)负相关(r=-0.394,P=0.031)。结论: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可实现CRT,比双心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效果与标准双心室起搏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8](2017)在《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9](2017)在《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4期)

蒲里津,赵玲,李淑敏,华宝桐,杨军[10](2016)在《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左室起搏(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AVD)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及其算法。方法入选符合CRTⅠ类适应证并植入叁腔起搏器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4例,术前动态心电图采集房性早搏。心脏超声下优化AVD及V-V间期,测定LUVP脉冲到右室腔内图起始(LVP-RV)的间期及LUVP需优先于右室的间期(V-R间期),比较两间期的差异并计算左室优先系数(ε),比较LUVP与标准双室起搏(BVP)两种模式的心脏超声指标及QRS波时限差异,测定并比较1min内两个相邻窦性心跳间及最大与最小ASVS间期差异,建立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AVD实现CRT的算法。结果房性早搏的生理性AVD的回归方程为:P′R′=0.022+0.954PR,除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两种模式比较无差异外(P>0.05),二尖瓣返流面积、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QRS波时限LUVP均较BVP改善(P<0.01或0.05)。LVP-RV间期(103±16)ms明显大于V-R间期[(20.2±7.0)ms,P<0.01]。ε为0.72±0.03。1min内相邻两个窦性心跳AS-VS间期的最大差值(6.47±1.62)ms明显小于最大与最小AS-VS间期的差值[(16.24±3.29)ms,P<0.01]。结论 LUVP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可实现CRT。(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房室延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叁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房室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1].国胜文,张燕搏,柏利婷,杨克明,黄海波.成人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后延迟拔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2].江泽宇,江志论,潘舒涵,孙品,沃金善.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分析及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8

[3].赵璐露,郭涛,赵玲,王钰,华宝桐.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7

[4].宋红星,张杰,张莹,郭赫立,何冉.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在双腔起搏器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5].宋红星,张杰,何冉,郭赫立,马龙飞.应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功能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

[6].闫雪晶.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算法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7].赵璐露,蒲里津,赵玲,华宝桐,王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中国循环杂志.2017

[8].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9].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2017

[10].蒲里津,赵玲,李淑敏,华宝桐,杨军.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心室再同步的可行性[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患者心电图 可见每一个心室感知(VS)...叁腔起搏器参数设置程控界面叁腔起搏器参数设置程控界面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图22-26 起搏器...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图22-27 室性早...人工心脏起搏与起搏心电图-图26-14 心室起...

标签:;  ;  ;  ;  ;  ;  ;  

房室延迟论文_国胜文,张燕搏,柏利婷,杨克明,黄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