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乳腺癌论文_周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发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腺癌,基因,易感,多态性,肿瘤,乳腺,突变。

散发性乳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周春[1](2019)在《攀枝花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攀枝花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率及其类型。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和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且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78例,抽取外周血,分离白细胞,提取DNA,扩增BRCA1第2,5,11,18,20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0,11外显子序列,进行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乳腺癌患者78例,共发现19例患者存在致病突变,突变率24.4%(19/78);患者共30人次发现突变,共发现突变位点10个。其中,BRCA1发现7个突变位点,均各1例患者有这些突变;BRCA2发现3个突变位点,共14例患者有c.2082C>T(rs80358476)位点,占所发现突变的46.7%(14/30),7例患者有c.2046A>T(rs80358471)位点,占所发现突变的23.3%(7/30)。结论攀枝花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携带BRCA基因突变率高,且有一定数量患者携带多个突变,BRCA2基因rs80358476及rs80358471突变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并且对于本地区人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值得今后深入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8期)

袁明明,任晓燕,陶玉梅,陈婷婷,蔡南南[2](2019)在《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易感基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BRCA1在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标本618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BRCA1、ER、PR、HER2及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BRCA1与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组织学类型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BRCA1阳性率为44.2%,其中弱阳性(+)为30.3%,强阳性(++)为13.9%。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60.8%、54.7%、24.9%。Ki67增殖指数≤30%为70.7%,>30%为29.3%。叁阴型乳腺癌中BRCA1阳性表达率(36.97%)明显低于Luminal A型(45.86%)、HER2阴性Luminal B型(40.96%)、HER2阳性Luminal B型(59.32%)及HER2过表达型(46.24%)乳腺癌(P<0.05)。伴髓样特征的癌中BRCA1阳性表达率(21.01%)明显低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46.52%)、浸润性小叶癌(27.27%)、黏液性癌(36.36%)及其他(34.29%)乳腺癌(P<0.05)。BRCA1和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117,P<0.01)。结论 BRCA1在叁阴型及伴髓样特征的乳腺癌表达下调,BRCA1可能影响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金柱,赵铁映,刘明,张瑞,布日古德[3](2019)在《散发性乳腺癌与BRCA2基因rs206115位点多态性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与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rs206115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并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对照组)各101例,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方法分析患者BRCA2基因rs206115位点多态性。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汉族和蒙古族患者rs206115位点均可检测出3种基因型:AA型、AG型和GG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s206115位点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0,P=0.17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中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显着增高(χ~2=4.259,P=0.039)。结论 BRCA2基因rs206115位点A基因可能是蒙汉族散发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亮[4](2018)在《家族及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FANCD2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家族性乳腺癌指的是两个同一家族成员患有乳腺癌的情况。而具有明确遗传因子的乳腺癌则被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乳腺癌人群的5-10%。大多数遗传性乳腺癌与BRCA1和BRCA2有关。除BRCA1/2外,还有其他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如p53、PTEN、ESR1、FGFR2和TOX3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被归类为遗传性乳腺癌[1,2,3]。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累及造血干细胞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基因分型发现其至少有19个亚型(FANCA,FANCB,FANCC,FANCD1,FANCD2,FANCE,FANCF,FANCG,FANCI,FANCJ,FANCL,FANCM,FANCN,FANCO,FANCP,FANC,FANCQ,FANCR,FANCS和FANCT,其中至少12个基因已被克隆,这些基因可以解释差不多所有的FA病例[4,5]。目前的研究发现,由F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互协调,通过“FANCONI贫血/BRCA途径”调节DNA损伤修复[6,7]。FANCD2与BRCA1是FANCONI贫血/BRCA通路中重要的组成成分。DNA突变是人类许多肿瘤疾病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引起的,而不同因素引起的DNA损伤可以通过不同的修复途径进行修复[8,9]。DNA修复中的遗传缺陷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这些患者通常具备极高的肿瘤易感性[10]。有研究发现,乳腺癌相关的致癌基因BRCA1/2可与其他肿瘤抑制基因(如FA基因)形成复合物,通过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方式调节基因修复以防止肿瘤发生[11,12]。目的:了解BRCA1与FANCD2基因在家族性、散发性乳腺癌及良性组织中表达情况及研究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探讨两种基因在FA/BRCA通路中的作用。研究FANCD2的泛素化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情况,探讨FANCD2泛素化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所有恶性病例进行随访,分析伴有BRCA1、FANCD2基因表达和Fancd2泛素化差异的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愈后情况有何不同。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家族性、散发性乳腺癌及乳腺癌良性增生共计335例蜡块组织中BRCA1及FANCD2蛋白的表达,研究BRCA1及FANCD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6例散发性乳腺癌中FANCD2的蛋白水平及泛素化程度。收集所有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病人的预后情况,分析BRCA1和FANCD2的表达,以及FANCD2的泛素化程度与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并结合TCGA数据库验证本次实验结果。结果:1、病例特征良性肿瘤组共47名女性,中位年龄46岁(18-71岁),病理结果包括纤维腺瘤(15例),囊性增生(2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和硬化性腺病(1例)。288名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表1),家族组组诊断中位年龄为52岁(31-76岁),散发组为50岁(25-79岁)。其中包括导管内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172例),浸润性小叶癌(47例)和其他罕见类型(30例)。