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小说论文_孙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事,小说,世情,辽东,舆论,处士,传统。

时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孙玲玲[1](2018)在《《征播奏捷传》:时事小说的历史叙事和民间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征播奏捷传》是万历叁十一年(公元1603年)刊刻的一部时事小说,它描写了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战争,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然而小说中不符史实的言论引起了参与这场战争的主将郭子章的不满。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郭子章撰写《黔中平播始末》(以下简称《平播始末》)叙述平播战争的来龙去脉,纠正小说中的不实之论。本文在对《征播奏捷传》、《平播始末》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对照正史、地方志、杂史笔记等各种文献资料,运用文本解析、文献学等相关理论,将小说中描述的征播之役与史料文史互证,尤其对参战主将的功过给予客观的评价。最后尝试对小说与史书创作的互动规律进行分析,探寻小说家与史家之间历史观的差异。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论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征播奏捷传》的成书及其时论。《征播奏捷传》在平播战争结束叁年后就问世了,成书速度很快。小说取材于当时的史料笔记《平播事略》、《平西凯歌》、《平播集》等书,还吸收一些传闻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参战主将郭子章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不满,这部分会论述郭子章《黔中平播始末》质疑小说中偏袒逆贼杨应龙的内容。第叁部分在对播乱始末进行一番梳理后,将小说与史书文史互证,对比小说和史书在叙述平播过程中“主要战役的成败、主要战将的功过”的不同。小说描写的一些关隘的攻克过程与史实基本相同,却过度夸大参战主将陈璘的功劳,而对李化龙、郭子章、刘綎、安疆臣等人的功劳没有客观地评价。笔者依据《平播始末》和其他史料对小说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辨析,肯定李、郭、刘、安等人对这一战役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论述《征播奏捷传》的民间重构。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创作同样离不开现实社会。小说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作者在历史真实中融入传奇因素。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在文本中有艳情的描写。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笔者分析了小说创作者的心态和文本的社会价值。第五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就小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时事小说的创作规律,以及时事小说家的创作心理。(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姚慧[2](2017)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印刷技术的兴起,使得报刊和文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恰好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芽与出现提供了可能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署,激起了民众对反割台战争的关注。与此同时,《新闻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分析,即从报纸和小说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提供的媒介支持入手,探究报刊和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媒介作用,分析“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萌发的指标性意义。本文以报纸和小说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为关注点。首先,对近代传媒的兴起与近代小说的传播进行梳理,通过探究近代小说传播媒介的转变,从而挖掘近代传媒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宏观把握报刊和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萌发的意义。其次,辨析《新闻报》与“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的关系,明确小说创作是以时事报道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时事小说的实际效果。最后,分析“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想象萌发的指标性意义。指出传统的“天下观”衰落之际,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兴起。报纸和小说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媒介,在民族危亡时刻重现历史,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提供了媒介支持,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3-01)

任增霞[3](2016)在《时事小说生成溯源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说流派,肇端于世变,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关系密切。但溯其远源,又与传统文化因素密相关联,如处士横议传统、尊史传统、杂文学传统等。藉着对时事小说生成渊源的追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思考,可探讨其得以生成的某种深层文化动因。(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鹤岩[4](2016)在《晚明时事小说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时事小说的兴盛是中国小说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这些时事小说在写作特点上与以往的小说创作有许多相异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小说创作上的急就风格。这种急就风格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其优点是快速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及时丰富和深化了时事传闻的报道;以同时代人的眼光记叙、评论时事,翔实生动,有充分的说服力;作者感情强烈、富于时代气息。其缺点和不足是作品整体缺乏精雕细刻;部分情节客观性欠缺;由于刊刻草率、校勘不精,出现了较多技术性的错误。(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军[5](2016)在《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的版本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是晚清小说在西风劲吹下发出的第一声呼应,其勃勃生机预示着平民文学的时代曙光。该系列优先关注市场销售法则,在艺术上既有急就章的缺陷,也拖着旧小说的沉重尾巴,对此后时事小说的创作与销售有着双重影响。厘清该系列的版本演变,比较同类作品的初生状态与题材辐射,有助于理解晚清社会转型背景下时事小说的生发机制。(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赵旭[6](2015)在《时事小说中的沈阳战争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沈阳是明末清初的重镇,也是明清鼎革时期的重要战场。沈阳形象在诸多描写明清战争的时事小说中得到详尽的叙述。主要包括熊廷弼对沈阳的营建,明与后金的沈阳争夺战和吴叁桂赴盛京求援这叁个方面。表现沈阳形象的都是长篇时事小说,侧重于宏大战争的场面铺排,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多是粗线条勾勒,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虚构媚俗的倾向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5年08期)

