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增殖论文_赵一宁,李鑫,郝同,吴江渤,陈凤桥

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增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系数,反应器,生物反应器,颗粒,温度,体式。

污泥增殖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宁,李鑫,郝同,吴江渤,陈凤桥[1](2016)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中百乐克工艺污泥强化增殖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工业园区(玻璃深加工废水为主)废水处理厂为例,选取该厂2014年5~12月的进出水水质水量及曝气池污泥性状进行说明和分析,通过对各工艺段的参数进行校核,提出对原处理工艺改善以及在调试过程中强化微生物增殖的对策。在调试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泥回流量、曝气量、有机负荷,有利于缩短整个调试周期,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03期)

侯银萍[2](2014)在《操作方式及营养物对厌氧污泥形态、种群结构及增殖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气资源、剩余污泥量少、耐冲击负荷等优点,已成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污泥颗粒化作为厌氧生物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其形成、结构及微生物代谢和增殖特性对于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结构及种群分布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或类似的高效反应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和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具有结构简单,不存在配水系统堵塞,操作灵活,在处理高悬浮固体浓度废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这两种典型的厌氧反应器中污泥形态、结构、种群分布以及微生物增殖特性对于反应器的设计、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ASBR和CSTR反应器为对象,以操作方式(序批式和连续流)和营养物对厌氧污泥形态、种群结构及增殖特性的影响为主线,首先探讨氢利用速率(Hydrogen Utilization Rate,HUR)对厌氧体系氢分压的调控作用,并作为关键性指标用以评价厌氧系统处理性能;其次,通过抑制甲烷菌诱导反应器酸化,探讨酸化进程及快速恢复策略;以葡萄糖为基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探讨两种反应器中污泥的颗粒化、形态、结构及种群分布;通过测定氨氮的消耗,运用活性污泥模型对微生物增长动力学进行表征;通过测定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速率,建立污泥增长与基质利用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最后,采用间歇试验法,研究了CSTR和UASB两种连续流反应器中的污泥在不同营养状态下的储存特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污泥浓度对HUR测定有较大影响,浓度越高,氢的传质速率越小,测定的HUR与最大HUR的偏差越大。通过方法优化,确定最大HUR测定的临界污泥浓度为1 g VSS/L;通过对5种处理不同废水的厌氧系统研究对比,表明HUR可作为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性能的关键性指标,HUR越大,越有利于维持体系较低的氢分压,从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降解,增强污泥的总产甲烷活性,保证厌氧生物处理的高效性。2.ASBR反应器中投加BES后,反应器快速酸化,具体表现为出水COD和VFA浓度升高,日均产气量、气体中甲烷含量及混合液p H降低,这些指标均可作为厌氧反应器酸化的判断依据。提出了污泥淘洗、p H调节和逐步提高进水浓度的叁步恢复策略,加快污泥恢复进程,经过50天后,ASBR反应器完全恢复。3.搅拌方式和强度对污泥颗粒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与磁力搅拌方式比较,轴流式搅拌不但剪切力温和,而且能够维持反应器中良好的混合液循环,从而为颗粒污泥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采用ASBR和CSTR反应器,分别经过45天和60天成功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随着污泥的颗粒化,体系的氢分压显着降低,污泥的产甲烷活性逐渐增强。EPS和丝状菌均在污泥颗粒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污泥表面的丝状菌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将其它形态的厌氧微生物(球菌、杆菌等)包裹其中,从而可有效抵御水力冲击;EPS以“针状”和“鞘形”两种结构形式存在,前者主要分布于ASBR反应器,而后者在两种反应器中均有存在;操作方式对颗粒污泥结构、种群分布及优势菌群均有重要影响。在连续流操作方式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呈层状分布(Layered stucture),外层主要为发酵产酸菌,内层为甲烷菌,乙酸营养型甲烷菌以丝状菌为主;而在间歇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呈群聚结构(Clustered structure),乙酸营养型甲烷菌主要为甲烷球菌,且均以单体存在。造成两种种群分布差异的原因为不同操作条件下不同的基质浓度梯度。4.基于厌氧微生物增殖对氨氮的利用,发现氨氮对ASBR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大于CSTR;产酸菌的比增长速率大于甲烷菌,氨氮对产酸菌的影响大于甲烷菌;测定了厌氧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速率,并建立了污泥增长与基质利用间的动力学关系。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厌氧微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及其分子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ASBR反应器中污泥蛋白质含量为482 mg/g VSS,而CSTR反应器中为650 mg/g VSS,ASBR中厌氧微生物胞内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较CSTR更广泛,即ASBR中部分蛋白质分子量较高,大分子量蛋白质使得ASBR中污泥的衰减速率较小。5.通过间歇试验,证实了CSTR和UASB两种连续流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均具有储存潜力。在不同的氮磷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糖原储存能力不同,其中无氮条件下微生物储存能力表现最强,无磷条件下次之,同时无氮磷时最小;营养物限制条件下的糖原储存量均大于营养平衡条件下的糖原储存量,说明营养物缺乏能够激发微生物的储存潜能,通过储存,以抵御营养缺乏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并维持自身细胞结构和代谢。(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10-01)