组织学类型主要是I型(家族组:30.5%,散发组:21.1%)和II型(家族组:47.5%,散发组:53.1%)。大部分肿瘤T分期是T1(46.9%)和T2(43.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1%)。根据2017年AJCC标准,大多数患者TNM分期为I期(家族组:43.3%,散发组:37.4%)或II期(家族组:36.2%,散发组:38.1%)。随访时间于2016年1月终止,中位随访时间为74.4个月(4-155个月)。中位DFS时间为91.8个月,1年,3年和5年DFS率分别为97.9%,91.7%和83.3%。在5年内发生了24例(8.33%)局部复发和29例(10.08%)远处转移。2、BRCA1和FANCD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BRCA1在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FANCD2的典型染色结果在良恶性组织中主要是细胞核(图1)。表2显示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RCA1和FANCD2的表达的相关性。家族组中BRCA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1),淋巴结转移(P=0.004),TNM分期(P=0.01),ER(P=0.014)和FANCD2表达(P<0.001)呈正相关。然而,在散发组病例中未发现这些相关性。而散发组中FANCD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3),TNM分期(P<0.001)和Ki-67指数(P=0.015)呈正相关。良性组织BRCA1(29/47,61.7%)和FANCD2(21/47,44.7%)多为阳性表达,而两种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206)。良性组织BRCA1阳性率高于SBC组织(61.7%对14.3%,P<0.001),FANCD2阳性率高于SBC组织(44.7%对27.9%,P=0.069)。2)基于TCGA数据进一步分析及验证乳腺癌中BRCA1和FANCD2的表达。本实验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组织和邻近组织中均表达。基于GEPIA的结果,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图2)。我们使用TCGA数据集分析FANCD2和BRCA1的表达临床参数之间的关联。共计入组1080病例,由于入组要求不同,我们的结果与TCGA数据库验证的结果不完全相同(表3)。BRCA1和FANCD2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BRCA1:P<0.001;FANCD2:P<0.001)和ER表达(BRCA1:P<0.001;FANCD2:P<0.001)呈正相关,此外BRCA1和FANCD2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FANCD2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39)。TCGA数据库的上述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3、BRCA1和FANCD2表达的预后价值根据家族组及散发组患者的BRCA1和FANCD2表达状态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在家族组中,与BRCA1阴性(5年DFS率95.2%,中位无病生存时间108.8月)相比,BRCA1阳性者(5年DFS率77.8%,中位无病生存时间81.4月)预后较差(P=0.001,图3A)。然而,在家族组中,FANCD2阳性者组具有较低的5年DFS(78%vs 86.6%)和较短的DFS中位时间(79.7个月对96.7个月)。但FANCD2阳性与阴性者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328,图3B)。散发组中,尽管BRCA1阳性组具有较低的5年DFS率(76.2%对84.9%)和较短的无病生存时间(92个月对94.3个月),但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别(P=0.22,图3C)。在散发组中,FANCD2阳性者预后较差(P<0.001,图3D),5年DFS率(63.4%对91.5%)和无病生存时间(69.7个月vs 103.3个月)均低于阴性者。因此,我们得出结论BRCA1表达在家族组病例中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而FANCD2表达在散发组病例中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4、乳腺癌患者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组患者的5年DFS率与TNM分期(P=0.001)和BRCA1表达(P=0.001)显着相关,而散发组患者的DFS率与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转移(P=0.004),TNM分期(P<0.001),Ki-67表达(P=0.025)和FANCD2表达(P<0.001)有相关性。多变量Cox分析还显示,TNM分期(III-IV与I-II,HR:2.042,95%CI:1.150-3.624,P=0.015)和BRCA1表达(阳性与阴性,HR:2.168,95%CI:1.142-4.113,P=0.018)是家族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散发组中,TNM分期(III-IV与I-II,HR:4.361,95%CI:2.465-7.716,P<0.001)和FANCD2表达(阳性与阴性,HR:1.192,95%CI:1.041-3.512,P=0.037)是预后的独立因素(表4)。5、FANCD2泛素化是SBC的独立预后因素FANCD2的泛素化反映了FA途径的功能性激活,并且我们的研究中FANCD2表达是SBC的独立预后因子。因此,我们对56个随机选择的SBC组织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以探讨FANCD2泛素化是否与预后相关。我们用FANCD2-L和FANCD2-S的表达强度比值(L/S比值)(图4)以量化FANCD2泛素化水平,L/S比率范围为0.13至1.36(中位数:0.645)。随后将56例患者根据中位数分为高泛素化组(Ub High,≥0.645)和低泛素化低(Ub Low,<0.645),部分Western印迹结果如图5(16,17)所示。通过随访我们发现Ub High患者的5年DFS率显着优于Ub Low患者(P=0.036,图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5.在FBC病例中,Ub High患者有更好的5年无病生存率(85.7%对71.4%)和更长的中位生存时间(101.2个月对73.4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除TNM分期(P=0.003)和FANCD2表达(P=0.006)外,FANCD2泛素化水平也是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Ub High vs.Ub Low,HR:0.335,95%CI:0.128-0.875),P=0.026)。结论:1、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中存在正相关。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FANCD2的表达和FA/BRCA途径的失活有关。BRCA1的突变可通过激活FANCD2表达来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FANCD2也可能通过FA/BRCA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形成。2、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阳性者预后更差,而FANCD2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不确切。3、散发性乳腺癌中高FANCD2表达和低FANCD2泛素化预示着相对较差的预后。FANCD2泛素化的过程受到了抑制。有报道这可能达与泛素化连接酶的活性异常有关,也有可能与FA/BRCA通路的上游功能异常,导致下游FANCD2的泛素化受影响,最终影响整个通路发挥作用,导致恶性肿瘤的出现。4、在乳腺癌中,肿瘤大小,淋巴结浸润情况,TNM分期,ER,BRCA1表达情况是显着的预后因素。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FANCD2表达及泛素化程度也可作为评价预后的独立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马金柱,刘明,张信来,布日古德[5](2018)在《蒙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exon11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蒙古地区散发性蒙汉族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外显子(exon11)测序结果,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定内蒙古地区蒙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 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即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方法检测RCA1基因exon11,统计分析BRCA1基因exon11突变情况。结果在103例散发性乳腺癌中,在BRCA1基因exon11上共发现2例突变(1例为W372X无义突变,另1例为2073delA移码突变)。结论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exon11发现2例突变,均已收录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目前国内尚无有关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的突变位点的文献报道;BRCA1突变全部发生在叁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中,可能与TNBC的发生、临床分期和发展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8期)

