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论文_郭来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地理,永定河,关中,赣州,传统,陵寝。

文化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郭来喜[1](2019)在《永定河流域文化地理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永定河虽非巨流,但因20世纪中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而名噪一时。然永定河的诞生、发育、成长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却鲜为人知,埋没了其巨大贡献。分段考察了永定河上中下游,向多名人士求教,认为永定河属中华母亲河、生态河、文化河、文明河、创新河、非凡河。一、母亲河中华大地所在的东亚,在晋陕蒙间本为华夏古陆,其上发育的黄河从青藏高原走来,穿越黄土高原、黄淮海大平原东流入海。永定河曾是大黄河之支流,属大黄河文明的核心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9年22期)

刘艳艳[2](2019)在《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完成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文化地理》线下辅导课教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完成通过率不高的情况进行反思,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管理者叁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通过率要增加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人员和辅导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建立在线开放课程的助教支持体系,在课程开始学习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评估,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监督督促,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等对策。(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王永飞[3](2019)在《关中古代陵寝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历史学者也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史学研究,建立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是关中陵寝文化研究与技术方法突破口,可以建立帝陵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系列和旅游服务系统。关中古代陵寝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应秉持历史文献信息的获取与研究手段的更新、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共享、实现多学科共同参与的有效途径的理念。(本文来源于《秦汉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周贝琪[4](2019)在《晋南文化地理与眉户戏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存有着繁荣的戏曲文化,基于此,笔者着重介绍该地区具有乡土气息的小戏——眉户。本文通过介绍晋南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之下是如何孕育出眉户戏,并如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声腔体系。(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4期)

田文波[5](2019)在《少林功夫文化地理空间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林功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达,也是现代文化重要的文化表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文化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少林功夫从文化地理空间的视角进行解构,研究认为:少林功夫文化地理空间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少林功夫文化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过程;嵩山是少林功夫的文化地理原点;少林功夫发展成熟的过程是少林功夫逐步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过程;20世纪以来少林功夫在世界范围文化地理空间的发展使少林功夫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文化符号。少林功夫文化地理空间的扩大绝不只是历史发展的简单判断,更是少林功夫文化本体在历史进程面前的自我选择。(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姚中秋[6](2019)在《一阴一阳之谓中国——中国文明演进动力之文化地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以燕山、阴山、贺兰山、邛崃山为界,分中国为阴、阳两区域,地理、气候等条件不同,经济形态不同,人民风习不同,是以文化不同。其性相异,故交感而互动,构成中国文明演进之内在动力。历史上四次重大变化,黄帝尧舜建立华夏国家,周人兴起、至礼乐完备,秦人兴起,建立郡县制,至汉稳定完备,以及最后,清一统阴阳两面,动力均来自于此。(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7期)

梁步青[7](2019)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是汉民系中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是历史上中原汉民渐次南下并与土着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赣闽粤叁省毗邻区是客家民系成形区,也是客家人核心聚居地。而位于赣闽粤交界处的赣州是接纳北方汉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发祥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聚居地。赣州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生存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村落与民居文化。赣州客家村落与民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是江西省乃至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本论文运用文化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大数据的研究范式,借助ArcGIS平台,构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以数据库为依托,系统认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全面揭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空间分布与分异规律,准确划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深入探索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与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通过上述方法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次建立了以1093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与登录,结合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以及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分析等方式,收集村落、民居文化基础信息,对全域村落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最终选定1093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引入“文化因子”概念,从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关键文化因子入手,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3大类,10小类文化因子;借助“类型学”方法对文化因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建立文化因子类型系统。数据库较完整、系统地涵盖了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地理环境属性、物质形态属性、历史人文属性共四大项子系统数据。2)揭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与规律,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动力机制。在地理分布上,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呈现集聚分布状态,“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村落往往依山而建,顺应山体呈线性延展,相对水体而言,其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民居表现为“大共性、小分异”的总体分布特征。在历史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着的集聚分布状态,聚集区域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演变。本论文针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中原汉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和中原文化是客家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的根源;赣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农耕生产条件是基本所在;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创新因素导致区域差异性的出现;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是村落、民居形态特征形成的内在因素。3)科学划定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甄别出各个文化区的中心区和边缘区,梳理各文化区的文化景观特征,揭示各文化区的形成机制。本论文制定系统的文化区划原则与方法,提取数据库中体现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将村落布局、民居类型这两个因子作为主导因子,根据村落模式对文化区进行初步划分;迭加村落规模、巷道形式等其他因子,根据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文化区进一步细分,结合自然地物、行政区等边界,划分出六个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六大文化区是并列关系,文化区内中心区、边缘区呈主次关系。地区开发、地形地貌、移民文化、古道交通、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等是各文化区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4)与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进行对比分析,以同一民系、跨省域的视角,深入剖析赣闽粤客家叁地文化景观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从共性中寻找特性。叁地自然环境类似,同属客家文化圈层,在村落选址、社会形态等方面颇为相似;但叁地有高山大岭相隔,是叁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在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客居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客家典型民居。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粤东北的围龙屋即为叁地典型民居,其在防御性、秩序性、文化性等方面差异性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系统开展赣州客家村落与民居文化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传统村落、民居的创新研究方法,并丰富传统村落、民居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有效促进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客家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6)

