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弯矩调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弯矩,调幅,塑性,混凝土,钢筋,预应力,框架。
弯矩调幅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忠,李玲,张弛[1](2019)在《HRB500/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HRB500钢筋和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完成了12榀单层两跨混凝土框架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受拉纵筋屈服强度提高,一方面梁端塑性铰出现推迟,塑性铰形成前会发生一定的弯矩调幅;另一方面锚固于节点内的梁端受拉纵筋应变渗透引起较大的梁端附加转角,加大了弯矩调幅能力。将试验框架梁端弯矩调幅分塑性铰形成前后两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幅度为10.35%~33.42%,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幅度为3.39%~30.5%。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与梁端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呈幂函数减小趋势、与受拉纵筋屈服强度和受拉纵筋屈服时刻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转角呈线性增长趋势的第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与总塑性转角(塑性铰区范围内的塑性转角与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塑性转角之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与受拉纵筋屈服强度呈线性减小趋势的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文忠,李玲,王英[2](2019)在《HRB500/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RB500钢筋、HRB600钢筋已分别纳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18)。为考察HRB500钢筋、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性能,完成了24根两跨连续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HRB500和HRB600钢筋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HPB235和HRB335钢筋,试验梁中支座控制截面的弯矩调幅不只发生在塑性铰形成之后,在受拉区混凝土进入塑性、经历开裂和裂缝发展直至中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这一较长的塑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弯矩调幅。分塑性铰形成前后两阶段对试验梁中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进行考察,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幅度βI介于15.28%~24.21%,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幅度βII介于6.91%~30.30%。发现随着受拉纵筋屈服强度的提高,βI增大、βII减小;随着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增大,βI和βII均减小;随着中支座宽度的增大,βI和βII均增大。基于试验数据建立考虑各关键参数影响的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阳[3](2018)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限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试验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试验全过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取得较好的结果。研究了试验框架极限状态下的内力重分布情况。设计对比框架,改变影响因素,研究预应力度、相对受压区高度、有效预应力等各种因素对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极限状态时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的影响。其中,相对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预应力对延性影响较大,增大时截面弯矩调幅能力减小。(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8年12期)
李玲,王舸宇,王英,郑文忠[4](2018)在《高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强钢筋作为受拉纵筋时,由于钢筋屈服强度的提高,连续梁支座控制截面从受拉边缘混凝土进入受拉塑性至受拉纵筋屈服的区段变长,这一阶段弯矩调幅幅度在总弯矩调幅中所占比例增大;支座控制截面塑性铰出现推迟,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相同时塑性铰转动能力减小。为此,提出了将高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分受拉纵筋屈服前、后两阶段。对以受拉纵筋屈服强度、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中支座支承宽度、跨高比、加载形式为控制变量的336根两跨连续梁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钢筋屈服强度的提高,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增大、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减小;随着中支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增加,两阶段弯矩调幅均减小;随着中支座支承宽度的增加,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增大、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变化不显着;随着跨高比的增大,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减小、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变化不显着。建立了不同加载形式下考虑上述各参数影响的两阶段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贺海斌[5](2018)在《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弯矩调幅法”的教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内容涵盖梁板结构、排架结构设计。其中以梁板结构的知识点最为丰富,包括了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双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无梁楼盖、楼梯设计四大块。设计算法有弹性理论算法和塑性理论算法两种,尤以塑性理论算法中的"弯矩调幅法"应用最广。但因与前修力学课程在相关知识点上的结合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该部分知识点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现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反思,以求促进教学相长,同时也与同行探讨商榷。(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8年17期)
张弛[6](2017)在《高强热轧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推广应用高强热轧钢筋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HRB500钢筋已纳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HRB600钢筋也已纳入《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3)。《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CECS51-93中弯矩调幅系数的取值是基于用HPB235和HRB335钢筋作纵筋的连续梁及框架试验结果编制的。由于钢筋屈服强度的提高,高强热轧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将呈现新特点:(1)梁的受拉区混凝土进入受拉塑性、受拉边缘混凝土开裂、裂缝发展直至纵向钢筋受拉屈服这一过程变长,这一阶段对应的弯矩调幅幅度变大;(2)由于纵向钢筋屈服强度提高,塑性铰出现推迟,相对受压区高度相同时框架梁端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减小;(3)由于纵向钢筋屈服强度提高,锚固于节点内的框架梁端控制截面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变渗透引起的附加转角对弯矩调幅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因此,开展高强热轧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完成了HRB500钢筋作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C50、C60,梁端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0.1、0.2、0.3、0.4,柱截面尺寸为250mm×250mm、250mm×350mm、250mm×450mm,梁截面尺寸均为180mm×300mm的6榀单层两跨框架弯矩调幅试验。