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学,基础,进阶,细胞,花序,免疫性,遗传学。
生物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王义国,于明珠,张启明,吕健,郭春霞[1](2019)在《气虚的生物学基础和症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版本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均认为气虚证是由一组症状来诊断的。结合文献,认为"气"的生物学基础是单位时间产生或消耗的化学能,"气虚"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化学能过少或消耗的化学能过多,"气虚"之所以常发生于中医的脾藏、肺藏、肾藏和心藏系统,是因为这些系统的单位时间化学能消耗量大,"气虚"的诊断要点是症状的临床特征。(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程爽,王莹,刘冰冰,臧晋[2](2019)在《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生物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基础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典型案例介绍,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类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李云鸿,丁娟,顾金海,王银[3](2019)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生物学》为本校基础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程,难度较高,前沿性较强。基于此特点,本文作者根据实际教学体会,从如何既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又能了解该领域最新进展,并能学以致用结合临床方面提出一些拙见,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并为其他医学院校神经生物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6期)
赵然,蔡曼君,杜艳芳,张祖新[4](2019)在《玉米籽粒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单穗籽粒产量由穗粒数和粒重两因子组成。单个果穗上所着生的籽粒数与雌花序建成和小花分化密切相关,因此,控制花序形态建成和小花发育的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穗粒数调控。玉米成熟籽粒主要由源于母本组织的种皮和经双受精产生的胚和胚乳组成,且胚和胚乳占成熟籽粒的绝大部分,直接影响粒重。文中主要从"CLAVATA(CLV)-WUSCHEL(WUS)负反馈调控途径、激素及其信号途径、花器官发育和小花性别决定"等方面总结了花序和小花发育相关基因及其与穗粒数的关系,描述了CLV-WUS途径中各基因在玉米雌花序上特异性表达的分生组织和基因间的调控关系,总结了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独脚金内酯等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网络,以及已克隆的玉米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及其功能。从"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的加工和编辑、质体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及细胞核RNA转录与加工"3个方面总结了已克隆的影响胚和胚乳发育的相关基因,其中,大部分基因编码线粒体或质体定位的PPR蛋白。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了通过调节细胞核内RNA转录和加工而影响玉米籽粒发育的新途径。文章作者在基因水平上对玉米籽粒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行了简要总结,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玉米产量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参考。同时,也就该研究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魏玲,刘晓婷,边立华,邵玲俐,张立文[5](2019)在《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遗传病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染色体病检测技术具有耗时长、分辨率低以及耗费人力的缺点。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直接检测DNA或其扩增产物,就能准确、快速地诊断染色体病。本文综述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无创产前染色体病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明镜,陈卓,丁晓庆,谌海燕,全日城[6](2019)在《基于“气血相关”理论的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气血脉”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基于"气血相关"理论的气不摄血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患者"气血脉"生物学基础。方法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作为"血"相关性指标,细胞因子IL-1β、IL-17A、TNF-α、CD40L和TGF-β(流式高通量多细胞因子检测)作为"气"相关性指标,细胞因子VEGF-A(流式高通量多细胞因子检测)与NO、NOS、ET-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作为"脉"相关性指标。纳入气不摄血证ITP患者52例(ITP组),根据其有无出血症状,分为出血组(38例)和非出血组(14例)。在出血组38例患者中,按照气虚证程度分为轻度气虚组(25例)和中/重度气虚组(13例)。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血"相关性指标PLT计数显着降低(p<0.05)。"气"相关性指标IL-17A和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CD40L、IL-1β以及TGF-β表达显著降低(p<0.05)。"脉"相关性指标NO和ET-1表达显着升高(p<0.05),而NOS与VEGF-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重度气虚组CD40L、TGF-β以及PLT水平显着低于轻度气虚组(p<0.05)。结论基于"气血相关"理论,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患者中,PLT计数可能是"血"的物质基础,NO、NOS、ET-1以及VEGF-A可能是"脉"的物质基础,IL-1β、IL-17A、TNF-α、TGF-β以及CD40L可能是"脉内之气"的组成部分,其中CD40L和TGF-β可能是反映气虚程度的客观指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李雨蒙,赵攀,刘为易,肖海燕,朱千赜[7](2019)在《基于基因测序、病证结合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将78例MDS患者分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脾肾两虚组)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气阴两虚组)。基于预后分层和二代基因测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结果:78例MDS患者中,脾肾两虚组患者比例(64/78,82.05%)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14/78,17.95%)(p<0.05)。按照血细胞计数预后积分,脾肾两虚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8×109/L患者的比例(23/64, 35.94%)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3/14,21.43%)(P=0.028)。按照WHO分型,脾肾两虚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型(EB-1/EB-2)患者的比例(19/64,29.69%)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1/14,7.14%)(P<0.001)。按照染色体核型预后,脾肾两虚组伴随中等/差/极差核型患者的比例(19/64,29.69%)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2/14, 14.29%)(P=0.006)。按照IPSS-R危度积分,脾肾两虚组高危(>3.5分)患者的比例(31/64,48.44%)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3/14, 21.43%)(P<0.001)。根据二代基因测序结果,脾肾两虚组存在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39/64, 60.94%)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6/14, 42.86%)(p=0.005)。脾肾两虚组存在2个以上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25/64,39.06%)显着高于气阴两虚组(2/14,14.29%)(P<0.001)。结论: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在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危险程度以及突变基因等预后因素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不良预后有关。本研究为MDS中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的依据,对临床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何浩强,陈光,高嘉良,胡坤,李洪峥[8](2019)在《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部分,也是阐明和坚定中医科学本质的核心环节。气滞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学者对其生物学基础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其在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炎症、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脂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层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了现代病理与中医病机的潜在联系,同时提出要从系统生物学入手研究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的观点,以期为进一步阐明气滞血瘀证发生机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静,崔文芳,王利平,曹锦丽[9](2019)在《园艺技术专业《实用植物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实用植物生物学基础》课程,在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对于该课程的改革探索和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剖析。最终,对课程建设探索进行了小结并开展了课程建设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9期)
屈平,闫冬青[10](2019)在《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进阶研究——以“细胞的物质基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将"细胞的物质基础"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具体形象的阶梯式知识结构搭建设计。旨在让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准确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应达到的知识层级。并尝试在关注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用发展递进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变化性,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使学生达成有意义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9年16期)
生物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本文分析了基础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典型案例介绍,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类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义国,于明珠,张启明,吕健,郭春霞.气虚的生物学基础和症状特征[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程爽,王莹,刘冰冰,臧晋.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基础生物学为例[J].山东化工.2019
[3].李云鸿,丁娟,顾金海,王银.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
[4].赵然,蔡曼君,杜艳芳,张祖新.玉米籽粒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魏玲,刘晓婷,边立华,邵玲俐,张立文.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遗传病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6].王明镜,陈卓,丁晓庆,谌海燕,全日城.基于“气血相关”理论的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气血脉”生物学基础研究[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李雨蒙,赵攀,刘为易,肖海燕,朱千赜.基于基因测序、病证结合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何浩强,陈光,高嘉良,胡坤,李洪峥.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9].陈静,崔文芳,王利平,曹锦丽.园艺技术专业《实用植物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现代农业.2019
[10].屈平,闫冬青.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学习进阶研究——以“细胞的物质基础”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