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贞丰县第三中学勾明精
【摘要】质疑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一种探索的动力,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开端。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要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75-01
质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提出疑问以求解答,牛顿因为质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善于质疑,诞生蒸汽机;哥白尼敢于质疑,成就了“日心说”。可见,质疑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深远,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是多么重要,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设疑的方式来达成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既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一踏进初中生活,对初中生活一定充满憧憬,正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构建新的学习体系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告诉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2012年9月,我给七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谈初中语文的学习》,我把这堂课设计成“记者招待会”,教师是“新闻发言人”,学生是“记者”,记者不光要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做好记录,最后要整理出文稿,学生在这节课里提出的问题和我之前预设的相差不大,但却避免了之前由我将一个一个问题抛出,学生被动的局面,最后每个学生都整理出自己的文稿——《怎样学好初中语文》,我也将我的备课资料进行张贴。这样一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质疑精神就凸显出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我把引导学生质疑分为三个阶段:(一)看别人怎样提问,学生看教材后和资料书的问题设计,初步感知别人的质疑的妙处;(二)学别人进行提问,就是提出和别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感受提问的快乐;(三)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就是提出有创意、有价值、较独到的问题。有了这些指导,学生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于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1、课前预习,布置提问。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读几遍课文。而现在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规范的小纸条上(背面还可以写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分析,乃至自己的答案),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给以肯定。有的学生主动性不强,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个以上问题,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2、注重讲评,提高质量。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变成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为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阅读,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在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展示提出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分析,说见解。还将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提问栏进行展示。每过一段时间,还与学生进行谈话,表扬他的那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这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学生也通过讲评慢慢学会了怎样问。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通过批阅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同时学生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读思质疑、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这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与天气有何关系?云的光彩与天气有何关系?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红云,以“问题”为起点的幸福课堂[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2、张书芬,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周刊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