王超[3](2012)在《含硫有机废水处理中厌氧颗粒污泥增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硫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中厌氧颗粒污泥缺乏的问题,本论文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了顶部敞开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增殖方面的系统研究。本论文采用硫酸钠和面粉配制而成的模拟废水,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在温度为35℃±1℃,水力停留时间为2.5~3天的条件下,在厌氧反应器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Ca~(2+)和Al~(3+),研究这些离子对厌氧颗粒污泥增值率的影响及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效果,同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另外,应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初步研究了以球状黑曲霉为载体对污泥增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当Ca~(2+)浓度为150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增殖率最大,达到了29.76%;当Ca~(2+)浓度为100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增殖率也达到了25.00%,且出水中COD去除率和SO42-残留量明显优于Ca~(2+)浓度为150mg/L的效果。综合考虑,选取Ca~(2+)=100mg/L为最适合厌氧颗粒污泥增殖的浓度;进水中含有Ca~(2+)=100mg/L时,当SO42-为3000mg/L时,经厌氧处理后,其残留量在1300mg/L左右,比本实验室已有研究的处理效果高出20%;当Al~(3+)浓度为200mg/L时,污泥增殖率最大为55.78%,但增殖的污泥为暗白色絮状物并不是颗粒状污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污泥量减少,属于假性增殖。在温度为26℃,摇床转速为160r/min的条件下,经过3天培养而出的球状黑曲霉在粒径和沉降速度方面与厌氧颗粒污泥相似,但由于不能在反应器中长时间保持固有形态,最终菌体解体消失。(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杨期勇,陶春元[4](2011)在《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增殖动力学及生物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普通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颗粒填料构成了一种新型的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MBR),颗粒填料的投加改变了膜生物反应器系统的污泥生长形态。采用扫面电镜对悬浮微生物和附着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生物相进行了分析与观察,发现颗粒填料内部形成了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个营养级组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填料内附着生长污泥占系统总污泥量的31-55%,随悬浮相污泥的持续增长,逐渐达到饱和。对SRT=50d、HRT=0.45d条件下的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泥增殖动力学研究,得到污泥理论产率系数Y为0.353 mg VSS.(mg COD)-1,衰减系数Kd分别为0.067 d-1,均在普通活性污泥法的范围内,比普通膜生物反应器法的Y和Kd略低。本研究结果将应用于共青数字生态城污水循环利用工程,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AASRI-EME 2011 V2)》期刊2011-11-26)

孟海玲,刘再亮,张明英[5](2010)在《MBR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的污泥增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反应器内的污泥增长规律,首先根据MBR的特点,确定微生物增殖动力学模型;进而针对模型中关键因素安排试验。采用3组相同的MBR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每套MBR的有效容积为120L,由间歇曝气区和膜分离区两部分组成;试验安排了3种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15、20和24h)和3种不同的污泥停留时间(70、30和50天),共进行9组试验,进水COD为1240~1830mg/L,出水COD为208~811mg/L;由试验数据求出污泥增殖模型参数,得到具体的污泥增殖模型。经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08期)

安莹,吴志超,陈和谦[6](2009)在《沸石对活性污泥增殖及脱氨氮动力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沸石粉投加对活性污泥增殖及脱氨氮动力学的影响,并根据相关结论探讨了不同泥龄(SRT)条件下沸石粉的生物再生情况。结果表明,曝气池中投加沸石粉可明显提高活性污泥的产率系数和衰减系数。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投加沸石粉的试验组稳定运行后,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系数分别提高12.5%和16.7%;当泥龄≤10 d时,出水氨氮去除率提高10%~37%,继续增加泥龄,氨氮去除率提高不明显。通过对比试验结果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在低浓度条件下,沸石中铵离子的解吸速率是沸石生物再生的限制步骤,而且再生速率与泥龄呈正相关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徐微,吕锡武,詹旭,傅金祥[7](2007)在《IMBR中污泥增殖动力学特征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混合液温度对IMBR污泥增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动态试验,考察了10℃、15℃、20℃、25℃、30℃、35℃6个温度条件下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温度对理论产率系数与衰减系数都有显着影响,理论产率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理论产率系数与温度符合乘幂关系;得到的衰减系数要高于普通的活性污泥法,衰减系数与温度仍符合关系式Kt=K20(tθ)(t-20),求得的温度系数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取值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07年03期)