陈婉纱[8](2019)在《汉魏六朝江海赋的文化地理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迄东汉,下至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征伐与交融,动荡不安的生存空间和胡、汉民族的地理迁移,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文学视野和创作心态,导致历代赋家对地理空间的文化建构出现偏差和松动。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的江河和作为陆地尽头的海洋,在历时性的文化建构中成为了承载地理文化观念的重要意象。汉魏六朝,以水域为题材的赋篇层出不穷。其中,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洋四者为题材的赋篇(本文称为“江海赋”)尤为引人注目。赋家在江海赋中熔铸的政治文化意义,伴随对江海景观的描绘铺排共同展现。笔者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江海赋文本的梳理和溯源,发现诸赋家在江海赋中展现出了“自然地理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两个并行空间。二者互相影响、互为支撑,使江海赋在“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之余,具有广阔的历史纵深感和政治秩序感。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立场的赋家通过稳定的意象(江、河、淮、海)所展现出的,是一个大小范围不断变化的、杂糅胡汉华夷的文化地理空间。且这一文化地理空间并不完全客观反应地理认知,而是基于地理认知,对江海空间进行的历史追忆和文学想象。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界定研究范围,并从“王朝地理”与文学想象的视角对全文进行立论;第一章,梳理先秦、秦汉时期对江河与海洋的文化书写,回溯汉魏六朝赋家在江海赋中进行的地理空间书写的文化渊源;第二章,立足海洋赋中对蓬莱仙境的想象和对华夷秩序的书写,探讨海洋作为“求仙问道”“自疏于君”的双重彼岸意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失序”下的“文本归序”;第叁章,比较黄河赋中的地理文化正统书写与长江赋中的正统复制、文化再造,透视魏晋士人通过文学创作对王朝政权的正统自证,以及对“地理”与“文化”二者重合性问题的不同回应;第四章,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水赋从述征赋到咏物赋的题材变化,并分析地理地形与文化惯性对淮水赋生成的制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31)

叶超[9](2019)在《文化、地理与城镇化:城乡关系的文明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已经步入一个人文地理的时代,文明或文化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话题。就城镇化研究而言,文化地理和文明应该成为必然的视角和价值关怀。在研究的方法论上,可以采取灵活、多元、批判的态度。中国与西方从历史时期到现代城镇化的文化地理背景和条件是有差别的。通过重新解读和引申《荷马史诗》等经典,比较古代中国与希腊在城乡关系和文化地理上发展的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城镇化道路的文化地理异同。从长期历史视角看,中国一面临海的地理格局促生了制度上的重农抑商,文化上的重乡轻城,这在经典理论中都有反映。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是地理、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与文明是一种归根结底的力量与理念。(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刘英[10](2019)在《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化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地理研究文化与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文化地理纳为文学研究视角,引发了文学批评的爆发式创新,催生出文学地图、文学景观、地理诗学、空间批评等一系列跨学科文学研究。而文化地理之所以能够激发文学批评的创新活力,一方面源于文学与地理之间天然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源于文化地理学强烈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气质和动力:这种气质和动力不仅使文化地理自身经历了从旧文化地理到新文化地理、再到非表征文化地理的裂变和发展,而且这种不断质疑和革新的精神也与文学批评所秉承的反思传统一拍即合,促成了文化地理的"文化转向"与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的对接和碰撞,二者在对话和交流中滋养了彼此学科的内涵,也促进了文学地理学交叉学科的深化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文化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完成通过率不高的情况进行反思,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管理者叁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通过率要增加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人员和辅导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建立在线开放课程的助教支持体系,在课程开始学习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评估,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监督督促,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等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1].郭来喜.永定河流域文化地理溯源[J].中国水利.2019

[2].刘艳艳.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完成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基于《文化地理》线下辅导课教学反思[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3].王永飞.关中古代陵寝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思考[J].秦汉研究.2019

[4].周贝琪.晋南文化地理与眉户戏源流[J].北方音乐.2019

[5].田文波.少林功夫文化地理空间融合研究[J].武术研究.2019

[6].姚中秋.一阴一阳之谓中国——中国文明演进动力之文化地理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7].梁步青.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陈婉纱.汉魏六朝江海赋的文化地理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叶超.文化、地理与城镇化:城乡关系的文明之辨[J].上海城市管理.2019

[10].刘英.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地理[J].外国文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粤客闽潮民系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图金融资本集聚效应及其演化关系: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位置截图金融集聚内涵(作为结果)—27长沙附近山脉图(采自网络)—29长沙杨家湾木俑(图片

标签:;  ;  ;  ;  ;  ;  ;  

文化地理论文_郭来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