刘夏[6](2018)在《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为探讨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易感基因BRCA1和易感基因BRCA2突变频率,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94例散发性乳腺癌为病例组,健康女性60例为对照组,收集全部病例组及对照组外周血,同时收集94例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月经史、肿瘤家族史等,对病例组及实验组对BRCA1基因rs16941位点及BRCA2基因rs1799943、rs766173、rs1801499位点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共对94例乳腺癌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进行DNA直接测序。1 SNP rs16941、SNP rs766173在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之间的突变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45),SNP rs1799943、SNP rs1801499在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之间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388)2 SNP rs766173 TT、TG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SNP rs16941AA、AG、GG基因型,SNP rs1799943 GG、AG、AA基因型,SNP rs1801499TT、TC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57,P=0.045,P=0.711,P=0.509)。3 94例乳腺癌中早发性乳腺癌(以诊断年龄小于40岁为界限)占14.9%,发病年龄≥40岁有80例,占85.1%;SNP rs16941、SNP rs766173、SNP rs1801499在早发性乳腺癌与中发病年龄≥40岁的乳腺癌中突变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2);SNP rs1799943在早发性乳腺癌与发病年龄≥40岁的乳腺癌中突变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6)4 SNP rs16941,SNP 1799943,SNPrs766173,rs1801499在绝经患者及未绝经患者之间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1,P=0.294,P=0.502,P=0.857)。5 SNP rs16941、rs766173、rs1801499在ER表达阴性与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间的频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49),而rs766173在ER表达阴性与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间的频率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1.140);SNP rs16941、rs766173、rs1801499在PR表达阴性与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间的频率频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而rs766173在PR表达阴性与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间的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788);SNP rs16941、rs766173、rs1801499在叁阴乳腺癌患者与非叁阴乳腺癌患者间的频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而rs766173在叁阴乳腺癌患者与非叁阴乳腺癌患者间的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791);6 SNP rs16941,SNP 1799943,SNP rs766173,rs1801499在I级、Ⅱ级和Ⅲ级患者之间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CA1基因SNP rs16941和BRCA2基因SNP rs766173增加了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的患病可能;SNP rs766173多态性与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发病年龄较轻增加了BRCA1基因SNP rs16941和BRCA2基因SNP rs766173,SNP rs1801499的突变可能;ER、PR的表达可能是BRCA1基因SNP rs16941和BRCA2基因SNP rs766173,SNP rs1801499的突变的一个保护因素。rs16941和BRCA2基因rs766173,rs1801499位点在TNBC中有着较高的突变率(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8-05-01)