周康群,刘晖,崔英德,孙彦富,周遗品[8](2007)在《A~2/O厌氧池污泥同步反硝化聚磷菌增殖、特性诱导及单菌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A2/O厌氧池中具有同步反硝化聚磷功能菌的增殖及诱导前后种群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增殖,设备中反硝化聚磷菌的数量由4.1×103个/mL增加为2.7×106个/mL,磷酸盐的去除率也由38.5%提高到95.1%;诱导后分离到4株假单胞菌属、2株肠杆菌科、1株气单胞菌属、1株葡萄球菌属和1株土壤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都是DPB菌,但假单胞菌属的反硝化聚磷功能最强,肠杆菌科的聚磷功能较强,而葡萄球菌属最弱,气单胞菌属和土壤杆菌属既是聚磷菌又是反硝化菌,但不是DPB菌;作为DPB菌应同步具有硝酸盐还原和聚磷的双重生化特性。(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7年07期)

安娜,傅金祥,张丹丹[9](2007)在《IMBR工艺活性污泥增殖动力学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IMBR)中活性污泥增殖动力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两套相同的IMBR实验装置做不同温度条件的对比试验,并在不同温度下求解出微生物理论产率系数YG和污泥衰减系数b的值,推导出YG和b随温度影响的规律.结果本实验求得YG和b的值在大多温度下不在普通活性污泥法YG和b值的范围内.YG和b随温度的升高,其变化趋势并不是单一的.相较于微生物产率系数YG的变化趋势,污泥衰减系数b的变化走向就显得平缓了许多.结论在30℃之前YG随温度得升高而降低,在30℃之后YG随温度得升高而升高.温度对污泥衰减系数b变化的影响并不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周健,程吉建,龙腾锐[10](2004)在《采用脱氢酶进行AB工艺A段细菌增殖及污泥产生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测定活性污泥脱氢酶含量变化的方法对AB法A段细菌增殖及剩余污泥产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A段细菌比生长速率 μ为 0 .0 5 9~ 0 .0 84h- 1;细菌世代时间为 7.9~ 11.7h ;A段剩余污泥量中 ,增殖的活细菌质量占 6 .89%~ 10 .99% ,未转化的SS占 89%~ 93.12 % ;A段细菌的高速增殖不是产泥量大的根本原因 ,不设初沉池 ,造成大量SS随污水进入反应器才是A段污泥产量大的真正原因 ;得出了污泥产率系数YBOD为 0 .0 6 38~ 0 .10 15kg微生物 /kgBOD ,进水SS造成的污泥增量系数YSS为 0 .84 5~ 0 .893kgMLSS/kgSS ,此外 ,得出了A段剩余污泥量计算式 ,并分析探讨了A段污泥的减量途径及方法(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04年08期)