任增霞[7](2015)在《时事剧、时事小说与舆论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文学与世变的关联,晚明、晚清时期的时事剧与时事小说可说是最鲜明的时代表征。从文化生态来看,在同一特殊历史时空下,时事剧与时事小说之间存在着异态共生的密切关系。除去在二者之间进行文本、创作手法、本事源流的钩稽考索外,复尝试以舆论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观照,或可提供一个可能的视界。(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5年03期)

胡元翎[8](2014)在《明末清初小说戏曲题材类型的相谐互借——以时事小说与时事戏、世情小说与世情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戏曲文体互动的一个基本表征即体现在题材类型的相谐互借上。明末清初随着小说戏曲都日渐成熟与繁荣,这种表现更加突出,不仅体现于常见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题材,更扩而至于时事题材与世情题材。本文从明末清初时事题材与世情题材的相互承续方面予以初步梳理,以证二文体经常互相参定、相互作用、同步发展的交融状况。(本文来源于《明清文学与文献》期刊2014年00期)

唐亚蕾,顾克勇[9](2013)在《传报舆情 纪实说部——论明朝邸报对时事小说《辽海丹忠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事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这其中明朝邸报的发展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从新闻传播的视角观察,明朝的时事小说可谓是邸报在普通民众中的延伸,起到了传播时政信息和引导民众舆论的社会作用,这既是时事小说创作者的主观目的,也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言锋,孙睿侃[10](2012)在《明清辽东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辽东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与其他时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军事性、类型单一、形象单薄的人物、强烈的主观表达、大量引用"公文"、写实与虚构并用等,使它在明清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事小说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时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印刷技术的兴起,使得报刊和文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恰好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芽与出现提供了可能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署,激起了民众对反割台战争的关注。与此同时,《新闻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分析,即从报纸和小说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提供的媒介支持入手,探究报刊和小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的媒介作用,分析“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萌发的指标性意义。本文以报纸和小说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为关注点。首先,对近代传媒的兴起与近代小说的传播进行梳理,通过探究近代小说传播媒介的转变,从而挖掘近代传媒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宏观把握报刊和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萌发的意义。其次,辨析《新闻报》与“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的关系,明确小说创作是以时事报道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时事小说的实际效果。最后,分析“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对现代民族国家想象萌发的指标性意义。指出传统的“天下观”衰落之际,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兴起。报纸和小说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媒介,在民族危亡时刻重现历史,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提供了媒介支持,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孙玲玲.《征播奏捷传》:时事小说的历史叙事和民间重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姚慧.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发[D].宁夏大学.2017

[3].任增霞.时事小说生成溯源新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刘鹤岩.晚明时事小说论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

[5].许军.刘永福系列时事小说的版本演变[J].明清小说研究.2016

[6].赵旭.时事小说中的沈阳战争叙事[J].党政干部学刊.2015

[7].任增霞.时事剧、时事小说与舆论场[J].文学与文化.2015

[8].胡元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题材类型的相谐互借——以时事小说与时事戏、世情小说与世情戏为例[J].明清文学与文献.2014

[9].唐亚蕾,顾克勇.传报舆情纪实说部——论明朝邸报对时事小说《辽海丹忠录》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

[10].王言锋,孙睿侃.明清辽东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民初“时事小说”中的蔡锷与小凤仙辽海丹忠录-明崇祯翠娱阁刊本《辽海丹忠录...辽海丹忠录-明崇祯翠娱阁刊本《辽海丹忠录...辽海丹忠录-明崇祯翠娱阁刊本《辽海丹忠录...项堃海角遗编-清抄本《海角遗编》序书影

标签:;  ;  ;  ;  ;  ;  ;  

时事小说论文_孙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