黄倩,钟亚春,徐曼[7](2018)在《BRCA1和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3例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乳腺癌54例为A组,散发性乳腺癌339例为B组。通过免疫组化法对两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患者发病年龄≤30岁、双侧乳腺癌的比率较B组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ER表达、PR表达、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新辅助化疗、叁阴性乳腺癌的比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发现,BRCA1、BRCA2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和是否为家族性乳腺癌、叁阴性乳腺癌均存在显着关系(P<0.05)。结论相比BRCA1、BRCA2阴性的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阴性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且双侧乳腺癌的占比较高,其在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较高,因此其有着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缑文斌,王烨,张巍[8](2017)在《维吾尔族、汉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rs16941及rs16942位点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及汉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SNPs位点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散发性乳腺癌(维吾尔族、汉族各50例)及100例乳腺腺病(维吾尔族、汉族各50例)作为分析对象,对BRCA1基因rs16941及rs16942进行DNA测序。结果 rs16941及rs16942的AA、AG、GG基因型在维吾尔族、汉族乳腺癌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肿瘤易感性比较:维吾尔族rs16941位点中AG与AA基因型相比,其能够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0.964,95%CI:0.260~3.583,P=0.009);维吾尔族rs16942位点中AG与AA基因型相比,其能够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1.017,95%CI:0.293~3.916,P=0.017)。汉族rs16941位点中AG与AA基因型相比,其能够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0.824,95%CI:0.210~3.234,P=0.044)。结论 rs16941及rs16942的AA、AG、GG基因型在维吾尔族、汉族乳腺癌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Ps与肿瘤易感性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王雯,马志萍,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巍[9](2017)在《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新疆地区23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汉族各115例)石蜡组织进行BRCA1基因第2、11(11A和11B)、20号外显子和BRCA2基因第11号部分外显子,共5对引物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230例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率为6.96%(16/230),其中1例BRCA1基因-5 382位点的突变及7例新发突变位点;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检出率分别为7.83%(9/115)和6.09%(7/115);BRCA基因突变组发病年龄均≤50岁;突变组16例患者中绝经前患者(13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绝经后患者(3例)(P<0.05)。结论 BRCA1基因突变可能与新疆地区散发性乳腺癌发生相关。(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7年01期)