污泥增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气资源、剩余污泥量少、耐冲击负荷等优点,已成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污泥颗粒化作为厌氧生物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其形成、结构及微生物代谢和增殖特性对于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结构及种群分布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或类似的高效反应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和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STR)具有结构简单,不存在配水系统堵塞,操作灵活,在处理高悬浮固体浓度废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这两种典型的厌氧反应器中污泥形态、结构、种群分布以及微生物增殖特性对于反应器的设计、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ASBR和CSTR反应器为对象,以操作方式(序批式和连续流)和营养物对厌氧污泥形态、种群结构及增殖特性的影响为主线,首先探讨氢利用速率(Hydrogen Utilization Rate,HUR)对厌氧体系氢分压的调控作用,并作为关键性指标用以评价厌氧系统处理性能;其次,通过抑制甲烷菌诱导反应器酸化,探讨酸化进程及快速恢复策略;以葡萄糖为基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探讨两种反应器中污泥的颗粒化、形态、结构及种群分布;通过测定氨氮的消耗,运用活性污泥模型对微生物增长动力学进行表征;通过测定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速率,建立污泥增长与基质利用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最后,采用间歇试验法,研究了CSTR和UASB两种连续流反应器中的污泥在不同营养状态下的储存特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污泥浓度对HUR测定有较大影响,浓度越高,氢的传质速率越小,测定的HUR与最大HUR的偏差越大。通过方法优化,确定最大HUR测定的临界污泥浓度为1 g VSS/L;通过对5种处理不同废水的厌氧系统研究对比,表明HUR可作为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性能的关键性指标,HUR越大,越有利于维持体系较低的氢分压,从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降解,增强污泥的总产甲烷活性,保证厌氧生物处理的高效性。2.ASBR反应器中投加BES后,反应器快速酸化,具体表现为出水COD和VFA浓度升高,日均产气量、气体中甲烷含量及混合液p H降低,这些指标均可作为厌氧反应器酸化的判断依据。提出了污泥淘洗、p H调节和逐步提高进水浓度的叁步恢复策略,加快污泥恢复进程,经过50天后,ASBR反应器完全恢复。3.搅拌方式和强度对污泥颗粒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与磁力搅拌方式比较,轴流式搅拌不但剪切力温和,而且能够维持反应器中良好的混合液循环,从而为颗粒污泥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采用ASBR和CSTR反应器,分别经过45天和60天成功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随着污泥的颗粒化,体系的氢分压显着降低,污泥的产甲烷活性逐渐增强。EPS和丝状菌均在污泥颗粒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污泥表面的丝状菌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将其它形态的厌氧微生物(球菌、杆菌等)包裹其中,从而可有效抵御水力冲击;EPS以“针状”和“鞘形”两种结构形式存在,前者主要分布于ASBR反应器,而后者在两种反应器中均有存在;操作方式对颗粒污泥结构、种群分布及优势菌群均有重要影响。在连续流操作方式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呈层状分布(Layered stucture),外层主要为发酵产酸菌,内层为甲烷菌,乙酸营养型甲烷菌以丝状菌为主;而在间歇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呈群聚结构(Clustered structure),乙酸营养型甲烷菌主要为甲烷球菌,且均以单体存在。造成两种种群分布差异的原因为不同操作条件下不同的基质浓度梯度。4.基于厌氧微生物增殖对氨氮的利用,发现氨氮对ASBR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大于CSTR;产酸菌的比增长速率大于甲烷菌,氨氮对产酸菌的影响大于甲烷菌;测定了厌氧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速率,并建立了污泥增长与基质利用间的动力学关系。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厌氧微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及其分子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ASBR反应器中污泥蛋白质含量为482 mg/g VSS,而CSTR反应器中为650 mg/g VSS,ASBR中厌氧微生物胞内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较CSTR更广泛,即ASBR中部分蛋白质分子量较高,大分子量蛋白质使得ASBR中污泥的衰减速率较小。5.通过间歇试验,证实了CSTR和UASB两种连续流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均具有储存潜力。在不同的氮磷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糖原储存能力不同,其中无氮条件下微生物储存能力表现最强,无磷条件下次之,同时无氮磷时最小;营养物限制条件下的糖原储存量均大于营养平衡条件下的糖原储存量,说明营养物缺乏能够激发微生物的储存潜能,通过储存,以抵御营养缺乏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并维持自身细胞结构和代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增殖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一宁,李鑫,郝同,吴江渤,陈凤桥.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中百乐克工艺污泥强化增殖对策探讨[J].给水排水.2016

[2].侯银萍.操作方式及营养物对厌氧污泥形态、种群结构及增殖特性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王超.含硫有机废水处理中厌氧颗粒污泥增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杨期勇,陶春元.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增殖动力学及生物相分析[C].Proceedingsof2011AASRI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Engineering(AASRI-EME2011V2).2011

[5].孟海玲,刘再亮,张明英.MBR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的污泥增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

[6].安莹,吴志超,陈和谦.沸石对活性污泥增殖及脱氨氮动力学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7].徐微,吕锡武,詹旭,傅金祥.IMBR中污泥增殖动力学特征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

[8].周康群,刘晖,崔英德,孙彦富,周遗品.A~2/O厌氧池污泥同步反硝化聚磷菌增殖、特性诱导及单菌株研究[J].化工进展.2007

[9].安娜,傅金祥,张丹丹.IMBR工艺活性污泥增殖动力学参数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周健,程吉建,龙腾锐.采用脱氢酶进行AB工艺A段细菌增殖及污泥产生规律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4

论文知识图

污泥增殖后的T-RFLP分析结果接种污泥在颗粒化过程中MLVSS增殖率的...一10反应器启动初期和颗粒污泥增殖比COD去除率和污泥比增殖率随时间的变...接种污泥在颗粒化过程,1' MLV S S增殖...接种污泥的T-RFLP分析结果

标签:;  ;  ;  ;  ;  ;  ;  

污泥增殖论文_赵一宁,李鑫,郝同,吴江渤,陈凤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