每跨框架梁均为叁分点对称加载。为考察梁柱节点内及梁端塑性铰区纵向受拉钢筋在加载过程中拉应变的变化规律,在梁柱节点和梁端1.5h_0(h_0为梁有效高度)范围内的框架梁受拉纵筋上按40mm间距密布钢筋应变片。梁端控制截面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时刻对应的曲率为截面的屈服曲率φ_y,梁端控制截面受压边缘达到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时刻对应的曲率为截面的极限曲率φ_u。梁端控制截面达到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纵向受拉钢筋拉应变不低于屈服应变的区段的长度为实际塑性铰长度。按与实际塑性铰区长度范围内塑性曲率分布曲线所围面积相等的原则,对应高度为(φ_u-φ_y)的矩形区段的长度为等效塑性铰长度。试验结果表明,等效塑性铰长度随着相对受压区高度ξ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与相对受压区高度ξ呈反比例函数减小的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分纵向受拉钢筋屈服前、后两阶段考察高强热轧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第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为梁端控制截面从混凝土进入受拉塑性到受拉钢筋屈服的弯矩调幅系数。发现这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随θ_y的增大而增大,随梁端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的增大而减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与ξ呈幂函数减小、与θ_y呈线性增长的框架梁端第一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计算公式;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I)为从塑性铰出现至控制截面受压边缘达到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弯矩调幅系数。随着梁端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的增大以及梁端附加塑性转角(θ_u-θ_y)的减小,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I)减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与塑性铰转角θ_(p,Σ)(塑性铰区范围内的塑性转角θ_p与应变渗透引起的梁端附加塑性转角(θ_u-θ_y)之和)呈幂函数增长的第二阶段弯矩调幅系数β_(II)计算公式。最后,以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受拉纵筋直锚段相对锚固长度为自变量对HRB500钢筋作纵筋的框架梁端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实用化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7-10-01)
徐海宾,邓宗才[7](2016)在《超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HRB500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性能,依据非线性理论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的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通过对22根HRB500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的模拟分析,计算了22根模拟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弯矩调幅系数;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以中支座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为自变量的弯矩调幅系数β的计算公式为β=-3.541ξ+0.867;最后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裂缝宽度不大于0.2 mm为控制条件,建议ξ≤0.13时β取0.4,ξ≥0.21时β取0.1,0.13<ξ<0.21时,β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鲍烨超,赵鹏[8](2015)在《浅析弯矩调幅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框架梁弯矩调幅原理,通过对两跨连续梁中是否考虑弯矩调幅的计算结果比较,对认识弯矩调幅法和实际工程设计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加合理的对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5年23期)
张云峰,吴紫阳,赵德旺[9](2016)在《后张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弯矩调幅可以减小结构构件的截面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为研究预应力度对高受压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对12根后张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静力分析,获得预应力度对连续梁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值,分析预应力度对弯矩调幅的影响,提出合适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建议值。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度的降低,次弯矩调幅明显减小,荷载调幅增大,弯矩总调幅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该研究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凯[10](2016)在《弯矩调幅法在连续梁计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的解决厂房中楼梯内力计算值与实际值存在的差异,尽可能消除不合理的因素,引入了弯矩调幅的有限元计算法,对内力计算的弯矩值进行调整。本文阐述了弯矩调幅法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实例算例验证了该方法计算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终计算结论说明:弯矩调幅系数与跨中弯矩值的调整值成线性关系,调整的幅度与外荷载以及结构支座的性质有关,弯矩调幅系数的选取受到结构塑性铰范围内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1期)
弯矩调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RB500钢筋、HRB600钢筋已分别纳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18)。为考察HRB500钢筋、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性能,完成了24根两跨连续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HRB500和HRB600钢筋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HPB235和HRB335钢筋,试验梁中支座控制截面的弯矩调幅不只发生在塑性铰形成之后,在受拉区混凝土进入塑性、经历开裂和裂缝发展直至中支座控制截面受拉纵筋屈服这一较长的塑性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弯矩调幅。分塑性铰形成前后两阶段对试验梁中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进行考察,第一阶段弯矩调幅幅度βI介于15.28%~24.21%,第二阶段弯矩调幅幅度βII介于6.91%~30.30%。发现随着受拉纵筋屈服强度的提高,βI增大、βII减小;随着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增大,βI和βII均减小;随着中支座宽度的增大,βI和βII均增大。基于试验数据建立考虑各关键参数影响的两阶段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弯矩调幅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忠,李玲,张弛.HRB500/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2].郑文忠,李玲,王英.HRB500/HRB600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9
[3].李阳.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限值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
[4].李玲,王舸宇,王英,郑文忠.高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
[5].贺海斌.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弯矩调幅法”的教学反思[J].知识经济.2018
[6].张弛.高强热轧钢筋作纵筋的混凝土框架梁端弯矩调幅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
[7].徐海宾,邓宗才.超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
[8].鲍烨超,赵鹏.浅析弯矩调幅法[J].河南科技.2015
[9].张云峰,吴紫阳,赵德旺.后张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分析[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6
[10].李凯.弯矩调幅法在连续梁计算中的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