赵琳,于兆进,何苗,孙明立,魏敏杰[10](2016)在《散发性乳腺癌中Ezr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埃兹蛋白(Ez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作用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5例乳腺癌病理组织中Ezr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资料和预后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145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Ezrin阳性表达70例(48.3%),β-catenin阳性表达82例(56.6%),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267,P=0.001)。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增高,Ezri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7),β-caten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Ezri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27),β-caten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1)。Ezri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P=0.004)及无病生存期(P=0.017)缩短显着相关,β-catenin阳性表达则可显着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期(P<0.001)及无病生存期(P=0.001)。但多变量Cox回归发现,Ezrin与β-catenin并非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乳腺癌中Ezrin和β-catenin显着负相关,且在乳腺癌转移、恶化等病程进展及不良预后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散发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易感基因之一。文中旨在探讨BRCA1在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标本618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BRCA1、ER、PR、HER2及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BRCA1与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组织学类型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BRCA1阳性率为44.2%,其中弱阳性(+)为30.3%,强阳性(++)为13.9%。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60.8%、54.7%、24.9%。Ki67增殖指数≤30%为70.7%,>30%为29.3%。叁阴型乳腺癌中BRCA1阳性表达率(36.97%)明显低于Luminal A型(45.86%)、HER2阴性Luminal B型(40.96%)、HER2阳性Luminal B型(59.32%)及HER2过表达型(46.24%)乳腺癌(P<0.05)。伴髓样特征的癌中BRCA1阳性表达率(21.01%)明显低于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46.52%)、浸润性小叶癌(27.27%)、黏液性癌(36.36%)及其他(34.29%)乳腺癌(P<0.05)。BRCA1和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117,P<0.01)。结论 BRCA1在叁阴型及伴髓样特征的乳腺癌表达下调,BRCA1可能影响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发性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春.攀枝花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袁明明,任晓燕,陶玉梅,陈婷婷,蔡南南.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散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马金柱,赵铁映,刘明,张瑞,布日古德.散发性乳腺癌与BRCA2基因rs206115位点多态性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

[4].冯亮.家族及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FANCD2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5].马金柱,刘明,张信来,布日古德.蒙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exon11突变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

[6].刘夏.皖南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

[7].黄倩,钟亚春,徐曼.BRCA1和BRCA2阴性家族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8].缑文斌,王烨,张巍.维吾尔族、汉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rs16941及rs16942位点多态性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

[9].王雯,马志萍,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巍.维吾尔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

[10].赵琳,于兆进,何苗,孙明立,魏敏杰.散发性乳腺癌中Ezr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新疆维、汉妇女散发性乳腺癌组织...142323σ在部分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ZIntron13上9个核昔酸重复序列在...142323σ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单探针HsH,BRcAI启动子非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中p16基因甲基化状...

标签:;  ;  ;  ;  ;  ;  ;  

散发性乳腺癌论文_周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