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1041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是水痘疱疹病毒所引发的疾病,在带状疱疹破损愈合之后,患者的疼痛时间会维持1个月以上,属于慢性的神经痛综合征。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发病率很高,且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感染率。因此,在实际治疗工作中,需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实施工作,并在治疗工作中,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治疗工作水平。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研究
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工作中,应合理使用药物方式、神经阻滞方式、生物方式等进行治疗,提升护理工作质量,联合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实现多元化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完成当前的治疗任务。
1药物方面的治疗措施
当前,我国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工作中,可将药物方式划分成为中药类型与西药类型。中药治疗中,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基础为“正虚”,但是,临床表现中主要表现为泄实。在治疗工作中,可实现湿热毒邪的治疗工作,将清热解毒与利湿作为主要内容,并在活血化瘀治疗的情况下,实现祛邪的工作目的,能够缓解患者的后期症状。同时,在中医治疗工作中,可根据实际病情,针对用药进行调整,达到良好的止痛目的,并缩短实际病程。在西医用药治疗工作中,将止痛作为主要目的,利用营养神经与脱水药物等治疗,对于不同患者而言,疼痛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合理使用阿片类、抗惊厥类药物,如果患者的疼痛程度很高,还可以使用麻醉类的药物。例如:在疼痛治疗中,胸腺五肽药物被应用在临床治疗中,与阿霉素药物相比,此类药物能够减轻对患者神经系统的破坏性影响,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中,开始应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联合复合人血蛋白静脉滴注的方式开展治疗工作,治疗效果较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并减轻神经水肿问题。由于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可实现辅助治疗工作,因此,可将其应用在实际治疗工作中,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2神经阻滞方面的治疗措施
神经阻滞方面的治疗方式,属于传统治疗工作中的常规方式,可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使用不同的阻滞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可使用局部皮内类型、硬膜外类型、椎旁神经类型与其他神经类型的阻滞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的急性疼痛问题,并预防神经性疼痛。近年来,我国临床治疗工作中,开始使用鞘内治疗方法的时候,可每周给药一次,连续给药四周,能够达到疼痛缓解效果。此类治疗方式在使用中,主要利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充分发挥抗炎的作用,并降低脑脊液中介质的水平,以此减轻细胞水肿问题,促进受累神经的良好修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实现神经细胞膜的稳定作用,规避神经纤维的异常放电问题,实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3物理方面的治疗措施
在中医治疗工作中,物理方面的治疗方式,主要使用针灸方法、拔火罐方法与放血方法。在西医治疗工作中,主要使用的为电生理方法,例如:外周神经、脊髓与经下丘脑电等刺激方式实施治疗工作。通常情况下,经皮电刺激的治疗方式具备无创优势,且操作较为便利,治疗成本很低,但是,在治疗中患者很容易耐受,在后期治疗期间,实际效果较低。对于脊髓电刺激治疗方式而言,能够起到良好的疼痛控制效果,但是,在治疗中容易出现创伤,需阶段性的更换电池,引发后期感染问题,且在机械设备使用中,治疗成本较高,未能实现良好的应用。对于微波治疗技术而言,主要使用高频电磁波方式,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定向的局部照射,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并提升免疫能力,修复上皮细胞与神经组织,发挥积极的消炎作用。且在使用微波治疗方式期间,短期之内可获得治疗效果,能够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并减轻治疗中的经济负担,提升治疗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发挥无副作用的积极作用,可实现临床应用。对于半导体激光治疗方式而言,主要针对人体皮肤与软组织进行穿透性治疗,在患者局部神经末梢经过照射之后,可以降低兴奋度,并在组织内形成镇痛的效果。对于音频治疗方式而言,具备一定的消炎与消肿的效果,可以实现镇痛作用,在使用中,可以规避粘连问题。当前我国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中,已经开始使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方式,将音频方式融入其中,在联合治疗的情况下,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
4微创介入方面的治疗措施
目前,我国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中,已经开始应用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可全面调节患者的神经损毁问题,并利用神经穿刺技术,针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然后使用臭氧与射频治疗技术方式,提升治愈率。通常情况下,臭氧的浓度需控制在30ug/ml以下,射频针尖温度需控制在42摄氏度之内,实现无创伤的治疗工作,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5讨论
综上所述,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疾病治疗工作中,应科学使用物理治疗方式、微创介入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方式与神经阻滞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筛选最佳的治疗方案,在缓解患者疼痛的情况下,减轻疾病治疗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希颖,季必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4):209-211.
[2]底君,胡嘉元,杨顶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7):1034-1036.
[3]代春桂,杨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灸法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2):58-59.
[4]梁爽.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联合疗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36-137.
[5]王玉梅,张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1):62-64.
[6]叶丹丽,刘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进展[J].西南军医,2013,15(2):166-168.
[7]王丽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4,38(2):225-226.
[8]孙娇丽,王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动物模型及病理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5):4953-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